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术 第72节
不过私下里,袁树还是会承认,良庄内这些人口的来源并不单单是主动流浪至此的流民就能涵盖的。
袁树很在意人口的问题,所以暗中交代了负责管理人口的人事部,对于这些投靠过来的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关系,发掘他们的潜在价值,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诱导。
袁树可以打包票,一般的农户乃至于羌地的农民、牧民,他们的日子绝对不会有自家良庄内来的好过。
就算有,那也是极其稀少的情况。
大部分老爷们都是不当人的,少数拟人之辈不能看作全部,所以像良庄这种人类聚居地,对于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牛马们必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问题就在于,他们如何才能了解到良庄的存在并且产生投效的想法呢?
那就要靠宣传了。
人事部按照袁树的教导,给那些日子过美了、对良庄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庄户布置任务,让他们去找自己在世的亲属们,说服他们投奔良庄,一起来过好日子。
右扶风官府登记在册人口不到十万,但是实际人口绝对不止这个数字。
按照袁树的估计,实际数字翻一倍是至少的,大部分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苛捐杂税而投入地方豪族体系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区区一个发家不过两代人的蔡氏家族就有所属佃农户六百九十三户,那么比蔡氏的规模还要更大的那些相对来说的old money们,又该吸纳藏匿了多少人口呢?
这些佃户在地方豪族手里过得日子不能说不如自耕农,否则任谁也不会放弃自由身,选择做人家的佃农、任人家剥削。
但是要说日子过得好,那也太把这些老爷们当人了。
与贪官污吏差不多,同样不当人的情况下,只要表现的稍微残存一点点人性,就自然能吸引农户带着自家田地来投效。
同样,人是有脚的,要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或者知道明显有更好的去处,为什么不去过更好的日子呢?
给谁种地不是种?
认谁当老爷不是当?
一番处心积虑的宣传之后,别说茂陵县,槐里县、平陵县乃至于京兆地区都有不少佃户逃亡前来良庄投效。
逃亡这种事情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日子过不下去了自然有人会逃亡,这些豪族往往都会派人追,但是至于效率,只能说十分有限。
往往这些逃户往山林子里头一钻,躲避个两三日,就算是逃过去了,之后就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死了。
反正人能走,土地走不了。
而袁树这边不缺土地,就缺人,所以想方设法的搞人就是他的目的。
当然了,他这么搞属于是在人家伤口上吸血,肯定有些豪族对此不满。
可是他们面对袁氏的庞大体量以及官府的无视,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从自己身上下功夫,加大安保力量,防止逃人。
但硬是要有,他们也不敢真的就去找良庄的麻烦。
除了从各大地方豪族手里捞人过来,袁树也会用一些常规手段,比如光明正大的买,从官府、愿意交易的地方豪族手上花钱购买,也算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自发流亡、逃难的流民们,还有诱导而来的逃人,加上自主购买的人口,这三方面加在一起,是良庄的主要人口来源。
除此之外,袁树连羌人和南匈奴人都没有放过。
汉人底层老百姓过得苦哈哈不像人,那羌人和匈奴人的日子只能说比汉人过得还要凄惨。
他们住在边陲苦寒之地,农业生产技术又不过关,一亩地里打不上几口粮食,天一冷,放牧也没的放,饿到要啃石头。
仔细想想也能明白,他们要是靠自己就能吃饱肚子,何苦冒着汉帝国凶残反击的风险前来抢掠呢?
所以他们的日子比一般汉人农民还要难过,这也是袁树的良庄愿意收纳他们之后越来越多的羌人、匈奴人拖家带口前来投奔的缘由。
羌人和匈奴人也是阶级社会,也有压迫,底层一样如牛马一般不像人,并不是换一个族属情况就不同,能踏踏实实耕田种地住房子,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优待。
事实上,不说完全向袁树靠拢看齐,但凡那些治理内迁到凉州的羌人的官吏们能拿出袁树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的安置措施给这些羌人,都不会有百年羌乱。
袁树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
给这些进入到良庄内部的羌人、匈奴人以稍微次汉人一等的待遇,授予的土地和房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次一等。
但基本上也是按照壮劳力的人数和家庭人口酌情安排授予的土地数目和房屋数目,相当于给他们一笔启动资金,接下来就要让他们努力耕种、自己从地里刨食吃了。
一心会方面只有在最开始启动时期给他们一些补贴安置粮,让他们不至于饿死。
等土地能收获粮食之后,就没有补贴了,他们要负担交给官府的农税和交给一心会的安置税、保护费。
这些羌人和匈奴人的农耕技术水平往往不如汉人农户,所以一开始在收获上也更加有限,安置粮比汉人农户少,课税额度甚至比汉人农户还要高一些。
与汉人农户一般的待遇往往只会当作赏赐奖励给那些努力学习耕种、努力汉化的积极分子。
不更加努力,他们就得不到和汉人农户一般的待遇。
可尽管如此,这些羌人和匈奴人依然感激涕零,觉得他们遇到了天上的神仙,赐给了他们神仙一般的生活。
与他们过去饿到要啃石头的经历比起来,现在的日子确实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当人事部找到他们,询问他们是否有亲属、能否将他们那些亲属也带来良庄的时候,他们感觉这不是什么算计,而是神仙又大发善心了。
好日子还允许他们带更多人来一起享受?
