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术 第203节
刘郃明明说过,汉军一旦听说叛军主动出击的消息,肯定会心生恐惧并采取守势以自保,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汉军居然主动发起了进攻!
一瞬间,曹绍甚至有些动摇和退缩的念头。
但是一想到自己自吹自擂为全军最勇猛的人,还曾扬言要打到雒阳去为曹节报仇雪恨,结果现在就因为一点点挫折就要打退堂鼓,这要是成真了,岂不是颜面扫地、无地自容?
这样一想,曹绍便打消了撤军的念头。
但他又觉得自己领兵在前线冲锋陷阵过于危险,于是便安排部将高让率领五千士兵从燕县出发,前进到胙城一线进行驻防。
这样一来既能分担汉军的火力,又能与主力部队互相支援、形成有利的战术协同。
这应该就是兵法里所说的“犄角之势”吧?
他如此想到。
之后,曹绍便主打一个稳扎稳打的策略,不再想着主动出兵,尽量避免与汉军过早的接战,反正刘郃那边的意思也是让他尽量争取时间、吓唬汉军,并没有明确要求他一定要打赢某场战斗。
先锋部队全军覆没的事情也被曹绍刻意隐瞒了下来,没有向濮阳大本营汇报。
甚至关于汉军已经主动出击、大举进攻到酸枣一线的重要情报,他也没有告诉濮阳方面。
他认为汉军不会那么快采取行动,还能继续拖延几天时间,以观后效。
但他不知道汉军这边主打一个快准狠,要全力以赴消灭叛军,不给他们搞东搞西的机会,所以曹绍还没安稳几天,便突然接到了高让的求援消息,说有汉军来攻,兵马数量还不少,请他快速支援。
这下他有点慌,赶快询问身边的谋士军将,问问他们该怎么办。
结果这群所谓的谋士军将连王吉身边的狗头军师孙樽都不如,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最后搞得曹绍烦不胜烦,一咬牙一跺脚,大手一挥——
出发救援!
随后,便是袁树眼前的这一幕。
说实话,袁树觉得这支敌军都不能算是一支军队,硬是要形容的话,莫名让他想到了古惑仔这三个字。
就像是电影里那些古惑仔打群架之前那样,给一个镜头,一群看上去很帅气、痞气十足、满身都是纹身的小年轻们站在一起,面色凶狠,气势十足,黑压压一片聚集而来,不懂行的人当然觉得有点吓人。
可问题在于,这不是古惑仔打群架啊。
这是两军对战啊。
两军对垒,一方是正规军,一方是古惑仔……
对于有过军旅经验、统领军队打过仗的人来说,这一眼看过去,瞬间就能找到这群古惑仔的三五十个致命破绽。
要是段颎在这里,搞不好立刻就会下令铁骑冲击,然后就能把这群古惑仔给打得直叫唤,再把他们践踏成一滩不知所谓的血肉泥浆。
也就是袁树经验不足,主打一个谨慎小心,所以才没有这样做。
尽管如此,袁树也下令全军警戒,弓弩手上前,随时准备射击。
一般的弓箭射击距离较短,属于中近程打击,汉军另有装备蹶张弩,用全身力量射击,比一般的弓箭有更远的射程,适用于远程打击。
袁树训练一心会武装的时候,也会给他们提供此类蹶张弩进行训练,所以此番一心会武装跟随袁树出击,对于军队里这些常人见都没见过的高端制式装备也是十分熟悉,拿起来就能用。
