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181节

  李金言叹了一口气说道:“二哥,按理说,俺这个当大哥的,在你开口的时候,就得跟你齐心协力。但俺麾下毕竟还有几百弟兄,俺又不能将他们往火坑里带,所以,自然还是要权衡一下。”

  靳文彦嗤笑一声:“大哥,俺看是你怕没了这小官官位吧。”

  李金言也笑了出来:“左右瞒不过二哥,俺只是有些感叹,糊里糊涂到了三十岁,直到家破人亡时才知道要上进,十年辛苦,又得了这么个官位,活得算是个人了,却又遇到这么一档子事,二哥你说,这是天意,还是运命?”

  靳文彦也叹道:“是世道,这世道不让咱们汉儿安安生生过日子。”

  李金言点头:“确实。二哥,你知道为何俺在昨日犹豫,今日复又定下了决心?”

  靳文彦摇头以对:“不知。”

  李金言苦笑说道:“俺在刚刚得了两个消息,一个是大公罗那厮说的,说是有个叫吴赛的行军谋克死了,甚为可惜;另一个是俺的弟兄探查出来的,说是俺们副统制汪大度在昨夜也死了。”

  说到这里,李金言面露复杂,似是愤怒,又似是悲哀:“大公罗那厮,竟然完全没有提俺们副统制的意思!他竟然完全没有提!

  一个副统制竟然还不如一个行军谋克吗?这让俺这微末小官如何去想,上进了十年,竟然还是女真人眼中的泥土吗?”

  靳文彦静静听完,拱手说道:“大哥,这就是俺们总管一定要带着俺们反金的原因。金国这群狗东西,给他们卖命是得不到好处的。还不如趁着咱们胳膊有劲,手中有刀,反他娘的!说不得还能杀出一个朗朗乾坤来!”

  李金言复又仰头思量片刻,站起身来,将那件已经被烘烤半干的官袍摘下,捧在手里细细端详。

  就在靳文彦还要再劝的时候,李金言却是扬手将这代表着他十年心血的官袍扔到了火堆里面。

  在急速扩大的火苗中,李金言咬牙说道:“他娘的,干了!二哥,你去告诉忠义军的官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快,因为高平昌那厮将舰船聚拢在一起了。”

  靳文彦懵了一下:“这厮这是要干什么?”

  李金言笑着摇头:“不知道,但俺知道的是事出反常必有妖,邪乎到家必有鬼,他肯定要干点什么,否则吃跑了撑的来淋雨?”

  靳文彦想了想,也想不出这种鬼天气中,集中舰船还能干什么,一时间也只能摇头不语,准备将这信息告诉那些聪明人,让他们去头疼的吧。

  “大哥,事不宜迟,俺现在就走。”靳文彦披上蓑衣,走到营帐口,复又回头:“大哥,你这几日一定要小心,虽是要起事,却还是要等忠义军主力兵马来,你可万万不要逞英雄。”

  李金言笑着点头:“俺晓得。”

  靳文彦挥了挥手,扭头走进了冬日细雨之中。

第296章 珠山路远吹冷雨

  靳文彦并不是走陆路来的,不只是因为威镇军将官道口堵死,更是因为阴雨天气导致珠山中的小道更加难行了,如果想要过来,只能从珠山北麓绕上六十多里山路。

  他一个间谍,根本犯不上这么绕远。

  靳文彦先是独自到了一片沙滩上,随后将一艘由枯木遮盖的小船推进了海中,依靠着娴熟的操舟技巧,驾着小船,顺北风一路向南。

  行进三十多里左右,在一条唤作风河的小河河口上了岸,并且登上了李公佐的舰船。

  此处在威镇军珠山山口大营十里以南,被忠义军大营护在了身后,根本不怕被发现。

  东平军与宋军的三十余艘水轮船停泊在这里,既是为了躲避金军的视线,也是为了躲避海上的风浪。

  将一大碗热腾腾的汤饼吃完之后,靳文彦复又喝了一碗姜汤,还觉得有些不过瘾,干脆要了一块生姜,大嚼起来,直到吃得腹中火辣,浑身出汗,才算把那股子寒意驱逐出去。

  李公佐只是静静看着,见靳文彦终于舒坦过来,方才正色问道:“如何了?”

  靳文彦攥着生姜,拱手说道:“幸不辱命,俺的大哥已经与俺约定,要给金贼一下狠的。只不过要快一些,因为金军将舰船都收拢起来,似乎要做些大动作。”

  “大动作?”李公佐皱眉思考,想了半天也没有想明白:“不管了,金贼再厉害,总不能将这些船全都背走。靳二郎,等会儿还能走一遭。”

  靳文彦一愣,随即就明白过来,复又有些惊讶:“难道马上就要动手?”

