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228节
只是虞允文想不明白,让一群兵卒读书写字到底有什么用。
“罗统制,继续带路吧。”复又深深看了一眼那两面大黑板之后,虞允文对罗慎言摆了摆手。
罗慎言依旧如名字一般慎言慎行,复又在前方带路。
不多时,就是两三百步的工夫,在一片校场旁,虞允文复又止住了脚步。
三四百人此时已经列成横阵,长枪大斧刀盾俱全,在鼓点声中大喊着‘端吃端’如林推进。复又在军官的一声令下之后,由战斗阵型转变为两行行军队列。
似乎是有基层军官指挥错误,致使横阵转变为纵队的过程中,有一部兵马变得散乱,立即就有高阶军官模样的人出面维持秩序,并且将几名都头模样的军官从其中唤来,当面呵斥。
虞允文站在旁边,看了半晌,就在李琦犹豫是不是将背着的那一筐火器放在地上歇歇脚的时候,虞允文复又一言不发,复又迈步离去。
随后其人复又去了伤兵营等一系列营地,细细看了靖难大军的规制之后,方才来到了刘淮坐在的大营东侧。
这里是一片露天营地,一百多军兵席地而坐,手上以握刀的姿势拿着树枝在身前比划,绝大部分人愁眉苦脸,少数人以视死如归的气势咬牙切齿的在身前沙土上写字。
“都抬头了!”在一块比较低矮的土台上,刘淮右手拿着一块白垩,左手拎着一根短杖,点了点黑板大声说道:“都跟我一起念。”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百千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第361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
平心而论,听完这首打油诗,饶是如虞允文的涵养也差点没有笑出声来。
这倒不是说这首打油诗有什么问题,而是虞允文听罢前几日刘淮所唱的那首《一条大河》之后,就觉得对方是腹有文华之人。
此时听罢这首大约是咏雪的打油诗,反差过于大了一些。
然而虞允文只是笑了一声,就从这首诗中品出了一些味道。
倒不是说这种诗还能绕梁三日回味无穷,而是说虞允文反应了过来,面对一群文盲成年人,想要让他们突击识字,这首打油诗最起码要比儒家经典要管用的多。
容易背诵是一方面,只要会写这打油诗,个十百千万基本上就都会写了。
由易到难,有了些基础知识后,学习《千字文》也会简单一些。
在静静看着百余军卒齐声背诵两遍后,复又低头拿树枝按着黑板上的大字仔细书写,虞允文不由得默默点头。
刘淮也看到了前来巡营的虞舍人,跟身边一名文士说了两句话后,直接下了将台,来到虞允文身前。
先是与罗慎言对视一眼,见他微微点头后,刘淮方才笑道:“虞舍人,今日如何有空了?”
刘淮早就与靖难大军诸将商量好了,虞允文想要来巡营就让他来看,最起码得让他知道靖难大军的能力,投资靖难大军总比其他几军要强得多。
“老夫今日闲来无事,总该熟悉一下军中上下,省得来日官家问询的时候无言以对。”虞允文抚着浓密胡须笑道:“这么一圈看下来,靖难大军军务井井有条,儿郎们士气高昂,果真盛名无虚啊。”
刘淮复又客套两句,随即就引着虞允文等人去中军大帐安坐。
土台之上,那名文士接过了教学工作,然而没了刘淮镇着,骄兵悍将的纪律性就不是那么好了,不时有窃窃私语声,甚至有相互调笑打闹之声传来。
文士有些手足无措,他是靖难大军收拢的两淮难民,并不是陆游这般参与北伐威望甚重之人,面对一群手里拿刀的,根本难以维持秩序。
“吵吵什么吵吵。”就在嘈杂声越来越大之时,有军官站了出来,出言呵斥:“都他妈是一群夯货,不知道好歹,教你们读书识字竟然还有怨言,都统郎君真的是一番好心喂了狗了!”
军官的威望似乎很高,虽然说话难听,却没人敢反骂回来,场中也随之一静。
“丁头,俺们都是剌手汉,杀贼是在行,读书写字自然有大头巾来做,你说都统郎君何苦为难俺们。”
有相熟之人抱怨出声。
丁头,也就是丁大兴闻言更加愤怒:“大头巾,大头巾,什么都是大头巾,你这一辈子都让大头巾作主得了,洞房怎么不让大头巾去入?
俺问你们,你们今日能上阵杀敌,明日能血战厮杀,明年呢?十年之后呢?难道你们要在战场上过一辈子?到了七老八十,还跟着都统郎君陷阵?到时候都统郎君还能用你们吗?
