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209节

  麻杆收获后,刘继隆便让陈靖崇把麻杆发给了百姓们,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芦絮。

  入冬前,男人在外寻找芦絮,女人则是在家,将麻杆制作为麻布。

  赶在入冬前,城中百姓收集到了足够的芦絮,女人们也将芦絮缝入了麻衣里,为自家人制成了一件件冬衣。

  刘继隆走在街道上,时不时能看到穿着崭新冬衣的百姓。

  不管见到刘继隆多少遍,他们总是表现得十分激动,隔着十余步就朝刘继隆作揖。

  如果不是刘继隆废除了磕头礼,恐怕他们每次见到刘继隆都会激动磕头。

  “外面天冷,早些回家去吧。”

  “诶,好……”

  兴许是因为百姓穿着新衣的缘故,刘继隆连带着觉得五泉城都精神了些。

  很快,他与陈靖崇走到了城中的匠作坊。

  五泉城的匠作坊规模比山丹城的大好几倍,当初刘继隆从山丹带来的工匠,如今都在这里从事工作。

  兰州并不缺资源,常见的煤炭、铁矿、白土都有,只是开采难度比山丹大了太多。

  正因如此,匠作坊内每个月产出的铁料极少,不过六七百斤,眼下都用来打造农具了。

  不过对于铁料,刘继隆倒是并不急缺,因为他麾下将士的甲胄足够,拿下河州以前不需要扩军,而拿下了河州,俘获的甲胄也足够他扩军。

  所以两三年内,刘继隆是无需命人打造甲胄了。

  眼下五泉急缺的,主要还是毛笔、纸张和墨条。

  墨条只要材料足够,每个月想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所以刘继隆并不担心。

  毛笔的话,每个月所杀羊群的羊毛足够制作毛笔,也不用担心。

  唯一让刘继隆担心的,是五泉所需的纸张。

  他带着陈靖崇来到造纸院,院内八名工匠带着十六名学徒正在制作纸张。

  在他们的操作下,纸浆很快被从水中取出,然后铺设到了旁边的纸床上。

  “现在每个月能产出多少刀纸?”

  刘继隆询问身旁的陈靖崇,陈靖崇也不假思索道:“三百刀!”

  一刀为一百张,三百刀也就是三万张。

  由于手艺粗糙,因此往往需要三张贴一张,如此才能让笔墨不穿透纸张。

  贴合后的一万张纸经过裁剪、缝合等流程,最后将成为两千多本空白文册。

  不过这些文册有一半供衙门的直白使用,剩下一半则是继续被印刷成为教材,等待刘继隆收复河州后使用。

  沿着造纸院走,很快他们就穿过围墙,来到了另一处院子。

  在这处院子,只有六个人在屋内工作。

  他们要做的,就是把铜活字排序,校对后批量印刷。

  铜活字印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制作铜活字……不过这难不倒刘继隆。

  他将上次在广武获得的铜锭融化,随后先用木头刻字,翻成砂模,最后注入铜液成字。

  这处屋内有十组铜活字,四组备用,六组日常供人校对印刷。

  “这里安排一伙兵卒值守,不能泄露出去。”

  刘继隆对陈靖崇交代着,见他应下,这才继续巡查坊内各个院子。

  这里有制作投石机的院子,不过院子内只储存了足够的木料,并未开始制造。

  除此之外,制作甲胄、军械、农具的院子也应有尽有,只要刘继隆需要,他们就能为刘继隆打造他需要的东西。

  巡视一圈后,刘继隆走出了匠作坊。

  只是在离开的时候,他眯了眯眼睛道:“算算时间,我的信应该到了姑臧的才对,怎么一直都无人回信?”

  “兴许是节度使在忙吧。”陈靖崇解释着,刘继隆闻言颔首表示同意。

  张淮深治理民生的水平并不高,但萧规曹随应该是能做到的。

  只要他不钻牛角尖,而是照搬自己留在山丹的一切,那应该能让凉州繁荣。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唐廷不插手河西的事情……

  “荒唐!!”

  姑臧城,刘继隆最不想看到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姑臧衙门内,张淮深气喘吁吁,旁边是被掀翻的桌子,以及摔碎一地的茶碗茶壶。

  酒居延、张淮涧脸色难看,目光与张淮深一致盯着堂内那道身影。

  面对他们的目光,王景之嘴里苦涩。

  “这件事,也非我们想看到的……”

  “常侍本想上早朝时通禀大捷,结果宫里知道后,立马就开了临朝,将封赏给定了下来。”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凉州刺史的位置保住了,只要凉州不乱,会兰二州就乱不起来。”

  王景之安慰着张淮深,可张淮深却怒道:“这还不够乱吗?!”

  “我们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让百姓和我们一起享受太平!”

