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42节

  “可帐外的诸位统领、队将、正将他们怎么办?父亲你不当都统制,他们顶天就能当个统领,连独领一军的资格都没有。他们难道也心甘情愿的当一辈子低级军官吗?扩军之后军队架构又该怎么设计?难道让正将统率五百人吗?”

  刘淮的声音又变得有些气急败坏:“还有海州知州,父亲,你不当这海州知州,如何建立行政?建立不了行政,如何统合州县?别的不说,只说征发民夫,收取税赋这等大事,难道让军队拿着刀去做吗?”

  “而若是连一州一县的民力都无法统合,咱们北伐救再多的人,到最后金军正军一来,全都得死。石七朗、李秀,那个叫徐二丫的丫头片子,还有她抱着的成阿大,他们今日投靠之心有多坚定,来日就会死得有多惨。”

  帐中片刻宁静,而在帐外,张白鱼已经大气也不敢出了。

  他心中有些异样,现在的情况似乎是刘淮想让魏胜当都统制和知州,而魏胜却不想当。

  说实在的,张白鱼不明白刘淮为什么如此急促,也不明白魏胜为什么要拒绝。

  两人似乎都有些道理,却又似乎都没道理。

  帅帐之内,魏胜揉了揉额头,闭目良久才说道:“大郎,为父需要上报朝廷,万万不可擅作主张。”

  刘淮几乎以一种崩溃的神情望着自家义父,心思千回百转后只有一个念头:为什么原本历史中,魏胜顺滑的就给自己封了官,成了权知州事,而如今却如此优柔寡断?

  到底是因为张荣也参与北伐,使得北伐军力量变得壮大?还是因为在原本的时空中,魏胜最为勇壮的义子早早死亡,使他产生紧迫感?这些刘淮都不得而知了。

  当然,更有可能的是魏胜上报宋庭后,朝廷中的衮衮诸公根本没搭理他,后来的形势变化迫使他不得不权宜从事。

  可如今刘淮熟知历史,哪里会让魏胜浪费大好时机?

  历史上,因为完颜亮马上就要南征,军队都已经动员的差不多了。所以魏胜刚刚占领海州,金军就直接开来正军镇压了,

  这也导致了接下来几年各路金军都会轮番来打,忠义军一点喘息机会都不会有。

  可关键在于,魏胜是不知道这种事情的。他等待北伐的机会,已经等了二十年了,他有足够耐心继续按部就班做事。

  然而对刘淮来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许多事早一日干,没准就会在战略上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父亲。”刘淮平复了一下心情,缓缓出言:“我就不说您有没有渠道直达天听,也不说朝廷会不会把咱们当一回事,更不说信使一来一回需要多长时间,会不会浪费大好战机,我就问一件事。”

  说着,刘淮直视魏胜的双眼,诚恳说道:“父亲,若是咱们的奏章递上去,官家亲笔批阅,却让咱们班师南返该如何是好?”

  魏胜扶着额头:“大郎,你为何如此想我大宋中枢,太偏激了。”

  “因为岳飞,因为韩世忠,因为十二道金牌,因为过去二十年来,官家就是将北地千千万万汉人扔到女真人的马蹄下等死了!父亲,您让我如何相信朝廷?”刘淮诚恳回答。

  魏胜默然片刻,还是强自反驳:“秦老狗那贼厮已经死了,朝堂之上,必然是众正盈朝。”

  刘淮真的懒得跟魏胜再争论这些问题,他干脆将话题进一步摆开:“父亲,都统制与知州的官位并不是什么荣耀,而是责任,是重担。这重担并不是说您不抗就不存在了。您不抗别人就得抗。扛不住,天塌下来,全都得死。”

  说着,刘淮站起身来,拍着胸口说道:“父亲,您觉得我的身板如何?能抗住吗?”

  这句话已经有了兵谏夺权的嫌疑了,可魏胜与刘淮都没有在意,不只是因为两人互相信任,更是因为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刘淮都还差得远。

  这副担子,除了魏胜,谁也扛不动!

  魏胜张了张嘴,发出一声长叹,又是沉默不语。

  刘淮继续说道:“父亲,您若是确实举棋不定,那孩儿有一个办法,让队将以上的将领,外加石七朗、李秀、陆先生他们都进帐,举手作表如何?只要有三分之二人同意,此事就算通过,若不到三分之二,则此事作罢。如何?”

