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第56节
边将朱泺,做成了连三皇子都没有做成的事情,这个消息也以最快的速度在宫内传开。
慈宁宫。
哎!
李太后听闻后,叹了口气,闭眼自言自语道:“吾儿何苦呢,张先生即便泉下有知,也不会埋怨你的,帝王权术,本就是他教你的。”
身为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太了解自己儿子了。
对张居正有恨有愧疚有敬重。
但更多的是信任和思念!
皇帝亲政没几年后就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李太后看在眼里,心中却跟明镜似的。
她儿子、当今的皇帝是对大明朝两百年的积弊彻底绝望了。
亲政雄心勃勃,试图扭转大明朝的颓势。
可很快,就被大明朝顽固僵腐,陈腐不堪的积弊打击的失去信心。
意志消沉!
历朝历代这样的继任者实在是数不胜数。
隋炀帝继位之初何等雄心壮志,誓要做一代明君,超越始皇帝,成为千古一帝。
对内对外,大刀阔斧的改革。
可三次征辽、内部士族反叛,彻底的消磨了隋炀帝的雄心壮志。
是故当大隋天下即将分崩离析的时候,隋炀帝想的不是振作精神,励精图治,重新收拾江山。
而是选择了迁都江都。
试图在江南繁华之地,醉生梦死。
李太后也熟读史书,很明白她的儿子,如今与隋炀帝当初选择迁都江都十分的相似。
隋炀帝是看透了收拾山河又能如何,依旧不过是士族与皇权共天下罢了。
其胸中抱负依旧无法伸张。
而他的儿子,如今也是意志消沉,自觉看透了大明内部的陈腐改变不了。
这种陈腐,是大明两百年的积累。
更是几千年朝代更迭,始终没有解决的弊病!
蓟州卫的年轻边军将领,他改革的文章,李太后私下里也看了。
文章指出的问题,李太后亦觉得十分中肯正确。
也正是这篇文章,这种改革者的身份,让她的儿子会将其与张居正联系在一起。
毕竟双方都是改革者中,有自己一套独特见解和理念的人。
李太后更加清楚,也正是这种联系,才让谁都叫不开的乾清宫门打开!
在她儿子,当今皇帝心中,年轻的边军将领,或许已经被当做其先生张居正的化身。
“容忍克己,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说的好,不过扫清大明的陈腐积弊,还要有一颗百折不挠恒心,没有这样一颗恒心,无论再出色的才华,也不可能解决两百年积弊,几千年陈腐。”
“恐怕哀家的儿子,又要失望了。”
李太后摇了摇头,对朱泺这位年轻边将并不看好,她从自己儿子失败消沉的转变,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未来肩负起大明除旧迎新改革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才华在她看来,不如有一颗坚韧、百折不挠的恒心!
而朱泺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
这种人,怎么可能拥有一颗坚韧、百折不挠的恒心?
尝遍了人生酸甜苦辣的李太后很清楚,唯有苦难才能磨练出这样一颗坚强不屈之心。
??
延禧宫。
郑氏同样如这深宫内许多人一样,被传来的消息震惊了。
她看着垂头丧气站在面前的儿子,其心中虽然也十分不快,因朱泺,让她儿子此番无功而返,更是丢尽了颜面。
但郑氏还是闻言安慰道:“身为皇子,去嫉妒一个臣子,是最不可取的。”
“就算你父皇青睐他又如何,他终究只是一个臣子,将来是要对你俯首叩拜的,若是你察觉有控制不住此人的倾向,找个借口杀了便是!”
朱常洵勉强笑了笑,应道:“母亲,孩儿记住了。”
......
乾清宫。
赵志皋等人看着皇帝将第二封折子看完后,放在案牍上,分明没有让他们看的意思,心中不由好奇。
这份折子中到底写了什么。
朱翊钧面态如常,已经看不到丝毫愤怒之色,相反开口之际,唇角还微不可察微微上扬:“诸位爱卿,蓟州卫总兵府和卫指挥使衙门送来的折子你们都看了吧。”
“说说你们的看法,此番朱泺新军不但在对抗演练中取胜,更是迫使察哈尔方面与本朝重新签订和平条约,对外彰显了朝廷威严,如此大功,该如何赏赐。”
第91章 如何赏赐
赵志皋等人相互看着同僚。
他们的心思很显然不在这上面。
叶向高拱手躬身道:“陛下,臣以为不能赏!”