  “可是如今……如今……如今他们只是动动嘴皮子,就把局势搅乱,把水搅浑,至尊到底在干嘛?!”

  “节度使!”听到张淮深出言不逊,三人连忙制止,眼神提醒他小心隔墙有耳。

  饶是如此,张淮深却还是冷静不下来。

  他素来是一个冷静的人,但面对好不容易太平下来,却又遭遇挑拨而即将动乱的河西,他却迟迟冷静不下来。

  

  “节度使,还是冷静下来,想想应该如何处理吧?”

  王景之劝慰着他,而张淮深也攥紧了拳头,压着怒气道:“刘继隆和李仪中都好安抚,难点在于索勋。”

  “朝廷擢封索勋为会宁军节度使,却把会州刺史的位置给了酒居延。”

  “若是索勋知道这件事,恐怕会误认为是我父亲为了扩大我麾下势力,刻意为之。”

  酒居延是张淮深的死忠,这点在他没有跟随刘继隆去兰州后,早就深入河西人心。

  那么酒居延得到了会州刺史,旁人自然会想,这是张淮深或张议潭的手笔,为的就是让张淮深彻底坐稳未来河西节度使的位置。

  这种挑拨的手段,如果放在张淮深身上,那他顶多一笑而之。

  但放在索勋身上,以索勋的脾气,他可不会让家仆出身的酒居延骑在自己头上。

  “我手书一封,先安抚好索勋!”

  张淮深想到便做,立马走向书房,准备给索勋写一封手书。

  王景之见状不解,安抚道:“节度使不用着急,我虽走会州来,但并未把事情告诉索刺史。”

  “不!”张淮深看得透彻:“你没告诉他,但却会有有心人告诉他。”

  “与其让那些人告诉他,不如让我告诉他!”

  不到半盏茶的时间,张淮深便书写好了手书,同时密封起来用火漆烫好后递给酒居延。

  “这封信,你派你的亲信送过去,这样会更显诚意。”

  “是!”

  酒居延作揖应下,而王景之却皱眉道:“索勋那边安抚下来了,那刘继隆那边……”

  “刘继隆无碍!”张淮深底气十足:

  “且不提李仪中不敢与他为敌,单说刘继隆当下有求于我,只要我手书一封,他必然不会生事。”

  “有求?”王景之愣了愣,表情疑惑。

  见状,张淮深也交代道:“他找我借粮一万石。”

  闻言王景之恍然大悟,却又反应过来:“可是如今大雪封闭了乌鞘岭和洪池岭,想要运粮只能走会州,然后绕道兰州。”

  面对他的这番话,张淮深也叹气道:“若是没有这件事,我本想让酒居延率兵走会兰道押送粮草去五泉。”

  “只是现在看来,得了朝廷封赏的人,还是暂时不要轻易去兰州和会州才是。”

  “至于粮草的事情也只能暂时等一等,等索勋那边看了手书,瞧瞧他反应才是。”

  想起圣旨上的擢封内容,张淮深第一次对收复凉州产生了后悔的念头。

  这般想着,他深吸几口气,目光看向王景之:“叔父他们开春之后也就要出兵纳职。”

  “你现在如果走甘州草原返回敦煌,叔父肯定会把圣旨内容公之于众,沙州的那些虫豸也会闻着味道蜂拥而上。”

  “这件事情能拖就拖,你暂时不要回敦煌,先在姑臧休整,等叔父收复纳职,你再带着圣旨返回。”

  “我会为你辩解,就说甘州草原的回鹘不安分,只能等开春后走焉支山的甘凉道。”

  河西局势复杂,这份圣旨一旦被带到敦煌,即便张议潮再怎么不愿意公布,却也始终拖不住,因为索勋在会州,在距离大唐最近的地方。

  只要有心人告诉索勋这件事,索勋就会把消息传回沙州,届时张议潮把圣旨藏起来的事情也会被曝光,威信下降。

  所以能拖着这件事的地方只有凉州,只有张淮深他们。

  不过即便他们想拖,却也拖不了太久,所以张淮深才会写手书把事情告诉索勋,为的就是不让有心人先一步接触索勋。

  “唏律律……”

  五天后,张淮深的手书在精骑的护送下,送到了会州的会宁城。

  身为“会州刺史”的索勋并没有立即接见姑臧派来的信使,而是带着甲兵在会宁城招摇。

  会州百姓有四千八百余户,两万四千余口,耕地十八万六千余亩,若是公平分配,百姓们能吃上饭,甲兵的府田也有着落。

  可对于索勋来说,如何治理会州,他显然有自己的见解。

  他以索氏二百部曲为主,招募了一千八百名汉人府兵。

  索氏旧部的府田是每人二百亩,普通百姓入伍的府兵则是每人五十亩。

  如此一来,光是府兵的府田就占去了十三万余亩耕地。

首节 上一节 209/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