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第40节

  朱常洛笑了笑,朝着海中砥走去:“怎么这么久了,你还是没把自己养胖?既然来了,今天就跟着一起训练吧,别到了沙场上,你这条小命还得靠我护着!”

  这海中砥很是瘦弱,闻言当即行了个军礼,回到:“属下遵命!”

  朱常洛拍了拍他的肩膀,将他留在校场训练,便转身朝着城楼行去。

  戚金带着楼大有跟叶邦荣一起来了,三个人站在城楼上,看向下方的校场。

  “见过三位叔叔。”

  朱常洛打了声招呼,三人这才收回目光。

  戚金不由感慨道:“你这一万新兵,经过这几个月的训练,已经算是一支强军了。只是少了点实战的经验罢了,没想到你不仅统军有方,练兵也是一把好手啊。”

  “不如找个时间,让你这新兵跟戚家军来场较量吧,戚家军那些人嘴巴硬的很啊,每次我说你的新兵已经练的要超过戚家军了,他们都嗤之以鼻。”

  “到时候让他们见识一下,你的练兵本事,也好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朱常洛闻言不由眼前一亮,当即回道:“如此甚好,稍后咱们就敲定时间吧。我也想看看,这支新兵,如今到了什么地步。”

  当然了,他们只说练兵,但各自内心都清楚。

  这场较量,检验成果反倒是其次的,主要目的,是要演一场大戏,好让朝廷瞧瞧。

  朝廷之所以同意在朱常洛取得大胜之后,不召他回京,而是让他留在蓟州卫,并且升任他为蓟州卫指挥使,且自行募兵一万,目的就是让他成为戚家军的对手。

  朱常洛不仅要跟戚家军来一场较量,还准备大张旗鼓!

  如此一来,朝廷就会觉得朱常洛这是无法释怀上次被戚家军刺杀的事件,不能真的跟戚家军打生打死,所以只能选择这种办法,挫一挫戚家军的锐气,给戚家军一点教训。

  只要到时候随便制造点可控范围内的混乱出来,朝廷就会彻底放心了,不仅放心了戚家军,也会放心他朱常洛。

  叶邦荣闻言,也是笑着看了看四周,见四周无人,这才意味深长的说道:“不知道你有几分把握能赢戚家军啊?你要是没把握,那咱们就让戚家军放点水,反正这场较量你这支新兵必须要赢,不然朝廷不会放心啊!”

第66章 万历哭了

  叶邦荣话音落地,朱常洛不由一愣,下意识追问道:“叶叔,是不是朝廷有什么变故啊?”

  朱常洛话音落地,三人齐刷刷的有些诧异,没想到朱常洛竟是如此敏锐察觉到了背后的关键。

  不过一想到朱常洛来到蓟州之后的所作所为,三人也就释怀了,以朱常洛展现出来的才能,似乎察觉到了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你猜对了,是有些变故。那高淮在辽东负责矿税的征收,似乎有些不择手段了,以至于引起了兵变,朝鲜那边也出了些事,听说倭寇已经集结了不少兵力,要出手了。”

  “辽东李家已经上奏,请求朝廷派兵支援辽东了。”

  “朝中那些人想让咱们戚家军去辽东支援,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无非是想让我们戚家军被辽东李家吞掉。”

  “就连这次兵变,都是辽东李家的部下,这出戏,他们倒是演的熟练的很啊。”

  “所以这场较量宜早不宜迟,若是我们戚家军败给你的新军了,那么朝廷那些人就不会觉得我们戚家军有多大的威胁了。”

  “到时候我们便可以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借口拖延一段时间,再从长计议,让朝廷放弃派戚家军去辽东支援。”

  “要知道朝廷拖欠我们戚家军的粮饷,以及之前我们戚家军支援朝鲜的封赏,加在一起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朝廷怕是难以拿的出来啊,就算能拿的出来怕是也要伤筋动骨。”

