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316节

  “数十万口饥民?”

  “不知山南西道可否将其招抚?”

  数十万饥民若是进入陇右,以陇右的资源,顶多过几年苦日子,就能凭借这数十万饥民发展起来。

  “这自然是不能的。”杨知温摇头道:

  “且西道没有这么多钱粮招抚,单说东道也不会同意借道招抚。”

  杨知温没有说透,但众人都明白。

  万一西道把人接到一半,然后说钱粮不足,那这群进入东道的饥民便需要东道解决。

  此事做好了,东道没有功劳,但如果做不好,东道则是需要为西道的行为买单,东道官员自然不会同意借道。

  众人除了惋惜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刘继隆倒是想要派人去招抚,然后当做口马买回陇西,但这路途太远,他连西道手中的剑南道和山南西道的饥民都没吃干净,手伸太长只会让朝廷警惕。

  更何况这数十万淮南饥民,也将在日后成为压倒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刘继隆没有记错的话,不论是庞勋起义,还是后来的王仙芝、黄巢起义,基本都有淮南饥民的身影。

  可以说,大唐往后几十年的农民起义基础,都是在大中年间埋下的。

  若是李忱能好好招抚这些饥民,王黄起义也不至于影响那么大。

  可惜,李忱没能解决好这群人,而他的子孙也将为他擦几十年的屁股。

  这般想着,刘继隆与杨知温寒暄许久,最后才派人送他去了寅宾馆休息。

  在他走后不久,高进达便作揖道:

  “节帅,库中仅存七百多两黄金,三万多两白银和六万余贯钱了。”

  “按照此前的情况来看,这十五万贯的黄金,顶多半年就会被消耗干净,到时候……”

  高进达表露迟疑,崔恕则是安抚道:“牙商们每年能为都护府带来至少六万贯的收益。”

  “更何况陈瑛北上三个多月,最迟夏收前就能回来。”

  “这次虽然没有那么多绢帛,但其中的织锦和麻布却不少,也能卖出十几万贯。”

  “等拿下了鄯廓二州,朝廷那边必然要有所表示,应付明年不成问题。”

  崔恕说的清楚,可高进达皱眉道:

  “我之所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我们要出兵鄯廓,府库中必须有点钱粮,才能够及时抚恤。”

  “节帅,不知我们何时出兵?”

  面对他的询问,刘继隆却询问道:“廓州那边有没有消息传来?”

  “有!”崔恕点头道:“论恐热与尚婢婢在黄沙川交战,尚婢婢甲兵众多,论恐热没能讨到便宜,便在腊月中旬率兵退回磨禅川了。”

  “以双方交战的时间和论恐热退兵的速度来看,应该主要以对峙僵持为主,双方死伤应该不大。”

  得知论恐热退回磨禅川,刘继隆也缓缓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才道:

  “命岷、兰、武、临四镇各出六个团,其余诸镇各出三个团,大军在凤林关集结。”

  “各州兵马,务必在七月初一前抵达凤林关!”

  随着刘继隆下达军令,陇右九镇共出三十九个团,共出兵七千八百名。

  按照骑四步六的比例,也就是三千名左右精骑,四千八左右步卒。

  

  若是以河州来供应粮草,最少需要七千八百名民夫,外加五千辆挽马车才足够支持粮草运转。

  “河州的民夫足够吗?”

  刘继隆询问高进达,高进达作揖道:“不如将此次所获人口,尽数迁往河州,将壮丁充作民夫。”

  “若是收复鄯州,便将他们安置在鄯州即可。”

  高进达自然是知道鄯州没什么汉人的事情,所以他决定把这一万多新获人口都安置在鄯州。

  对此,刘继隆自然也是同意的:“便依高长史所言。”

  话音落下,刘继隆便起身道:“大学那边还有不少事情,劳二位忙碌,我先离去了。”

  “节帅慢走……”

  二人作揖行礼,起身时便见刘继隆已经走出正堂了。

  瞧着刘继隆的背影高进达皱眉道:“这大学没有其它先生,仅节帅与那五十二名学子,便连书册都是秘密印刷的,真不知教的什么东西。”

  “节帅自有主意,我们还是管好夏收的事情吧。”崔恕说罢便往外走去,高进达也是如此。

  在他们离去的同时,近百名轻骑也奔赴各州,准备提前告知兵马调动的事情。

  是日午后,在临州长乐县与李商隐考察开荒事宜的张昶便接到了调令。

  他简单看了看,随后便收了起来,目光看向前来传信的十余名轻骑:

  “半个月后我再回去,你们把这件事情禀告节帅吧。”

