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不是袁术

我不是袁术 第189节

  他的两位兄弟。

  袁树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窗沿,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

  他知道,权力的争夺从来都是残酷的,即便是亲兄弟,也难免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反目成仇。

  即便他提前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寻求袁逢的支持,但袁逢显然不会完全不顾及袁基和袁绍。

  他不仅仅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父亲,他也是袁基和袁绍的父亲。

  他提出了一个赌局,这个赌局,赌的是袁树和袁氏集团的未来,且并没有立刻将袁基和袁绍排除出继承者序列之中。

  袁树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这个赌局,但他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自己会输,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相信自己的基本盘——一心会与心学学派会不断壮大,成为他未来争夺权力的坚实后盾。

  而且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辈子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就算打了败仗,没办法得到绝对的军事威望,只要他没死,他也绝不会认怂,绝不会只是乖乖的做一个嫡次子。

  尽管如此,袁树也必须要承认,就算他胜利走到了这一步,走到了袁逢唯一继承人的位置上,那么留给他应付的局面也不是一马平川。

  因为他的基本盘是他自己一手拉起来的一心会集团,汝南袁氏宗族,袁氏门生故吏,还有暂时依附于袁氏的这一派亲袁氏政治力量,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些势力集团各有各的利益诉求,与袁树和一心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是相反的。

  他们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走向对抗,这些不同的利益派系都在他的铲除范围之内。

  他要拿来改造社会的力量必然是他的一心会,其他的都属于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没有承载他们的船只!

  然而这群老登会愿意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吗?

  想都别想,还得靠拳头。

  只有硬邦邦的拳头才能真正的改变一个世界。

  所以袁树打算从最开始就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势力,就算自己尚且没有入主雒阳、成为唯一说话算数的那个人,但也并不妨碍他通过制度设计为自己抢占先机。

  职位加实力等于权力,根据这个公式,袁树现在不缺实力,所以拿下职位之后,自然而然可以得到重要的权力。

  抢在袁基和袁绍之前,把袁逢愿意给的拿在手里,他没说过的或者不愿给的,也要想办法争取,要在这个时候就奠定自己作为雒阳成为重要权势人物的格局。

  尽管之前属于自己的一心会势力已经获得了不少职位,但是受限于年龄和资历,获得职位的一心会成员大部分都是一千石以下的职位。

  尽管如此,按照蚁多咬死象的法则,只要人数够多,权力自然不会少。

  所以袁树也不急于谋取高级职位。

  高级职位掌权,那具体的事情不还是要底下基层官员、吏员去执行吗?

  所以袁树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多的把自己旗下和自己一条心的一心会员们安插到要害部门当中担当基层职位,不管是官员编制还是吏员编制,不管是公务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只要能进去,就可以。

  在基层历练一下,积累办事的经验,等到袁树自己长成了、实力更强了,这些积累了充足行政经验的一心会员们就能彻底把那群老登给取代了。

  而且这样也能最大限度的让袁逢、袁隗、袁惃等家族长辈不介意,不会在袁树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产生对袁树的防备心理——

  这也是未雨绸缪。

第225章 杨赐没有后悔药

  过去袁氏家族地位很高,但并没有掌握主导权力,一家人尚且还能一条心。

  一旦屁股换了位置,脑袋也会随之发生变异,届时袁树可不敢保证老爹还是好老爹,三叔还是好三叔。

  唐玄宗对自己的儿子可没有关爱到哪里去。

  赵二对自己的侄子们也没有友善到什么地方。

  这都是前车之鉴。

  袁树站在历史长河的后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事情,如果不妥善利用这些别人没有而自己有的优势,岂不是大大的浪费?

