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术 第126节
尽管杜凝还没有见过袁树哪怕一面。
但是这都不重要,甚至是最不重要的。
杜氏得知杜凝入选,喜不自胜,当即在雒阳购买一处小舍,让杜凝直接住进去,往后就常住雒阳。
杜氏家族则安排族中上了年纪的侍女陪伴、指导、帮助她成长,专门修炼成为正妻之后所需要掌握的一切技能。
没有掌握的要好好学习,已经掌握的要继续精修,绝对不能懈怠。
杜氏这么做,也有两方面的打算。
其一,把杜凝安顿在袁氏眼皮子底下,让她的一切都在袁氏的掌控之中,无所遁形,也让袁氏亲眼看到杜凝的努力成长,以此表达杜氏的诚意。
第二,那就是要告诉其他心怀不甘、仍然试图搞事情的家族,死了这条心吧,咱们杜氏已经放了钉子在这边,就是要死钉袁氏,不成大妇绝不罢休,你们最好小心点!
而这件事情之后,袁树没有去看过杜凝,当然按照规矩来说也不应该去看,结了婚以后自然能去看一辈子,现在急于一时干什么呢?
但这并不意味着袁树就不能去看,正如袁逢所说的,大汉朝的规矩是用来驭下的,不是用来束缚他们这些规则制定者的,袁树作为规则制定者的一员,自然可以无视某些规矩。
这一点,杜氏明白,杜凝想必也清楚。
不过说实在的,这个时间节点上,袁树对女人的兴趣远远没有对钱的兴趣那么大。
他是真的很需要钱和物资的支持,既然婚姻已经约定,那么老丈人,你就别藏着掖着了,钱都给我拿来吧!
根据袁树所知道的消息,杜凝的确不是杜氏嫡女,而是某一旁支的嫡女。
她父亲早亡,由母亲抚养长大,此番被袁树选中,算是改变了命运,被杜韧收为养女,一跃而上成为杜氏家族嫡系贵女。
所以袁树特意跑回京兆去拜访了一次未来的老丈人杜韧,与老丈人谈笑风生,然后提出了需要一些钱财支援的需求,表示自己办学遇到了一些资金上的困难。
杜韧也不含糊,知道杜氏能搭上袁树这艘大船是很幸运的,不付出点什么就想要坐稳这个位置难度不小,于是点了头。
杜氏家族前后给袁树提供了一亿钱左右的现钱和物资,更是出资为袁树购买了雒阳良庄周边三十顷土地赠送给他,充分彰显了二百年豪族的坚强实力。
而袁树投桃报李,直接从杜氏家族里挑选了三个少年带去了雒阳,作为弟子培养。
其中有一人,名为杜畿,年仅九岁。
杜氏大喜。
通过和杜氏的联姻,袁树得到了重大回馈,发展一心会和知行学府的资金不再匮乏,给手下庄户、优秀弟子们提供军事训练的物资也不再匮乏。
第140章 “小太学”
从建宁四年十一月到建宁五年三月,又是四个月的功夫,袁树经过一系列坑爹、打秋风行动之后,在诸多豪族的资金支持之下,顺利将雒阳良庄的规模扩大了近一倍。
顺便收纳周边流民为自己耕种土地,将雒阳良庄的庄户数量扩充到四千六百七十三户,对外则宣称仅仅只有两千户。
除此之外,愿意追随他的弟子门生数量则正式突破一万,达到一万两千人左右。
但是一心会员的人数倒是不升反降,四个月前还有七千八百多人,现在只剩下七千三百人,反而少了五百多人。
这也是袁树刻意控制、严加审查的结果。
没办法,名气太大,身份太高,演讲太吸引人,理想的光芒撒遍雒阳,追随者就是那么多,乌泱乌泱的,成天包围着他,作为雒阳城的超级明星,他实在是避无可避,推无可推。
他已经很严格了,不仅卡进入门槛,也提高了内部审查标准。
四个月的时间,清退了九百一十三名行事不符合规范、触犯会规两次以上的一心会员,新接受的加入者则比较少,如此造成了一心会员的人数减少。
于此同时,他也清退了九百零三名新加入的门生,但是因为成为门生的条件远比成为一心会员的条件要宽松,所以门生数量还是增加了。
加在一起,袁树动手赶走了一千八百多混子、脑袋发热的傻子,也因此在雒阳城里有了处事严格、行事作风严肃的名声,对一些混子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但还是架不住想要加入的人太多。
这其中的确有不少是凑热闹、一时兴起才加入的,所以加入之后很快被助农和学业要求搞得疲惫不堪,实在是无法支撑,遂被清退。
但其中也有坚持到底不愿放弃的。
助农也好,学业也好,都参加的特别积极,还特别愿意在责善会议上发言,成为加入一心会和一心会员之中的积极分子。
很多此前喜欢在雒阳城内终日游玩、斗鸡走狗的学子被袁树的演说所影响,身体力行致良知的要求,改过自新,和身边友人互相督促,互相比赛进取,那都是连着好几个月不曾踏入雒阳城一步,改观十分明显。
这种积极分子,这种看见袁树满眼都是星星的人,这种袁树发表一次演讲他就痛哭流涕一次的人,你说袁树能放弃吗?
