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不是袁术

我不是袁术 第210节

  叛军在城外有三座军营,各自有一万驻军,刘郃安排王吉、高程和文穆三人分别前往三座兵营统筹军队进入城内的事情。

  结果三个人里面完成任务完成最好的是王吉。

  他带回去了多少人呢?

  八千七百人。

  足足一千三百人在从兵营到城池当中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离队了。

  要么逃窜,要么被杀,要么人间蒸发,连王吉自己都不知道没有的人是怎么没有的了。

  高程那边稍微差了一点,但也不是差太多,他带回去了七千一百多人。

  文穆那边就比较难看了。

  在从兵营到濮阳城的过程当中,文穆主导的这支军队发生了大规模的混乱,文穆处置的不及时,下手太慢、太软弱,导致大量士兵要么逃跑、要么被杀、要么被践踏而死,等到了濮阳城内,一点数,只有六千出头。

  三万人的驻军,回到濮阳城里的时候只剩下两万一千多,等于还没有打仗,这兵力就已经折损了接近三分之一。

  庞大的损失把刘郃气的差点晕过去,差点就拔出刀把文穆给砍掉了。

  还好,他被王吉给拦了下来,说正是用人之际,他们这些人千万不能再爆出内乱了,这才让刘郃冷静下来。

  可是冷静归冷静,这开头一件事情就做不好,接下来想要防守这座城池又该是如何的困难呢?

  打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郃的心里就充满了疑虑和担忧,但是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改善具体的执行方案了。

  正始元年十二月十七日,汉军先锋抵达濮阳城下。

  十八日,汉军主力抵达濮阳城下。

第256章 破城之后三日不封刀

  抵达濮阳城之后,段颎和袁树等将领一起绕着濮阳城视察了一圈,发现叛军已全面收缩防线。

  城外到处都是拒马、陷坑,水井被大规模填塞、污染,道路被破坏的非常严重,且周边的森林也被砍伐一空。

  很多自耕农的村落都被夷为平地,人口损失惨重,另有少数农庄得以幸存,向汉军报告了之前叛军的一系列狂暴举措。

  通过这些幸存农庄的报告,段颎判断濮阳城内的叛军大概是铁了心要坚守了,为此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措施,而不是考虑投降或者转进其他地方。

  他对此有些担忧。

  “叛军的确都是乌合之众,若在原野之上,他就算有十万人,我都不担心,我敢亲自率兵冲阵破之!可问题在于他们据守城池,兵力充足,粮草物资也充足。

  短时间内,咱们或许真的拿不下这座城,这时间一长,我很担心朝廷那边会有一些变数,又或者天下间还有哪些不臣之辈会受到影响,到时候情况会更加复杂呀!”

  段颎的这些担心,袁树的心里也不是没有。

  想要攻克一座有充分兵力防守的城池,从来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兵法里才会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从不建议强攻坚城。

  按照古代兵家的一些测算,想要攻克一座城池,攻城方的兵力至少应该比守城方的兵力多六倍,如此才有攻克的把握。

  而如今城内叛军的数量比汉军还要多,这个条件根本就达不到。

  而且时值隆冬,汉军出征所耗费的一系列物资都比温暖时期要多得多,为了保证士兵有充足的战斗力,在粮草和防寒物资的支出上也给雒阳朝廷带去了比较大的负担。

  段颎十分担心袁逢那边会扛不住巨大的支出压力,从而要求他们尽快结束战斗或者暂时撤退,这样一来,前面的那一系列胜利就等于没有什么意义了。

  段颎的担忧并不过分,甚至袁树也有类似的担忧。

  他也很担心,如果长期围城围下去的话,雒阳朝廷那边可能会扛不住支出的压力,雒阳朝廷的财政状况袁树也是比较清楚的,之前就是他和袁逢一起查账的,然后把宦官身上的肉都给分吃掉了。

  但是更多的侵吞税收的存在则是他们暂时无法去动的。

  宦官身上的肉倒是吃得开心,不过留给朝廷使用的依然是少数,万一财政上真的撑不住,又该如何是好呢?

