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194节
“其实这件事早就应该去办了。”魏胜说道:“但是时间却是太紧迫了,自北伐以来,无日不战,无时不争,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魏胜走到依旧看着大旗的刘淮身前,拍着对方肩膀笑道:“大郎,你以后就是靖难大军都统了。”
刘淮原本还有些哭笑不得,靖难这个名字虽然有平靖厄难的意思,但熟知历史之人,说起靖难都难免会想起朱棣的靖难之役。
现在,一个北方人率领靖难大军到建康厮杀,他总有一种强行复刻历史名场面的既视感。
然而,在刘淮听到魏胜说他以后就是靖难大军都统的时候,方才猛然反应过来。
靖难并不只是一个口号。
而是大军的军号。
以后魏胜与刘淮将不会有从属关系,刘淮将是一路大军的都统,与魏胜平起平坐,甚至可以自称一句节度使了。
在一旁静静看着的魏郊与魏昌也有些惊讶,但惊讶之后,复又觉得理所当然。
忠义军现在兵分两路,留在山东的还好,去宋国助战的却不能再以统制之类的身份行事了。
遇到重大战略问题无法作主是一方面,另一点则是宋国高官云集,这个总管,那个节度的,若没有一个都统的身份,岂不是会被人肆意拿捏。
来一个什么淮西总管让刘淮去阻敌,不去就是以下犯上,该怎么办?
这倒不是说刘淮会怕了他们,而是军中仇怨一旦结下,那很多时候就得靠刀子说话,用人命画句号了。
而有了都统的身份,哪怕是自封的都统、节度,总会唬住一些人,让他们投鼠忌器的。
对于刘淮来说,魏胜此举并不仅仅是分享权力那么简单,更是对他无比的信任。因为刘淮有了这个身份,忠义军中战力最强的那一部分,其实已经自动变成了靖难军,理论上已经脱离了魏胜的掌控。
“父亲。”刘淮捧着大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大郎。”魏胜拍着刘淮的肩膀,脸上浮现出一丝感慨:“一转眼的工夫,你就已经这么大了,成了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了。
还记得我捡到你的时候,你还只有这么一小点,也是被这么一面红底黑字大旗包裹着的。”
说到这里,魏胜面露怅然:“那时我只是个伙长,在淮河上驾船备金贼,虽是宋金议和,但金贼却是时有过界,或抢夺财物,或屠杀村庄。
那天我正在划着小船,躲在芦苇荡里,却听到一阵细细小小的哭声,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狐仙鬼魅,吓得不得了。然而循声望去,却见你就在个水桶中,水桶被芦苇缠住,似乎是从上游冲下来的。你身上只裹着一面红色大旗,且并没有任何书信与信物。”
不只是刘淮,就连魏家的几人也是第一次听闻刘淮的身世,此时俱是静静听着,生怕落下一个字。
“当时你的哭声已经很小了,应该是饿了好几天,我刚刚把最后一个饼子吃下肚,营地也在两三个时辰路程。”魏胜做了个怀抱婴儿的动作:“我当时就是这么抱着你,在小船上急得团团转,却没有办法。我只能求老天爷,既然他能饶你一命,为什么不把好人做到底呢?”
说到这里,魏胜露出一丝惊奇:“就在心中刚刚祈祷完,一条肥鱼就直接跳上了小船的甲板,我赶紧把鱼宰了,刮下肉泥,喂到你嘴里。当时你已经饿极了,直接将肉泥吞了下去。那一条肥鱼你竟然吃了一半,哈哈。”
刘淮也跟着笑了起来。
魏胜笑了一会儿,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将你带回了军营,原本想要寻到一户人家以作寄养。然而回去之后才发现,有一小股金贼将我相熟的那户庄子屠戮一空,唉,没有办法,我这糙汉子也只能带着你奔波。
不过,就在第二日,就在营地边上,遇见一伙快瘦成骨头的流民,说是从北边逃难而来,但是大宋不要他们,又要将他们撵回去,无家可归只能在河边找些吃食。
有个瘦得快秃了的大丫头见我怀抱着你,就从流民中逃了出来,跟我说,以后她来带孩子,只要有地方住,有顿饭吃就可以。”
说到这里,魏胜复又看向三个亲生儿女:“这个大丫头,就是你们阿娘。”
“啊?”魏如君小小惊呼了一声:“竟然是阿娘?”
“是。”魏胜点头,复又感叹:“想来,就是那时候她身上落下的病根,怎么也好不了,早早过世。”
刘淮捧着大旗,恍惚了片刻方才说道:“父亲,当日在军中十分不便,为什么就没有想过,将我扔下一走了之呢?”
魏胜摇头:“淮河来送,鱼跃船板,这是老天都要你活着,我又有什么道理去害你的性命。而且……”
说着,魏胜抚摸着红色大旗说道:“而且,那面包裹你的旗帜上有个‘刘’字,是咱们的汉家儿郎。虽然之后我也多方探寻,试图寻找是哪个刘姓将领以身殉国,但那时候实在是太混乱了,宋金虽无大战,但小战却是不断的。天下平静之后,淮河两岸民生凋敝,更是找都没处找了。”
刘淮恍然:“也就是这个原因,才让我姓刘?”