  魏胜捻须片刻,缓缓点头。

第73章 匹夫妄议千秋事(上)

  平心而论,召集所有人进行对某件事情作表决算是个馊主意。

  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在军队中,是要讲究权威的,是要讲究独裁的,而民主天然与独裁对立。

  无论如何,还是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在这个时代搞军事民主并不是不行,而是很容易会弄巧成拙,造成令出多门的军事灾难。

  精兵悍将应该做到将主一声令下,前面刀山火海都要趟过去。

  要是说临阵的时候开个会,发扬一下民主精神举手表决一下,那仗也不用打了。

  说严重一点,刘淮此举算是亲手去砍魏胜的帅旗,亲手去砍封建军队主帅的权威。

  不过刘淮也是有说法的。

  “诸位,今日算是正经军议,咱们需要学习金人建国时那样,以举手来表决大事。”

  随着挂着幕僚身份的陆游等人,以及各军统领、队将全都汇聚在帅帐,会议正式开始,刘淮站在魏胜的左手侧,宣读会议议程。

  话声还未落,刚刚主持完审判大会的董成就皱眉提出疑问:“咱们难道还要向金贼学习?这能学出个好来吗?”

  刘淮坦然以对:“女真人从一小部落至如今的万里大国,必然是有所长处的。若凡是金人的东西咱们都不用,那昨日缴获的金贼铠甲,董叔还要不要?”

  宋金铠甲形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标志性的重装扎甲,差别只在于金军头盔是葫芦型,而宋军头盔接近圆形,只要稍稍改装修补就可以上阵继续使用。

  董成讪笑:“盔甲这种好东西自然是要的,但金贼的规矩究竟是好还是坏,俺一个大老粗就说不准了。”

  “规矩很简单,临战之前需要抉择之时,金军的主要将领会聚集起来,在灰盘前指天画地,人人都可以对战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到最后由主帅敲定作战方略。”

  刘淮目光在诸将脸上略过,“这个规矩的关键就在最后一步,军议完成,诸将将面前的灰盘抹平,之后全军要一起按照商议出的方略来努力,无论胜败,任何人不能以军议上的言论来进行追责。”

  董成听得入神,胡子揪下来几根都没发觉:“金贼……金军还有这规矩呢?”

  他环顾四周,似是在自语,似是在询问。

  陆游同样茫然。

  金国在四十六年前立国,那时候无论魏胜还是陆游都是小娃娃,不可能知道什么金军惯例。等到两人到了壮年之时,金军早就不复当年之勇,彻底堕落后就更没这规矩了。

  刘淮是如何知道的?难道是他编的?

  可怎么听着这么有道理呢?

  金军当年横扫天下,总应该有点说法吧!

  刘淮见众将只是嘈杂了片刻又恢复了平静,当即言道:“当然,金军的规矩很糙,只是延续自部落时代的军事民主,也没有形成制度,所以执行了十几年就彻底沦为废纸。咱们要做的,是更进一步,将这个规矩确立起来。”

  说着,刘淮声音变高:“现在有一个疑难,魏统制需要看诸位表态。在场的有忠义军统制魏公,统领董成,张小乙,刘淮;队将李火儿,鱼元,魏昌,李秀,石七朗;幕僚陆游,罗慎言,魏郊。外将客将李公佐、边士宁、张青、张白鱼。再加上参会的罗谷子共计十七人。”

  “统领刘淮以为,当今局势紧迫,统制魏公应该立即权知海州事,并且以都统制之职,来主持忠义军扩军,原因如下……”

  “统制魏公以为,国法不可废,需上报朝廷,有正式任命才可行,原因如下……”

  刘淮言简意赅的说完,回头望向魏胜,见自家义父微微颔首之后才说道:“可以互相交流,一刻钟后,举手表决。”

  窃窃私语声瞬间响起,不是每个人都在帐外听完了魏胜父子争执的全过程,但这一刻钟足以让他们打听明白前因后果了。

  一刻钟很快就到了。

  刘淮看了一眼魏胜,再次出言:“时间紧迫,速速表决,认同我的说法则举手。”

  说着,他当先举起手来。

  帐中众人互相看了看,谁也没有紧跟着举手,当然,也没有任何人出言反驳。

  片刻寂静之后,竟然是陆游叹了一口气,第二个举起了手。

  这下子不仅仅是刘淮,甚至魏胜都有些奇怪。

  “陆公这是何意?陆公身为大理寺司直,是朝廷的清贵官员,按说不应该是最为警惕我们这等厮杀汉的吗?为何此时反而要同意这种逾制之举呢?”

  魏胜也没有绕弯子,好奇出言问道。

  陆游放下右手,捻须苦笑,却是说起旁的事情:“正因为老夫是从中枢至此,所以知道一些汝等不知道的朝中事宜。诸位,你们可知秦桧奸党在朝中一直都没有肃清吗?”

  众人全都目露茫然,纷纷摇头。

  这些出身草莽的豪杰确实不太了解发生在宋廷中枢的政治斗争,更不明白为何此时陆游要讲朝中之事,但终究没人出言打断。

  “其余人今日先不讲,只说在官家旁与奸相秦桧互为表里的两人,一人是宦官张去为,一人是医官王继先。”

  “今岁五月,金人遣使,当庭责骂我大宋。宋金之战,已经无法避免。朝中有识之士,如陈公康伯力主备战抗金,但张去为与王继先这二贼,却想要蛊惑官家去巴蜀,去湖州躲避战乱,使官家举棋不定,不知究竟是要战,还是要和。”

  刘淮听到这里,嗤笑一声:“应该是不知道是应该要战,还是要逃吧。陆先生,你也不用为尊者讳,官家御极三十余年,他究竟是什么人物,难道还能瞒过天下人吗?”

