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208节
几千上万斤火药,足够把河临渭三州的金银铜矿产量翻好几倍。
毕竟明朝产铁之所以那么高,原因就是用火药开采矿石。
大唐身上的蛀虫比厕所的苍蝇还多,只要有足够的钱,即便唐廷不让关中贩卖粮食给自己,自己也能贿赂剑南道的官员卖粮给自己。
如果关中和剑南道都不卖,那他就只有给大唐一点小小震撼了。
这憋屈日子,他早就受够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交代陈靖崇留下吃饭,同时与他说了一些治军和治理的想法。
对此陈靖崇尽数记下笔记,而城外的百姓也在秋收结束后,将目标投向了城外的野地。
十月初的兰州还未进入零下,因此开垦野地并不困难。
百姓们点火将野地上的野草烧尽,随后驱使挽马耕牛开垦野地,将石块都弄到了官道上。
劳作结束后,他们便把石块搬到马车上,运到五泉城门外。
这些石块,都将成为垒砌城墙的材料,而这也是刘继隆在做的事情。
回回炮既然被他弄出来了,纯夯土的城墙,自然也就落后了。
百姓开垦野地所拾取的石块,便成为了垒砌城墙最好的材料。
不止是他意识到了这点,就连远在凉州的张淮深也意识到了这点。
不同的是,凉州人口众多,因此姑臧城早就在秋收前开始垒砌石块,加固城墙。
“百姓们交了田赋,按照五税一,官仓进了五万七千多石税粮。”
“除此之外,月末应该能交上来八千多匹麻布。”
姑臧衙门内,酒居延汇报着姑臧秋收的情况。
由于家大业大,凉州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税制进行治理,而兰州只能吃大锅饭,按照配给制来渡过难关。
“番和、嘉麟、昌松的粮册都送来了没有?”
张淮深坐在主位,目光看着文册内的数据,却不忘询问酒居延。
酒居延闻言颔首:“昌松的还没送来,不过按照往年的情况来看,凉州这次所收税粮,应该不低于十二万石才对。”
“加上麻、豆、绢及牧群等杂项,足以养兵一万!”
酒居延十分自豪,而张淮深却依旧平静:“广武那边有消息传来没有?”
“正要说这件事。”酒居延继续道:
“李刺史请调耕牛五百头,粮三万石。”
“嗯……”张淮深颔首应下,并不觉得很多,毕竟广武两千名甲兵的军饷就高达两万四千石,算上口粮,三万石还算少的。
“刘继隆……”他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下了决心:
“刘继隆那边,有消息传来吗?”
“没有。”酒居延叹气道:“不过以刺史带去的兵马和李刺史所述的状况来看,五泉那边应该不太好过。”
闻言,张淮深也忍不住皱眉道:“真是执拗!”
他想帮刘继隆,却又拉不下脸来,所以只能等刘继隆求他。
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日子他的眼皮总是跳个不停,因此不免对刘继隆起了催促之心。
“会州、甘州那边有没有消息?”
张淮深继续询问酒居延,酒居延也连忙道:
“会州那边,索刺史倒是没有送出什么消息,不过甘州那边,李刺史和崔县令倒是有消息传来。”
“李刺史想要新练两千兵卒,因此想请您手书给节度使。”
“崔县令送来的是山丹的文册,今岁山丹收获税粮二万四千余石,新增一万三千余只牧群,产铁十二万六千余斤,石炭四十余万斤,炒茶五千多斤……”
酒居延将甘州的事情交代清楚,张淮深听后不免惋惜:“这山丹也是他的遗泽,如今河西稳定,改十税一为五税一,希望山丹的百姓不要怨恨衙门。”
“这怎么会?”酒居延急忙道:“昔年吐蕃在时,收粮一石,有七八成都要上交,而今只交两成,百姓高兴还来不及呢。”
“可始终不如他在的时候。”张淮深打断了酒居延,说出了让他无法反驳的话。
“他若在,这凉州不出三年,恐怕便能恢复昔年开元时节的盛况了。”
张淮深感叹着,几乎每三句话就要提一提刘继隆,可见确实想念他。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堂外也响起了脚步声。
二人闻声看去,不多时便见张淮涧快步走来,并双手呈上一张帛书。
在河西,能用帛书的只能是敦煌的张议潮,因此张淮深连忙接过查看起来。
不多时,他将帛书合上,与二人对视道:
“叔父让我们从凉州,甘州运两万石粮去伊州,看样子是准备对盘踞在伊州纳职的那群胡杂动手了。”
“没有调兵吗?”酒居延好奇询问,张淮深却摇了摇头。
“我有一事不解……”
忽的,张淮涧皱眉开口道:“眼下陇西番贼依旧势大,为何我们不把刘刺史调往伊州收复安西、北庭,由我们收复陇西呢?”