魏胜点头:“正是,也因为是从淮河而来,所以就给你取了一个‘淮’字。”
刘淮终于彻底明白自己的身世,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魏胜收他当义子,却不给他改姓魏。
别说在这个时代了,就算再后世,遇到发生几率十分巧合的事情,也会让人不自觉的开始迷信。
魏胜继续说道:“我一直在想,老天爷如此眷顾大郎,以涛涛淮河相送,难道是因为大郎终究会做出一番大事业?到了今日,我才晓得,我家大郎的确有大气运,大智略,来日成就不可限量。
也许这是因为苍天老爷看到汉家遭祸,心中不忍,才有天上星君下界,佐我汉家以成大业吧。”
说到这里,魏胜看着刘淮,满眼都是靖康时代豪杰留下的影子,想着这几十年来的风起云涌,不由得有些痴了。
刘淮则是彻底释然。
魏胜的言语虽然充斥着迷信色彩,但其中有一句还是没有说错的。
老天让他穿越过来,绝对不是为了让刘淮坐视汉人势衰,天下分裂,北地百姓在铁蹄之下十不存一的。
而是让刘淮能够平定天下,克定祸乱的!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里能袖手旁观风云起落呢?
想到这里,刘淮忍住了胸中激荡的意气,捧着靖难大旗说道:“父亲,既然这都是天意,那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此次必然会取得大功!”
魏胜点头,从案几上端起酒盏:“今日就祝大郎,阿昌马到成功!”
魏胜的儿女们同样端起酒盏,随之一饮而尽。
第二日,靖难大旗高高飘扬,已经接到通知的诸将带着麾下兵马纷纷登上舰船。
今日北风稍急,只要升起船帆,不用踏桨,就能借着风力飞速南下。
宋国水军先行出发,随后的是三千东平军,最后的则是三千靖难军与两千天平军所混编的主力大军。
刘淮站在旗舰的舵楼上,遥遥眺望着远去的海岸线,心中依旧翻腾不停。
到了此时,他所率的山东义军,竟然已经成了左右天下大势的重要组成,无论成败,都会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不让人心生激荡?
于此同时,魏胜站在军营的望楼上,同样远远眺望着‘靖难’大旗隐于波涛之中,终于忍耐不住,眼中一酸,流下两行泪来。
“大郎,阿昌,你们一定要好好的。”
声音轻微,很快就被淹没到了风声之中。
宋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山东义军正式出征,南下参战。
(第一卷:山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完)
抱歉,今天工作上有些事情,而且得梳理一下大纲,只有一章了。
卷末感言
卷末感言
首先向诸位读者表示感谢,感谢大家能看到这里,感谢大家能一直支持我。
没有诸位的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今天。
十分感谢诸位的订阅、打赏、评论、月票与推荐票。
其实在设计这本书的时候,我所设计的所有人都不是智极近妖之人,包括历史上的英雄,他们有智慧、有决心、敢赌命,却不可能预知未来。
所以,书中的所有人,都在根据形势来随机应变。
而所有人都在随机应变时,就会出现蝴蝶效应。
其实书中的第一个蝴蝶效应,就是主角死而复生,并且将涟水守将张玉杀死,促使了北伐的提前。
如果晚一个月,那么张荣就会被宋国朝廷征召,成为淮东副总管。
在历史上,没有张荣的参与,魏胜的北伐第一阶段进行的十分艰难。
派遣董成去攻打临沂,却被王夫人大败。
攻下了海州全境,只是将战线推到赣榆一线,就遭遇了金国地方部队的迎头痛击,不得已,退守海州城。
而在本书中,因为有张荣沿着赣榆、日照这一线北伐,所以魏胜也得以全军齐出,攻打临沂。
也因为刘淮提前跟天平军搭上了线,所以耿京决心南下。
这才攻下了临沂,截断了沂水。
这就是蝴蝶效应。
而设计辽东剧情的时候,是因为看史书战绩,纥石烈志宁军事能力是真的强,强到当时整个辽东所有人加起来都不够他打的程度。
但因为完颜亮在政治上的大失败,使他根本没有办法施展军事能力,就被完颜雍逼降了,只要有人给他在政治上撑腰,完颜谋衍这些人真的不够纥石烈志宁打的。
至于为什么这么设计剧情,容我卖个关子。
这剧情甚至不会在第二卷起作用,而是在为第三卷埋伏笔。
再说就剧透了。
金国史诗性加强,宋国为什么能挺下去,还是那句借书中许多人之口说的话:
汉家还是有豪杰的。
宋国的昏招大部分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那种。
历史上淮西打成那副德行,锅最大的就是王权,许多统制官一级的宋军也在死命抗金,但宋国的体制就决定了同级之间有互相监视防备的责任,王权不到前线,这些统制官之间根本不可能选出个首领来统一指挥。
再比如金军能在完颜亮死掉之后安然撤退,我很有理由怀疑是赵构到了建康的缘故。
还有的就是,设计剧情,终究还是要依靠史实作为依据的。
就比如,在真正历史上,李宝十月一号就到海州了,在有内应,金国水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到十月底才找到机会突袭陈家岛的。
有的读者希望李宝十月二日抵达日照,十月五日就猛冲到即将拔营出发而且内应一空的金国水军驻地,我……我都不知道该说啥好。
第一卷到这里就结束了,山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是第一卷的主题。
在第二卷,山东的战事将不会是主要视角,战场就要移到两淮。
宋国的豪杰与孬种们也要开始粉墨登场了,他们也会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展示出自己的智慧、志气、勇武乃至于软弱、畏惧。
最美好的,最丑陋的,最高尚的,最卑劣的……最复杂的,永远都是人,而所有人都会在这场时代大潮之中接受大浪淘沙般的洗礼。
敬请期待第二卷:《风云际会采石矶》
再次感谢大家看我写的故事,也请大家相信我能写出一个较为圆满的故事。
谢谢
第316章 万里乘云去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