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227节

  有人是因为宋国军事水平太差,同时也被金国打怕了,生怕仓促北伐大败之后损兵折将不说,神州陆沉,连这一亩三分地都保不住。

  还有人是江南士大夫,对北方失地没有切肤之痛,北伐却要加江南赋税,觉得划不来。

  更别说北伐成功之后,还得建设北方,最起码黄河得修一下吧。这么算下来,江南士大夫能有什么动力那才叫见鬼了。

  陈康伯属于二者兼有。

  此人籍贯在江西,更是经历了南宋初年的战乱,觉得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是真的不想再打仗了。

  但正如徐宗偃说的,你不想打别人,别人也会想来打你的。

  你不想统一天下,想要统一天下之人太多了,到时候这些统一了北方的豪杰南下作战,你要怎么办?

  陈康伯已经年过花甲,没几年活头了,只要裱糊过这几年也就罢了。徐宗偃今年还不到四旬,此时不想办法打出去,难道二十年后已成老朽之时,还要来这么一遭吗?

  当然,这不仅仅是徐宗偃一人的说法,包括虞允文在内的许多主战派在论述政略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的提及这点。

  不要相信后人的智慧,没准后人比今人更差呢?到时候怎么办?

  然而,人毕竟是短视的。

  想让人为了二十年后的事情而放弃如今的幸福生活,实在是过于天方夜谭了一些。

  也因此,朝中的主战、主和之争堪称异常复杂,尤其中间还有一大堆随时根据形势变化而左右横跳的主守派,千头万绪,一团乱麻。

  虞允文是想要凭借大功而主政,理清朝堂之后再行北伐。

  但徐宗偃在蓝师稷殉国之后却难以再忍受这些繁文缛节,要直接追随魏胜进行北伐了。

  想明白一切之后,虞允文没来由的对面前这年轻人有些嫉妒。

  如果自己也年轻二十岁,或许也会如同徐宗偃一般,直接抛下一切去北地了吧?

  然而历史已经将虞允文推到了这个位置,其人距离宋国相位只有一步之遥,此时去山东从地方守臣做起,反而是舍近求远之举。

  所有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叹。

  “唉……也罢,随你吧。”虞允文打开文书,发现除了常规的辎重请求之外,还有一封正式的扩军文书。

  快速读了一番之后,虞允文直接惊愕出声:“靖难大军要扩军到两万人?”

  徐宗偃点头:“确切的说,是战兵两万人,民夫并没有算进去。”

  虞允文更加惊愕了:“刘大郎这是想要干什么?要造反吗?”

  现在刘锜手中的淮东大军也就额定四万左右的战兵,如果刨除吃空饷与伤亡的士卒,大约只有三万出头而已。

  现在刘淮张嘴就要两万,属实有点太离谱了。

  徐宗偃依旧是一副宠辱不惊的表情:“储相,刘大郎说了,这些人的军械他可以自己抢,两淮溃军这么多,无论如何他都要将其吸收入军中的,否则还指不定会闹出什么岔子。而且,在此番大战得胜之后,靖难大军还是要回山东的,那里有足够的土地安置这些人,不劳储相费心。”

  徐宗偃言语含糊,虞允文却是立即听懂了。

  刘淮只是通知虞允文,不管他同不同意,靖难大军是一定要扩军的。

  现在虞允文同意,还有可能在里面掺沙子收拢人心,甚至拿到靖难大军的花名册,而若是让刘淮自行其是,靖难大军可就真成了他的自留地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战胜,靖难大军回到山东,虞允文是能够凭借此战的功劳在接下来的战事中当上两淮山东总指挥的,也就是一路帅臣。

  现在加强靖难大军的实力,就是在为虞允文掌握朝政来铺路。

  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摆在眼前的事情是现在虞允文手中能在陆上抗住金军进攻的军队,也只有靖难大军了,不加强他们也说不过去。

  想到这里,虞允文也只能咬牙点头:“告诉刘大郎,我同意了,朝中的麻烦也自有老夫来担当。但他却不能动时俊他们,否则老夫绝对饶不了他。”

  徐宗偃点头:“这是自然,淮西军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武勇,所谓忠臣孝子人人敬仰,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有盛统制的殉国打底,靖难大军上下也要高看他们一眼。”

  徐宗偃知道虞允文是担心刘淮心一横,开始大规模兼并淮西军,直接形成尾大不掉之态。立即替刘淮作出保证。

  虞允文在文书上写了几句话,复又加盖了官印,交于身侧的文书归档,随后又好奇询问:“刘大郎这几日在做什么?”

