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术 第81节
袁隗抿了抿嘴唇,思虑再三,颇有些犹豫。
“不至于吧?难不成有人觉得我袁氏会犯上作乱、篡夺皇位?这如何可能?”
“不在于可不可能,而在于你能不能!”
袁逢缓缓道:“为了保护术,你我动用家族之力对抗宦官,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虽然之后立刻收手,可如此一来,天下人如何不知道袁氏有能力对抗宦官?
眼下没有外戚,太后被软禁,天子年幼,皇权操控于宦官之手,袁氏尚且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待天子长成亲政,意识到袁氏势力庞大,再有宦官从中作梗,削弱袁氏也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袁逢一番话把袁隗说的后背嗖嗖冒冷气,一脸的不可置信。
“仲兄,您是不是太过于忧虑了?”
“我多么希望我的忧虑是错误的,但是次阳,你告诉我,这种忧虑一旦成真,袁氏能好过吗?”
“………………”
袁隗不说话了。
袁逢看着袁隗不说话,这才缓缓开口道:“袁氏的势力已经很大,你我想必不久之后就可以问鼎三公之位,届时,袁氏就是四世三公,真正的天下第一豪族,有多威风,就有多危险。
而今,天下人皆知我长子基平庸,非创业之才,而次子术才华横溢,必能兴盛袁氏,而袁氏已经是四世三公,还要兴盛,又该是何等地步?天家能无动于衷?既然我袁氏没有悖逆之心,就必须要未雨绸缪!
以平庸长子继承家主,不以高才次子继承家主,这便是向天下、尤其是向天家表示我袁氏没有篡逆之心,不欲让家族更加强大,如此,不仅能保护袁氏,也能保护术的安全。
但是这还不够,术如果继续留在汝南袁氏,必能使家族继续兴盛,天家还是会有所忌惮,唯有让术脱离汝南,自立门户,开支散叶,如此,才是保全汝南袁氏与术最好的方式。”
袁隗愣愣地看着自己的兄长。
从他忧虑的表情之中,袁隗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好像考虑的太简单了,而这位兄长才是真的把问题都给考虑全面了。
沉默了好一会儿,袁隗咽了口唾沫,缓缓开口。
“仲兄,昨日,袁赦派人联系我,说我们如果有进取三公之志,他可以着手为我们铺路,铲除侯览、稳定局势的功劳,仲兄还没有领,袁赦的意思,是想安排仲兄先登三公之位,我方才升任九卿,不便太早登位……”
“不可!”
袁逢立刻摇头,低声道:“越是如此时候,越是不能张扬,越要韬光养晦、躲避喧嚣,我为袁氏家主,更不可犯下如此错误,次阳,你告诉袁赦,这个三公,我不能做。”
“仲兄,这……”
“这不是谦辞。”
袁逢伸手拍了拍袁隗的肩膀,开口道:“次阳,袁氏已经太引人注目了,太显眼了,追随者多,嫉恨者更多,继续显眼下去,嫉恨者越多、追随者越少,这对于袁氏来说并不好。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我汝南袁氏自建立伊始,至今正好五世,正是最危险的时候,越是如此,越要谨言慎行,不可盲目自大!过早登上三公之位,未必是最佳选择。”
袁隗想了想,觉得袁逢说的话也有道理。
但是问题在于,三公之位近在眼前,四世三公之美名就在眼前,放着不拿,岂不难熬?
那可是三公啊!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宦官群体想要与袁氏修复关系的信号啊!
