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术 第82节
之前,袁树给这些求学者统一安排了学前班,让他们学一些必要的前置学问,等建宁三年三月结束了守孝之后,四月中旬,他就开始正式遴选门生了。
袁树对于自己这边的学术教育体系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
首先,他把原先根据求学者出身、家庭财富状况为主的选拔方式改为了针对学术能力的考核,所有求学者首先要进入一个学前班进行前置学问的学习。
通过学前班的考核遴选之后,才能正式进入袁氏心学体系内,被认可为袁树的门生,开始学习心学和马融传下来的古文经学。
因为这是初步的遴选,所以难度不大,只要用心学习,就算学习能力不强,也能通过成为门生。
然后就是门生到弟子这一环节了。
这一环节也是根据遴选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辅以袁树亲自参加的面试环节,根据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综合判断,选拔优秀者为弟子,进入到袁氏心学团体的核心圈层之中。
至于高足,袁树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高足,也没有宣布什么时候收纳高足。
至于一心会的入选条件,倒不是根据文化成绩来判断的,门生和弟子都可以参加,主要的选拔标准是助农环节和责善会议环节,能够在这些实际行动中获得一心会考察组织的认可的,才会被接纳进入一心会。
助农环节不积极、责善环节不参加的,就算考核成绩再好,能成为弟子,也不会获得进入一心会的机会。
而袁树培植势力的主要针对对象,就是一心会会员,门生弟子只是他招揽一心会会员的一个前置环节罢了。
他真正关注的就是一心会。
所以只要在助农环节和责善环节出了问题的,学术能力再强,也不会被袁树接纳为自己人,反而还会在日后被直接清退。
他要的是真正认可自己的人,是真正愿意相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他日后翻天覆地的依仗,至于那些容易动摇的墙头草,他根本不在乎。
随着一心会人数的增多,袁树也开始进一步收紧一心会成员的入选门槛,还设置了退出机制,对新加入的人设置更高的门槛,对一心会体系内的人也设下了严格的纪律约束。
第85章 良庄美甚!
守孝的三年里,袁树进一步完善了一心会的会规,对于会员的纪律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任何违背会规的成员都会受到严惩,情节严重者驱逐、送官、治罪,上不封顶。
整个三年守孝期内,因为触犯会规而被清退乃至于送官治罪的会员人数高达三百七十九人。
所以在一心会内部,袁树个人的权威已经牢固不可动摇。
相比较于一心会之外的家学圈子里那较为自由散漫的氛围,一心会内部的氛围是严肃、较真的。
犯了事儿,那是真罚啊!
同样的,高要求也对应着高福利,袁树个人积攒到现在的全部资源基本上只会对一心会员开放。
尤其是仕途方面。
因为学习古文经没有体制内渠道可以走上仕途,所以跟随古文经师学习古文经的学子们往往只能依靠古文经师个人的人脉渠道走上仕途,跟随古文经师学习并不能确保获得仕途。
这是明明白白的规矩。
就算是马融,他传授的近万名门生弟子里,能通过他的渠道成为官员的,也没有多少。
大家伙儿跟着袁树主要就是谋生,至于是不是能当官,他们没抱多大希望。
所以跟随袁树、加入一心会的,更多只是在搏一种可能性比较微小的可能,期待袁树长成之后他们可以鸡犬升天,随着袁树学习、蛰伏、等待,主要也是为了这种微小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加上给未来布局的考量,袁树在内部会议里明确表示过。
加入一心会,就是自己人,愿意跟随自己蛰伏、修身养性的人,可以放心等待,等自己长成了,只要不死,绝不会亏待他们。
年纪大了或者想要有所作为的人,觉得自己合适,不想浪费时间,那就可以给自己提出申请,自己会根据他们个人的能耐和意向,寻求袁氏家族的渠道,提前给他们安排正式工作。
虽然袁树本人现在还没有正式官职,无法自己亲自操作会员们的入仕过程,但是这一点上,袁逢这个便宜老爹绝不含糊。
自家儿子想要开始政治布局,他这个疼儿子的老爹怎么会不帮忙呢?
