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第41节
也正是因为如此,郑贵妃才清楚,他儿子朱常洵的处境并不坚牢,所以她不遗余力,不择手段的想要对付皇长子朱常洛母子。
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朱常洵,能顺利的在这场国本之争中胜出罢了。
此时此刻的郑贵妃,比所有人都率先意识到,边关那个军事、政治都天赋异禀的朱泺,已经成为了让陛下重燃希望之火的曙光。
也许,在陛下心中,对张居正的所有愧疚,此时此刻,都已经转移到了边关那个朱泺身上,也许陛下在朱泺身上,看见了先生张居正的影子。
郑贵妃的猜想没错。
是夜,万历一个人在乾清宫一直待到了天黑。
当万历走出乾清宫的时候,立即让身边的太监,给北镇抚司衙门下达了一道旨意。
“让锦衣卫密切关注边关朱泺的新军跟戚家军较量的情况!”
“将此次蓟州卫参与改革的士子名单统计出来,日后凡是这些士子参与科举,只要进士及第,便给予殿试的机会。”
这道圣旨下发之后,朝中那些聪明人早已意识到了,皇帝这是准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了。
而蓟州卫那些配合朱常洛改革的士子们,不过是皇帝陛下观察的对象,观察他们是否可以成为这场即将蔓延开来的改革之风的先锋。
大明,似乎要变天了!
保守派们,一夜之间,慌了神。
所有人,此时此刻,都在关注着边关。
即将到来的那场,新军与戚家军的较量!
但是大多数人都跟郑贵妃以及辽东李家一样,他们都希望朱常洛能败在戚家军手中,借此机会,让他在皇帝心中的分量有所降低。
......
漠北。
建州。
努尔哈赤府邸。
“褚英跟代善的消息可曾传来?大明蓟州卫的那个新任指挥使的夫人,是不是布希娅玛拉?”
努尔哈赤眉头紧锁,看着舒尔哈齐,沉声追问道。
辽东李家的消息已经传达过来了,只不过努尔哈赤并未听信辽东李家的一面之词。
努尔哈赤更不会相信,那个被誉为草原第一大美女的布希娅玛拉,能看上一个大明边关的小小卫所指挥使。
哪怕那个年轻人军事才能很突出,哪怕那个年轻人已经接管了叶赫那拉氏。
第68章 吴三桂爆更求追读
努尔哈赤虽然不信辽东李家传来的信息,但却不得不重视起来,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便已经派人去彻查朱常洛的身份信息。
所有关于朱常洛的消息,都被单独储存在一个地方。
在建州,不只是朱常洛,很多大明官员,都被努尔哈赤这么对待。
比如戚金,比如李成梁,比如李如松......
努尔哈赤一统建州女真之后,便已经开始着手做这件事了。
一开始努尔哈赤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有一天明廷若是对他们建州女真赶尽杀绝,他也能知道对方的底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是努尔哈赤从汉人那里学来的。
可是当努尔哈赤的势力越来越大之后,奴儿干都司已经成了他努尔哈赤的天下之后,他的野心便逐渐随之膨胀起来。
除了大明的那些将领,他甚至开始调查起大明所有的核心官员,以及大明边关的地形信息。
当努尔哈赤得知朱常洛的存在后,甚至一反常态,将自己的两个亲儿子派出去亲自调查他。
努尔哈赤话音落地,舒尔哈齐却是叹息回道:“前些日子褚英跟代善倒是传了个消息回来,说他们刚到蓟州,还没看见朱泺,也没看见他的夫人。”
“怕是要等新军跟戚家军对抗的时候,才有机会看见了。”
努尔哈赤皱了皱眉,将手中的密报放了下去,叹了口气道:“哎,大明竟出了如此人才。”
“这篇文章将张居正改革的失败总结的很是透彻啊,那朱泺不过才十四岁而已,竟有如此通透的看法。”
“我对那张居正倒是也有些了解,起先我跟所有人一样,觉得大明的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的改革派进行清算,是造成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最大原因。”
“可是如今看来,张居正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了。”
“这个朱泺不简单啊,若是布希娅玛拉真的嫁给他了,怕是那句预言也要在他身上应验了!”
“如今我们都已快到不惑之年了,将来的天下必将是他们年轻人的,我这些子嗣之中,你觉得可有能与此人一较高下的?”
