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125节
陆游似乎不觉得震惊,面色不变,只是冷冷的看着刘淮。
“往日赵构能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使北伐中原功败垂成。陆先生又如何保证来日他不会以二十四道金牌,来将我们三支大军召回呢?”
陆游艰难以对:“想必官家经历过金贼破盟之事后,必然能放下与金贼的幻想,主战北伐。”
刘淮再次嗤笑:“金国背弃了《海上之盟》,全吞河北中原的时候,赵官家不主战;金国背弃《天眷和议》的时候,赵官家不主战;现在金国背弃了《绍兴和议》,赵官家却要雄起主战了。
陆先生,你这个糊弄人的手段,给人算命是换不到饭钱的。”
陆游脸色发红,想要反驳,却哑口无言。
这真不是他口才不行,主要还是宋国太不争气了。
刘淮见状,也不想再挤兑一个老实人,语气变得缓和:“陆先生,你是长者,以上的话,你就当是我年轻气盛,胡言乱语罢了,还请勿要放在心上。”
说着,刘淮复又指了指放在案几上的锦盒:“我不署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陆先生,如同何伯求、张小乙、李秀这等人,并不会因为我的立场而改变多年的想法。我没有这么大本事。”刘淮缓缓解释道:“比如李秀李三郎,他先追随开山赵起义,亲眼看着宋国将开山赵弃之如敝履;然后他又追随张旺徐元东海起义,复又亲眼看着宋国拒之不纳。
这等人,怎么会因为我一句话而对宋国有所改观呢?”
“陆先生,你只看到这些人隐隐以我为首,却没有看到,他们并不是因为视我如神明而对我言听计从,而是志同道合才追随我。
如果我改变立场,彻底屈服于宋国,那么他们不会有样学样,而是会直接抛弃我,然后在他们之中会有另一个位高权重者居于其上。
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就是弥合两方的浆糊,以战略来说服其余人来遵从父亲的军略;若是我不在这个位置上,那么北伐军可能会瞬间分裂,大好形势就此葬送也说不定。”
“莫说这不可能,昨日那斜卯张古醒来,恰巧是副统制李火儿在营中主持,他去了之后,直接告诉那女真人说咱们是宋军。斜卯张古径直就要告辞离去。”
说到这里,刘淮也有些哭笑不得:“后来竟然是石七朗那厮通过北人治北地,以致太平世的说法,来说服了斜卯张古留下。到现在他连姓氏都不愿意改,偏偏此人又有通报情报的功劳,我还不好强迫。这他娘的都是什么事啊?”
陆游终于叹气,仿佛瞬间老了好几岁一般,伸手接过锦盒,向着帐外走去。
走到门口,陆游复又回头,表情认真的说道:“大郎,当今官家已经老了,若是山陵崩,太子继位后矢志北伐收复失地,你能从此之后如魏公一般,当一个忠臣良将吗?”
刘淮看着天空,良久不语。
宋高宗的太子是谁?
宋孝宗嘛!
就是那个‘怜他绝代英雄将,争不迟生付孝宗’的宋孝宗。
这个人懦弱、耳根子软甚至到晚年处于半疯状态。
但既然能被后世人痛惜岳飞没有明主,孝宗没有名将,就说明了宋孝宗赵眘还是有一点收复北伐的决心的。
别管这点决心是不是过于小了些,但总比迫不及待的放弃中原两河的赵构要好得多。
在这个比烂的世界,赵昚都已经算是明主了。
而如今在山东的豪杰们,如果真的在刘淮的搅局下走上了与历史不同的道路,收复了中原,平定了天下,覆灭了金国,压服了蒙兀,天下太平。
甚至刘淮正值壮年,凭借大功成了宋国的朝中执政,可以大展拳脚,革新天下。那到了那时候,刘淮还要造反吗?
不知道。
“不知道。”刘淮盯着陆游的眼睛,恳切说道:“我真的不知道。”
陆游仿佛松了一大口气,脸上浮起一丝笑意。
然而刘淮却是没有放过陆游,反而反问对方:“陆先生,我也有一事想问。
若有一日,北伐则不可忠于宋国,忠于宋国则不可北伐,那么陆先生是要归宋,还是要随我们一起克复中原,直捣黄龙?”