面对缓缓接近的叛军,五百名士兵已经盘腿坐在了地上,他们的面前摆放着蹶张弩,另有五百人蹲在他们身边,负责为他们提供、协助装填箭矢。
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千名弓手,他们的任务是在蹶张弩射击之后,对更加接近汉军营寨的叛军发动中、近程打击,进一步削减他们的战力和战斗意志。
再往后,则是五百名刀盾手和五百名长矛手,他们负责与冲到营寨边上的叛军进行肉搏,保护营寨不被叛军冲破。
进入到肉搏环节之后,之前的蹶张弩手与弓手也会退居二线更换装备,视情况而定,变成刀盾手和长矛手,加入到肉搏战中,力保营寨防线不被攻破。
袁树参考范隶的意见,对三千名步兵做好了此类规划,详细布置他们的任务。
至于士兵们的什么时候行动、什么时候退居二线,则由军旗、军号进行传递。
这些内容也是军事训练时最基本的内容,甚至比技战术更加靠前。
最后还有两千骑兵,他们将由范隶和廉达率领,他们的任务是要在双方出现胶着状态的时候从左右发动侧击,利用叛军没有很多骑兵的劣势搅乱他们,然后配合步兵,把叛军彻底击溃。
到此为止,袁树的想法还是很正常的,只是阻止叛军的进攻,挫败他们的势头,以此策应段颎率领汉军主力攻克胙城的行动。
但是曹绍完全不知道袁树到底是如何安排的,也不知道他面对的汉军到底是多大的数量级,他只知道一支汉军在他们的必经之处安营扎寨试图阻挡他们支援胙城,且兵马数量比较少。
那还有什么说的?
以多击少,还有不能赢的?
所以曹绍的命令就是以营为单位,让各营校尉率领各自的人马包围、攻击汉军营寨,将汉军营寨快速拿下,然后支援胙城。
他没什么战术策划,也没什么太多的设想,当然现实条件也的确限制了他的设想——弓手和骑兵都是重要的技术兵种,需要训练。
与一般负责肉搏的军队训练几个月就能拉上战场当填线宝宝不同,这种技术兵种再怎么加快进程,没有一两年的功夫,那是真无法掌握技战术,贸然上战场,估计对自己人的危害更大一些。
所以刘郃所部叛军虽然人数多,但是骑兵和弓弩手这种技术兵种十分稀少。
整个叛军里能算作骑兵的只有一千五百多人,会骑马但是不会做战术动作的骑马步兵也就三千多,能熟练使用弓、蹶张弩等兵器的只有一千二百多人。
而且这些人也不可能全都派给曹绍使用。
曹绍带出来两万人,与汉军同等水平的弓弩手只有三百多,就算拥有东郡武库,弓和弩的数量有保证,但是不会用,又能如何?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近身肉搏的战术,直接往前冲,靠着人多势众,看看能不能打出局面。
结果是——打不出来。
因为对面的汉军都是正儿八经的精兵。
一看叛军进入了蹶张弩的攻击范围,袁树一声令下,身边传令兵立刻开始挥动令旗,深沉而悠长的号角声随之响起。
五百名蹶张弩手立刻进行战术动作,躺下身子,用脚和身体的力量把蹶张弩踏开,身旁的辅助者立刻帮助他们上箭,做好射击准备。
而后……
“放!”
第246章 我到底在和谁斗智斗勇啊?