  这些只有袁树知道、别人却不知道的事情如没有被袁树好好儿的利用起来,多少有些暴殄天物的嫌疑了。

  所以,他不会给自己的敌人超越自己的机会。

  正始元年十月十五日,袁树把自己对宦官集团在中央部分的权力剥夺重构之后,完成了新少府、新通政司的架构建设意见,将之汇总为一册政论,上交给了老爹袁逢。

  袁逢原本也没觉得袁树能搞出什么大事情来,只是想着看看自己的儿子有没有治理国政方面的才能,考验一下袁树各方面的能力。

  结果看了袁树送来的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政论之后,大为震惊,阅读之后更是深以为然,甚至拍案叫绝。

  没想到这小儿子学术牛逼,政治方面也有如此能耐?

  自己到底是怎么生出这么个优秀的儿子的?

  袁逢自己也有点搞不懂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为此感到兴奋、激动和自豪。

  接连阅读三遍之后,袁逢确认这份建议极具可操作性,于是他在德阳殿偏殿召开会议,把袁隗、段颎、唐珍、杨赐、郭鸿等三公九卿及别的高官们喊来,把这份袁树的政论公布给他们看,询问他们相关的意见。

  袁氏政变之后新确立的三公九卿集团具备相当的政治素养,对于袁树的这份政论感到震惊之余,也对其中精巧的设计模式感到震撼。

  联想到袁树没有行政经验,身边也缺少有足够分量的幕僚,就算得到了帮助,但也必须承认其天赋异秉,否则无法解释这套新的政治架构的诞生。

  这新的架构里所呈现出来的含金量很足。

  基本上,是把宦官集团赖以为生和发展壮大的土壤都给铲除殆尽了,要是按照这套方法来操作,宦官集团不说翻身无望,想要回到之前那种权倾天下的局面,几乎是不可能的。

  袁隗看后,和袁逢一样拍案叫绝,大声赞叹自家好侄儿的精巧构思与出色的政治天赋,表示袁树这份政治天赋,就算直接做九卿也绝对足够了,他自己设计出来的这套新的政治架构,他自己绝对能hold住。

  所以袁隗甚至建议让袁树提领新少府或者通政司,丝毫不顾忌身边杨赐怪异的神色。

  关于这份政论,说实话,看的杨赐是心惊胆战。

  这份政论出自袁树之手,其中透露出的政治智慧与果敢决策让杨赐深感震撼。

  他逐行阅读,每一片竹简上的每一个字他都看在眼里,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锤般敲在他的心上。

  不说袁树在这里头体现出来的政治能力和强硬手腕,其中一项提议就直接把六百石以上的宦官职位全部剥夺,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宦官势力的重大打击,直接将他们从权力的核心彻底剔除。

  更令杨赐惊愕的是,政论中还提出了一条前人并没有刻意提出的规定。

  宦官、宫女不得认字。

  这一条规定看似简单,实则狠辣至极。

  在宫廷中,文字和书写是传递信息、记录来往的重要工具,宦官和宫女作为皇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若能读写,往往能成为权力的传递者和记录者。

  然而,袁树的这一提议却是要将这些人的文化知识剥夺,将他们彻底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

  杨赐想象着这一规定实施后的场景,那些曾经权势滔天的宦官们,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书和奏折,却只能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已无法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内容。

  这无疑是将宦官势力摁死在最低的层次上,让他们在政治舞台上彻底失声,这种手段的高明和狠辣,让杨赐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一举措对于整个皇宫的政治生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你都不认字,还怎么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来?

  这不仅是对宦官势力的打击,更是对整个皇宫政治格局的重塑。

  杨赐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在政治漩涡中挣扎的宦官们,此刻正无助地站在一旁,望着他们曾经熟悉的政治舞台,却再也无法踏入其中。