所以这三年来,陆陆续续有一百多人被袁树走了袁氏家族的渠道,安排到三辅、三河以及汝南郡、颍川郡等地方出任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职位进行历练。
袁氏家族在这些地方罩得住,随便安插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岗位还是很轻松的,这些人就是一心会最佳的宣传榜样,都不需要袁树怎么现身说法,这些人的例子一举出来,大家就都知道了。
袁树对待自己人,那是真不含糊,有东西真给!
这也就进一步增加了一心会的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
那些通过遴选考试成为袁氏门生的新生们听说一心会的事情之后才知道,原来成为袁氏门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进入一心会才是最终的目标。
但是进入一心会不单单需要文化水平,还要有“致良知”的实绩,所以他们成为袁氏门生以后想要躺平摆烂?
想得美!
袁某人和马融不一样!
于是属于袁树的“袁氏门生”群体就不得不收起自己的种种心思,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致良知方面,准备迎接袁树一轮接一轮的严峻考验。
从建宁三年四月到十二月,八个多月的时间里,袁树主持通过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的考核。
总人数接近四千的各地学子成功通过考核成为了袁树的门生,而这批人里面,又有五百多人在第一轮就通过了一心会的考核,成功加入了一心会。
其中,就包括少年荀攸。
一心会的总人数随之突破五千人,袁树的政治军事基本盘进一步巩固。
他的势力在右扶风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为右扶风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发展推动力,连官府都要仰仗袁树势力的帮助,良庄所拥有的武装更是成为右扶风官方的重要协作者。
袁树踏踏实实的讲学、发展一心会,踏踏实实的做起了自己的大汉最年轻经师,靠着袁氏家族和他自己共同努力造就的庞大名望,在三辅之地、汉中、凉州颇有成就学术巨星的趋势。
与此同时,因为庇护党人的缘故,非学术层面的名声也在关东之地广泛流传起来。
关东地区的学术宗派多如牛毛,他们不一定赞赏袁树的心学,但是对于袁树收纳、保护党人的举措,他们还是佩服的。
更兼之前对抗宦官、逼迫宦官退让的事情,尽管最后的结局让士人集团颇为无语,但是袁氏毕竟正面对抗了宦官,显示出了一定的独立性。
这对于袁氏声望的扭转是有帮助的。
对身为马融传人的袁树来说,声望的提升更加明显。
部分党人和亲近党人的人群俨然把袁树的良庄当作了秘密集会地点、安全屋。
一批又一批声名赫赫的党人以及党人协作者先后来访,拜访藏在他这里的张俭等人,也拜访袁树这位冉冉升起的大汉新星。
比如南阳名士何颙。
何颙曾在太学游历、学习,期间与郭泰等人友好,在两次党锢之祸时期与党人交游甚密,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之后,何颙受到牵连而被追杀,无奈潜逃于汝南郡,在荆州豫州一带辗转流离。
后面通过秘密渠道得知在右扶风有个安全屋,有不少党人都在这里避难,何颙便辗转抵达右扶风,拜见了张俭、刘表,也随之拜见了袁树,与袁树谈论了一些时局、经学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层面,袁树与何颙各有各的看法,对于袁氏心学,何颙也只是初步了解,并未深究,但是对于一些实际问题,何颙还是很佩服袁树的。
何颙发现良庄规模之大、人口之多超乎想象,进一步询问之后,更是意识到袁树相当于是良庄的县令,虽然没有官身,但实际上做的就是官府的事情。
他就是在“治理”良庄,还治理的非常好。
良庄里生活着汉人、羌人和匈奴人,彼此和气,生活殷实,农户脸色红润,并无菜色,脸带笑容,一副安居乐业的模样,这让在荆州和豫州之间辗转流离、目睹悲惨现状的何颙非常惊奇。
之后,他得知了袁树治理良庄的一系列方法以及袁氏心学的方法论,得知了袁树贯彻落实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精髓的一系列做法。
何颙对此很好奇,就和之前的杨彪一样,不是很理解出身高门的袁树为何如此精通庶务。
于是他询问袁树。
袁树也给了他十分坦然的回答。
“自商君起,世人皆知农为国之本,皆言重农,可重在何方?粮食减产、绝收,农户饿死,这难道对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吗?树虽然年幼,也知道古之贤人治理国家,没有不从农业着手的。
脱离农业,国家谈不上治理,因此治理国家的贤者也没有不懂农业的,重视忠孝,这是为人臣子的良知,重视农业,这是代天子牧民的良知,假使天下人都明白这一点,哪里又会有千里饿殍呢?