陆游低头思考片刻,脸上泛起苦笑,回答却是与刘淮相同。
“不知道,老夫也确实不知道。”
刘淮与陆游并肩站在大帐门口,望着北方,一时间同时失去了说话的欲望。
第211章 援军急至大将出
八月三十日下午。
忠义军与武兴军斥候之间小规模作战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典论的第一封情报。
其中内容确实没什么,只说了污帮全体之前在他的劝说下都进了城,见到城外有忠义军流民逃散,他们也想走,只不过城中已经戒严,没办法全都离去。
当然,人有人道,鼠有鼠道,像他们这种城狐社鼠当然有自己的关窍,但这种鼠洞一般的地方,自然走不了许多人,只是将一些家眷送出去而已。
而这些人也被劝说南下,典论列出了一份名单,希望刘淮能够稍稍看顾。
唯一有些用处的情报,就是几个朱家庄上上下下全都被驱逐出来,并且进了县城,其中青壮被抽调了许多,似乎要组织签军民夫,已经起了几场冲突,但都是以武兴军的大开杀戒为结尾。
而那五个朱家庄,似乎都被金军占了去,以作屯兵之所。
情况大概也就是这样了。
刘淮这里除了继续加固大营,准备打防守反击以外。就是给开赵讯息,告诉他金军一万人马已经抵达沂水县,让他谨守莒县县城,千万别还没有焐热就丢了。
然而到了晚间的时候,噩耗还是传了过来。
金军两千正军突袭了东平军在莒县县城以东的军营,虽然没有攻下莒县县城,却也杀伤甚重,甚至连东平军大将明椿也受了重伤。
开赵说如果再没有援军,他最多还能坚持两日。
与此同时,忠义军的斥候也传来了回报,武兴军大部沿着沂水南下,在东岸的官道连夜立营,距忠义军前军大营不过十里而已。
而且金军似乎在寻找地方架设浮桥,似乎想要分兵沂水西岸。
刘淮倒不担心沂水西岸,因为那边的路丘陵密布,官道十几年前发大水的时候淹过一次,似乎没有修整,杂草横生。更重要的是,与前军大营夹河而立的,是一个唤作峙山的土山,小山身前还有一条宽约五十步唤作峙河的小河。
有二百忠义军在土山上立营,西岸就可以守得稳如泰山。
但西岸不同,东岸虽然也是丘陵密布,却没有西岸蒙山余脉的高山,相对平坦宽阔一些。
武兴军的行动,也验证了前日拷打俘虏而得出的一些情报,似乎武兴军真的要着急拼命了。
可能明日,武兴军主力就会对着忠义军发动猛攻,前军将面对严峻的考验。
刘淮算了算本钱,算上王雄矣部,现在大营中总共三千四百人马,谨守大营可以,又如何分得出兵马去协助开赵呢?
而若是莒县被金军攻占,那么最起码有两千金军会沿着沭河南下,畅通无阻的进攻前军的侧翼。
刘淮捋清形势后,心情变得有些复杂。
之前觉得勾心斗角玩心眼很累,现在来了个雷厉风行,直接上阵厮杀的,还真的有些不习惯。
但还真别说,这还真的一拳怼在了忠义军最为薄弱的地方:本钱不够。
金国到底是万里大国,别管此时已经衰落到什么程度,但论民力物力,还是要远远超过忠义军的。
当有正经金军粗暴整合资源之后,以决绝的姿态打过来,将事情都放在刀尖上来解决时,反而就成为了忠义军最难应对的对手。
但刘淮也没有他法,只能写信派遣军使与魏胜,告诉自家父帅金军主力进攻方向已经确定,让他率中军与右军主力赶紧来支援。
然而文书刚刚发出去,八月三十一日清晨,一支人数大约三千人的兵马就已经赶到了前军大营左近。
刘淮看着为首的辛弃疾、李铁枪、耶律兴哥三人,一时间惊讶的难以言语。
“你们如何来了?”
