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372节
他将目光投向令狐綯,却见令狐綯老神在在,没有开口的意思。
“陛下,索勋此人确实反复无常,理应防范。”
萧邺倒是开口了,但也并不支持索勋坐镇凉州。
王宗实目光移向夏侯孜,却见夏侯孜踌躇道:“陛下,此事需从长计议……”
不是众人小心,而是张议潮态度着实反常,加上索勋反复无常的事迹早就流传长安,他们自然需要小心防备。
更何况在他们看来,只要张淮深和刘继隆不对索勋出手,索勋完全可以凭借手上七千五百名甲兵掌控凉州。
“陛下,倘若刘继隆得知,率军北上抢占凉州,那朝廷数年之功,便尽作无用了!”
王宗实只能把刘继隆扯了进来,但他话音落下,马公儒便冷哼道:
“若是刘继隆敢出兵攻打索勋,那朝廷正好有借口平叛!”
王归长闻言也附和道:“听闻刘继隆派人传流言于剑南、山南等道,甚至流传至江西、淮南,其目的便是引诱百姓前往陇右。”
“三日前,西川节度使魏谟、东川节度使崔慎由联合奏表百姓逃亡陇右一事,陛下龙颜震怒。”
“倘若刘继隆出兵攻打索勋,此举如同叛乱,朝廷可派兵马讨之!”
马公儒与王归长这话倒是说进李忱心坎里了。
刘继隆在陇右日渐强盛,朝廷几次制裁都不起作用。
长此以往,等到刘继隆羽翼渐丰,到时再动手,反倒有些迟了。
不过刘继隆行事稳妥,以至于朝廷没能抓住他的把柄。
加上国库情况不佳,所以才拖到了现在。
如今自己的身体渐渐变差,若是把刘继隆留给儿孙处理,恐怕会祸及子孙,波及自己的名声。
这般想着,李忱沉吟片刻后开口道:
“人言刘继隆有天日之表,恐有野心。”
“倘若刘继隆果真觊觎凉州,朝廷自然要出兵。”
“不过眼下国库空虚,若是刘继隆动兵,朝廷恐怕没有足够的钱粮应对。”
万般事情,最后还是在“钱”上打住。
令狐綯很清楚,皇帝是想加税,但又不想亲自开口。
毕竟天下情况在此,各地饥民不断,淮南盗寇更是数以十万。
时局如此,倘若再贸然加税,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荡。
想到这里,令狐綯老神在在,假装听不懂皇帝言论。
萧邺、夏侯孜见令狐綯不开口,当即也沉默起来。
这般情况下,马公儒倒是主动作揖道:
“陛下,若是刘继隆兵乱而国库空虚,关中恐有危。”
“臣建议增加盐茶等杂税,只需供关中及京西北八镇兵马数月之用,便能应对刘继隆之乱。”
令狐綯闻言,心里暗自摇头。
刘继隆现在还好好在陇右待着,把他当做加税借口,刘继隆即便不反也要被逼反了。
想到这里,他目光看向皇帝,好在皇帝虽然愤怒,但也知道此举容易把刘继隆逼反,因此他否决道:
“刘继隆尚未叛乱,怎可以此等借口来征收杂税?”
“臣糊涂……”马公儒也果断认错,而李忱见状看向萧邺。
“萧相,以卿之见,该以如何?”
萧邺眼见跑不过,当即为李忱算了一笔账。
“陛下,朝廷岁收虽广,然常费少三百余万,有司唯远取后年方乃济。”
“今诸道用兵,月费度支钱一百余万贯,仅关中与京西北八镇便度支四十余万。”
“若要筹措数月之用,唯有加盐茶杂税,亦或加税三厘。”
萧邺是给出办法了,关中神策军和京西北八镇,每个月要用四十余万贯。
这还是在镇内养兵的情况,倘若出兵,费用说不定能翻一倍。
朝廷如果要收拾刘继隆,起码要积蓄几个月的军费,那就是二三百万贯。
在河北普遍不交税的情况下,这等于从大唐每个百姓身上搜过一百多钱。
萧邺的本意是让李忱知难而退,却不想李忱思考过后,竟然忍不住点头道:
“诏令天下诸道,以赈济剑南饥民为由,加税三厘。”
令狐綯、萧邺、夏侯孜三人闻言心里叹气,但马公儒与王居方、王归长等人却连忙作揖:“陛下圣明!”
