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78节

  见此状况,众人心思纷乱,身子却不由自主的跪倒在地。

  于是,蓝继宗这才拿起制书,高声读道。

  “门下,乾曜三台,上承斗极,皇王四辅,下秉国维,峻法象于民瞻,寄弼谐于邦略....

  “”.——-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侍中、充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魏国公、食邑八千七百户、食实封三千二百户冯拯,早事先帝,蔚为正臣,深识剌于机繁,敏学该于道要,历登两府,协佐万枢。”

  “”..—.可特授守司徒、侍中、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魏国公,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其功臣、散官、勋皆如故,主者施行-————-钦哉!”

  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纷纷抬头,朝著最前端的冯拯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虽然说,从刚刚蓝继宗读到冯拯名字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猜到了之后的内容。

  但是,真的听到这个消息,心情还是十分复杂。

  这份制书一下,就意味著,从这一刻起,冯拯-—----正式登临人臣之极,成为中书首相,昭文相!

  相对之下,冯拯的神色就平静的多,他大礼参拜,叩首于地,道。

  “臣冯拯,谨受命!”

  随著蓝继宗将制书递到冯拯的手中,廊下的气氛也略微放松了一些,来不及多想其他,众人便纷纷将目光看向了蓝继宗身后的另一个锦匣。

  果不其然,紧接著,便见得蓝继宗微微欠了欠身,拱手道。

  “冯首相恕罪,我有皇命在身,不便全礼,改日定亲自再来,为冯首相道贺冯拯将制书递给旁边侍立的舍人,却并未起身,只是道。

  “还请蓝都知继续宣制吧。”

  于是,蓝继宗这才直起身子,从另一个锦匣当中,又拿出一份制书,道。

  “门下,朕猥以吵质,获绍丕图,言念为君之难,实惟任贤之重,辅兹不逮,眷于老成,聿采民瞻,用符帝赉。”

  “”——-银青光禄大夫、刑部尚书、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五百户王钦若,逮事先帝,尝升近司,弥纶万几,夷险一节,向均劳逸。”

  .——-可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充会灵观使,加食邑实封八百户,余如故。”

  话音落下,在场一片寂静,只剩下雨声里啪啦,像是打在众人的心上一般。

  众人之中,唯有冯拯一人波澜不惊,道。

  “中书门下,谨受制!”

第91章 冯首相的威严

  从制度上而言,中书门下既是决策机构,也是施政机构。

  所以,不论是内制还是外制,最终送交宫中用印之后,都要交付到中书门下,付外施行。

  只不过,大多数的内制,因为干系重大,所以,宫中会提前和涉及的官员沟通。

  因此,宫中往往遣内侍宣制,要么是在早朝直接宣布,要么是官员直接等在中书接旨。

  但是,这次的情况显然比较特殊。

  王钦若不仅不在政事堂,更不在京城,

  这种状况下,就需要中书门下先行承制,然后另外安排官员,仪仗,到地方上去宣命。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官服,官印等一系列的琐事,也会随同安排,不过那就是小节了。

  因此,冯拯两次回答的内容,其实是略有区别的。

  第一份制书是他自己受制,而第二份制书,则是代表中书门下受制。

  蓝继宗很快就离开了。

  临走的时候,还留下了一份太后手书。

  还是关于舍人院记录中书议事的,批答也很简单,中书所请不允,仍命照之前所下手书办理。

  应该说,如果换了旁的时候,一众宰执肯定会对此十分不满,说不准会再次进宫,当面和太后细说分详。

  但是现在,王钦若拜相这么一颗重磅炸弹砸下来,舍人院记录议事这种小事,早就已经没有人在意了。

  议事厅中,气氛有些压抑。

  众人默契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眉头紧皱,时不时的相互交换著眼神,偶尔伴随著低低的交谈声。

  冯拯坐在首位,手里拿著两份白麻制书,眉眼舒展的样子,倒是和眼下的气氛有几分格格不入。

  将自己拜相的那份制书看了又看,最终,冯拯才抬起头,道。

  “宫中既有制下,我等自当遵行,只是拜相事重,若遣寻常官员前去传旨,

  未免不够郑重。”

  “依本相之意,当奏请宫中,遣执政一名,押班以上内侍一名,一同前去宣命。”

  “诸位,可有自请前去者?”

