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66节

  果然,刘娥说的没错,他还是太嫩了,动不动就把事往自己身上揽,但事实上,这帮中书大臣们,处理这种事务,经验丰富的很,压根用不著他多插手。

  冯拯的这个办法,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寅吃卯粮。

  朝廷眼下没有赈灾的钱银,那么,就把权限放给苏州。

  免苏州明年七成的税赋,意思是,明年苏州向朝廷上缴的税赋,只需三成便是。

  至于具体到百姓那一级,到底免多少,就是苏州自己的空间了,否则的话,那些大户凭什么要出钱赈灾呢?

  平心而论,作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百姓利益至上的现代人来说,赵祯对这个法子,是不怎么满意的。

  皆因此法本身,并不会减轻百姓的负担,而是间接性的富了士绅。

  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确能够解决眼下的问题-——·

第76章 一错再错

  “许!”

  这一次,刘娥倒是没有犹豫,直接了当的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毕竟,这已经算是现在看来,相对比较好的法子了。

  谁都不用出钱,给苏州画个大饼,让他们自行解决便是。

  至于他们能不能解决,这也不是什么需要疑问的事。

  朝廷既然已经把权限放给他们了,如果还解决不了的话,那就可以考虑换人了。

  当然,这是对中书来说的。

  从三司的角度来说,这个法子,其实说百了还是变相的把担子压给了他们。

  只不过,到了这等地步,李士衡若再反对,就显得有些过分,不免被冠上不恤灾民,尸位素餐之名。

  所以,哪怕心中不满,这位三司使,这回也没有提出异议。

  随著这件事被解决,冯拯的精神亦是一振,又奏道。

  “禀太后,禀官家,礼仪院议,大行皇帝出殡之日,拟定于九月二十四日。”

  “六月初,翰林院已上大行皇帝谥日文明章圣元孝,庙号真宗,时议大行皇帝陵寝之名,罪臣丁谓力主定为镇陵。”

  “今中书再议,以宣祖皇帝陵谓永安,太祖皇帝陵谓永昌,太宗皇帝陵谓永熙,三陵皆以永为起,大行皇帝之陵,亦当如此,拟更为永定,伏惟太后,官家准允。”

  自丁谓去后,山陵使一职,理所当然的,就落在了中书唯一的宰相冯拯身上。

  但是,让朝野上下隐有议论的是,山陵使一般都是由首相兼任,冯拯如今得了此职,可仍旧只是集贤殿大学士,并未拜为昭文相。

  不过无论如何,有了这个差遣,就得干活。

  所以,冯拯启奏此事,理所当然。

  按理来说,这只是一件小事,到底是叫镇陵还是叫永定陵,其实无伤大雅。

  冯拯有此奏议,很明显只是为了进一步打击丁谓而已。

  因此,所有人都没有太将此事放在心上,纷纷等著太后准允以后,冯拯继续凛报下一件事。

  然而,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一次,帘后却迟迟没有传来太后的声音。

  见此状况,冯拯也有些不安,犹豫片刻,开口道。

  “太后娘娘?”

  于是,珠帘微晃,总算是有声音传出。

  可这一次,说话的却不是太后,而是官家。

  “朕记得,翼祖陵寝便是定陵,若更先帝陵寝为永定,是否不妥?”

  啊这—·

  殿中陷入了一阵尴尬的沉默。

  所有人在短暂的反应了一下之后,目光齐刷刷的望向了殿中的冯拯。

  翼祖皇帝讳敬,为太祖皇帝祖父,后梁时,曾任涿州刺史,

  太祖立国后,于建隆元年三月,追尊为简恭皇帝,庙号翼祖,陵曰定。

  在场众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虽然之前没有反应过来,但是,经过赵祯这么一提,立刻就想了起来。