  “是!”十余名轻骑作揖应下,随后翻身上马,调转马头返回狄道。

  与此同时,张昶也转身看向了不远处。

  在他面前的,是近万正在春耕的长乐百姓,以及三千多名被安置不到三个月,正在开荒的新长乐百姓。

  在世人眼中只有文才的李商隐,此刻正穿着粗麻制作的常服,在长乐县令、县丞、主薄等人的包围中,了解陇右的几条主要法律。

  “李别驾,这陇右的律法分为主要的八条内容。”

  “第一条,由县衙组织百姓开垦的土地为公田,百姓开垦的土地为私田。”

  “公田开垦后归都护府所有,由都护府在开垦结束后分配。”

  “公田开垦期间由都护府管百姓口粮,以大口每月五斗,小口每月四斗作为每月口粮。”

  “私田开垦需要向县衙报备,登籍造册后方可开垦,开垦三年期间蠲免所有赋税,开垦三年期满则按照田税进行收税,可正常买卖。”

  “第二条,公田以户籍在册人口进行分配,禁止买卖公田,但允许租借,田税由公田主家进行缴纳。”

  “第三条,公田分配的数量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第四条,土地分配的区域标准是以“县团”为单位分配。”

  “县衙与民团组织开垦,然后开始分配,先解决民团制度下的百姓土地问题,再解决县衙新入的官吏土地分配问题。”

  “第五条,山林归都护府所有,但都护府需要划定部份山林为柴山,而柴山归百姓共用,柴山每年需要更换,以免山林遭到不可再生的破坏。”

  “第七条,土地税的征收为20%,也就是五税一”

  “如遇天灾,或其他特殊情形时,民团及县衙需要共同向都护府请表,由都护府遣派官员核察,属实则蠲免同年的土地税。”

  “第八条,官兵及官吏、工匠正常分配土地,额外分配职田,职田按照《陇右·官田律》进行分配。”

  长乐县令说完,旁边的县丞又补充道:“这八条是主要针对土地分配、纳税、开垦的律法。”

  面对二人的解释,李商隐的眉头紧皱,一直没有舒展。

  “这个公田租借,律法中有什么详细的条款吗?”

  李商隐询问三人,而长乐县令解释道:“租借为官契年限为期,最短三年,最长十年。”

  “此外,都护府有权对公田进行二次乃至多次重新分配。”

  闻言,李商隐眉头皱得更深了。

  他能理解刘继隆制定这些是为了避免土地兼并,但在他看来,刘继隆这套律法完全是走在了世家及豪强、庶族的对立面。

  世家豪强及庶族之所以强大,除了做生意和为官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兼并田地。

  公田不允许买卖,这就断了他们的根,就凭私田那点数量,完全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尽管公田可以租借,但都护府可以二次分配公田,这无疑让各家豪族更受不了了。

  如果只是定期续官契,那他们还能用租借的方式来兼并土地,只是需要长期支付百姓租子罢了。

  这租子的多少,说到底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可若是公田可以二次分配,那他们好不容易兼并土地,转眼就要被都护府二次分配,等于白忙活了。

  以刘继隆的这个办法,加上他个人在陇右地区的威信、魅力而言。

  这套律法在陇右和河西都不会有问题,因为这些地方的豪强根基太薄弱。

  但若是进入陇右以外的各道,那刘继隆无疑会成为世家豪强及庶族的公敌。

  至于百姓,百姓的支持算什么?

  刘继隆想要治理天下,还得依靠世家豪强及庶族。

  这么想着,李商隐陷入了沉思之中,便是连张昶的到来,他都未曾察觉。

  “李别驾,了解的如何了?”

  直到张昶开口,李商隐才回过神来,连忙作揖道:“下官想看看《陇右律》的全套律法,不知哪里可以看?”

  “这里就可以。”长乐县令作揖道:

  “节帅在各县都设置了图书馆,图书馆内的书籍可借阅,可浏览,从律法到各类陇右有的书籍,图书馆里都有。”

  “图书馆?”李商隐愣了愣,直到县令向他解释了图书馆的作用,他才反应过来,随后点了点头。

  张昶没有接触过真实的大唐,他并不知道陇右的土地法对李商隐的冲击。

  加上他还需要赶回狄道,筹备兵事,因此他对李商隐说道:

  “义山兄,我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帮你组织长乐县的开荒、分地和秋收工作,半个月后我要回狄道筹备兵事。”

  “兵事?要打仗了?”李商隐疑惑询问,张昶也点头道:

  “节帅准备先收复鄯州,然后再找机会收复廓州。”

  “好。”李商隐本想着与刘继隆讨论一下《陇右律·土地法》的问题,但听到要打仗,他也就冷静下来了。

  毕竟这套律法在陇右执行的很好,主要原因,还需要自己好好研究。

  自己现在还没吃透就贸然去找刘继隆,难免会在讨论过程中暴露无知。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首节 上一节 316/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