  徐宗偃想了想说道:“对全军进行赏罚,开大阵训练,哦,对了,还有就是讲课,教军卒认字。”

  “什么?”虞允文彻底讶异住了:“是教普通军卒还是军官?”

  “普通军卒。”

  虞允文起身在原地踱步,几息之后方才说道:“今日左右无事,老夫与你一起去靖难大军中,且看一看刘大郎如何整军。”

  “对了。”虞允文才走了两步,复又一拍额头,对身侧随从说道:“且去将李统领唤来,咱们一起去靖难军大营。”

  大哥们别这样。

  战争本来就是互有胜负的,整条战线犬牙交错,宋金都有战略攻势与守势,而且战略也是动态的。

  不能说哪方胜了就是给哪方开挂啊。。。。

第360章 汉家自古重文教

  李琦是洞庭湖水军的四名统领之一,前几日正是他亲自驾驶舢板将辛弃疾送到金军大营前的小洲上行致师之礼的,并且在接下来的半个时辰之内,近距离看着辛弃疾将前来挑战的金军一个个的斩杀当场。

  原本李琦也只是感叹,这特么从山东来的都是什么盖世凶人,却没有想到,不过两日,就有一个小任务被李道亲自指派出来。

  让李琦带着水军所有类型的火器到靖难大军中,向刘都统一一介绍一下。

  对于结交豪杰这种事情,李琦自然是心甘情愿的,但挑选火器的时候他倒是犯了难。

  宋军此时对火器的管控不是很严,所以洞庭湖水军其实有自己的火药工坊,其中颇有些东西是不传之秘,若是传出去,尤其传到金国那边,洞庭湖水军就很难保证作战优势了。

  对此,李道倒是大方的紧,直接大手一挥,莫要藏着掖着,有什么带什么,跟刘大郎说一声,莫要传播出去即可。

  就这样,李琦先是带着一大堆火器来到虞允文帐前,以作通报,随即就跟着虞允文一起,来到靖难大军营寨之中。

  为了保持江防密度,靖难大军的营寨并没有选到采石矶或者渡口,而是在采石矶以北两里处扎营,为了防止有金军偷渡,整片营寨一字排开,占地极广,主营身前还有四个小寨,其中各有兵马轮换驻扎,以作警戒。

  应该说靖难大军的警戒卓有成效,最起码虞允文打着自家旗帜在官道上行走,一路上也历经了三四次游骑的盘查,不过每次都在徐宗偃掏出腰牌之后就顺利通过了。

  此时在大营中当值的是罗慎言,在查验腰牌之后没有学周亚夫一般只知有将军,不知有上官,而是按照事先准备,引着虞允文等人来到中军大帐。

  “末将这就遣人禀报都统郎君,还请虞舍人稍坐。”

  “罗统制勿要多礼,老夫只是个腐儒,从来没有见过正经兵家规制,可否让老夫见识一下。”虞允文虽然语气客气,但言语中的意思却是十分坚定,颇有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感觉。

  罗慎言拱手说道:“靖难大军光明正大,没有什么不敢与人言的。”

  虞允文笑道:“既然如此,还请罗统制带路,先去寻刘都统。”

  “请!”罗慎言做了个引路的手势,就当先扶刀而行了。

  虞允文刚没走几步,就被将台前两面巨大的黑板吸引了目光。

  其中一面写着忠义大军各军的名字,并且在名字之下记了许多文字,其中大部分都是空白,只有飞虎军与破敌军名下有些字迹。

  细细来看之下,上面写着飞虎军与破敌军剿灭武平军第一猛安,其中飞虎军长途奔袭,数次作战,记两次大功;而破敌军则是少部参战,记一次功劳。

  另一面上则是有战斗英雄几个大字,在四个大字之下则是写着八个人的名字,并在名字之后写下了斩首数量或者破阵事迹。

  虞允文注意到的是,这八人中有三人事迹最后写着战殒于某某处。

  竟是力战而死的军卒。

  见到虞允文驻足,背着装满火器竹筐的李琦也止住了脚步,顺着虞允文的目光看向了黑板,他识字不多,却也不是什么文盲,磕磕绊绊刚刚看完,就听到罗慎言出言解释。

  “虞舍人,这是我靖难大军的记功板,获取功劳,就可以在军中作展示。这也是回到山东后受赏的依据,即便是人战死了,家人也会得到应得的一份,如此多人看着,不会有人敢贪墨。”

  虞允文伸手比划了两下:“整支靖难大军五千人,难道就靠这两块板记功?”