张淮涧不明白,眼下归义军有民二十余万,甲兵一万八千余人,而陇西四分五裂,强盛的尚延心也不过四千多甲兵。
这种情况下,他们只需要在凉州整军一年,就能走乌鞘岭收复陇西全境。
大好情况摆在眼前,却让刘继隆去陇西单打独斗,这是张淮深无法理解的安排。
面对他的不解,张淮深皱眉道:“我们毕竟归义不到三年,倘若着急收复陇西,难免会让朝廷中的有心人非议。”
“况且收复北庭、安西,也利于商货通畅,对我军有利。”
“至于陇西……”张淮深沉吟片刻,随后深吸一口气道:
“刘继隆可以去,但我们却不行。”
张议潮显然早就知道朝廷会因为他们势大而猜忌他们,所以才没有贸然进攻陇西,而是派刘继隆去试试水。
如果朝廷催促,那他自然会出兵去收复陇西。
可王景之已经前往长安好几个月,长安那边却始终没有消息传来,这说明朝廷并不着急。
既然如此,那他们也可以好好消化消化凉州和会州,毕竟这凉会二州番多汉少,得好好治理,才能彻底稳定下来。
不过张议潮和张淮深估计做梦都没想到,朝廷对于他们收复凉会兰三州的反应会那么激烈……
第153章 内乱前夕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吃不上一口,因为贵族不想让我们过得那么轻松……”
大中六年十一月中旬,随着冬雪纷飞,兰州也变得寒冷了起来。
好在兰州的石炭开采自南北朝就存在,而五泉城东南方向更是有着露天煤矿的存在,因此在这寒冷的季节里,五泉城内的百姓却始终享受着温暖。
五泉衙门附近的一片院子被打通改造为了学堂,每个学堂里都摆着三四个炭盆,百姓的孩子们在学堂里上着课。
教育他们的教习,是五泉城内的直白们。
他们每个人带十个人,如此便解决了城内孩子的学习问题。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刘继隆不敢耽搁。
当然,这并非是他想玩什么教育兴国,而是他知道必须要让五泉城内的吐蕃孩子尽早接受汉化。
只有将番人融入汉人之中,五泉才能彻底的安定下来。
上百个学堂都在教授孩童识字,孩童们手里拿着印刷出来的课本,旁边摆放着毛笔和木板。
课本不能玷污,所以他们只能用毛笔和木板来学习故事中的文字。
刘继隆与陈靖崇、张昶他们站在角落,看着一处学堂内的孩子们学习。
刘继隆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而陈靖崇则是叹气道:“刺史,虽说可以用煤制墨,但制墨还需要用到油。”
“城里都在学习识字,每个月要用三千斤煤,一百斤油。”
“这油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拿来制墨会不会太浪费了?”
陈靖崇诉说着眼下的困境,而刘继隆也无奈道:“没办法,识字拖不得。”
正常来说,墨条需要用到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如此才能制出比较好的墨。
只是对于缺乏猪油和松木的五泉来说,这种财大气粗的做法,显然不适合五泉城。
因此,刘继隆想出了把煤炭捣碎为灰,添加一些豆油制作方法。
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墨条粗劣,但好在可以做到在木板上留下痕迹,让学子知道自己写什么字。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漆油,刘继隆也可以为木板刷上黑漆油,然后让学子们沾水写字,但五泉连黑漆油都找不出几升,所以只能作罢。
每个月三千斤煤对于五泉来说没什么,但一百斤油就很奢侈了。
刘继隆在六月带居民种植的豆子到入冬前不过收获了三十多万斤,其中三分之二还要留作马料。
剩下十余万斤拿来榨油后,仅能得出三万多斤油,全城军民,每人也不过才能分到两斤多一点。
正因如此,用豆油来制作墨条是不可能了,刘继隆只能把目光放到了动物油身上。
一只羊身上也不过那几斤油,因此为了获得羊油来制墨,每个月所杀的羊,都得把羊油留下大半。
缺少了油脂,单纯吃饭就有些吃不饱了,因此这些日子,不少人都瘦了一些。
不过他们并不关心这件事,或者说他们即便知道了,也不会怪罪刘继隆,反而会赞颂他,因为他让他们的孩子读上了书,知晓了字。
“熬一熬吧,苦日子终会结束的……”
刘继隆感叹着向外走去,陈靖崇也连忙跟上。
明明已经是十一月中旬,天气因为下雪而变得寒冷,可五泉城内的屋顶及街道上却没有多少积雪。
这一幕令刘继隆心情更加沉重,因为他知道这代表着来年的陇西,还将继续面临大旱。
哪怕五泉有黄河作为依靠,但如果黄河水位继续下降三四尺,那就连水转翻车也救不活五泉。
他沉默着向前走去,街道上鲜少能见到行走的人。
冬季的军民干不了什么活,只能在屋舍里制作麻布,裁缝衣服。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