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374节
“我若不开口,如何为至尊推脱?”
“如此灾情,倘若群臣怪罪至尊,至尊必然要将罪责推脱。”
“此次征税,目的为谁,你我心知肚明。”
“即便至尊不会把罪责推脱至陇右,但此次加税因其而起,陇右必然遭之迁怒。”
“如今罪责被推,至尊只会忙于赈灾,而不是紧盯陇右,牧之也能稍微缓一缓了。”
张议潮话音落下,张议潭连忙点头,随后与张议潮走出了宫门。
在他们走出宫门的同时,返回紫宸殿的李忱也宣布了取消加税的旨意。
尽管张议潮为其开脱,但本就迷信长生的他,对天灾示警这套说法还是有些相信的。
毕竟几个月内三道受灾,四镇皆乱,容不得他不信。
不过对于他让各道、州赈灾的旨意,各道州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许多州本就遭灾,秋粮收不上来,根本没有钱粮赈灾。
对于朝廷的旨意,他们是有心无力。
河南道藩镇众多,天平、淄青、泰宁、忠武、忠义、宣武、义成等镇都有自己的饥民需要解决。
地势较高的几个镇即便没有受灾,也趁机抬高粮价,根本没有出手帮其他藩镇的想法。
河朔三镇外的河北诸镇也根本没有伸出援手的心思,不仅没有赈灾,还趁机抓饥民贩作口马。
一时间,三道盗寇横生,老弱者饿殍遍野。
大批饥民涌入河东、山南东道、江南东西等道,使得各道粮价飞涨,百姓忍饥受饿者难以计数。
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命令“捕盗将”驱赶逃入山南东道的饥民,同时派出二百捕盗将随江西观察使韦宙前往江西平叛。
河南诸镇逼良为奴,大肆贩卖口马前往他处。
淮南道的崔铉虽然开放府库赈灾,但府库中钱粮相比较需要赈济的百姓,可谓杯水车薪。
好在此时他兼领宣歙观察使,故此将大批饥民放入江南,以饥民做民夫,率大军南下征讨宣州叛乱的都将康全泰。
在东境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西境情况倒是渐渐由危转安,尤其是剑南道的西川。
“咳咳咳……”
成都府衙内,魏谟的咳嗽声持续不断。
他坐在主位,身上散发着浓浓的药味。
“东边不太平,西川也不能置之不理。”
魏谟看着手中文书,抬头看向杨复恭等人,咳嗽道:
“饥民都安置好了吗?钱粮是否足够?”
“回使相,都安置好了,钱粮充足,修建关隘的钱粮也筹措齐全了。”
杨复恭回应同时,魏谟便点头道:
“既然已经筹措足够,那就暂停与陇右口马贸易吧。”
他话音落下,不少官员面面相觑,似乎都在暗叹一门生钱路子被断。
杨复恭与魏谟也瞥见了他们的行为,但并未揭穿。
“老夫准备派商贾贩秋粮往江淮去,届时即便没了陇右贸易支撑,也足以积存钱粮。”
“至于陇右口马停罢一事,便由子恪你派人送信告知刘继隆吧。”
魏谟给剑南道安排了另一条退路,众人闻言虽然心里依旧想着利用口马贸易赚取钱财,却始终不敢摆在明面上说。
反正魏谟病入膏肓,估计也管不了他们。
只要他们做的小心谨慎,便不怕魏谟发现。
想到这里,诸臣老神在在,唯有杨复恭在认真执行魏谟的政令。
“既然知晓,便都散去吧。”
魏谟驱散众人,随后在众人离开之余留住杨复恭。
待众人走远,魏谟才咳嗽着开口道:
“我重病缠身,已经请表乞休,请朝廷另派能臣接任西川之职。”
“倘若你还能留在西川监军,必要好好提醒接任之人,定要严防死守,不让陇右获取更多人口。”
尽管魏谟利用口马贸易赚取了许多钱财,但他初衷还是为了赈济西川饥民。
如今西川饥民已经得到安置,只要接任之人按照他与白敏中的路线走下去,西川绝对可以算得上固若金汤。
“使相放心,下官定不辱命。”
杨复恭已经是第二次被委任如此使命,他眼神坚定应下,魏谟见状惋惜叹了口气,随后示意他退下。
待杨复恭退下,魏谟这才在家仆的搀扶下,一深一浅的返回内堂休息。
与此同时,杨复恭也将魏谟的政令传往各州,停罢与陇右口马贸易……
第248章 枕戈剚刃
“哇……”
八月尾巴,在婴儿嘹亮的啼哭声中,已经二十有五的刘继隆,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是小郎君!”