努尔哈赤的话刚刚说完,舒尔哈齐就忍不住扯了扯嘴角,脸色微不可察的变了一下,但很快就复归如常。
他们可不像汉人,那么多规矩,什么子承父业,传嫡不传长,传长不传幼。
他们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天下那是能者居之。
建州女真如今横扫草原各大部落,可不是他努尔哈赤一个人的功劳。
舒尔哈齐觉得,自己也是建州女真崛起的最大功臣之一,除了努尔哈赤,就没人比他的功劳更大了。
按照他们的民族传统,努尔哈赤要是死了,那么继任者就一定是他舒尔哈齐。
只可惜努尔哈赤并没这么想,这已经不是努尔哈赤第一次这么明显的暗示舒尔哈齐,自己准备学汉人那一套,死后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建州女真了。
舒尔哈齐明白,看似努尔哈赤在问他,但实际上,努尔哈赤不过是在敲打他。
见舒尔哈齐没第一时间回话,努尔哈赤眉头微皱,眼里闪过一抹杀意。
舒尔哈齐以为自己微不可察的神色变化努尔哈赤未曾察觉到,故意装作沉思的样子,半晌之后,这才回道:“大哥,不管是褚英也好,还是代善也罢,他们兄弟二人的本事,都不会比那朱泺低。”
“何况那朱泺不管多么厉害,充其量也不过是个边关将领而已,将来无论他们兄弟二人是谁接任我建州女真,都能如臂使指。”
“朱泺却不行,大明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那朱泺势必会被大明朝廷牵制,导致束手束脚。如此一来,就算他朱泺不好对付,但却也不足为虑,至少他不会成为我们建州女真的致命威胁。”
努尔哈赤笑了笑,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说道:“有道理,派人通知褚英跟代善,严密注视那朱泺跟戚金的两军对抗!”
......
大明。
辽东。
宁远伯府邸。
议事厅内,李成梁跟李如松父子坐在上位,其下则是辽东边军里的所有将领们。
李成梁扫了一眼,微微抚须。
这些人,都是辽东李家的中流砥柱,都是他们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战果。
他们借着高淮的手,将辽东所有不支持他们李家的势力,都已经彻底连根拔起了。
虽然他们辽东李家不敢称王,但在辽东这个区域内,他们李家却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朝廷的威望都不如他们辽东李家。
“将军,不知传我等来此,是有什么事要交代吗?”
下方众人一脸疑惑,有人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以至于一时间,原本议论纷纷的议事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循声看向开口之人吴襄。
虽然他声名不显,在史书上也没留下多少笔墨,但他有个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儿子——吴三桂。
这个人的祖籍是江南高邮,因此以他的身份背景,在辽东这个以乡党为主组成的利益集团中,想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这个人却有个所有人都羡慕嫉妒的本事,那就是他总能左右逢源,抓住每一个,哪怕细微的机会,就好像现在这样,第一个开口问话。
甚至为了能在辽东出人头地,这个人还跟李如松麾下的得力干将祖大寿成了亲家,娶了祖大寿的亲妹妹。
因此吴三桂之父吴襄虽然不是出自辽东的土著,却能在辽东集团里面混的风生水起。
随着李成梁的军功越来越大,官职越来越高,这吴襄也水涨船高,不过数十年时间,此时已是大明参将了。
吴襄话音落地,李成梁这才笑着回道:“让你们来这里,没什么别的事,就是为了给你们庆功。辽东兵变被平息了,咱们辽东接下来就可以安享一段太平日子了。”
众人自然明白李成梁的言外之意,李家借着辽东兵变为借口,又联合高淮,几乎把辽东所有不站在他们李家一边的势力全都铲除掉了。
第69章 风险爆更求追读
现在的辽东,已经找不到朝廷的任何势力了。
辽东已经彻底成了李家的天下。
“是该庆祝一下!”
“都是伯爷您统领有方啊!”
将领们心知肚明,自是人人喜上眉梢,开始恭维起来。
李成梁举起手来下压了一下,众人这才安静下来,李成梁转头看了看儿子李如松。
李如松当即站起身来,笑道:“今日让大家来此,除了庆祝之外,还有一件事。想必诸位都知道了,几个月前的叶赫那拉氏接管权事件,我们辽东被那个新近崛起的蓟州卫指挥使狠狠的打了一个耳光。”
“此人现在如日中天,不仅训练了一支万人新军,还接管了叶赫那拉氏的一万精锐骑兵。”
“另外,此人还在蓟州卫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取得了成功。”
“我们从朝廷探得,皇帝对他可谓是极其器重,怕是此人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平步青云也是指日可待。”
李如松话音落地,吴三桂之父吴襄便皱眉道:“总兵大人,既然如此,那便直接砍了好了。”
李如松话都没说完,其余人还在思考着,这吴襄却是已经站出来,大声的打断了李如松的话,看起来就像是个没有头脑的莽夫一般。
唯有了解他的祖大寿,却是意味深长的露出了笑意。
李如松长篇大论说了这么久,不过是在铺垫罢了。
有些话可以从他们口中说出来,但是却不能从他们李家人的口中说出来。
李家父子二人听见吴襄的话之后,不由十分满意的笑了起来。
及至此时,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在等着他们说出来啊!
“没错,砍了就是了!”
“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能掀起多大的浪?”
“就算他要掀起波浪,那也得活下去才能做到,咱们现在就去砍了他!”
“只要伯爷您点个头,属下这就率兵弄死那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