  戚金话音落地,朱常洛却是不由得苦笑起来。

  他身为大明皇帝的长子,戚金这番话似乎有些扎心了。

  “戚叔,虽然你们戚家军需要败给我的新军,但我不希望你们放水作假,我希望戚家军能全力以赴,我对自己训练的这支新军,信心十足。”

  朱常洛话音落地,三人不由愣了一下,下一秒不约而同的放声大笑起来。

  “好好好!我们就猜到了你会说这句话,戚家军可不是那么容易打败的,我们绝对不会放水作假,况且以那群老东西对你成见,怕是就算我让他们放水,他们也不会答应。”

  戚金朗声大笑着。

  忽然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差点忘了,我们这次来找你,除了较量这件事外,还有一件事要跟你说。只是不知道这件事,对于你而言,到底是福是祸了。”

  朱常洛有些疑惑的皱了皱眉头,循声追问道:“什么事,让戚叔这么谨慎?戚叔只管说便是。”

  戚金叹了口气,这才说道:“昨日蓟州卫隐藏的锦衣卫密探,突然自爆身份找了我,将你发放给蓟州卫所各级部门的那篇文章要了一份,我想应该是朝廷的意思,我给了他们一份。”

  朱常洛点了点头,倒是没有责怪戚金的念头。

  这玩意就算戚金不给,以锦衣卫的本事,想要拿到,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不过锦衣卫不惜自爆身份,亲自去找戚金要,这里面似乎不太寻常,难道是故意为之,好让戚家军跟朱泺这个蓟州卫的指挥使,加深矛盾?

  “你倒是也无需太担忧了,我们想了一夜,这么久过去了,蓟州卫的改革已经差不多初见成效了,蓟州卫的情况,朝廷肯定了如指掌。那篇文章也不是这几天发放下去的,都过去了那么久,他们才来索要,按照我们的推测,怕是你要再次高升了啊。”

  见朱常洛眉头紧锁,楼大有也不由得出口安抚起来。

  对于那篇出自朱常洛之口的改革文章,他们自然是读过无数遍的,早就对里面的内容烂熟于心了,除了惊叹朱泺的才能之外,倒也没发现什么能被人抓住的把柄。

  ......

  大明。

  皇宫。

  乾清宫。

  朝中大臣们纷纷齐聚乾清宫殿门外,时不时的探头看向里面。

  “张首辅才去世不过十年出头,没想到又冒出来一个主张改革的朱泺!”

  “张首辅就不说了,这朱泺不过是个十四岁的毛头小子,谁给他的勇气,竟敢大刀阔斧的改革?”

  “诸位大人,他何止啊,在他的那篇文章里面,可是连张首辅都被他批判的快要一无是处了。”

  “不过话说回来,他的批判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张首辅改革失败,确实如他所言。”

  “你们开口闭口张首辅的,那张居正不过是个窃国的奸臣罢了!”

  “你再说一句?”

  ......

  就在乾清宫外的大臣们快要从议论变成争吵,再演变为斗殴的时候,乾清宫内终于有人走了出来。

  为首的两个人,一个是司礼监的陈矩,另外一个则是北镇抚司衙门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

  二人身后还跟着一大群的太监跟宫女。

  当二人出来之后,殿门外的争吵议论声瞬间戛然而止,所有人都下意识的看向了两个人。

  “陈公公,陛下可曾让咱们进去?”

  陈矩扫了一眼众人,这才冷声回道:“陛下有些困乏,要歇息了,诸位大人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吧,莫要打扰了陛下歇息。”

  陈矩话音落地,一群大臣瞬间面面相觑。

  自从皇长子朱常洵血洗延禧宫失踪以来,好不容易万历才终于再次露面召见大臣们了,怎么突然之间,好像又回到了皇帝不上朝的局面了?