王二柱,俺问你,你到时候年岁大了,也立了功劳,都统郎君给你恩典,要安置你,你大字不识一个,术数数不到十,你能干什么?让你当个里长算账都算不稳!”
刚刚出言之人此时已经低下头去,讷讷不敢言。
丁大兴却是依旧指着周遭一圈军士破口大骂:“然后你就只能回到村子里,守着职分田过日子,其他认字的弟兄则可以在县里当个都头,去镇里当个巡检,他们可以将儿子送到好的私塾中读书写字,祖坟冒烟还能当个官。
到了孙子那一辈,跟你立下同样功劳的孙子已经能当上知县、主簿。而你孙子只能在地里刨食。
到时候你孙子不会怨都统郎君没给你们一家机会,只会怨你不识得好歹!连都统郎君亲自来教授的学识都不要!”
一顿喝骂之后,场中彻底寂静,就连土台上的文士也揪着小木棍不敢说话。
丁大兴微微喘气后,语气也变得相对轻松一些:“俺知道你们想些什么,没准明日就死了,学这些东西没用。但都统郎君自起兵作战以来可有败绩?可有重大伤亡?你们又如何觉得自己会死,而不是大胜之后过好日子?”
“不求你们成了大头巾,最起码总得读的进家书,看得懂体己话吧?来日浑家写一些小话,还得让俺当众念出来,你们不害臊,俺还害臊呢!”
丁大兴之前也是斗大字不识得一箩筐的文盲,但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学习,简单的读写倒是没有问题了。在山东的时候,就有袍泽托他念信,每次念到什么‘心肝吾爱’之类的言语时,丁大兴总会感觉一阵腻歪,偏偏还推脱不得。
软硬兼施一番之后,课堂秩序终于维持住了,那名文士舒了一口气,复又将那首打油诗打乱顺序,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授起来。
且不说扫盲课堂继续上课,另一边,在背着一筐火器跟着虞允文走了大半个军营之后,李琦终于能将其放下来,松一松肩膀,饮一杯茶水了。
靖难大军中军大帐,虞允文也没有废话,直接进入了正题:“刘大郎治军严谨,靖难大军无论战力还是纪律都高过淮西诸军不止一筹,老夫想要让几名将官来靖难大军中学习一番,如何?”
刘淮笑着摇头:“这自然是无妨的,却没有必要。虞舍人是不是以为我靖难大军治军方法有什么诀窍吗?”
虞允文点头:“不瞒大郎,我正有此想。”
刘淮继续摇头:“虞舍人此言差矣,其实我的统军方法,都在《武经总要》中有记载,也都是随大流的做法,淮西军诸将都在军中浸淫多年,不可能不知道这些。”
虞允文皱起眉头:“老夫还是不明白,既然都一样,为何两军看起来相差如此多?大郎休要虚言,老夫虽然不懂兵事,却也大概能知晓,若是淮西军如靖难大军这般远离家乡,异地作战,士气早就崩溃了。”
刘淮笑了笑,给虞允文面前茶盏倒满茶水:“虞舍人,道理都是一样的,也是所有人都知晓的,然而靖难大军与其他军队不同的是,我们是真的将这一套道理执行下去了。”
“就比如最简单的爱兵如子。我靖难大军是真的将士卒当作自家儿郎的。
虞舍人,你难道不想让自家儿郎吃饱穿暖,读书识字并且有个好前途吗?我想让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用何种方法对待麾下士卒。
将心比心,我对儿郎如腹心,儿郎也自然会奉我如首脑。”
“至于其余宋军将领,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爱兵如子的道理吗?可又有几个能做到呢?”
虞允文摇头:“不怪他们,朝中供给的军资粮草赏赐就这么多……”
刘淮却是打断了虞允文的话:“虞舍人可千万莫要将士卒当作傻子。宋军好歹还有粮草补给,我等北伐之时,吃食衣物全得从金贼手中抢,难道不比宋军艰苦百倍?然而上下齐心,同甘共苦,士卒也是看在眼里的,北伐军也自会上下齐心。虞舍人,天下事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
刘淮这话还是收着说的,其实宋国军队腐败是自上而下的,如同统制官这一级别贪污腐败简直是毛毛雨,真正的大头都在上面。
所谓天下大乱,乱自上作。
就比如过去十几年把持襄樊鄂州军备的田师中,刮地皮的手段堪称离谱,所有军官都得向他行贿才能上任,战斗力拉胯得一塌糊涂。
另外,在这个时代,即便是物质方面差强人意,能在精神上给军卒予以抚慰,就能做成许多事了。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提灯女神南丁格尔,她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依靠改革不合理制度,改建医院设施,使士兵们得到温暖、舒适、清洁、卫生的休养环境和营养充足的饮食,硬生生把死亡率从42%打到了2.2%。
靖难大军建立的伤兵营大约也是执行的这一套政策,效果无比显著。
至于其他宋军,最起码刘淮在淮西军中压根就没有见到充作伤兵营的营地,轻伤自己处理,重伤有个蒙古大夫草草看一下后,就任其自生自灭。
就这种条件,刘淮觉得宋军没有兵变已经算是给赵构祖宗十八代面子了。
淮西军营寨环境实在是太差,以至于何伯求都看不下去,主动让淮西军将伤兵送到自家伤兵营来救治。
现在靖难大军的伤兵营中还有二百来个淮西军养伤呢!
