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第86节

  “王叔,此番二十万人迁徙是侄子与户部各位大人共同商议的结果,虽知难,但却实在无处可去了,江南道未受灾,稍显安定,这灾民也是民,总不能放任饿殍千里吧。”

  小王爷叹了口气上前说道:“还望江南道各州县能收纳一些百姓。”

  “行吧,明日便启程出发,招各州县官吏前往。”

  分封的王爷在这里其实就跟一个小朝廷差不多,自上而下也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为什么让滕王死死卡在这江南道上呢,就是因为他最没有谋反可能,上下左右的威胁都被隔离在了江南道上,加上老郭的破虏军威震天下,所以不管是世家还是谋反都得掂量掂量。

  说起来也是作孽,天下最强的破虏军竟完全成为了防止前朝八王之乱、世家谋反而生的内卫,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王爷带着一众州县官员立刻前往了江淮道与江南道的咽喉之处,也就是阊门与浮梁交界的地方。

  路上两日,等到了浮梁时距离灾民抵达还就剩下了不到三天,这时正好风和日丽。

  这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员从船上下来,不少其他县城的县令和州府刺史下船的一瞬间看见那浮梁县时,即便是来过的官员也不由得啧啧有声,而没来过的官员更是情不自禁的“哇”出了声来。

  浮梁的基建没有停过,因为一旦停了就有几千人的饭碗不保,所以他们一直都在干活,这会儿正在干的是名为“一江两岸”的防洪景观措施,这帮人是真的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防洪堤,外头由青石垒成,里头也不知道是用的什么材料黏合,看上去十分结实。

  而登上堤坝刚好可以看到下头的斗富弄,一眼看去只觉得车水马龙花团锦簇,漂亮的小楼上带着几分悠然自得,配上远山如黛,一眼看去就是一副画卷。

  “都说浮梁这地方好,没想到名不虚传。”

  一个偏远县城的县令站在那眺望,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到底是陛下都赞不绝口的地方,这好家伙……到底是货比货得扔,自己的县城就一条街细细碎碎的几个商户,大部分还是小商贩和货郎,这几年人口流失还特别严重,如今一看全他娘的流到这来了。

  光看以县衙为中心的那几条大街,七横八竖分割出不同的街区,街区里头更是有小街纵横,每个街区都还有自己的功能,还配有消火局、瞭望塔,街上就跟京城一样还会有红衣捕快来回巡查。

  “乖乖~五品县啊。”

  有人眼尖看了一眼,果然发现那捕快身上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这五品县的红衣捕快可都不叫捕快了,那得尊称一声班爷。

  “还真是五品县。”

  周围的县令那叫一个没见识,纷纷伸长了脑袋看过去,那可是真的眼里都快羡慕到喷出火来。

  五品县可是当前最高规格的县制了,哪怕是一般的州也就是五品,这县城到了五品,概念就完全不同,它甚至可以越过州牧直接向京师汇报。

  光这一点就已经相当牛批了,一般情况下当地州牧都会主动招揽甚至于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五品县的县令安排成自己人,否则这可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

  但郭州牧似乎没有什么自觉,他下船之后招呼着滕王爷两人鬼鬼祟祟神神叨叨的就跑没了影子,真的就是一晃神儿的功夫,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神速。

  剩下的官员则开始在这里溜达了起来,而这新的户部尚书也是第一次来,上次南巡时这位爷还在北方管草原经济自贸区呢。

  “这一年得多少税?”他侧过头问旁边随行人员:“去查查。”

  “不用查了,今年保守纳税五十七万两啊,杨大人。”

  杨安福蓦然回首,突然看到一个穿着五品县官服的年轻人站在旁边。

  “杨尚书好!”夏林上前抱拳行礼:“浮梁县今年纳税有望能突破六十万两。”

第155章 流民之潮

  二十万在这个时代里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概念,就简单说吧,京城金陵人口才不过五十一万,第二首都临安也就只有三十七万人。

  而在浮梁县之内现有常住人口大概是四万七千人,加上这二十多万,那都得有差不多二十五万多人。

  二十五万人其实已经超过一个县的容纳规模太多了,正常一个县的容纳一万五到两万户,五万到七万人左右。

  这突然涌入的二十多万人口几乎就等于是增加了四五个县的容纳强度,而这可是新增人口。

  不光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解决之后的安置问题,这放在任何一个县令头上都算是一座大山,这座大山足够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四十七县的县令在夏林的引导下来到了大剧院,不过今天倒不是来看节目的,因为在这里开会效果要好上一些。

  老郭跟滕王是没在,夏林用屁股想都知道他们去哪了,但不重要毕竟他俩的象征意义更大一点,这次主持流民迁徙工作的主要是小王爷跟户部尚书杨安福。

  首先上去讲话的是小王爷,他此刻面色沉重的对下头说:“在座诸位都是一县之长,此番流民迁徙事关重大,还望诸位能小心谨慎,若有无故推辞者,按军法处置。”

  说完之后,他扫视了一圈:“此番户部杨大人会亲自督导各位,还请……”