  只是皇帝已经下旨了,大臣们也无计可施,只得满腹疑虑的纷纷散去。

  只不过心中的疑虑,随着时间的发酵,逐渐变成了愤怒。

  而这满腔的怒火,最终都归咎到了朱常洛的身上。

  只是众人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乾清宫内,万历皇帝斜躺在软榻上,看着锦衣卫送上来的关于蓟州卫的密报,却是若有所思起来。

  昏黄的烛光之下,万历皇帝的手慢慢的开始颤抖起来,及至后来,竟是眼里流下了两行热泪。

  “先生......”

  两个字不轻不重,从万历的嘴里,自言自语的说了出来。

  万历皇帝的先生,自然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已经去世十三年的张居正!

  即便十几年过去了,即便万历已经亲自将张居正的变革废除了大半!

  即便已经无人敢在万历面前提及张居正了,可是此时的万历,却在看见有关张居正的文章时,依然止不住的热泪盈眶了。

第67章 简在帝心

  万历看着朱常洛的那篇文章,内心感慨万千。

  之所以万历上台之后选择清算张居正,实际上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在张居正的压制下长大,缺乏实际的政治权力。随着他逐渐长大,对权力的渴望日益增强。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开始亲政,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需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因此清算张居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步骤。

  除此之外,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如“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虽然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但也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这些既得利益者对张居正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纷纷弹劾张居正,万历皇帝借此机会废除了许多新法。

  再加上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感情很是复杂。在张居正生前,万历皇帝对张居正非常尊敬,甚至称他为“元辅”。然而,随着万历皇帝的成长,他对张居正的独揽大权感到不满,认为张居正有废立皇帝的权力,这让他心生忌惮。张居正的去世成为万历皇帝树立自身权威的契机。

  张居正的改革在民间也激起了一定的反弹。虽然客观上部分士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但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士绅的利益受害后往往会勾结胥吏群体从平头百姓身上找补回来,导致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保守派对张居正的反击也是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的一个重要原因。保守派为了抹黑张居正,从道德层面将其打倒,然后顺理成章地废除新法。万历皇帝借此机会清洗张居正的影响力,树立自身的权威。

  万历一边想着,一边泪如雨下,也不知过去了多久,万历才再次拿起手中朱常洛的那篇文章,细细看了起来。

  身为张居正改革的亲身经历者,又亲手废除了大部分张居正的改革,万历看着朱常洛这些话,无数曾经想不通的疑惑,此时此刻竟是恍然大悟。

  万历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神情逐渐复杂起来。

  ......

  延禧宫。

  “贵妃娘娘,奴婢已经探听到了一点消息,那些从乾清宫出来的宫女太监们说,陛下看完朱泺的文章,便红着眼眶把他们都赶出去了。”

  郑贵妃一边低头看着手中朱常洛的文章,一边听着身边太监的汇报。

  “简在帝心,这个朱泺不简单啊!”良久之后,郑贵妃放下手中的文章,转头看了看窗外,自言自语的感慨了一句。

  “去告诉养性,以本宫名义给边关送去白银十万两,就说是三皇子器重他朱泺才情,送给他练兵的,希望他能再接再厉,为大明训练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强军!”

  郑贵妃比谁都清楚,万历的言行举止代表着什么。

  身为万历身边最为亲近的人,旁人不知道,但是她却知道,看似皇帝对昔日的先生张居正恨之入骨。

  但却没人知道,私下里皇帝对张居正的愧疚,无数次都曾暗暗落泪,喃喃自语,愧对先生。

  自国本之争出现以来,皇帝就不再上朝,不见朝臣了。

  所有人都以为是因为万历不想跟朝臣继续国本之争,但却无人知晓,那只不过是皇帝在把张居正的尸骨挖出来鞭尸之后,彻底清算张居正的改革派,正要大展宏图之后。

  郑贵妃知道,皇帝之所以这么做,只不过是因为皇帝目睹了张居正的改革带来的巨大弊端,张居正失败了。

  所以张居正死后,皇帝曾一度觉得自己可以力挽狂澜,结果却发现,他继承的大明,早已危如累卵,苟延残喘了。

  皇帝放弃了。

  国本之争只不过是他放弃的导火索罢了。

首节 上一节 40/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给朱棣造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