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34节

  用现代的话来说,罗谷子是那种既能做蛋糕又能分蛋糕的猛人。

  而且他做出来的蛋糕是农业时代最为宝贵的东西——有配套灌溉系统的耕地!

  能做到这事,能力与威望缺一不可!

  正常情况下,罗谷子是要被立生祠的,高低得当个山神河神,被沭河两岸的百姓传唱歌颂的。

  可大金自有国情在此。

  一方面吏治混乱,地方豪族势力盘根错节,官吏贪墨成风,罗谷子一个小小的知县根本无力对抗;

  另一方面修河小成的时候,正巧碰到女真国族南下安置,在当时的海州知州蒙恬镇国的主持下,原本要分配给汉人的水田旱田全都被分给猛安谋克户不说,许多平民百姓也被划分成了奴仆。

  辛辛苦苦,付出了无数人力无力,却为他人做了嫁衣。无论是地主大豪还是平民百姓都损失惨重,心气一散,剩下的沭河下游终究是没有修完,而罗谷子也在愤怒之下弃官而去,在老家当了个教书匠。

  区区四五年,就算罗谷子威望不如之前,他对于海州各地豪强地主山川地势的了解也必然不会少的。

  想到这里,刘淮看罗谷子的眼神已经有些热切:“罗先生,我北伐军已经击败海州金贼主力,当今局势,先生可有教我?”

  罗谷子任由刘淮沾满血渍的双手把住手腕,沉默半晌,出口反问:“那将军看来,此时应该做什么?”

  刘淮心中知道这算是在考校了,当即诚恳说道:“在大的战略上,自然应该一鼓作气,直取海州治所朐山县。只要先将高文富摁死,再扫荡海州的镇防猛安与在乡间的猛安谋克户,海州一地自然可平!”

  罗谷子缓缓点头,他自然知道这一计划有极大的可行性——至少在海州一地还是有可行性的。

  至于之后金国的益都府与水军,甚至已经集结在汴梁的金军主力会如何反应,即使刘淮有所打算,也不会再此时就对罗谷子全盘托出的。

  “至于眼前……”刘淮将手一挥:“我军北伐,是为了吊民伐罪!伐罪之后,自然当厘定秩序,解生民倒悬之苦。”

  “罗先生,这些签军绝大多数都是被强征的百姓,自然应该放归。可此时却万万不可将他们解散,否则他们说不得就会去做贼了。先生当以自身威望维持秩序,让他们回到大伊镇,再分发粮食,以定人心。如此,才算是能给他们找到一条活路。”

  罗谷子一直定定直视刘淮双眼,直到听到此处才抽出双手,拱手一礼。

  他设想过很多,觉得面前这名年轻将领会炫耀武力;

  也想过对方会直接将这些签军征作民夫;

  甚至想过所谓的宋军是一股强大的盗匪,此次作战只是为了捞一笔大的。

  这并不奇怪,山东盗匪从宋徽宗时就多如牛毛,近几年无论是开山赵、张旺徐元还是耿京都是打着宋国的旗号。

  可罗谷子万万没想到的是,刘淮竟然给出了吊民伐罪这个答案,具体的安民手段甚至比自己想的都周全。

  事情过于离谱,以至于罗谷子都有些不可思议。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年没有出现过正正经经的王者之师了?怎么就能让自己碰上?

  然而也来不及多想了,刘淮见罗谷子做出如此姿态,哈哈一笑,再次用脏兮兮的手把住了对方的胳膊,再次出言问道:“罗先生可有教我?”

  “只有一言。”罗谷子正色言道:“无论此战胜败,都万万不可耽搁秋收!否则这海州就得处处饿殍,遍地烽烟了!”

  这既是劝谏,又是合作条件。

  对,的确只是合作,而不是投效。

  大丈夫投效是要托付生死的,哪能仅凭一句话就被说服?