“哈哈,郎君与女子,各有好处,不必强求!”
内堂卧房中,张嫂高兴抱着清洗干净的婴儿来到刘继隆面前。
刘继隆没有接过,他担心自己把小家伙弄坏,因此只是爽朗笑着,小心翼翼的凑近观察。
不得不说,刚刚生下来的婴儿并不好看,和小老头一样。
张嫂见刘继隆不抱孩子,当即抱着孩子去称重,随后笑呵呵的说道:“节帅,小郎君重七斤八两。”
“呵呵,让太医院的人在东花厅弄个育婴堂,每日安排六人三班倒,好好照顾着。”
刘继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感情淡漠,他虽然高兴,但也没有高兴到冲昏头脑。
对于如何照顾孩子,如何保护孩子不会夭折,这点他早就在几年前教导了惠民药局。
惠民药局是刘继隆在陇右开办的惠民机构,取诊金而不取药费。
除了面向陇右百姓治病外,惠民药局也负责培养医生,研究疾病和药理。
这个时代,汉人在医学上的造诣,肯定是远远高于世界各种文明的。
饶是如此,汉人在内外科上却并没有形成体系的培养制度。
刘继隆筹办的惠民药局,便初步形成了内外分科的培养制度。
各县惠民药局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学徒,学徒必须从小学毕业,随后根据其兴趣分科。
学徒俸禄是每月六斗米,基本只能保证基本的吃食。
五年学成后,便能算作医生了,每月俸禄二石。
到这里后,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前往军队还是留在当地惠民药局。
前往军队后,便会成为军医,需要跟着军队上战场,每月俸禄二石外,还享受兵卒的军饷待遇。
留任惠民药局后,只享受惠民药局医生待遇,每年岁末接受医官考成,以免医术倒退。
若是医术精湛,便能进入都护府担任医官,官职品秩从从九品到正七品不等。
实际上,在这个大病治不好,小病不用治的时代,惠民药局的支出并不大,八百多名留任医生,每年俸禄支出也不过二万石罢了。
相比较之下,军队中的军医需求就比较高,开支也就比较大了。
陇右军中,有正兵二万一千六百人,军吏一千二百人,军医一千四百人,合计是二万四千二百人。
每年的军费度支,光粮食就要发三十五万石,其它柴油布盐酱醋茶等物更是不用说,折钱后约二十四万贯。
算上衙门官吏、国子监教习、惠民药局、养济院等开支,陇右每年度支在四十万贯左右。
在此情况下,光凭陇右那五税一的税收,基本是养不活整个都护府的。
更别提陇右还在进行口马贸易、粮食贸易,这些只出不进的大头了。
正因如此,刘继隆也可以说是脚不沾地。
正如当下,他才看完张嫂把孩子送走,后脚他就走进了卧房内。
卧房内的婢女们正在端离血水,几名负责接生的嬷嬷与女医也在照顾封徽。
刘继隆没敢凑上前,只是隔着两三步询问道:“细君?细君?”
他小声询问,但封徽并未回应。
她此时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瞧得刘继隆有些后怕。
女医见状小声提醒:“节帅,夫人刚刚劳累,一时半会恐怕醒不过来,您不如还是去东花厅等着吧?”
“好!”刘继隆秉着专业事情交给专业人的原则,不舍的看了看封徽。
好在她虽然没有动静,可呼吸却十分均匀,不像有事的样子,刘继隆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他走出卧房,当即见到一名嬷嬷在外等待。
“节帅,高长史请您去外院正堂。”
“好,我这就去。”
刘继隆应下,随后提醒道:“若是细君醒了,立马派人告诉我。”
他眼见嬷嬷应下,随后才抬头走向了外院正堂。
待他抵达时,高进达、李商隐、崔恕、曹茂等人已经在此等待许久了。
“节帅,夫人她……”
“母子平安,不用担心。”
刘继隆回应众人,随后便坐在主位。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