  他话说到这突然就听见下头飘过来一阵鼾声,被打断的小王爷看了过去,连带着所有人都看向了那个方向,正见夏林靠在最后一排的位置上仰着头呼呼大睡。

  旁边有好心的县令摇晃了他一番,夏林一摸脸醒了过来,讪笑着坐直了身子,周围人看到他的样子倒都有些幸灾乐祸的笑了起来。

  不过如此严肃场合如此庄重的小王爷竟没有责怪夏林的意思,反而伸手指了一下:“去,给他盖上毯子,免得受了风寒。”

  下头那些县令们顿时哄堂大笑,就连户部尚书杨大人都忍俊不禁的摇了摇头。

  夏林则连忙摆手:“多谢王爷,我实在有些困倦了,抱歉。”

  “无妨。”小王爷轻笑一声:“你要累了便先回去歇息,这里的事倒是无碍。”

  本来以为是说反话嘲讽,但谁知道夏林真的站起身来走到了最后一排,拉过一张挂在后头的幕布铺在地上就睡了下去。

  这会儿小王爷还为他跟别人解释呢:“夏县令这几日为流民之事劳心劳力,已经两日未曾合眼,诸位当以他为榜样尽心尽力,如今江南道四十七县合力而为,定能渡过难关。杨大人,来讲两句吧?”

  杨尚书起身来到台前,笑道说道:“此番疏导流民乃是朝廷极看重之事项,陛下、中枢、各部官员都抬眼瞧着,若是出了偏差恐有责难。但若诸位能妥善安置,朝廷自然也不吝奖励。而户部也将根据诸县接纳情况来判夺赋税减免之事。如今还请各位百里侯将县中情况汇于我处。”

  杨尚书是个挺幽默的人,一声百里侯倒是让场上的气氛不再那么压抑,各县令自然是上交了相关的资料,他便也就在台前翻阅了起来。

  而一边翻阅他还一边说道:“不知诸位可知容纳流民可不光是将他们放入县中便好,还需考虑其中外民涌入之后的治安、瘟疫、教化等问题,绝非一蹴而就。诸位还请了解,到时可莫怪县中一塌糊涂了。”

  这些县令给出的空缺多则三五百人少则七八十人,加在一起不过两万人的名额,比那二十多万起来也就刚够一个零头。

  看得杨尚书是直摇脑袋,这会儿小王爷走了过来倒是看了一眼,这一看他眉头就皱起来了。

  又拿了几份起来查看之后,更是眉头紧锁,接着他抬头呵斥起来:“你们就是如此为国分忧的?混账东西!”

  县令们纷纷低下了头,而这会儿杨尚书拽了拽小王爷,侧过头低声说道:“殿下,你也莫要责怪,单独一县想要容留编外之民的确很难,先不说耕地,就光是住所都无法处置,能容留五百人便已是极好的了。”

  小王爷背起手来长叹一声:“等那夏道生睡醒了再说吧。”

  杨尚书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却也没说出来,他刚从边关直接空降成尚书没多久,还不太清楚这朝中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只是知道这夏林的确是有些能耐,但却也不清楚这储君殿下为何对他如此客气。

  这都不能说是客气了,简直可以用宽容来形容,他可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现在却要在这里等着一个县令睡醒了再进行讨论。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也不过如此,说起来倒是令人咋舌。

  当时这杨尚书心里头就琢磨说:“此子当真有孔明之能?”

  这还没琢磨完呢,就见夏林迷迷糊糊的站了起来,摇摇晃晃走到了前头:“抱歉……”

  他揉着太阳穴,打着哈欠说道:“这几日实在是累了,各位对不住了。关于流民的问题,不知各位有何想法?”

  小王爷指了指夏林:“你有话便直说。”

  夏林点了点头,走到杨尚书旁边拿起桌上的东西便看了起来,在场的人里除了小王爷和杨尚书还有几个刺史之外就属他这个从五品的县令官高了,所以他也不用对下头的县令多客气。

  “各位容纳的流民两万余人,剩余二十万零七千余人,这些人诸位有何想法?”

  夏林扫视了一圈,下头那有的县令须发皆白,但现在看起来都是唯唯诺诺,一言不发。

  “诸位可知这二十万人就跟那蝗虫没有任何区别,你们就如此任由他们流动?”

  这会儿有人就不服气了,其中一个稍微年轻的县令几次抬起头要说话,但却碍于杨尚书跟小王爷在那并没有开口。

  “你有话便是说。”小王爷指了指那人:“说。”

  “既然王爷如此说来,那下官就直说了。”他站起身思考了一阵子,然后便开口道:“王爷、杨大人,我有句话闷在心中许久,这浮梁县令所言的确不假,可众所周知浮梁为江南道屈指可数的富庶之县,我们其他县里都在积极准备流民之事,却未见浮梁有何动作,倒是不知夏大人这浮梁县能容留几千还是几万人呢?”

  他的话说出来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其他县令的认可,毕竟就看见这夏道生在这装逼了,又是摇头晃脑又是哈欠连天,现在甚至还教育起他们来了。

  这开玩笑呢,他夏道生再厉害也就是个五品县令罢了,又不能跟他们有任何的交集,凭什么站在上头趾高气扬的教训人,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再说了,这容留多少那不得按照每个县的实际情况来看?难不成还有谁能把这二十万人一口吃下?