  对此,段颎召开军事会议,大家进行头脑风暴。

  期间,袁树提出两个要点。

  第一,攻城不能停,必须要持续给叛军带去攻城方面的压力。

  第二,劝降不能停,他们必须要想方设法的让城内的所有人知道,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要杀死刘郃为首的这群叛逆,至于底下的大头兵,还有普通老百姓,汉军可以放过。

  如此分化城内防御势力,让刘郃等叛军首领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以此激化他们的内部矛盾,争取从内部攻破濮阳县城。

  关于袁树提出来的意见,段颎提出了反对意见。

  段颎认为寒冬腊月出兵征讨本来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今年节将近,想要在年节之前结束战争可能性不大,士兵必然心怀怨念,如果没有足够的赏赐,那么军队的士气就会非常低落。

  所以段颎认为劝降什么的大可不必,濮阳城主动投降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他不抱任何希望,比起这个,还不如许诺汉军士兵破城之后三日不封刀。

  任由他们在三天之内肆意妄为,烧杀抢掠什么都可以,三日之后再整理濮阳城。

  段颎的这个提议,大部分将领都表示赞同,他们也觉得这样安排最好。

  年节都不能让人回家,总得让人有点开心的事情,不然士兵们闹腾起来,影响了士气,问题可就大发了。

  袁树一开始有些恍惚,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件事情对于当前这个时期来说,实在太正常了。

  之前,他一直都带着本部作战,而且是打野战,攻克的城池还是主动投降的,自然不存在什么屠城之类的事情。

  另外,他所统领的一心会武装从建设开始就有着非常严格的纪律要求,整个一心会也是如此,并且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学识的人,把良知贯彻到底,在道德水平方面也远远超过一般人。

  基本上袁树一声令下,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袁树说不允许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坚决不做,至于屠城这种事情,就算袁树不说,他们也不会去做。

  但这也仅仅局限于一心会内部。

  袁树所统领的一心会武装力量在这支军队当中只有六千人,并不占大多数,占据大部分数量的是雒阳朝廷的常备军以及三河地区的良家子雇佣军。

  这些古典军队还是奉行着那一套古老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们并不认为打了胜仗之后屠城有什么不好的。

  且按照东汉时期以郡为国的社会态势,两个郡的郡民彼此都会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外国人,大部分人不具备所谓的“全国视野”。

  所以让这些出身三河地区的士兵去屠戮东郡、济阴郡等地方的“叛军”,他们一点道德包袱都不会有,只会觉得理所当然。

  在这群人当中,除了极少部分有名誉或者身份上的需求、或者个人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会对这种行为表示不满,可能不会加入进去。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压根就没有打算能够靠着上战场获得什么官职,他们也知道获得官职的可能性太低了,所以他们为的就是钱,很多很多的钱!

  拿不到官职没关系,只要能抢到钱就可以。

  在战场上抢一波,打了胜仗回去,朝廷又奖赏一波,里外里两波钱拿回去,一般般的能吃个两三年,运气好点,吃个五六年都有可能。

  打仗在他们看来就是赚钱。

  对于东汉朝廷来说也是一样的。

  如果要召集常备军,那就要负担他们的日常伙食,还要给他们发军饷,日常杂费什么的也要朝廷负责,他们死了还要发抚恤金,这多花钱啊!

  汉羌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百多年,东汉朝廷国库空的能跑马,肯定不愿意养常备军,所以就“寓兵于民”,到了打仗的时候再召集这些人,这多省钱?

  至于发生战争地区的平民,那从来就不在老爷们的考虑当中。

  你们都造反作乱了,那还能是我们大汉子民吗?

  必须要出重拳!

  狠狠的杀,狠狠的烧,让全天下人都知道造朝廷的反是什么样的下场!