我年轻,不懂太多的政事,也不懂政争为何发生、何时结束,但是我知道,如果农田荒芜、粮食绝收、农民饿死、流离失所,那么吾辈士人的死亡就在眼前了。”
听了袁树的一番话,再看着那些帮助农户耕田种地、打理农业生产业务的一心会成员们,何颙大为感叹。
“世人皆尚空谈,唯有袁君愿行实事,世人皆知而不行,唯有袁君知行合一,良庄美甚!”
何颙遂把袁氏心学当作值得学习的东西,把良庄当作了人间理想之地,又向袁树请教了《孟子解诂》与《知行论》,颇有感悟。
后面为了不给袁树添麻烦,何颙返回了汝南和南阳之间继续避难。
不过经过一番和袁树的交流以及在良庄的观摩之后,何颙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不仅仅是反对宦官,也开始关注起了实际事务,并且对袁树的著作大为推崇。
他在荆州、豫州避难的时候,与当地士人、豪强私下里多有来往,名声很大。
从良庄返回之后,再与他们私下里会面,言必谈袁树、良庄、致良知,对袁树大为推崇,俨然成为一名热情洋溢的袁树自来水,把良庄形容为地上天国、理想之地。
得益于何颙的宣扬,袁树的名声也从豫州北部延伸到了豫州南部、荆州北部。
不少当地大族原本只是知道袁树的名声,但是现在纷纷关注起了袁氏心学,算是更进一步了。
在这个大家都在空谈学术、不谈学以致用的时期,唯有袁树独树一帜。
他创建袁氏心学之后不单单是只是讲学,还直接拿来用,直接用里头的方法论来指导现实政治,还指导出了成绩,打造了一个样板间给世人看。
这大大增加了袁氏心学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让一些有实干情绪的士人颇为注意,开始认真研习起了没有防自学机制的袁氏心学。
第86章 委屈的曹操
这个消息自然很快传到了汝南,传到了袁氏大本营。
因为何颙的名声极大,他如此推崇袁树和袁氏心学,自然能极大的提升袁树的名望,也能进一步推升袁氏家族的声望。
袁氏家族的高层对此十分高兴。
得知此事,已经成婚、准备出任朝廷官员的袁基凭空多添了一份紧张。
尽管袁逢已经明白的告诉他会让他继承“安国亭侯”的爵位,成为袁逢的继承者,但是袁基还是很不安。
袁树的光芒太甚,刺的他这个兄长睁不开眼睛,在没有明白得到继承权之前,他的不安只会持续,不会消解。
他想做点什么,却什么也做不到,只能按照家族的指示亦步亦趋的前进,准备前往雒阳开始自己的官宦生涯。
袁基还算是好的,至少已经开始踏上为官之路了,有自己做出成绩的可能了。
而袁绍更惨,十八岁的他差不多已经长成了,但还没有加冠,还没有到能够做出成绩的时候。
学术之路上,他实在走不下去。
豪侠之路上,他都快失去自己的姓名了。
天天瞅着自己身边那三五十个狐朋狗友、歪瓜劣枣,再想想袁树那边的一心会五千猛男,怎么想怎么悲痛欲绝。
好在他继承了长房袁成的爵位和一定的家族资源,从宗法制度上,成为了袁成这一脉的嫡长子,未来,袁氏家族的产业必然有他的一份,他必然能够依靠这一份产业成就一番事业。
原本,庶子出身的袁绍应该是很满意的。
可是现在有了袁树的对比,他顿时觉得自己要是不能做出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估计这一辈子都要被袁树狠狠的踩在脚下了。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