  罗慎言笑道:“自然不是,大军的记功板最多是记录各军的功劳,还有就是夸耀勇士。大军之下各军也有这样的记功板,也会记录自家军中壮士的功劳。

  这些也只是为了广而告之,真正详细的还有记功簿,这就与其他军中的大同小异了。”

  虞允文缓缓点头:“此举也是为了激励士气?”

  “有这方面。”罗慎言顿了顿复又说道:“都统郎君还有别的考量,想通过此举建立信誉。他说许多宋军之所以战意如此低下,就是因为事后上官往往不会兑现军功赏赐,所以只能射一轮箭,要一轮赏。这样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可大战终究还是得论功行赏的,总得让儿郎们觉得,我们这些上官说话算话,不会贪墨他们的功劳。也因此,都统郎君想出了这个办法,将各部功劳光明正大的摆出来,全军一起作监督。”

  “管用吗?”

  “自然是管用的,就比如如今,哪怕许多赏赐回到山东才能兑现,靖难大军依旧能奋勇作战,不就是因为军卒皆相信我等,相信都统郎君吗?”

  虞允文再次点头。

  李琦却是指了指黑板,好奇的说道:“这白垩写成的字倒也漂亮,但普通军卒识得如此多的字吗?”

  罗慎言摇头:“自然不能,但可以教授他们来识字。”

  仿佛咄咄逼人一般,李琦继续追问:“能学会吗?”

  罗慎言笑了:“虽说人有聪慧蠢笨之分,但到了军中厮杀,能听得懂军令,哪有真正的蠢蛋。只要想学,不说能成文学大家,粗通文墨还是能做到的。”

  宋朝的识字率其实还算可以,因为宗族势力庞大,各地建学成风,私塾也是遍地,外加工商业发展,百姓也愿意让孩子多学几个字。

  但这是在宋国范围之内,在金国就是另一码事了。尤其是这些年,金国的地主豪强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也就不再关注文教事业。

  至于金国官府……以他们可悲的基层统治力,指望他们还不如指望一块叉烧!

  这还是金国中期情况,经过蒙元的大恩大德之后,明朝初年朱元璋用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完全扭转北地的文教局面,到了晚年还哀叹中原北地遍地腥臊,依旧是胡风鼎盛。

  刘淮其实早就想通过各种办法来提高治下百姓的识字率了。

  一方面要建立私塾,让教书先生给小孩教书。这件事单靠民间自发其实很艰难,因为这年头底层百姓很难脱产,教书先生也是人,也要吃饭,靠一点束脩可喂不饱肚子。

  这时候就需要官府、宗族乃至于地主豪强出面,来维持私塾运转。

  至于成年人教育,刘淮一开始想要创办夜校之类的教育机构,然而真正前期准备的时候才发现,夜校能组织起来的前提是本身就有大量成年人聚集。

  后世工厂会天然具备这个条件。

  但现今不成。

  农业社会制约人口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单位面积的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让干了一天农活的农民在晚上跑到县城来学习识字,简直是折腾人玩。

  而聚集青壮的地方,除了在冬日修渠,集训备贼之外,只有大军之中了。

  现在在山东主持民政的是罗慎言的老爹罗谷子,草台班子刚组建,鬼知道能有什么成果。魏胜与刘淮一北一南与金贼拼命,也只能忙中抽闲,在军中实行基础教育了。

  虞允文沉默片刻方才说道:“有用吗?”

  罗慎言肃然说道:“若说都读了书,识了字,就能人人以一当十,刀枪不入,也是不可能的。但读书识字怎么能算是错事呢?哪怕今日识字,明日战死,终究还是有意义的。”

  这明显是罗慎言自己的说法,但虞允文知道,刘淮虽然年轻,却不是什么纠纠武夫,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的,他此举必有深意。

首节 上一节 227/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