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229节
而唯一知道火器在未来发展方向的刘淮,却因为一直在前线厮杀,根本无法监督铸造大炮,改良火药。
就算现在想凭借宋国国力来打造,远水也解不了近渴,来不及的。
“刘都统只是看中了这几样吗?”李琦好奇问道。
刘淮哭笑不得的看着李琦:“李统领,我就不信洞庭湖水军打了这么多的仗,发现不了什么火器最为堪用。”
李琦想了想,也只能点头称是。
战场上哪有那么多奇谋妙计决战兵器?还不是老老实实的训练兵马,然后列阵作战。
哪怕洞庭湖水军在水上作战的时候,也是以船为单位摆开阵型应敌的。
如同突火枪这般的武器,最多也就是两名水手各自一根,对着搭上船帮的钩拒一阵猛呲,若是人手一把那就搞笑了,没准仗还没打,自家船就被点了。
虞允文在校场旁边看了许久,此时终于忍不住询问:“刘大郎莫非对火器还有所钻研?”
刘淮没有回答,反而出声反问:“虞舍人觉得火器如何?”
虞允文想了想,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华而不实,只能为奇谋妙策,无法用作堂堂之阵。”
这倒是实话,毕竟这年头最管用的霹雳弹、火箭也是用来点火的,夜袭、埋伏或者水战等特定战场很管用,但开大阵迎大敌的时候,只能起扰乱敌阵的作用了。
刘淮摇头,有心想要说一句火器才是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却又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服虞允文,想了片刻方才说道:“虞舍人可以想象一根巨大的铁管,一头堵死,塞上火药,再塞上一颗铁球,点燃火药,爆炸之后,十斤重的铁球以远超弓弩的速度,咻的一声砸到敌军军阵中,是何等场面。”
其余人满脸疑问,虞允文却是博闻强识得多,闻言直接笑道:“老夫道是何物,这不就是二十多年前,蜀中怀明大师所试制的霹雳弩吗?”
刘淮有心吐槽为什么宋国所有有关火药的武器都喜欢加霹雳两个字,又想问一问怀明大师是什么鬼,还想说为什么会将大炮起名叫霹雳弩,这玩意跟弩有什么关系?
但最后,刘淮还是只能在心底默默感叹一句,天下聪明人何其多也,哪怕是穿越者也只是知晓历史发展之人而已,哪怕没有穿越者,终究还会有人能继续推动科技发展的。
仿佛看到了刘淮脸上的疑问,虞允文继续说道:“怀明大师乃是蜀中高僧,精通丹道……”
这句话本身就很值得吐槽,因为丹道是道士的看家本事,怀明大师一个大和尚也精通,就像蓝翔出身的大厨勇夺世界杯一般混搭。
但也无所谓了,因为儒释道三家在唐朝时就开始合流,到了宋朝都快成大杂烩了,正应了‘三教原来本一家’之言。
“……及至靖康大乱,怀明大师悲悯世人,想要造出能让大宋克敌制胜的武器。在一次炼丹中,丹炉有霹雳之声,随后竟然破碎,炉顶陷入木梁。怀明大师受此启发制作了霹雳弩。”
“失败了?”刘淮询问。
虞允文叹了口气:“自然是失败了,一开始怀明大师用掏空的铁木作筒,却发现若是火药装得多,铁木就会炸开,火药装得少,石球则飞行不远。而且铁木虽然坚硬,却依旧是木头,火药爆炸几次后就会起火,难以堪用。”
“后来怀明大师又用铸铁作筒,然而铸铁若是太薄,依旧会炸开,太厚又过于笨重难以移动。后来又有石球质地不佳,在筒子内就会被击碎;然而换成铁球就得在筒子内加入更多火药,筒子又得加厚等一系列毛病。后来更是出了一次火厄,两名弟子殒于其中,以至于最后怀明大师心灰意冷,彻底放弃。”
“有识之士听闻这个结果,也就对此不抱希望。”虞允文最后摇头说道:“以怀明大师这等惊艳之人也无法,只能说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刘淮默默点头。
怀明大师其实已经将坑都踩了一遍了,比如火药配比问题、炮筒材料学问题与炮弹力学问题。在基础科学没有普及的阶段,想要搞定这些问题全得靠经验。
换句话来说就是从失败中摸索,比如黑火药配方,那就得一点一点修改到最佳配比为止。
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火炮的前置科技都已经成熟,就差临门一脚了。
事实上,后世考古界发现的最早一门火炮就是西夏所铸造的,通体铜铸,长约一米,重二百斤,前膛,药室,尾銎一应俱全,已经是成熟的工艺。
按照历史发展,西夏会在六十六年后灭国,也就是说,在六十六年之内,第一代火炮技术就会初步成熟。