  李公佐点头:“俺也是刚刚得到的消息,统制郎君那边试探出了金军虚实,约定在明日夜间一齐动手。到时候俺们水军也会冲上去,你们万万不可妄动,只要接应俺们即可。

  还有,俺们是冲着船去的,到时候万万注意……嗯?”

  说到这里,李公佐摸着颌下短髯若有所思的说道:“金贼把船都聚拢起来,莫非是要一把火烧了?”

  靳文彦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可能吧……高什那厮又不是疯了。”

  “算了,无论如何,明日晚上见分晓。”李公佐也扔下了这突如其来的想法:“你先歇息,回一回力气再出发。”

  靳文彦点头应诺,却又有些犹豫的询问:“敢问将军,统制郎君在何处?明日夜间会从正面亲自进攻吗?”

  “嗯?”

  见李公佐投来疑问的视线,靳文彦连忙摆手:“将军,俺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高什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大本事,却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能吃一堑长一智。

  昨夜既然大营差点被攻破,那么今日他就一定会有所准备。如果只是加固营寨,那还罢了;俺只担心,若是高什故意卖破绽,要斩陷阵之将,那……

  将军,人总有失手的。”

  李公佐点头,在案几上刷刷写了一封文书,唤来军使,让其传到中军处,随后抬头说道:“靳二郎,你的情报很及时,不过也不用担心,统制郎君身负全军重任,绝不可能亲身犯险的。”

  靳文彦如释重负,要说他对刘淮忠心耿耿,那是扯淡,但他们毕竟已经反出了金国,接下来也只能依靠山东义军了,此时如果忠义军二号人物兵败身死,事情就麻烦了。

  而在李公佐口中绝不会亲身犯险的刘淮,此时正在披着蓑衣,穿着铁裲裆,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珠山山道上。

  此地大约处于珠山北麓,与后世经历明清人口大爆炸后,被开垦平整的土地不同,虽然处在沿海,却除了崎岖的山路,就是更加难走的沙滩。

  刘淮爬上一处小丘,短暂驻足,回头望去,只见已经减员到七百人的突袭部队,正在冷雨中缓缓前进。

  与出发时的千人队相比,已经非战斗减员近三成了。

  当然,自然不是已经死了二百多人,而是有人掉队,有人在雨中得了风寒,还有人干脆在湿滑山路上摔断了骨头。

  以及免不了的,试图开小差却被军官发现,当即执行了军法的军士。

  而此时,刘淮也知晓了为什么出身武成军的向导信誓旦旦的说,威镇军一定不会派人把守山路了。

  实在是太尼玛难走了。

  这还只是千人队,如果人数上万走这条山路,自己就把自己走崩了。

  “田十二郎!”刘淮唤了向导两声,距离有些远,对方似乎没有听到,声音提高了一些:“田听涛,还有多远的路?”

  唤作田听涛的武成军都头转过身来,小跑两步来到刘淮身边:“还有不到两里,郎君,再过了前面那道山口,就好走了。”

  刘淮挥手招呼数名亲卫,快步前行:“前面带路。”

  田听涛慌忙点头,心中依旧有些惶恐。

  刘淮这个统制官跟普通统制官可不一样,这可是能统领万人大军的统制官。一开始,田听涛见到此人年轻,还有些轻视,但见到万余兵马、各路军官在其面前俱是俯首听令,又如何不晓得这是能用军功建立威望,压制四方的豪杰?

  这种位高权重之人,为什么还要亲入险地?这要是莫名其妙的折在珠山以东,田听涛自认为死不足惜,但若是连累了呼延南仙,那可就万死难辞其咎了。

  然而当刘淮真的身先士卒,在山路上当先而行时,田听涛复又觉得敬佩。

  怪不得山东义军隐隐有以忠义军为主的趋势,忠义军的主将那是真的拼命。

  刘淮却没有想这么多,他之所以兵行险着,亲自率军从珠山北麓绕行敌后,固然有建立威望的想法,但更重要的还是局势失控而带来的危机感。

  刘淮有种预感,接下来的宋金大战已经不会如同历史那般发展了,但无论如何,他都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战略主动,以在接下来的风雨中保持从容。

  这必然是不能对旁人所言的,因为以刘淮的身份,哪怕有些惶恐,哪怕是有些不坚定都必然会引起大范围的骚乱。

  没见前些日的时候,刘淮只是在沂水愁思片刻,就引得陆游与辛弃疾同时前来吗?