自打侯览倒台、宦官势力内部洗牌之后,与袁氏修复关系就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他们也意识到了袁氏家族的政治势力,意识到自己离不开袁氏,所以不断伸出橄榄枝,与袁氏修好,试图将之前的一页完全揭过去。
为此,袁赦成为主要的润滑剂,在双方之间来回奔波润滑,不断缓和着双方的情绪,达成了良好的效果,促成了多项心照不宣的合作。
当前,听袁赦的意思,宦官们在修复和袁氏关系的同时,也想进一步巩固自己集团的势力和地位,顺便狠狠的恶心一下自恃清高的士人集团,尤其是党人集团。
所以三公之位就是他们的目标。
在袁氏家族继承祖业、剑指三公的同时,宦官们也瞄准了三公之位,准备动手。
进入东汉,从刘秀开始,行政实权逐渐向尚书台聚拢,皇帝通过尚书台集权,逐渐剥夺三公的行政权力,削减三公的政治地位,试图不断的扩大皇权、压制相权。
但是依靠强大的政惯性,地位崇高的三公在人事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权限。
三公可以开府治事,辟召属吏,为自己营建“故吏”队伍,再通过外放出去任职、升迁的故吏们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从而间接拥有影响朝政的政治影响力,遥控操作朝廷运转,实现一种“曲线治国”的现实手段。
所以有名望的三公往往可以通过门生故吏的影响力和实际掌权的尚书台形成竞争关系,对尚书台背后的皇权进行威慑。
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公虽然从制度上被皇权压倒,但是在实际政治运转之中,仍然是阻碍皇帝集权的一道阀门。
在宦官尚未全面崛起的时代,三公就是士人们的自留地,依靠这三个职位带来的人事权力而对抗逐渐集权的尚书台和皇帝,使得朝廷达成某种意义上的政治平衡。
而到了党锢之祸时期,新皇帝和成长起来的宦官们都意识到了三公之位对于朝廷政治的巨大影响力,于是染指三公、构建属于自己的“门生故吏”集团也就成为了皇权的下一个目标。
宦官们经过袁氏家族的奋起反击,明显意识到了门生故吏遍天下这几个字的威力,意识到了庞大的门生故吏集团给袁氏还有其他士人家族带来的巨大助力,差不多搞明白了士人的政治游戏是怎么玩的。
既然吃了亏,就要学习,不能记吃不记打。
现在,他们也想玩玩看这个游戏。
你有门生故吏,我也有门生故吏,我用你的魔法来对抗你的魔法,你恶心不恶心?
第84章 他自己的“门生故吏”
宦官们兴致勃勃的开始操作,首先就把目光瞄向了袁氏家族。
袁氏家族地位特殊,又是阀阅家族,又是宦官的合作者,态度暧昧,让袁氏家族的人出任三公之职,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而且出于修复关系、避免冲突的考虑,用三公之位拉拢袁氏家族的人也是应该去做的。
再有,袁氏家族的人得了三公之位的好处,那么接下来是不是也应该投桃报李、给我们一些对等的回馈呢?
袁氏家族目前有实力和威望出任三公的也就袁逢和袁隗两人,就算这两人一起做了三公,还是能空下一个职位,安排给宦官集团真正的自己人。
只要开了这个先例,那么以后,宦官集团安排自己人登上三公之位、提拔门生故吏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三公将不再是士人的禁脔,宦官也能染指,也能从中分一杯羹。
啧啧啧,这一杯羹不咸不淡,味道好极了!
宦官们做着如此美梦,期待着美梦成真。
袁赦虽然出身袁氏旁支,但是也已经是宦官,行事自然不可能完全向袁氏靠拢,也会为宦官集团考虑,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他不可能拒绝。
所以袁赦向袁隗提出了这个建议。
袁隗对此很是心动。
不过袁隗没想到,袁逢居然考虑得这么深,还能直接看出宦官如此操作的目的,并且为之深深担忧。
对于这种可能性,袁隗没有办法反驳,因为他自己也认为这的确很有可能,可是,三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三公之位所带来的朝堂之上的人事权力更是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汝南袁氏第六代的发展问题。
只要他们担任了三公职位,就能顺理成章开府治事、辟召官吏,就能正大光明的培植属于他们自己而不仅仅是属于袁氏家族的政治势力,这对于个人的政治野望来说,是极大的助力。
相对于袁逢来说,袁隗是一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对于袁氏家主的位置不是很看重,但是对于朝堂上的官位和他个人的名利还是很看重的。
“仲兄,你我都不是年轻人了,也不知还能活多久,若是继续蛰伏,继续等待,万一如大兄那般……又该如何是好?”