现在之所以火炮还没有出现,并不是因为科技水准不允许,而是因为所有人都不知道这玩意能统治战场数百年,并被称为战争之王。所有人都不知道军事科技要往这个方向发展。所有人都不知道应不应该往这个方向投入财力物力。
这也就是穿越者的最大作用了。
无论哪个时代,人民才是社会的最大推动者,也是新事物的创造者,单单靠穿越者一人,哪怕有三头六臂也没办法改天换地的。
但穿越者可以用超前的眼光指出发展的方向,避开一些大坑,少走一些弯路。
就比如现在,刘淮大约记得黑火药有三种成分,配比大概是一比二比三,至于具体的完全不知道。而对于冶金他更是一窍不通,根本无法铸造靠谱的炮管。
受后世电影中没良心炮的影响,包括刘淮在内,都以为一个汽油桶薄厚的铁皮,就可以承受大炮发射时的膛压。但参与某部电影的制作后,刘淮才听到军事专家说,没良心炮是设定标尺之后,将汽油桶埋在地下,用大地当作炮筒,从而解决炸膛问题的。威力是很大,但缺点就是根本没有办法快速移动,只能当作固定炮位。
也因此,炮管铸造那真是个需要召集工匠,发布悬赏来让专业之人解决的专业问题。
深思片刻之后,刘淮抬头刚要说话,却见有一军使前来,直接躬身行礼之后说道:“洞庭湖水军张六麻见过诸位上官,俺家统制有军情,请诸位上官至西采石。”
话声未落,复又有军使前来,却是靖难大军的军使:“都统郎君,石统制遣俺来报,大江西边有烟尘起,似有大军调动。”
刘淮眼角一跳。
中场休息时间结束了。
金军开始出招了。
“管七郎,带二十个人,与我一起。”刘淮吩咐了一句,就将手中的霹雳弹扔到一边,对李琦抱歉说道:“李统领,照理说应该好好款待于你,只是军情紧急……”
李琦连忙摆手:“刘都统勿要客气,既是统制军令,俺也要先回营,准备厮杀的。”
说到这里,李琦还是不由自主的看了一眼堆在身边的那一大筐火器,不由得心中暗叹。
早知道就不背这么多来了,沉死个人。
第363章 濡须口畔分兵急
一行人火速赶到东采石渡口时,却发现李道已经到了江心洲开始指挥水军,几人无奈,只能通过浮桥来到江心洲上。
被军官领着抵达江心洲最西端大营后,刘淮与虞允文复又登上了土山,并在此处见到了气急败坏的李道。
“孟佛陀,你是干什么吃的?裕溪镇竟然如此快就丢了?!”
跪倒在地的是一名头发胡须被火燎没一半的虬髯大汉,闻言满脸惭愧,却是强自抗辩:“将军,我没有办法,金军实在是太多了,最起码有六千甲骑来攻,我们只有不到一千人,根本无法抵挡,只能先行撤退。”
副统制杨钦更是愤怒,直接上前,一脚将孟佛陀踹翻在地:“所以,你就将我军在江北唯一的立足之地让出来了,他娘的,那里不是什么小河沟子,那里是裕溪口!”
李道等人当然有理由愤怒,因为裕溪口与北边的东关属于一体两面的防御模式,即便此时东关已经丢了,裕溪镇作为把守裕溪水汇入长江之处,还是十分险要的。
至于如何险要,就不说三面环水,一面临大江的地形,就说一点,裕溪水的古称唤作濡须水,现在裕溪水入江的地方曾经被唤作濡须口。
仅在三国时期,魏吴濡须之战就打过四次,什么张辽、曹仁、曹休、甘宁、吕蒙、蒋钦、周泰、朱桓等等闻名的三国大将,都在这一片地域奋战过。
在第一次濡须之战时,曹操见到东吴军队整齐,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琮猪犬尔。”
有这么多次大战,足以说明裕溪口的重要性了。
事实上,对于南朝来说,淮西的防御底线差不多就是合肥—东关—裕溪口这一带,因为北朝水军想要入大江,一般都得走这条线。
即便是完颜亮行险,让金国水军自长江口入大江,没有以往北朝水军所面临的困难,但辎重却还是从合肥走这一条线路而来。
裕溪口的战略位置如此重要,以至于洞庭湖水军顺流而下至江南参战时,首先就是将守备空虚的裕溪镇拿下,并且派遣了八百多人前去驻守。
可谁成想,孟佛陀竟然没有在彼处决死的勇气,看到金军以甲骑甲士亡命而攻,竟然只是稍稍抵抗,就率军撤退,将裕溪口拱手让人了。
这不仅仅是失去桥头堡的问题,而是合肥—东关防线对于南朝来说也十分难啃,这要是被金军站稳脚跟,还指不定要付出多少人命才能夺回来。
李道甚至都有斩了孟佛陀的心情了,但见到对方一副清澈愚蠢的模样,李道又是一声长叹。
跟一个异地统领官说什么天下大略,实在是过于抽象了一些。
见到自家两名主将皆是怒不可遏的样子,孟佛陀方才反应过来好像捅了天大的篓子,不由得浑身发抖的说道:“将军……将军,若那裕溪口真的如此重要,末将愿意亲率儿郎,将它夺回来!”