朱翊钧听闻后,面色瞬间变冷。
陈矩心脏都不由紧缩。
皇帝对朱泺此人,可不单单是嘉奖其功。
更是将朱泺当做了张居正的化身,嘉奖朱泺,其实是皇帝弥补心中对张居正的愧疚!
叶向高反对,陈矩很担心,让皇帝刚刚转好的心情再次变糟糕。
牵累朝政大事。
“说!”朱翊钧冷硬吐出一个字。
叶向高只觉得心脏都缩了缩,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臣非对朱指挥使有任何的个人恩怨。”
骆思恭听了叶向高表明心迹的话,心中冷笑。
此类冠冕堂皇的话,恐怕也就蒙蔽皇帝。
“臣不赞同封赏,是有原因的,其一,朱泺年纪轻轻已身居高位要职,圣上若是再封,将来可能出现封无可封的情况。”
“其二,朱泺在鞑靼尚未寇关,没有请示朝廷的情况下,便擅自领兵出关,出关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否存在善起边衅的情况。”
“朝廷不能仅凭他与布延签订的条约就封赏他,若是如此,恐今后边将为了功绩纷纷效仿,中枢命令对将领则形同虚设,朝廷中枢自此无法号令军队,这是大祸!”
“臣赞同叶大人的意见!”
“臣附议!”
“臣附议!”
????
很快许多侍郎站出来附议叶向高。
暖阁陷入压抑的安静中。
只余皇帝轻轻敲击手下折子的轻微声。
这声音落在群臣心中,十分具有压迫性,令他们有种窒息的感觉。
朱翊钧拿起折子,在众人注视下,将折子放入自己的袖口中。
这道折子便是朱泺通过锦衣卫渠道,秘密汇禀关外所有过程的,叶向高的话,让朱翊钧决定不公开这道折子。
而且其实他也没有真的要再次嘉奖封赏朱泺。
适才不过是一种试探。
他借机试探,这个敢于批评先生,并且批评的十分有道理的年轻改革者,在廷臣们心中的影响。
继而来看清楚如今廷臣们对于改革的态度。
结果尽管在朱翊钧的意料中,却也让朱翊钧十分失望。
他岂能看不透,叶向高反对封赏朱泺,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过是借口罢了。
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朱泺以改革者的身份示人!
在叶向高这些反对者心中,千错万错,朱泺最不应该不知死活选择做一个他们反对厌恶的改革者!
“圣上,现在最重要的是朝鲜之事。”赵志皋担心再起冲突,连忙开口,希望能够先将这件大事情敲定。
朝廷必须拿出一个章程来了。
朝鲜的使节就在宫外等着消息。
“首辅以为该如何应对呢?”朱翊钧语气平静询问。
这个信号多少让赵志皋感到安心,他连忙说道:“作为大明的属国,朝鲜受到侵略,大明应当出兵,只是陛下,而今国库空虚,朝廷已无力再次劳师远征了。”
“朕的内帑还有些钱粮,应该足够再与倭国在朝鲜打一仗。”
朱翊钧这话,分明就是倾向战!
“陛下,臣赞同战!”沈一贯不顾赵志皋愤怒又夹杂着一丝哀求的眼神,跳出来主战……
主战就必须要尽快重新选定兵部尚书。
沈一贯担心夜长梦多,打着快刀斩乱麻的注意,试图尽快决定兵部尚书职的人选。
“陛下,若是主战,兵部必须有人来主持,臣举荐辽东巡抚杨镐,此番用兵定当以辽东兵为主,杨镐熟于军务,又与辽东部将交好,若杨镐为兵部尚书,必能协调好朝廷与征讨大军之间的关系,做到政令畅通!”
“李氏父子的胃口越来越大了,不但要在辽东当土皇帝,还要把亲熟之人送入朝廷坐拥高位,到底想要做什么!”于慎行第一时间反唇相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