  看到这些人在那交头接耳,夏林嗤笑一声,背着手在前头来回踱步道:“话说的是没错,浮梁县的确没什么动作,倒不是说不愿意而是没有必要。而且诸位大人可能还听错了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这些灾民既然不能任由其流动,诸位挑选剩下的人,那我便全部收下了。”

  一语出,四座皆惊,就算是杨尚书也为之一愣,仰头看向了夏林:“夏大人,这事可不能有戏言,若是出了纰漏可是要出大事的。”

  夏林回头朝杨尚书拱手说道:“尚书大人莫要担忧,这还有两三日流民就到了,只需等待便是。”

  而下头那些官员自然是不信的,纷纷交头接耳起来,就连小王爷都凑过去小声说道:“能有万全把握否?”

  夏林轻轻点头:“我的预估是三十万到五十万,这二十万还不够我的预估呢,王爷放心好了。”

  不过他这个猖狂的态度也着实有些让其他的县令脸上无光了,这些人光给他白眼都不知道给了多少,不少人甚至都觉得这就是个年轻人的争强好胜罢了,都已经打算到时候看个锣鼓喧天的热闹了。

  夏林看到他们的表情,只是脸上微微带笑,心里只是觉得他们无知又可怜,却不知道在遥远的未来,二十万人?二十万人也就是个大型巡回演唱会主办方的管理水平罢了。

  他可是主业外交副业特务的精品人才,给中东王爷当过参谋,给非洲酋长当过策划,主持过游击战,也教黑叔叔种过粮。

  哎呀,说起教黑叔叔种粮食,夏林觉得那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难题,比在锄奸队时去干掉一个层层保护中的叛徒都要难,教黑叔叔那功夫教大猩猩都教会了。

  “诸位可能觉得我夏道生狂,也正常。不过过两日,诸位就能见一见我夏道生究竟是不是狂妄之辈。”

  而此时此刻,滕王爷跟老郭正躺在温泉里头舒服喝着葡萄甜酒,享受着身后温柔的小手揉捏穴位。

  “哎呀,舒服~”滕王靠在那问旁边按摩的小翠:“小翠啊,最近码头上有什么事发生吗?”

  老郭愣了片刻:“不是,老匹夫!你弟弟在谋反,你哥哥在处置流民,你怎么就惦记着你那个破码头?”

  ——

  这几天可能状态会有所下滑,大家见谅。毕竟我好端端的一个家突然就被拆了,大伙儿也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写东西时间太长疏忽了吧。

  借用《我不是药神》里的一句话“天底下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如果真的有钱,什么问题也都没有了。

第156章 融水入沙

  清晨,晚秋的薄雾笼罩在官道之上,带着几分寒意,天也蒙蒙的,感觉今天是要下雨的天气。

  路边的粥铺火苗正旺,噼啪的声响带着烟火的气息和一股浓郁肉香能飘出三里地。

  “我也是见了鬼。”

  小王爷手中端着一碗粥调侃道:“第一次听说还有灾民能喝上肉粥的。”

  “没饭吃?何不食肉糜耶?”夏林也在那喝着肉粥:“不过这个粥也不是人人都有的,老人小孩孕妇才有的喝,其他人老老实实喝掺了沙子的白粥。”

  “为何要掺沙子?”

  小王爷一直也弄不明白就是夏林既然说明确没有贪污的意思,为何就要往那白粥里掺沙子,这个操作的确是让人难以理解。

  “殿下,这饥民如蝗,那都不算是人了是恶鬼是蝗虫,蝗虫有不吃的东西么?没有,他们什么都吃,为了一口吃的,能啃树皮吃土,一把沙子算什么,反正他们连咀嚼都不咀嚼,生生就给咽下去了,这就是为何这滚烫的饭里要加凉水的缘故,怕噎死也怕烫死。”夏林嗤笑一声放下陶碗:“可若是这米里不兑上沙子,从阊门开始二十七个粥档,上上下下一千三百七十六口大锅,一天下米十数万斤,若是有人抠个几千一万走,谁能发现?”

  小王爷茅塞顿开:“孤明白了,这掺了沙的米便卖不出价了,贪也便贪不出意义了。”

  “是啊,殿下。咱们不是舍不得这些钱而是这些米是用来活命的,一把沙便能让他们活得更好,在这一行之中,越是用好米,灾民吃得越差,说起来是好笑,可架不住就是这个道理。”

  正说着话,杨尚书带着官员也过来了,他用大马勺舀起一勺粥看了看,然后便拿起碗给自己装了一碗,喝下去之后便皱起了眉头——里头有沙。

  他侧过头看向夏林,缓缓将嘴里的沙土吐出来放在手心:“夏大人,这是何解?”

  “哦,沙土。”夏林说着便是拿起了一盆咸菜:“杨大人别喝白粥,来点咸菜。”

首节 上一节 86/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吾为人屠,监国天下!

下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