  “就算再蠢之人,见到赵官家任用秦桧,冤杀岳飞,忍弃中原两河,将北地万民送给金人,连爷娘兄弟老婆子女都可以不管,也该明白咱们这赵官家是何等人物了。他哪是什么要脸之人?”

  魏胜当即怒喝:“大郎,住嘴!你真是太放肆了!”

  刘淮连忙向魏胜躬身,又对陆游拱了拱手表达歉意,以示自己失言。

第74章 匹夫妄议千秋事(中)

  陆游沉默片刻,没有搭理刘淮继续说道:“老夫好友杜莘老在四月升至殿中侍御史,他曾对老夫说,他哪怕拼了命,也要除掉张去为与王继先二贼。”

  顿了顿,陆游继续来言:“五月,杜莘老以张去为曾‘取御马院西军二百人,髡其顶发’,让禁卫扮作女真人为由弹劾张去为。至此,朝野大哗,官家也不得不让张去为致仕。”

  “七月初,王继先对官家说,边疆无事,只是将领喜于用兵,想要邀功,只要杀掉一两个带头之人,就可以与金人再次议和。官家大怒,质问王继先,是不是想要杀刘锜。”

  “消息传出,朝中慌张,因为我大宋名将凋零,或老或死,至今唯有吴璘、刘锜、成闵、李显忠可堪大用,若是刘锜被人害死,则两淮帅位空置,大宋危矣。”

  “由此,杜莘老再次弹劾王继先十大罪状,终于将王继先驱逐出宫。”

  “可这毕竟不是官家本意,是官家在外臣的压迫下,来贬谪内臣。至此杜莘老的前途尽丧,在咱们出发之前,老夫收到消息,他已被贬为州郡安置。”

  帐中众人面面相觑,还是没有理解朝中除奸臣与魏胜当不当都统制有什么关系,魏胜似乎是听懂了,但他张了张嘴,却发现此事无从说起。

  还是刘淮再次出言解释:“陆先生,帐中皆是屠狗之辈,你如此说,他们是听不懂的,不如由我来解释一下?”

  见陆游默许,刘淮忍不住又是呲笑一声,朗声说道:“金人马上大军压境,但咱们的赵官家却是连战略准备都没做,而是想弃国而逃。往巴蜀逃,由张去为来实行;往湖州逃,则由王继先来实行。”

  “想要让赵官家坚定决心全力抗金,首先就需要将那两条弃国而逃的后路除掉,只有他无路可退,才会想着去拼命。所以杜御史宁可毁弃前程,也要驱逐张去为与王继先。”

  说着,刘淮摇了摇头,面露嘲笑:“杜御史的确做成了,但是太晚了。王继先在七月才遭到驱逐,就说明赵官家在咱们出发前才下定决心,全力抗击金人南侵。

  而金人准备数年,在秋后就来。只剩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大宋的防线必然不是很稳固,稍有不慎,社稷倾覆,胡服左衽,神州陆沉。陆先生,我说的这话,对也不对?”

  陆游深吸一口气,在周围一遭人或惊惧、或犹疑的目光中,艰难的点了点头:“正是如此。”

  “也是正因为如此,魏公才不应该再管什么繁文缛节,直接自表知海州事便可。”陆游抬头直视魏胜的双眼:“此次抗金,大宋劣势太大,必须得掌握每一分每一毫的力量,魏公,形势比咱们想象的更紧迫。”

  说罢,陆游又看向刘淮:“刘大郎,老夫痴长几岁,给你个忠告。”

  “陆先生请言。”

  “刘大郎,老夫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遇事也是激愤,常常口吐妄言,但随着年岁渐长,终究明白世事艰难。”陆游诚恳说道:“大郎你是文武全才之人,年轻一辈中的翘楚,总该明白慎言慎行,妄议官家这种事还是少说为好。”

  刘淮瞬间有些失语,归根结底,他对这种忠臣还是有所敬畏的。

  如他的便宜老爹魏胜,如面前的陆游,甚至再往前说,如岳飞岳鹏举,如韩世忠韩良臣。他们在异族入侵的时候挺身而出,并且愿意为汉民族献出自己的生命,难道单单因为他们忠于大宋,就去讽刺他们愚忠吗?就要嘲笑他们不识变通吗?

  在这个时代,他们不忠于大宋,又能忠于谁呢?

  忠于人民吗?

  怎么可能?这又不是几百年后的思想大解放时代。

  然而想到岳飞、韩世忠、刘锜、魏胜、与陆游齐名的辛弃疾,乃至于更远的宗泽、李彦仙,想到他们被冤杀、被弃置、被抛弃、被羞辱。

首节 上一节 42/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