显然是不能的。
所以袁树只能收下他们。
就当下,知行学府的入学人数已然相当于鼎盛时期太学的三分之一,是目前的太学的二分之一。
因为知行学府的确从太学内抢走了不少学生。
不少自觉在太学内没什么前途的学子听闻袁树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管理风格,都很向往,纷纷主动离开太学、转投知行学府,要为自己寻找全新的前途。
另外还有来自三河地区、陈留、颍川、汝南、南阳地区的士子闻讯而来,拜入袁树门下,寻求加入一心会的可能。
于是,知行学府人数增多,建学仅仅八个月,就在雒阳渐渐有了“小太学”的称谓,且因为袁树授学讲究一个公平竞争,授学内容很多,讲得很实在,就算是最外围的门生也能得到他的亲自授课。
比太学和外头的私学要好得多了。
对于这一切,不少人确实又是羡慕又是嫉妒,想搞事情,但确实是不敢。
一来,他们很容易想到袁树之前的赫赫声威,一人威压雒阳城,以及“温酒斩韩宗”的事迹,奠定了袁树在雒阳无敌的学术地位。
二来,建宁五年年初,前司徒许栩以没有功绩为理由主动上表辞官,朝廷三次挽留之后允许,随后,大鸿胪袁隗被任命为新任司徒。
袁氏,正式从三世三公家族晋升为了绝无仅有的四世三公家族,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汉朝天下第一豪族。
三世三公的家族在西汉时期也有过,但是四世三公,在此之前确实是没有出现过,而眼下,由汝南袁氏家族点亮了这个史诗级别的成就点。
别的不说,排面拉满了。
于是乎,袁氏家族的声望更上一层楼,连带着袁树也显得更加光芒万丈、无可匹敌,天下仲姓不再是玩笑话,而是一句实话。
这样一来,袁树所办设的知行学府的名气压过太学,也没有人敢找他的麻烦了。
他得以安稳的建设知行学府和良庄,并且暗中训练军队。
在此期间,袁树对知行学府做了很多“创举”。
鉴于学生数量太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创建了班级制度,将所有学生根据籍贯、年龄进行区分,以一个班为集体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差不多的教育资源。
另外,他还创建了学科制度。
除了心学和古文经学之外,他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农学科、天文学科、地理水文学科。
他以致良知、助农、耕战为良知的学派理念给这些学科站台,表示学子不能只学经学,其他的东西也要学,国家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而不单单只需要太学博士。
然后,他还重新理清了一心会和袁氏弟子、门生之间的关系,首创了有标准的“毕业”制度。
之前一段时间,知行学府成为了一心会的外围组织,而在建宁五年的二月份,袁树宣布改制,把知行学府和一心会提到同样的等级,知行学府是知行学府,一心会是一心会。
他意识到一心会是一心会,是他个人抢班夺权的政治军事工具,而知行学府应该是为国家储才的教育机构,不应该有太多的政治色彩。
所以他做出了改制的决定,把知行学府的地位提升到和一心会并行的层次。
对外则宣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经过之前的事件,袁树发现大汉学子的学术能力下降的非常厉害,这对国家是不利的,所以袁氏知行学府内需要采取全新的办法来增强学子们的学术能力。
刚刚加入知行学府的人统称为门生,门生只能在知行学府接受两年的教育,两年之后举办第一次升级考试,通过考试者就能成为袁氏弟子,并且获得继续接受教育的资格。
不能通过者在未来半年之内还有两次补考机会,如果两次补考都不能通过,就必须要离开知行学府,不能继续作为袁氏门生而存在。
所以如果不努力学习,不奋发进取,那么一个学子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可以顶着袁氏门生的头衔,之后便不再拥有。
而通过者就自动拥有了终生的“袁氏弟子”身份,可以继续接受教育,如果自己有什么门路,也可以自行选择前往他处谋生,不过袁氏弟子的关系不会改变。
至于没有门路却想要更进一步的人可以选择继续学习一年,一年之后就可以参加“毕业考试”,通过毕业考试的人,就能成为袁氏“高足”,成为真正的袁树认可的亲传弟子,从此就能和袁树本人高度绑定。
说人话就是,袁树本人给你包分配,包工作,给你五险一金外加企业年金,你要是对自己的户口不满意,袁氏也能帮你重新落户。
总之,你这辈子,袁氏管定了!