  身份上的转变,无疑让冯拯平添了许多的底气,说话之间,也多了几分威仪。

  在场众人面面相,尽皆无言。

  王钦若在朝中的名声,他们都是知晓的。

  如今宫中要拜他为相,消息传出去之后,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这种时候,代表朝廷去宣制之人,无疑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眼瞧著无人应声,冯拯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见此状况,众人相互看了一眼,最终,王曾才硬著头皮道。

  “相公,此事干系重大,是否———-等上几日再行安排?”

  这算是中书惯常的手段了。

  遇到不方便驳奏,但又不好直接施行的状况时,就会选择拖延一段时间。

  如果是小事,拖著拖著就不了了之,

  大事的话,那就搁置几日,先看看风向,万一之后出现什么转机,也是有可能的。

  就拿眼下的状况来说,制书既然到了中书,消息肯定会飞快的传遍朝堂。

  如此一来,那帮言官们肯定是要闹的。

  先拖延几天,等他们闹起来,万一宫中就迫于压力,收回前旨了呢?

  显然,在场众人都是这么想的。

  所以,等王曾说完之后,一旁的几人也纷纷想要开口附和。

  但是,这一回,还未等他们开口,冯拯便沉声开口,道。

  “制书已下,王参政你却要等上几日再安排,怎么,你身为执政,想要抗旨不成?”

  内制和内降本质上是两种概念,内降并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内制却已经是正式的制书。

  中书可以拖延,乃至是封还内降,这属于职权范围之内。

  但是,要搁置内制,说一句抗旨不遵,也是完全够得上的。

  这句话压迫之意甚浓,让在场的气氛顿时变得愈发紧张起来,

  见此状况,一旁的吕夷简连忙出面打圆场,道。

  “冯相公误会了,吾等岂敢干预内制?”

  “只是———”

  话到此处,吕夷简的口气也变得十分谨慎,道。

  “这大除拜之事,毕竟关系到社稷安宁,操之过急反而不美,何况,相公欲遣执政前去宣制,想必也是要彰显朝廷之郑重。”

  “既是如此,仪仗,卫队等诸般事宜,皆需时日安排,当不急在这一两日之间。”

  这倒还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冯拯面色稍息,道。

  “这是自然,不过,准备安排需要花时间是一回事,故意拖延又是另一回事。”

  “幸亏如今舍人院尚未开始将录事付送史馆,否则的话,王参政你方才之言,怕是不仅要被外朝议论,更要被后世评说了。”

  此言一出,王曾的脸色顿时一变。

  他差点把这茬给忘了。

  中书拖延办理诏旨的举动,算是私底下耍的小手段,

  从本质上来说,其实这已经算是一种渎职的行为了。

  只不过,中书本就事务繁杂,所以有些事情该先办,有些事情该后办,这本就扯不清。

  所以,往日里哪怕真的是在某件事上故意拖延,也不好被人抓到证据罢了。

  但是,像他刚刚那样,直接了当的说要拖延,毋庸置疑,是会落人口实的。

  更何况,此后舍人院会在中书录事,付送史馆,如此一来,要是有人以此做文章的话,怕是真的会惹出麻烦来。

  一念至此,王曾也没了气势,坐了下来,不再言语。

  他并非愚笨之人,只不过,丁谓倒了之后,中书之中,形式一片大好,让他不由自主的变得有些自矜。

  此刻,虽然冯拯明显是在驳他的面子,但是,也同时让王曾一下子就清醒了过来,开始反思自己近来的心态和举动与此同时,看著王曾这副眉头低垂的样子,冯拯心中总算是闪过一丝快意,

  像是把近段时间积赞的恶气一下子都给发泄了出来一般。

  没了王曾这个刺头,其他几个人要么身上背著污点,要么资历尚欠,自然是没人敢和冯拯呛声。

  于是,他便再度重复道。

  “准备需要时日,但是,中书该做的,也不可拖延。”

  “派遣哪位执政前去,诸位可有建议?”

  又是一阵沉默。

  众人的确没有跟冯拯呛声的勇气,但是,他们也都不愿意揽下这个活儿。

首节 上一节 78/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