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249节

  “若是我们以雷霆手段驱逐张直方,控制赤水军,那未必不能破局。”

  “我何尝不知……”张淮深长叹一口气道:

  “只是这么做之后,朝廷若是断绝商贸,那我们如何吸引中原百姓前来河西屯垦?”

  “屯垦?”张淮涧不满道:“朝廷那边根本不放人!”

  “我们打通与关内的官道已有两年时间,可这两年时间里,关内道仅有数百口百姓前来屯垦。”

  “按照这种速度,恐怕等我们死了,凉州都不能恢复开元年间的人口。”

  “要我说,还是我们太过保守了,看看那刘继隆,他才收复三州,都敢向朝廷索要陇右节度使了!”

  张淮涧说罢,张淮满也气愤道:“要我说,就该像刘继隆一样莽撞些,说不定我们强硬,朝廷就把张直方调走了!”

  随着刘继隆在陇西的所作所为被李仪中探查回禀,众人对朝廷的不满也与日剧增。

  他们搞不懂,为什么自己本本分分却一波三折,反倒是前往陇西肆无忌惮的刘继隆能平安无事。

  日子久了,他们也想撒撒野,让朝廷知道河西也不全是软柿子。

  只是对此,张议潮和张淮深都在极力压制,因为他们并不想和长安撕破脸。

  “这件事,容后再议……”

  张淮深皱眉决断,可听后的张淮涧、张淮满等人却先后起身:“那我们就回去了!”

  说罢,二人气愤离场,而酒居延也缓缓起身,作揖之后退出了内堂。

  显然,三人都对张淮深的决断感到不满,而张淮深则是将目光投向哲多悉别。

  “哲多悉别,你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吗?”

  张淮深目光复杂,想从哲多悉别口中听到答案,可哲多悉别之所以归附张议潮,主要还是为了家族,所以他不可能站队。

  “末将不知道,全听使君安排……”

  哲多悉别拱手作揖,见状张淮深摆摆手,示意他退下。

  哲多悉别没有逗留,立马退出了内堂,而张淮深也在他们走后,将李仪中交来的情报,派人送往敦煌。

  半个多月后,当轻骑将情报送到敦煌时,张议潮神色复杂,末了只能感叹一句:“英雄出少年。”

  相比较他们的优柔寡断,刘继隆却根本不将朝廷放在心上。

  驻扎在洛门川的薛逵、高骈曾几次派遣轻骑邀请刘继隆去洛门川,但都被刘继隆拒绝了。

  除非唐廷拿出切实的利益出来,不然刘继隆才不会热脸去贴唐廷的冷屁股。

  他这种“跋扈”的行为,倒是让薛逵等人不自信了起来。

  时间进入腊月后,眼看朝廷迟迟不给予自己擢赏的圣旨,刘继隆也有些着急了。

  为了壮大声势,他特意将襄武、渭源的新卒都抽调到了陇西练兵,并命人多插旌旗,营造出人马众多的假象。

  近四千甲兵在渭水河北练兵,声势大得连薛逵他们派出的轻骑都能看到。

  对于见到的场景,轻骑们也老老实实的回禀给了薛逵和王宗会、高骈等人。

  “你说他们在陇西练兵数千,还都是甲兵?”

  “人马众多,恐不少于五千之众,末将原本也不相信,可派塘兵登渭水南山后,所见其规模,不下于我军,光是马军便不少于两千……”

  洛门川牙帐内,薛逵皱眉询问,而轻骑旅帅也毕恭毕敬的回应了问题。

  “五千甲兵?”

  薛逵眉头紧皱,王宗会也轻笑道:“渭州若是有五千甲兵,那兰州、河州、临州三州的甲兵也不会低于这个数,毕竟论恐热屯兵磨禅川,随时都有进犯河州的可能。”

  “哼!”薛逵冷哼,不满看向王宗会:“此子先前俘获甲胄甚多,兴许只是编练新卒。”

  面对薛逵的不满,王宗会轻飘飘道:“不管是不是编练新卒,总之他能在渭州拉出五千甲兵,足以证明他的实力。”

  “这下,薛柱国应该不会再怀疑刘继隆没有近万甲兵了吧?”

  王宗会站起身来,轻蔑道:“刘继隆在渭州练兵五千的事情,我会上奏北司。”

  “至于薛柱国是否上奏南衙,这就看薛柱国您自己的了……”

  话音落下,王宗会向外走去,而薛逵闻言攥紧了拳头,倍觉憋屈。

  高骈见状站起身来朝他作揖:“柱国,且莫气坏了身体,秦州还需要您主持大局。”

  说出这话时,高骈有些过意不去,毕竟他已经参与到了谋夺秦州刺史的事情中,现在再说这话,倒是显得他有些伪君子。

  薛逵并不了解自己的位置被人盯上了,眼见高骈这种出色的世家子弟还向着自己,他心中略微有些宽慰。

  “千里,此事过后,我恐怕不能继续在秦州为官了。”

  “我观军中,唯有你有才干能镇守秦州,若是我不幸退走,我会向朝廷举荐你的。”

  薛逵安抚着高骈,高骈听后却不是滋味,只能为薛逵唏嘘:“柱国别作他想,朝廷不会忘记您的苦功的。”