  当下,冯拯额头上的汗水就冒了出来。

  他光想著要推倒之前丁谓的决策了,结果竟然忽视了这一茬。

  要说这事,可大可小。

  若是都没人想到,最后木已成舟,也就算了,可问题是,现在小官家提出来了,场面就有些尴尬了。

  往小了说,这是冯拯这个山陵使失职,为先帝定陵寝之名,竟然忘了避讳先祖陵寝。

  而如果要往大了说的话,那么,说他是故意为之,冒犯翼祖,也未尝没有可能。

  唯一让冯拯心下稍安的是,小官家这话说的还算客气,略带著询问请教之意,似乎并没有责怪的意思。

  于是,他连忙开口,道。

  “官家圣明,是臣思虑不周,定字的确不妥。”

  话音落下,帘后又没了声息。

  见此状况,不仅冯拯,在场其他的大臣也有些摸不著头脑。

  虽然说,没有避讳翼祖之陵,的确算的上是失职,但是,冯拯毕竟是宰相,

  地位尊崇,官家若因这么一件小小过失就发难的话,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可如果不是发难,那么,又为何迟迟没有动静呢?

  殿中的气氛有些压抑。

  似乎是察觉到了这一点,珠帘再次微晃,帘后一声轻叹落下,随后,众臣便听得一道略显迟疑的声音响起,道。

  “冯相公,还有一事——·

  不知为何,虽然看不到小官家的脸色,但是,众臣总觉得,这口气当中,带著淡淡的无奈。

  “宣祖陵寝曰安陵,永安乃县名,并非陵名。”

  呢·····

  这回殿中倒是不显得压抑了,但是,那股尴尬的气氛,却变得越发浓厚起来。

  如果说,一次搞错可以说是疏忽大意,那么,两次搞错,可就是实实在在的闹了笑话了。

  这不是夸张,而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

  在场的一些大臣,听了小官家的话之后,嘴角皆是不停地试图下压,努力的让自己不笑出声来。

  实在是太好笑了!

  怪不得官家迟迟没有开口。

  要知道,刚刚冯拯言之凿凿的说,三代先帝皆以永字为陵寝开头,所以打算把大行皇帝的陵寝,也改为永定陵。

  可这么一转头就发现,宣祖的陵寝不叫永安,而叫安陵。

  这实在是—

  “咳咳———”

  殿中不知从何处开始,响起一声轻咳,明显是有人没憋住笑声。

  紧随其后,便起了连锁反应,众人都忍不住咳嗽起来,整个承明殿中,一时咳声四起。

  没办法·—

  冯拯,正经的进士出身,中书宰相,入仕四十余年,结果现在,竟然犯了这种低级错误。

  翼祖的定陵忘了避讳,也就算了。

  毕竟冯相公年纪大了,一时想不到那么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不知道永安陵实际上叫安陵,可就是纯粹的学识问题了。

  疏忽大意可以理解,但是,没知识这种事,在士大夫当中,可就是大失颜面的事了。

  当然,在场的其他大臣,是不会承认,他们其实也是在小官家提醒之后,才想到的。

  感受到众人从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冯拯的脸色通红。

  尽管他也知道,小官家已经在尽量给他留面子了,但是,却仍旧忍不住生出一丝羞恼之意。

  只不过,这件事的确是他没有考虑周到,所以,不论心中如何作想,他也只得老老实实的上前,道。

  “臣失职,请太后降罪。”

  闻听此言,赵祯坐在帘后,将目光投向了刘娥。

  虽然冯拯的口气平静,但这老家伙,明显是有些生气了。

  不然的话,也不会只说‘请太后降罪’。

  当然,这毕竟只能算是小小的插曲,所以,刘娥也不可能真的怪罪他。

  很快,刘娥便温声开口,道。

  “冯相公不必如此,一个名子而已,中书回去再议便是,快请起身吧·——”

  这算是给了冯拯一个台阶,他这才算是直起身来,道。

  “谢太后。”

  于是,这么一场小小的风波就此告一段落,后续,冯拯又奏禀了和陵寝相关的一些事宜。

  不过,闹了这么一个错漏,他显然也谨慎了许多。

  接下来许多具体的事,冯拯都有些含糊其辞,只说垂帘结束后,中书会进呈详细的熟状,敷衍了过去.————

第77章 瓜分一道

  政事堂。

首节 上一节 66/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