随着负责一线指挥的邵原一声令下,五百支重箭腾空而起,划出破空之声,经过一段优美的抛物线之后,稳稳的落在了正在前进的大批“古惑仔”们的头上。
这批“古惑仔”们并没有完整的阵型,尽管有不少手持圆盾、方盾的盾兵,但是没有统一号令,对于汉军发起的远程打击当然也没有应对的经验,并未以防御态势缓缓前进。
步调不统一、前后没有协作配合,基本上是自己管自己,所以直到重箭落地、将他们钉死在地面上时,指挥军官才惊恐的叫嚷着要盾牌举起来进行防御。
但是为时已晚。
一轮射击,已然将不少叛军士兵击杀当场。
重箭从天而降、破体而出,血洒了一地,当场就有数百古惑仔命丧黄泉,又有数百古惑仔身受重伤、惨叫不止。
叛军的步伐为之一顿、军心受挫。
但这只是开始。
很快,第二轮重箭降临,然后就是第三轮、第四轮。
叛军人数多,基本上还都挤在一起,这重箭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几乎箭无虚发,每一箭都能给叛军造成威胁,不是杀死就是杀伤。
叛军倒了一片,又倒下一片,就像是无形的镰刀忽地一下割掉了一片韭菜。
也就是汉军这边人少,弩兵体力有限,发射五轮之后就没有体力了,否则必能叫他们有来无回。
于是袁树下令蹶张弩手后退,传令兵挥出令旗,邵原立刻下令让弩兵退居二线休息、换装肉搏兵器,然后让后方的弓手上前,准备继续打击。
尽管如此,这两千多支重箭也给叛军带去了很大的心理阴影,那么多人就这样死在面前,而自己成为幸存者,这种冲击力和刺激的感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的。
职业正规军尚且如此,就更别说这些一个月前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
所以袁树只是第一波攻击,就已经让不少叛军精神崩溃,武器一丢,转身就哭着跑走了,顿时引起了一大波的连锁反应,带动不少人一起嚎哭着往回跑。
但此时情况尚且可控,后面曹绍一听到消息,大怒,立刻安排自己身边负责保护自己的骑兵出动,对逃兵格杀勿论,以此威慑士兵只能向前,不准后退。
怕死是不是?
后面,也是死!
给我往前冲!!!
只要快点往前冲和汉军近距离接战,一切都会好起来!
督战骑兵们挥着环首刀疯狂的砍杀所有向后逃窜的叛军士兵,只要看到,追过去就是一刀,毫不留情。
眼瞅着身后的督战骑兵们如此凶悍,叛军士兵们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
但是这一次他们的速度明显慢了不少,而且也学会了躲在盾牌后面。
不过手持盾牌的人并不太多,一面盾牌也护不住那么多人,于是谁有盾牌,士兵们就跑过去挤在他身边。
这人一多,就开始推推攘攘,你推我我推你,搞得就和抢座位一样,甚至还有人被推倒在地,直接被后面跟上来的人给踩死了。
所以毫不意外的,汉军的第二波箭雨攻击给他们带去了更加恐怖的杀伤。
而叛军士兵们为了躲避箭雨就更加不管不顾了,甚至开始哄抢盾牌,你抢我我抢你,把本来就一团乱麻的阵型搞得更加散乱,甚至有种原地爆炸的美感。
更有甚者因为抢不到盾牌,又眼睁睁看着身边人被汉军箭矢击杀甚至爆头,恐慌之下转身就跑,也不管督战骑兵们闪着寒光的环首刀,就是跑。
因为逃跑的人数太多,仅仅三百多名督战骑兵显然不够用了。
砍不过来,根本砍不过来!
曹绍一看那些溃兵连督战队的刀都不怕了,这显然已经不是普通的溃兵了,必须要出重拳!
于是就把一直放在后头的三百弓弩手给安排上前,让他们弯弓搭箭,朝着那些溃兵就开始定点射击,谁敢跑,就直接把他们射死。
那些闷头逃窜的溃兵们好不容易躲过了督战骑兵的砍杀,迎面而来的就是定点狙杀他们的己方队友射出来的箭矢。
一个又一个倒霉的溃兵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的定点狙杀之下。
叛军队列中唯二称得上是精锐的两支部队——骑兵和弓弩手都没有向汉军发起进攻,反而向自己人出了重拳,最先杀死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这未免有点太过荒谬了。
不过这也未必,毕竟这些泥腿子在曹绍心里是不是自己人也不太好说。
于是乎,前面有汉军的箭雨,后面有自己人的环首刀和箭矢,叛军士兵们赫然发现自己前后都是死路,他们直接就陷在了绝境之中。
前后都是死!
都是敌人?!
另一边,这过于荒唐的一幕直接把站在瞭望台上观看局势的袁树给看沉默了。
这些叛军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呢?
还临阵自相残杀?
他们全军上下有一个人会带兵吗?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