  所以,他也只能用实际行动,来尽快消弭危险了。

  带着数名亲卫,在冒雨走了两里之后,刘淮终于走出了山口,举目遥遥眺望,前方尽是一片坦途。

  珠山与大海之间的距离在此处迅速拉开,变成了一片平原,透过迷蒙细雨远远望去,只见模模糊糊的田垄,远处似乎还有村庄模样的聚落。

  “郎君请看。”田听涛指着南边:“沿着珠山东麓,从这里向南走十里,就是珠山在南侧的山口,也就是高什那厮扎营的地方;而若是从这里向南,再转向东五里,就是陈家岛,也就是舰船的驻地。”

  刘淮点头,目光向南眺望片刻,复又问道:“你说的可以扎营的地方在何处?”

  田听涛复又指向手边两座小丘之间的小路:“郎君请看,从这里往前走两路,大约有一片林子,地势较高,不怕山洪,周遭也有小山遮挡,绝不会被任何人探查出的。”

  刘淮再次点头:“在前引路,今日就宿在这里,只要坚持一夜,明日夜间,咱们从北侧,与李副统制呼应,一举掀了金贼营寨!”

第297章 潜入城中识不得

  而在刘淮急迫想要攻下金国水军驻地时,仿佛心有灵犀一般,魏胜也对沂水县的武兴军残部落子了。

  沂水县城外,通往沂水的水门处,原本是一处热闹的市场,但自大战开启以来,来往商队绝迹,繁荣的贸易迅速萧条下去,这片市场也就空无一人,在冷雨中森森然,犹如鬼蜮。

  在这一天的傍晚,天色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典论披着蓑衣,扶着腰带,在城头上开始了巡视。

  其人先是看了看那枚挑在杆头,已经发臭的人头,不自觉的吸了吸鼻子,却因为吸入大量的冷空气,狠狠打了两个喷嚏。

  身后迅速有人说道:“阿典官人,是不是受凉了,要不要再披一身衣服?”

  典论扶着刀摇头说道:“没事,只是被朱三爷身上的味熏了一下。”

  跟着他巡视城头的五人纷纷失笑,还是刚才说话之人说道:“官人说笑了,这事也怪朱三爷,若不是这厮顶撞了都统,哪里会遭如此恶事,还连累全家。”

  被高杆挑起的人头,自然也就是朱天寿朱三爷了。

  说句实话,蒙恬镇国早就想弄死他了,因为其人拿出的那封莫名其妙的军情文书实在是太扎眼了。

  更别说书写这份机密文件的徒单章尸骨无存,而他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那么当时的地主朱天寿嫌疑就很大了。

  虽然朱天寿还可能有各种说法,但蒙恬镇国又不是什么推官、通判,杀人又不需要讲证据。

  更何况事关全军,从来都是宁杀错不放过的。

  能让朱天寿苟活几日,纯粹是让他去当狗,协助金军压榨沂水县百姓而已。

  当沂水县百姓终于被压榨干净时,朱天寿也就没用了。

  前几日,在一场小型饮宴中,自觉已经躲过一劫的朱天寿只不过举杯的时候稍稍慢了一些,就被蒙恬镇国用铜壶当场砸死。

  早有准备的武兴军军卒一起发动,围住了朱家大院,冲进去,杀戮抢掠一空。

  典论自然也知晓这事,事实上,其人甚至就直接参与了围杀朱天寿势力的行动。

  在武兴军败退回来时,典论就立马明白,机会来了,他迅速抓住机会,在蒙恬镇国最为虚弱的时候,以女真国族的身份,进行了毛遂自荐,说要与大军同生共死。

  典论的身份是真实的,也在辽地生活了许久,乡音与习惯一望便知,很快就被武兴军所接纳,蒙恬镇国为了鼓舞军心士气,当即就任命典论为行军谋克。

  反正武兴军大败了一场,死伤狼藉,行军谋克这一阶层伤亡甚重,空缺也很多。

  而典论也不含糊,直接把污帮的兄弟全都塞进了麾下,这是一种保护,也是对接下来战事的准备。

  现在忠义军只是在围城,却没有攻城。

  若是攻城战正式开打,那典论就能做一些小手段,甚至可以直接将忠义军放进来。

  “你们两个,去两边看着。”待走到水门左近时,典论扶刀,指着两名部下说道:“俺要跟宋头说两句私密话,晓得该如何去做吗?”

  “晓得,晓得!”两人慌忙应命,沿着城头向两方快步离去。

  典论左右往往,见城头的这个角落视野被遮挡,也没人注意,当即招呼身后的宋铁杖与张伯,从柴堆之下摸出一条粗麻绳,扔到了城下。

首节 上一节 181/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