虞允文听罢之后,思索良久,方才叹气说道:“任重道远,任重道远啊!”
见刘淮还想要说什么,虞允文摆了摆手说道:“不说这个了,你向洞庭湖水军索要火器之事我已经知晓,这次李统领随老夫而来,就是为了此事。”
李琦见终于开始说自家事情,连忙拱手行礼。
刘淮左右看了看,起身对李琦招手:“来,咱们先到个开阔地实验一番。”
说话间,他竟然有了一些迫不及待之态。
第362章 火器火枪与火炮
火器在宋朝的确迎来了大发展,但这里所说的大发展基本上是野蛮生长的状态。
因为火器属于新式武器,有识之士都知道这玩意可能运用到战场,但究竟如何运用,那就见仁见智了。
单看火器的种类,那真是处于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但真正管用的到底有多少,那还真得经过战争的检验才可以。
受后世乱七八糟营销号的影响,刘淮第一时间就准备索要号称有火枪雏形的突火枪。
然后刘淮就亲眼看着李琦拿出了一个大呲花,绑在了长枪枪头上后点燃引信,随后将枪尖朝前,将带着铁屑的火花一起喷了出去。
刘淮目瞪口呆。
是的,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突火枪,主要用处除了以火花来恐吓敌军战马并且糊敌军一脸黑灰,为长枪刺击创造机会,就是点燃敌人的攻城器械了。
花活大于实质。
至于能发射弹丸的突火枪,那得几十年后才会出现,而且威力相当堪忧。枪管甚至不是由铜铁铸造,而是直接用坚韧老竹,发射药太多就会炸膛,也因此,弹丸初速十分低下,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吓人一跳。
至于火炮,刘淮在山东就死心了。因为魏胜曾经细细跟他讲解过大宋火炮是什么东西,简而言之,那不是火炮,而是火砲,是发射燃烧火团的人力抛石机。
至于燃烧火团是什么,那也是百花齐放,从牛粪砒霜到石灰火药应有尽有,堪称各显神通。
刘淮复又拿起一个香瓜大小,四面生刺的铁家伙,一开始他还以为是手雷之类的东西。李琦接过之后,先是用烧红铁锥捅了捅将其点燃,随后扔了出去。
带着刺铁球在地上滚了滚,随后从其中冒出浓烟来,很快校场上就升腾起一片白烟。
在刘淮地铁老头手机的表情中,李琦出言解释,此物唤作火蒺藜,其实就是铁蒺藜内包火药,既可以释放烟雾遮蔽敌我视线,又可以扎伤人马脚心,阻碍敌我行动,堪称中世纪地雷。
只不过用起来实在是太艰难了。
挑挑拣拣半天,刘淮才从一大筐颇具脑洞挑出来三样真正勘用的东西。
除了前几日水军作战时已经用过的霹雳弹与火箭,还有一种唤作霹雳炮的火器。
与宋国在抗击蒙元时所用可以爆炸,以破片杀人的霹雳炮不同,这个时代的霹雳炮是一种火药石灰弹,点燃之后扔出后,就会形成一片石灰屏障,被笼罩在其中之人呼吸困难,眼睛被迷,很快就会失去战斗力。
当然,霹雳炮不是后世的毒气弹,不可能遮蔽整片战场,却也能在小范围战斗中起到一定作用。
历史记载,虞允文带领一群溃军在长江上对抗金国临时攒出的水军时,就用了霹雳炮,将不熟悉水战的金国陆军打得昏头转向。
而如今则因为金国水军进入长江,洞庭湖水军来援的缘故,一开始就是激烈的江上大战,反而没有用上霹雳炮。
在仔细看了一遍宋国最精锐的火器之后,刘淮是有些失望的。
应该说在这个火器萌芽的时代,哪怕走在时代前沿宋国,也是处在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