  这种景象让杨赐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凉和无奈,仿佛太监入洞房、无语泪两行。

  他们曾经的权势和地位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而这一切都是袁树一手策划和推动的。

  这场政变的背后是袁氏家族对于皇宫权力的全面掌控和重新架构,重新架构之后的新少府将成为完全体的皇宫大管家,拥有对皇宫内部事务的最终决定权。

  这个职位的权限比起之前要大了太多,不仅将原先被宦官夺取的权力拿了回来,甚至还把原先属于太仆的部分权力也给拿到了手里。

  这样一来,少府就更是成为袁氏设置在皇宫里的第一道防线,防范天子夺权、宦官乱政,其意义重大,非常关键。

  杨赐深知自己在这个关键时刻的处境十分微妙,作为有“前科”的人,他几乎不可能继续担任这个要害职位,袁氏家族不会容忍一个曾经与他们为敌的人继续掌握如此重要的权力

  他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必然会为此失去少府这个职位,只是不知道袁氏会安排谁去做这个新少府,然后对他杨赐又有什么新的安排。

  想到这里,杨赐的内心又不自然的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他悔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昏了头,一定要把袁氏家族搞臭呢?

  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个出头鸟,去做那种愚蠢的事情呢?

  如果当初能够冷静思考,看透那个时候的诡异迹象,或许现在就不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境地!

  现在袁氏家族已经一举登顶权力巅峰,把持了整个雒阳城,而杨氏作为袁氏的姻亲之家,本来可以借此机会谋取更高的职位和权力,可却因为自己的愚蠢行为而导致整个杨氏都沦为了袁氏执政集团的边缘人。

  这种落差和失落感让杨赐痛悔不已。

  然而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在接下来的商议中,杨赐不出意料地被袁隗提议卸任少府的职位,袁隗建议他从少府转职为主管礼仪文教的太常卿。

  这个提议让杨赐稍稍一愣,他对袁隗的建议感到有些意外。

  原本他以为袁隗会狠狠报复他,甚至不让他继续担任九卿这样的高官职位,而是将他调到一个清水衙门去任职,然而袁隗的提议却让他保留了九卿的位置。

  尽管太常卿的含金量在大变动之后显然不如少府,但作为九卿的门面担当,太常卿在礼仪文教方面的话语权还是十足的。

  此外,太常卿本身也能监管太学,因此在学术影响力层面也颇具实力。许多担任过太常卿的人都在之后成就了三公伟业,所以这个职位在不少人眼里就是登上三公之位的阶梯。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或许都是梦寐以求的职位。

  袁氏这样的安排让杨赐感到好奇的同时也有一丝丝小小的惊喜——袁氏这么安排,难道是在告诉自己,自己还有机会登上三公之位吗?

  杨赐很快便接受了这个调度任命,表现的非常坦然,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抗拒。

  而少府这个重要的职位则被袁隗推荐由原太常卿唐珍来担当。

  这意味着唐珍和杨赐两人将对换职位,互相承担起对方的职责。

  但是新的政治规则下,这两个职位的权力含量就完全不同了。

第226章 袁氏掌控的信息茧房

  对于唐珍出任少府的事情,杨赐并不感到惊讶,只是有点羡慕和嫉妒而已。

  唐珍在袁树救灾期间顶着巨大压力开放了太学,从而赢得了袁树和袁氏家族的好感。

  尽管在政变期间唐珍没有直接参与,但后来他一直保持着合作的态度并明显地站在了袁氏一边,为袁氏操持礼仪方面的事务提供了不少帮助。

  考虑到唐氏家族在颍川郡有一席之地,且唐珍本人也颇有声望和政治资历,更熟悉宫廷礼仪规制,因此他被袁隗推荐为改制之后的第一任少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唐珍听到这个建议的时候,他明显激动了起来,他注意到袁逢的目光投向自己时,更是不由自主地把身子挺直,等待袁逢进一步的指示。

  “惠伯,改制之后,少府的职责将变得更为重大。”

  袁逢缓缓开口道:“这个职位需要管控宫廷,总理全局,事关天子、宦官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深明礼仪规制且心细如发的人来担当此任,你能否承担起这个职责?”

  唐珍明白这是袁逢对自己的信任和期待,也是袁逢暗示自己已经进袁氏集团的事实。

首节 上一节 189/2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