杨钦真的是怒不可遏了,这名老将的手干脆直接握到了剑柄上。
孟佛陀这厮在扯什么蛋?
从六千精锐金军手中夺回城池,你特么是岳飞还是韩世忠?
虞允文已经静静听了片刻,此时见到杨钦似乎要动真火,刚要打个圆场,却见刘淮直接越众上前,一手摁住杨钦的剑柄,低头沉声询问:“究竟是有多少兵马去裕溪口了,你一定要说实话。”
此时隔着大江都能看到金军营寨中烟尘滚滚,似乎正在有大股兵马向南调动,让刘淮不禁对孟佛陀所说的六千骑有些怀疑。
金国在对面有三万正军,怎么可能全都去裕溪口?
孟佛陀想了想,坚定点头:“比六千骑只多不少,因为远远还有烟尘四起,金贼还有后援,若非如此,俺也不会觉得裕溪口不可守。太尉,俺说的句句属实,不信可以找来他人对峙,若有虚言,可斩我头。”
刘淮眯起了眼睛:“这么说来,之前是一个行军万户在向南边机动,要清扫裕溪口周边,现在则应该是……”
话声还未落,江上一叶扁舟踏浪而来,其上的水军斥候飞速来到望楼,大声说道:“禀将军,对面岸上向南行军的多是民夫,没有精兵。”
刘淮点头:“应该是签军。正军攻下裕溪口之后,由签军驻守。”
杨钦犹如一头饿狼一般在原地转了两圈,听闻刘淮所言,终于不耐起来:“你现在说这个有什么用?管他是正军还是签军,裕溪口一丢,若不能拼命打一仗,夺不回来了!”
刘淮倒也不恼,若有所思说道:“你们说,对面还有多少金军?”
杨钦瞥了刘淮一眼:“后生,俺知道你想要干什么,围魏救赵嘛!老夫也懂!可这算数题太简单了,对面一共三万正军,一万南下,还有两万屯驻,哪里是我军可以撼动的?围不了魏,自然没有办法救赵!”
刘淮复又询问:“那你说,金贼要剩多少兵马的时候,咱们才有优势?”
杨钦有些莫名其妙:“我军现在兵力,就算拼命打,也只能打一万金国正军罢了。”
刘淮有些咄咄逼人之态:“那金军知不知道这一点呢?或者说,金国的将军们,敢不敢只留一万兵马来保卫他们的皇帝?”
杨钦刚要回答,却猛然意识到什么事情一般,直接愣住,随即沉思起来。
刘淮转身对李道说道:“金国水军在何处,李老将军可有探查清楚?”
李道从刚才起就沉默不语,似乎在深思什么,此时闻言直接振奋:“就在乌江县……我现在就去整军,准备出征!”
刘淮点头:“我与你一起去!无论如何,也当探探敌阵!”
虞允文则是完全没有听明白刘淮等人打什么机锋,见几人同时看向自己,似在请战,虞允文别无他法,只能看向刘淮,等他作解释。
刘淮也没有卖关子:“虞舍人,完颜亮就在对岸,金军这两万众已经没有办法分兵了,这不是军事上的原因,而是政治上的。再分兵,我军就有威胁对岸金军的能力了,也因此……”
“因此没人敢下这个军令。”开始玩政治后,虞允文迅速懂了:“而既然金国马步军不敢分兵,那么就有了覆灭水军的机会。”
刘淮点头:“正是如此,没有金军在岸上遮护,想必以洞庭湖水军的实力,足以突袭金贼水军驻地!”
李道嘴角也扯出一丝残忍的笑容:“虞储相,末将敢保证,只要金贼水军不逃跑,必将这些狗入的玩意全都淹死在大江中!”
第364章 胡虏闻之应胆慑
江上白帆点点,洞庭湖水军舰船驶出了水寨,摆开阵型,顺着大江的水流,向下游的乌江县扑去。
“陛下,他们向下游去了。”大怀忠躬身对端坐在高台之上的完颜亮说道。
“知道了。”完颜亮裹了裹身上的裘袍,淡淡扫了一眼江面,随后又将目光投在桌面上的公文上。
作为统治一个国家的皇帝,完颜亮的日常生活除了打打杀杀,就是文山会海,一刻也不得闲。
他知道宋军战船的目标是金国水军,可他并不太在乎。
天下事哪能一人干完?总会有人去分担。而如何辨出谁是英才谁是孬蛋,完颜亮只有一个办法。
烈火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