  而罗谷子的意思也很简单。

  我可以帮你稳定局势,但目的是为了保住海州父老,而不是为了什么大宋江山宏图霸业之类的狗屁。

  你们的成败跟我罗谷子无关!

  刘淮自然能感受到罗谷子的疏离,但他不在乎。

  只要罗谷子入伙,就得做事。而做出了事业之后,难道他还会坐视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吗?

  “这是自然。”刘淮诚恳回应,随即似有所觉一般回头看往来路。

  罗谷子顺着刘淮的目光望去,只见一支军队正在沿着官道迈着整齐的步伐开来。

  这支军队队列齐整,旗帜森然。而最让人瞩目的是,哪怕官道两边的农田已经被金军践踏的不成样子,其中军官也依旧将士卒约束在官道,不让他们越过沟垄一步。

  “我父亲来了。”刘淮微微一笑,朗声说道。

  罗谷子目光凝固,望着那面魏字大旗,以及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四面认旗,彻底呆住了。

第59章 苦心多为安民术(一)

  在多年以后,当李秀率本部兵马杀进燕京城时,他会回想到他第一次见到刘淮的那个上午。

  那时候,李秀仅仅是带着几十个兄弟在大伊山落草为寇的山大王而已。

  与宋江方腊这种硬核狠人不同,李秀这个山大王当得属实惨了一些,不止不忍心对乡里乡亲打家劫舍,甚至连过往客商都不怎么动手。

  平日里除了勒索一些大户,就是到猛安谋克户的领地上抢一把。

  颇有些侠盗的意味。

  这么一来,他们的名声虽然好,平时日子却是过得比较惨的,这几十号人还得下地干活,属于凑凑合合活着。

  但是七月二十日的纷乱,让李秀这个平时脑子还算好使的山大王开始混乱了起来。

  先是听说从朐山县开过来一支正经八本的官军,驻扎在了大伊镇中。

  正当李秀琢磨着抛弃山寨赶紧跑路时,当天刚入夜,大伊镇就突然乱了起来,人声鼎沸,火光冲天,喊杀声与哭喊声响彻云霄,哪怕在数里外的山中也清晰可闻。

  李秀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多想,就抄起朴刀,带着数名伴当向着山下大伊镇探查情况,还没走到一半,就见大伊镇名声极差的周大户一脸惊慌沿着小路跑上山来。

  李秀虽然素来瞧不上此人,但平日里也向对方打过几次秋风,知道这周家家中开着几个砖窑,家中有窑工三百人,实力非凡,平日只有他欺负别人的分,怎么会如此狼狈。

  然而李秀还没有问出口,周大户就高呼祸事来了,军贼正在屠城。

  李秀望着山下大伊镇中的火光,依旧没闹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紧接着却是数不清的大伊镇乡亲从各个小路上山而来。

  一时间,李秀只能强自镇定心神,摸着黑为乡亲安排住处。

  真的是摸着黑,连个火把都不敢点。

  因为山下的军贼是什么行状,李秀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的,虽说正常情况下,夜间不会有军队攻山,但谁又能说得准呢?