袁隗说完,整个人都垂头丧气的,十分沮丧,
袁逢看出了袁隗的犹豫和纠结。
自从大哥袁成去世以后,最了解这个弟弟的,就是袁逢。
袁逢很清楚袁隗的功名心和政治野心,知道这个弟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同时也有点自视甚高的毛病。
大哥袁成早丧,对袁隗的打击很大,让袁隗意识到他们兄弟几人都不年轻了。
在这个年代,人命是不值钱的,皇帝都常常壮年而亡,达官显贵也未必能比平民活得更久,稍有不慎,一个风寒就能要人命。
袁隗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但是他绝对不愿意在自己还没有成为三公、继承先辈名望的时候就丧命。
那太悲哀了。
一念至此,袁逢也沉默了。
没人知道意外和惊喜哪个先来,甚至没人知道他们明天是否还能活着,死亡就是一把利剑,悬在每一个人头顶,不知何时就会落下,要说不怕,那是不可能的。
兄弟两人都不年轻了,袁逢的长子袁基都要成婚生子了,放在这个年代,已经是妥妥的“老夫”了,还要等待多久,才能成为三公、续写汝南袁氏的传奇呢?
袁逢没法儿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最后,袁逢还是松了口,点了头,同意让袁逢和袁赦去商量这个事情。
袁隗可以自己决定自己什么时候登上三公之位,但是袁逢自己不会追求登上三公之位的可能。
两兄弟绝对不能同时登上三公之位,否则袁氏必然会有祸事。
袁隗喜不自胜,感谢了袁逢的理解,随后便开始操作这件事情。
袁树送来的葡萄酒也被他拿去三分之一赠送给了宦官集团的几个头面人物,与他们交好、修复关系,进一步达成私下里的政治联盟。
袁逢继续做正常的事情,把剩下三分之二葡萄酒的效用最大化。
一部分拿去赠送给官位高、地位高的士人官员或者宗室官员,继续为袁氏在雒阳的政治力量添砖加瓦。
一部分则拿出来作为奖励,奖励给为袁氏家族付出最多的门生故吏及其家族,催动更多的门生故吏及其家族为袁氏家族的政治目标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
而袁树也因为这件事情得到了袁逢的夸奖。
袁逢在信件里把袁树狠狠的夸了一遍,让他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尽可能地展现出他对于整个袁氏家族的必要性。
如此一来,他早前在家族内对族老们不够尊敬的事情也能被完全抵消掉,未来,袁逢就能为袁树谋取更大的利益。
得到各方面的回馈反应之后,袁树就知道自己这一步棋走的实在是太漂亮了。
用袁氏资源撬动凉州官方的资源,用自己的学术地位撬开凉州的地方资源,获得传播心学、收买人心的好处的同时,还得到了一批稳定的葡萄酒资源。
而这一批葡萄酒不仅能赚钱,也能帮助袁氏进行高层之间的人际往来,为袁氏家族获得人情资源,反过来增加袁氏家族对袁树本人的看重程度。
这一系列操作的投入产出比简直高的离谱。
所以,以袁树结束守孝、恢复正常活动为契机,在宦官和袁氏的冲突结束之后这一段时间的和平休养期之中,袁树把良庄的发展带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经济层面,他有了更多的资金,以此向右扶风官方购置更多的土地,将良庄的土地规模扩大到了三万亩以上,且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人力层面,从建宁三年三月到建宁三年年末,随着宣传的持续进行,越来越多的“流民”通过“流浪”抵达了良庄,使得内的农户数量也有了一个较大的增长。
庄户数量正式突破了九千户,朝着一万户的数字上涨,向更高一个数量级迈进。
学术层面,袁树不仅收获了一大批属于自己的“袁氏门生”,也顺便增加了一心会的会员数量。
守孝期内,袁树没有正式接过马融的衣钵传道授业,一方面是守孝的因素,一方面也是想给自己更多时间成长、积累。
现在守孝结束,名声、势力各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袁树当然敢于顶着十五岁的年纪正式接过马融的衣钵,正式收徒,正式传道授业。
他要营造严格意义上只属于他自己的“门生故吏”集团了。
这是属于他个人的政治势力,也是未来“扶风袁氏”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