  “呵呵……苦功……”

  薛逵苦笑起身,摇着头向外走去,末了只留高骈一个人站在牙帐之中。

  他本想向外走去,却见薛逵桌上摆着的铜印,忍不住将目光停在了铜印之上。

  “再过些日子,这枚铜印就是自己的了……”

第176章 除夕前夜

  “噼里啪啦……”

  除夕前夜,爆竹声在长安各坊络绎作响,各坊官员命人张灯结彩,坊内街上如同灯会一般,五彩缤纷。

  此时虽然没有可以升空的烟花,但百姓依旧有自己的娱乐项目。

  他们在家门前点蜡烛、立门神、贴春联、挂年画,也会在家中准备压岁钱,待出门拜访亲朋好友时送出。

  相比较百姓较为简单的守岁准备,皇宫要做的准备就更多了。

  伶人与乐班提早前往宫中准备傩戏,百官也在等待朝廷的“飞贴”。

  飞贴起源于贞观时期,昔年太宗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来赐予大臣。

  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但百姓与官员不可能都用金箔,所以便用梅花笺纸替代。

  飞贴对于官员们来说,不仅仅是朝廷送出的帖子,也是观察国力的象征。

  可惜的是,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贞观、开元时期,发到百官手中的飞贴,其中的赤金箔含量也越来越少,甚至还不如高官们的飞贴来得贵重。

  面对百官们对朝廷所发飞贴的不满,李忱看在了眼里,虽然面上不说,可心底却十分不悦。

  好不容易散朝回到紫宸殿,却见王宗会又上了奏表,只能烦躁将其打开。

  “练甲兵五千?”

  李忱将奏表丢在了案上,冷哼道:“三州之地,也能拥兵近万,而朕富有四海,却连给飞贴烫赤金的钱都拿不出!”

  牢骚过后,李忱还是迅速调整了脾气,而此时王宗实也小心翼翼的走入了紫宸殿中。

  “陛下,裴相求见……”

  “宣!”

  李忱坐到了位置上,而王宗实也示意殿内宦官前去宣召。

  不多时,裴休便持着笏板走入殿内,而后作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休,参见陛下,陛下千万岁寿!”

  “平身。”李忱颔首示意其起身,随后看向王宗实:“给裴相赐座。”

  王宗实应下,随后派人给裴休赐座。

  待裴休入座,他便连忙汇报道:“陛下,刚才度支(户部)上奏,今岁全国交纳钱九百二十五万余贯,其中五百五十万余贯是租税,八十二万余贯榷酒,二百七十八万贯榷盐。”

  “若是算上青苗及其它,合计应该在一千四百二十万贯左右。”

  裴休将朝廷今年的度支交代了个大概,李忱听后却皱眉道:“钱粮虽多,可耗费更多。”

  “确实。”裴休也承认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却没办法解决。

  安史之乱后,许多藩镇不再上税,亦或者减少税款,以至于朝廷不仅缺乏税源,还需要练兵防备这些藩镇。

  不提地方上的,单说关中那十几万神策军的军饷,就足够朝廷头疼。

  神策军的待遇是寻常边军的三倍,这代表十几万神策军的军饷,顶得上四五十万边军的军饷,足可见财政压力有多大。

  当然,最致命的不是神策军的军饷,而是朝廷付出那么多军饷后,神策军却不堪重用。

  十几万神策军,加上关内道的六万多兵马,竟然连个小小的党项都剿灭不了,以至于朝廷都不敢随便动用神策军,生怕神策军大败后,引起藩镇轻视。

  按常理来说,眼下该做的事情应该是精简神策军,但神策军是北司的命根子,李忱如果敢动北司,北司的四贵宦官肯定要自保。

  想到这里,李忱余光瞥了眼王宗实的背影,王宗实则是若有所感的回头。

  只是在他回头后,李忱却已经将目光挪到了桌案上。

  他拿起王宗会的奏表,示意王宗实递出。

  王宗实接过后,命人转递给裴休,同时李忱也开口道:

  “这是都监王宗会的奏表,裴相看看吧……”

  李忱开口的同时,裴休已经拿到了奏表,并很快将其看完。

  在他看完后,他连忙开口道:“秦州刺史薛逵也送来了奏表,不过臣没来得及交给陛下。”

  “无碍。”李忱故作大方,紧接着询问道:

  “这刘继隆实力如此,裴相觉得朝廷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问题,裴休似乎早有腹稿,他不紧不慢道:

  “朝廷已经从关内、京畿及山南等地押运犯人三千六百余名前往秦州,大概能在元宵前后抵达。”

  “这群人中安插着朝廷的间客,数量不多却能将陇西军内部的情况弄清楚。”

  “只要把陇西军的情况弄清楚,便能想出办法,逐个击破。”

  “不过朝廷将擢赏耽搁了这么久,仅仅为了押送三千六百余名犯人戍边屯垦,未免有些轻怠他。”

  “臣以为,可擢赏些许钱粮将其安抚,待间客刺探其军情,再着手分化。”

  在裴休看来,这三千多人和少量钱粮,都是为了拆分陇西军而做出的投资,不得不给。

首节 上一节 249/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