而与此同时,一心会和知行学府的成绩不挂钩,不产生什么额外的联系,不存在通过不了毕业考试就不能加入一心会的要求。
袁树的决定是只要有心学基础,进入过知行学府求学超过半年,都有资格申请加入一心会。
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心会是一些有野心但是学术能力不足的人的青云之路。
对于袁树的这个决定,从茂陵迁徙而来的一心会管理层进行过一些商议。
有些人觉得这样做对一心会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一心会应该招收更有才能的人,知行学府里通过考核的高材生最为合适。
但是袁树则表示不可。
知行学府是学府,学府自然要拿成绩说话,但一心会是一个立志要改变世界的组织,是要重塑社会风气、改变糟糕现状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就不能纯粹用成绩来说话。
否则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早就把现实世界变成大同世界了。
“一心会是一心会,知行学府是知行学府,之前只是权宜之计,现在一切都安定下来了,咱们也在雒阳站稳脚跟了,之前一些不合适的策略都应该有所改变。”
袁树力排众议,定下了这个决定,将知行学府和一心会分开来办理,两者之间不再有任何隶属关系,成为平级。
第141章 他们的避风港
在其他的层面上,由于军事问题比较敏感,所以袁树没有明目张胆的在知行学府里开设军事学科。
他单独把一心会保卫部拉出来,单独在良庄东北面的军事训练场内开设了军事学科。
军事学科里传授的除了兵法,那都是正儿八经的汉军精锐的训练内容与战术战法,这队人马也是袁树将来对付宦官、抢班夺权的根基。
至于忠诚度方面,说实在的,袁树并不担心。
对于一个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且具备强大声望的领袖来说,忠诚并不是需要刻意追求的东西,他只要认真做好一个领袖该做的事情,那么他就会自动拥有最多的忠诚和最高的权威。
比如袁树会踏踏实实的给一心会员们按季度提供的生活补助和免费的住所、食物,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上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环境,并且给他们向上晋升的希望。
而在精神层面,则通过助农行动和责善会议给他们提供精神食粮,催动他们的精神更加富足,在一个充满正向能量的团体内昂扬奋发,这种精神上的食粮供给也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提供的。
在这个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向上走的年代,大家的心理预期本来就特别低。
所谓的低人权优势在东汉末年的社会里体现得尤为明显,以至于袁树只是比其他上位者表现的更像是个人,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就能让这个整体对袁树心存感激。
除此之外,那就是袁树强悍的演讲能力和鼓动能力,他所描述的那个未来给了大家太过美好的期待,这种期待是所有人特别着迷的。
至于袁树本人,这种出身优越的顶级豪门贵公子能以如此平易近人的态度与他们来往,这在其他地方也是根本找不到的。
所以一心会这个组织对加入进来的会员来说,吸引力是越来越强的。
除非刚加入就被清退,从开始就无法融入,那没什么好说的。
越是深入了解这个组织,就越是无法割舍这个组织,越是无法回到那个冰冷的现实世界里。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