李铁枪爽朗一笑:“当然是来抗金来了,刘大郎,听说你这里有金贼正军可以杀,俺来杀金贼来了。”
辛弃疾与耶律兴哥同时拱手以对。
刘淮看了看那面天平大旗,复又看着三千列队齐整的兵马,然后又望向身侧含笑不语的陆游,千言万语想要问出,却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问起。
陆游笑着说道:“前几日之时,魏公与耿大头领作商议,作了忠义军与天平军守望相助的约定,若是金贼从费县来,魏公就会亲自率军出征,协助天平军;而若是金贼从莒州来,那么天平军也会出兵,协助咱们吞灭金贼,只不过老夫也没有想到,来的竟然如此之快。”
刘淮挠了挠头,连忙将三人让进帅帐,天平军则是由副将带领,就地休息。
寒暄几句后,刘淮终于问了正题:“辛五郎,我猜到耿大头领会派兵而来,却为什么是你们三人?我不是在说辛字军、如林军不能战,而是在说,你们三人,一个长于政略,一个是耿大头领心腹,还有一个有自家部族,为何在耿大头领整军的关键时刻,来与我并肩作战呢?”
仿佛被问到了问题的关键,三人皆是一时间默不作声,只是饮着凉茶。
陆游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一幕。
片刻之后,还是耶律兴哥嘿然出声:“还能如何?俺们仨是被撵出来了呗!”
李铁枪将茶盏在案几上重重一顿:“耶律二郎,你这话也是能在耿大头领背后说的吗?”
耶律兴哥嗤笑一声:“刘大郎是何等人物,你们遮遮掩掩就能瞒得住他了吗?要俺说,还不如明明白白,光明正大的互相交底,最起码还能让刘大郎高看咱们一眼。”
李铁枪复又默然不语。
片刻之后,还是辛弃疾说道:“大郎,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辛字军和如林军了,而我们三人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配合耿大头领整军。”
说到这里,无论是刘淮还是陆游都恍然,刘淮干脆直接说道:“所以,你们这三个威望最盛,名气最大,功劳最高的头领要出来,才能方便他拆山头,整顿兵马?”
说罢,不待其他人回应,刘淮复又嘎巴着嘴巴说道:“这耿大头领当真奸猾,若其他人遭了此事,不说投奔忠义军,就算直接跑了也说不定。偏偏你们三人,辛五郎有志节,大铁枪有义气,耶律二郎有部族,倒也不怕被我扣住,真是好算计。”
耶律兴哥皱眉说道:“大郎这话俺就不爱听了,凭什么他俩又是志节又是义气,到俺这里就成了部族?就不能也夸俺两句?”
刘淮笑着说道:“那耶律二郎有责任心,为了部族殚精竭虑,如此可好?”
耶律兴哥挑了挑眉毛,虽然没在说话,但到底还是有些高兴的。
刘淮复又好奇问道:“五郎,在这个当口,耿大头领如何整军?难道是将大军拆散重组?那还有战力吗?”
辛弃疾摇头,然后给刘淮细细解释起来。
天平军这次整军,主要针对的是各个山头的头领,像辛弃疾这般散尽家财拉扯起来的军队,根本就是只知道辛弃疾,而不知道耿京。
而耿京要跟各个千人统领,百人将建立关联,将调兵的权力归到他一人身上。通过存优汰劣,让那些老弱病残卸甲归田,编练强者为正经兵马的方式,编练出一两万军队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再次出现听调不听宣的情况。
平心而论,这种相对温和的整军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好事,对于各个将领来说,不用杀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自然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
对于底层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绝大多数百姓跟着天平军不是为了战场上博功名,而是想过安生日子的。
但对于中层领兵头领们来说,原来我有三千兵马,现在你一整编,让两千人解甲归田,现在我就剩下一千了,而且各个百人将还对你耿大头领感恩戴德,这怎么得了?
压力层层传导,到最后一定会积压到大将身上。
所以,最大的三个山头此时脱离旋涡,可以将争执甚至内战消弭于无形。
而且,耿京的理由也很光明正大。
要抗金!要杀金贼!要支援友军!
如果连这种事都要躲,那么天平军兴兵举义还为了哪般?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人得就有人失,耿京得了最大的好处,得了一言九鼎的权力,那自然就是面前这三人有所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