  然后再把他们的财产作为雇佣兵们的赏赐,让他们自己去抢,这样一来朝廷在战后需要给的赏赐和抚恤也会大大降低,朝廷又能省一笔钱。

  所以这对于东汉朝廷和这些雇佣军来说就是双赢。

  至于被破坏地区的生计问题……

  那是下一任太守、国相和地方豪强的事情。

  朝廷没有理由,也不可能会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袁树对此心有戚戚。

  但是在军事会议上,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在会议结束之后单独找到了段颎,向段颎提出了恳求,希望段颎可以约束士兵,不要屠城。

  对此,段颎觉得很奇怪。

  “子嘉,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袁氏本家在汝南,你拜师求学又在右扶风,你为这两地的人说情,我觉得还能理解,东郡与你没有任何的瓜葛,你为什么要替东郡人求情呢?”

  袁树也没有说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之类的大道理,这年头也没有人命关天的理念,他知道说这些话纯粹是废话,没什么用,所以他就说的比较直接。

  “因为我想要争取人心,我想要获得仁善的名声,我想要天下人都知道我带领的军队征伐地方不会伤害无辜之人,我的军队军纪严明,如此,对于我未来想要做大事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257章 袁树决定花钱

  一听袁树说起大事,段颎顿时就想到袁树想要做皇帝的事情。

  如果袁树是为了做皇帝来积攒人望,这倒是可以理解。

  不过这么搞的话,操作起来的难度会很大呀。

  段颎思考了一会儿,皱起了眉头。

  “军纪严明者确实是有的,历来出兵征伐地方,的确也并不总是屠城,不过那大多都是在顺利投降的地方,或者一攻即破的地方,军队没有太大的损耗,怨气不重,还要有足够的赏赐,这样才能够维持军纪,不至于屠城。

  有些城池抵抗时间太久,对围城军队造成的伤害太大,不屠城不足以平复军心,而且子嘉,我认为濮阳城十有八九不会老老实实的投降,恐怕会有一番苦战,这寒冬腊月的,士兵顶着严寒还要苦战攻城,为此可能还会付出较大的损失,心中怨气定然巨大。

  你不让他们屠城,这股子邪火发泄不出来,那他们会做些什么又有谁能知道呢?就算战局比较顺利,破城比较成功,你不让士兵抢劫屠城,那他们所需要的赏赐又该由谁来给呢?朝廷吗?你觉得朝廷会给这笔钱吗?

  如果你觉得朝廷能给,那你现在就写信给袁公,让袁公来决定愿不愿意给这笔钱,如果袁公愿意给,那我就约束军队,不让他们屠城,如果袁公不愿意给,那就还是不要考虑这些了,东郡人的死活与你没有任何关联。”

  段颎长叹一声,拍了拍袁树的肩膀。

  “子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不可有妇人之仁啊,你要着眼的是天下,而不是区区一个东郡。”

  段颎的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袁树无法接受。

  这哪里是妇人之仁呢?

  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活下来而已。

  袁树无奈地叹了口气。

  他缓缓思考了一阵,然后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这样吧,段将军,我可以派人去问袁司空,但是就算他不答应,我也会自己出这笔钱来补偿大军,我会给他们足够的财物,绝不让他们吃亏,你看这样可以吗?”

  段颎这下是真的惊讶了,惊讶的都有一些合不拢嘴。

  “子嘉,你想要获得人心,我可以理解,但是,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人心,很多地方都能获得,不一定非要在战场上,更何况那么多钱,你出得起吗?”

  “我本部六千人不会需要这笔钱的,他们都是我一手训练出来的,我了解他们。”

  袁树缓缓说道:“另外北军和虎贲军、羽林军这三支军队都是朝廷常备精锐,一应赏赐可走朝廷公账,不会短缺,也不需要我出这笔钱,我要出钱的部分,就是那些招募来的三河士兵。

  这笔钱就相当于从他们手里买了濮阳人的命,买命钱固然贵,但他们人数有限,给一万多人发一笔买命钱,我还是能给得起的,毕竟我也从宦官手里拿了不少好东西。”

首节 上一节 210/2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