  李秀带着部下维持秩序,并且让心腹把守山门,忙活了半宿,中间还杀了十几个趁机作乱的二流子,直到东方天空蒙蒙亮之时,将上山的近千人初步安定下来。

  原本容纳上百人的小山寨被挤得满满当当。

  住处还好解决,此时也只是刚刚入秋,天气依旧炎热,大不了露天躺一宿。但粮食确实是不够了。

  李秀算了一下,寨中的存粮撑死也就能吃十天。

  可山寨上的众人还没来得及发愁,接下来的局势更让人看不懂了。

  先是第二日清晨,大伊镇中的金军火急火燎的开拔,然后在李秀犹豫是否要拖着黑眼圈下山探查一番时,金军又三三两两呼啦啦的沿着官道逃了回来。

  而这些金军大多都是丢盔卸甲,狼狈不堪,他们只在大伊镇取了一些粮食财务,就继续慌忙北逃了。

  很快啊,到了下午之时,大伊镇又来了一波军队,并在低矮的城楼上竖起了‘宋’字大旗。

  到了夜间,终于有人上山来报信,说是宋军北伐,已经大败金军,而昨夜被金军强征的大伊镇百姓都已经放归了。

  听闻此言,李秀几乎又是一夜没睡着。

  怎么说呢。

  这就纯粹属于普通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的焦虑了。

  但李秀终究还是个豪杰,在纠结了一夜之后,在宋军到来的第二天清晨,还是带着几名伙伴,外加着急下山照看自家产业的周大户一起,伪装成了贩卖毛皮的山中猎户向着山下大伊镇赶去。

  有人可能会疑问,大伊镇刚遭此劫,还会有小商小贩入城作买卖吗?

  答案自然是有的,而且还不少。

  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就是这样,抗压能力极其低下。

  寻常人家日常只有几斗的存粮。打来的獐、织成的布、砍来的柴都得迅速换成吃食,否则会出大事的。

  此时来大伊镇不一定是死,但如果不来,很有可能就被饿杀了。

  事实上,不只是商贩,就连大伊镇周边的农田也出现了辛苦耕作的农人的身影。不少农人面容哀戚,身上还裹着孝布,家中明显是刚死了人。

  但那又如何呢?死了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总得活下去。

  “李三爷,咱们莫非是要去见宋军的将主?”过了低矮的城门,周大户就抖着满脸肥肉,迫不及待的来问。

  李秀正在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暗中观察大门处来往的守卫,并且惊讶于他们不止没有盘剥,甚至连进门税都没有收,闻此言之后似笑非笑的反问:“周大户,难道不行吗?”

  周大户闻言一愣,却是立即讪笑出言:“李三爷,俺前日夜间慌忙离家,却是家中老小都没有顾得,俺想先回家看看。也请李三爷到家中盘桓一二。”

  李秀心中不屑。

  周家可是一老老少少大家子,前日周大户别说老婆孩子了,连老娘都扔给了军贼,独自慌忙逃生,实在是令人不齿。

  这种人裤裆里有没有那一串都是个疑问。

  “装什么样子?”李秀的伴当中当即就有人出言嘲讽:“真要担心家中妻子,如何不与金贼拼命?反而夹着尾巴逃了!”

  周大户脸上的肥肉一抖,虽然觉得难堪,但还是低声回答:“事到临头,怕了。”

  “如何现在又不怕了?”李秀戏谑以对。

  周大户犹豫了一下,一拱手说道:“李三爷,你知道俺前夜为啥敢摸黑上山寨吗?因为李三爷你是个讲规矩的。规矩再苛责也好,那也是有规矩。不会像金贼,两时辰前还客客气气的说话,两个时辰后就开始不由分说的杀人。如今眼见街市井然,足以见得宋军主将是讲规矩的,这世道,只要是有规矩俺都能受,再苛刻也能受。”

  李秀:“那你为啥不敢跟俺直接去见那将主?”

  周大户欲言又止,反而是李秀的一名伴当阴阳怪气的接话:“还不是因为周大户平日里不修德,怕被戳穿了大善人的猪尿脬吗?”

  “总得备一些心意的……”

  周大户话声还未落,只听见街道上的行人突然喧哗了起来。

  “又杀人了!”

  “这才歇了两个时辰……”

  “便宜他们了,多活了两个时辰……”

  “不成,俺得去看看……老幺,抱着咱爹的灵位……”

  眼见街道上无论是商贩还是百姓都一窝蜂的向前走,李秀扭头示意,也同样背起毛皮,带着伴当,跟着人流向前走去。

第60章 苦心多为安民术(二)

  周大户跺了跺脚,他平日里对百姓作威作福惯了,此时终究不敢一个人乱逛,也加快脚步,追向李秀。

  几人跟随人流,一起来到镇上的西市场。

首节 上一节 34/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