有了这些免费、甚至是自费宣传员们的积极活动,来自西边的东羌人和北边的南匈奴人就有更多人逃亡进入右扶风然后加入良庄了。
袁树得到汇报之后,认为这个措施可以发扬光大,于是奖励了汉人庄户和羌人、匈奴人庄户中诱导来数量更多人口的“宣传员”们,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
然后他顺势在人事部下面建立了一个宣传队,将这些有天赋的诱导好手纳入这个宣传队之中,额外给一笔津贴口粮,加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于是,袁树用很少的资源就撬动了数量很大的人口,投入产出比高到没朋友,放到现代,天使投资人都能踏破门槛。
至于随之而来的风险,袁树当然也是提前有准备的。
一心会保卫部为什么建立?
八百精锐是干什么吃的?
诱导政策颁布之后,的确发生过一些羌人部落和南匈奴部落追寻逃人踪迹、试图找良庄麻烦的事情。
然后全都被卢植、廉达、邵原带领一心会保卫部的成员们将他们干掉了。
保卫部成员们以精良的训练和优势装备屡屡把这些不成规模的追击队伍打的抱头鼠窜、狼狈奔逃。
论待遇,你们不如我。
打架,又打不过我。
你们不就只能乖乖认栽吗?
第73章 耕战为良知
渐渐的,良庄高待遇的名声和武德充沛的名声一起传扬了出去。
在三辅地区很快就传播开来,紧接着也在凉州东部、左冯翊北部地区的羌人、匈奴人部落中流传开来,对底层汉人、羌人和匈奴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甚至还越过秦岭向汉中传播,以至于这里产生了一个规模不大但比较明显的人口虹吸现象。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人是会用脚投票的。
哪怕东汉名将段颎在袁树守孝的那些年里成功将羌乱给平定了,大量“流民”向良庄前进的趋势也没什么改变。
持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汉羌战争在汉灵帝建宁初年经由段颎暴烈的手段走向了终结。
尽管这种终结的方式并不稳定,类似于常凯绅大队长经过中原大战之后在名义上统一中国的程度。
但至少在明面上,羌人已经没有了从军事层面威胁汉帝国的能力。
段颎和羌人作战数年,战斗一千多次,斩首三万多,消灭羌人部落无数,内迁凉州的东羌臣服,留在青海的西羌被杀的奄奄一息,难以伸张。
人头滚滚之下,恐怖和平终于到来了。
虽然恐怖,但的确和平了,不打仗了。
这充分说明战争确实是和平的一大渠道,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
但是袁树远远没有放松。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卷土重来的外族入侵与时时刻刻都在坏事的猪队友,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十分警醒、戒备。
所以在增强自身军事实力的同时,袁树也没有忘记从其他各个方面来夯实自己的基础。
他想起了当年朱元璋在发育时期采用的九字真经。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绝对是实力不足、天下未变时期的最佳发育策略,是宏观层面上整个集团的发展策略。
另外,立志、勤学、责善、改过这八字真言又是袁树麾下统治团体一心会的个人修行方略,也被袁树多次强调、积极推行。
八字真言是在政治、学术层面发展维持一心会的指导思想。
九字真经是发展包括一心会在内的整个良庄的实际事务的指导思想。
一个是内练一口气,一个是外练筋骨皮,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所以有些时候,袁树觉得自己搞这一套就等于是朱元璋加王阳明的复合思想,把这两个猛男绑在一起,开创了自己的特色治理体系。
右扶风地广人稀,安全性不足,时时刻刻面对着军事威胁,这就非常利于建设良庄这样类型的有自保能力的农庄,非常适合秦国耕战体系的有限重建。
辅以优质农具和充足的耕牛,兴修水利,就能以相对稀少的人口生产出远超其他其他地区规模的粮食。
有了足够的粮食,就能以此为根基训练士兵,建立自己的基本盘。
更兼袁树从马融那边接下了学术地位,自己有心学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思想上自成一派,有自己的自留地,只要信念不倒,就不存在被人家挖空思想基础、最后直接投降的可能性。
相反,这十分有利于他在耕战体系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国中之国,走出一条不同于汉也不同于秦的全新道路。
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作为指导思想,改良耕战体系中过于严苛、过于绝对、过于功利的法家权术色彩,未必不能使之焕发新生。
袁树现在就在这样做,良庄就是他的实验田,他就是在这里运用他所理解的心学体系改良耕战体系,使二者能够互相兼容。
法家的耕战体系与秦国的军功爵制度互为表里,为了巩固变法成果、抗击旧贵族,又太过执着于掠夺和扩张。
以掠夺和扩张为底层逻辑,自然具备极强的进取性和侵略性,然而一旦不能继续掠夺和扩张,这套模式的底层逻辑就要崩溃掉了。
究其缘由来看,这是一套战时逻辑,一切根植于战争,而一旦战争结束,取代旧贵族成为最大利益集团的军功爵集团就没有利益来源了。
所以这套体制必然崩溃,不能长久用于统治国家。
在实践中,袁树采用了耕战体系的部分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法,把良庄治理的规范起来,建立了属于良庄的规矩,编户齐民,方便最大限度的高效率的使用民力。
但是袁树又将良庄的耕战体系的底层逻辑修改为致良知,构建起了一套“耕战为良知”的逻辑理论。
老秦人的耕战是为了军功爵位。
而袁树的耕战是为了贯彻致良知的理念。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