李忱轻微咳嗽几声,只觉得喉咙再度瘙痒难耐,摆手道:
“待秋收税收入府库中,尽数积存,待日后河陇有变,再行拨给。”
“臣领旨……”
萧邺无奈行礼应下,随后便跟着令狐綯等人退出了偏殿。
在他们退出之后,李忱目光也看向马公儒等人:“你们也退下吧,另外召太医李元伯携长年药入内。”
“臣等领谕。”
马公儒等人纷纷退下,并为李忱传召了太医李元伯。
与此同时,朝廷要加税的消息也传遍了朝野。
加税三厘,若是天下太平时,倒也能收到近百万贯。
可如今淮南大饥,百姓流离失所,而岭南、湖南、江西、宣州各处兵乱。
这三厘税是否能满足朝廷的胃口,那还是两说。
倘若各道又有遇灾害者,这三厘税恐怕都征收不上来。
对此,有人叹息,有人茫然,有人依旧不理,只管过好自己的日子……
第247章 天灾人祸
“淅淅沥沥……”
绵绵细雨中,七里亭乡的百姓被衙门的兵卒叫到了晒场。
数百户人家的男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乌泱泱聚集在晒场中,却无一人敢有怨言。
所有人都看着前方台子上的十余名撑伞甲兵,为首之人则是身穿浅绿官袍的健壮官员。
远处,被雨打湿的旗帜上写着“徐州彭城县七里亭乡”。
“至尊有旨,今岁秋收加税九厘,今告四方,可有人不解?!”
官员站在雨伞下耀武扬威,雨中的百姓们闻言也不敢抱怨。
见状,官员满意点头:“等这场雨停下,各家各户立即收割粮食,本官届时会派兵前来收缴税粮!”
他话音落下,满意带着甲兵们前往不远处的马车,乘车离开了七里亭乡。
百姓们看着马车走远,直到彻底消失在雨幕中,这才抱怨起来。
“加税九厘,这得多交多少税粮啊?”
“不知道……”
“知道又能如何,反正到时候他们还是会想办法让我们交杂税。”
“唉……交多少税,怎么交,还不是他们说的算……”
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他们鲜少掌握算术,故此朝廷说加税,他们向来只知道掏钱免灾,哪里知道加几厘该是多少。
相比较他们,七里亭乡的几名耄老则是面面相觑,随后聚集到了乡内一所还算富庶的院子中。
“衙门说加税九厘,这税到底是算租,还是两税和杂税都算?”
“如果是都算,每亩地起码要多交二百来钱。”
“算下来,你我之家,要多交十几贯啊……”
“淮南大饥,我们河南也不好过,如今朝廷又要加税,怕不是……”
“交税倒还好说,可这细雨下了三日,汴河和泗水都漫出河道来了,倘若继续下去,恐怕颗粒无收。”
“到时候我们倒是有家底,可乡上和乡野的那些人家,又有几个有家底?”
“没错,如果他们遭了灾,到时候交不上税,恐怕会落草为寇,落难的还是我们。”
几名耆老相互交流着,眉宇间尽是忧愁。
唐朝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说,初期由于施行均田制和府兵制、租庸调制等制度,百姓负担还是比较轻的。
不过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府兵制和均田制开始崩溃,百姓负担渐渐加重。
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在财政不济的情况下,唐廷又开始施行两税制,百姓负担沉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官污吏们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设置如“间架税”、“除陌钱”等等杂税。
许多官吏为了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
正因如此,如七里亭乡这种地方,百姓起码要拿出收入的五成交给朝廷,只能说勉强苟活度日。
如今朝廷又要加税,加上老天似乎也不赏饭吃,几位颇有家资的耆老也不免担心起了时局。
“若是真的活不下去,为了避免有人铤而走险,我等还是得设些粥棚,派发些粮米才是。”
“是极是极……”
耆老们倒是清楚,百姓穷没事,可如果百姓没饭吃,那他们这些富户就要遭难了。
众人商议完毕,当即各自行礼散去,各回各家。
在他们回家的同时,刚刚离去的彭城官兵也在马车中聊了起来。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