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484节
但是面对刀子,孔拯也只能服软,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要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军,小老儿驽钝,猜度不到将军心思,还望将军能指点一二。”
刘淮脸上终于显现出一丝微笑来:“你们既然没有‘庙祀朱印’,凭什么来主持祭祀至圣先师?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话说的就有点过分了。
因为对于孔拯孔摠来说,孔子可不仅仅是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而且更是孔氏的祖宗。
你管天管地,还管得着我祭祀祖宗吗?
孔拯与孔摠二人各自悚然之余却是各自恍然。
原来刘淮此行而来是要夺取祭祀孔庙的权力。
果不其然,刘淮下一句话就是:“我将会在徐州设立文庙,以孔夫子为主祭,以历代先贤为陪祀。曲阜的祠堂,从此之后,只能为家庙,懂吗?”
这其实不算是刘淮的原创,从唐朝开始,各地孔庙就已经如雨后春笋,到处落地开花。
历朝历代也怕孔子后人拿孔子的身份作文章。
但谁像刘淮这般一点情面都不留?
不过形势比人强,在刘淮的逼视下,孔拯艰难点头称是。
他担心反驳一句,刘淮就会用小宗入大宗,乃至于匪类冒充孔子后人的理由,将孔氏当家之人全都逮捕。
罪名都是现成的。
受金贼的册封,为金国臣子,得金国印信。
这个理由难道还不够硬吗?
别说这是对孔子不敬,这是为孔夫子扫清门户。更何况,南边还有孔子一脉呢!大不了将南孔再请回来。
想到这里,孔拯心中猛然一慌:衍圣公的爵位,不会被撸了吧?
果真,刘淮下一句就说道:“至于衍圣公之位……”
孔拯与孔摠二人不由得止住了呼吸,抬起头来看着刘淮,等待着对方的审判。
“照理说,我与金贼势不两立,金贼的官职,我是不认的。”刘淮抬头看着万世师表的匾额,缓缓说道:“却也不能不给孔夫子的一点薄面。”
“孔拯,你知道我在山东实行的政策吗?知道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吗?”
孔拯咽了两下口水:“回将军,乃是度田,授田。”
“真是聪明。”刘淮虽然口中赞扬,却依旧面无表情:“那这般聪明人,是不是知道事情该怎么做了?”
孔摠终于忍耐不住,气急败坏的说道:“刘将军,莫要欺人太甚!我们是夫子后人!乃是名副其实的衍圣公嫡传!这些田产乃是至圣先师的祭田,如何能分出去?!”
“哦?”刘淮似笑非笑的说道:“华夷之辩都不懂的孔夫子嫡传?要不要我写信给宋国,让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评论一下,孔夫子南北两支,到底谁是嫡传?”
“阿摠,闭嘴!”孔拯呵斥了一句之后,对刘淮躬身行礼:“将军,我等的确是孔夫子的嫡传,这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留在北地,受金贼敕封,无非是看到中原民生艰难,想要为平息天下战乱出一份力罢了。
如今山东有将军这样的大英雄拨乱反正,我孔氏又如何不出自己一分绵薄之力呢?定然遵守将军的法度!”
维护孔夫子是南孔与北孔的共识,但两者之间也是有微妙关系的。
此时已经不是孔端友与孔端操二人兄友弟恭,配合默契的时代了,双方已经有了几十年的隔阂,关系再亲也淡了。
别的不说,刘淮如果将南孔请回来,别说土地田产照样得吐出去,衍圣公的爵位也肯定保不住。
既然都是要损失田产,还不如让利益最大化。
刘淮满意点头:“既然如此,我后日就将新的曲阜县令派来,孔氏族人要分出七成去外地,我也会迁来流民,来曲阜授田。孔氏要分家,族产的大头要造册按照户口授田。”
“孔拯,你的衍圣公之位,先在我手里寄存,若是办不好……”
刘淮没有说后果,但脸上的冷笑已经揭示了一切了。
孔拯心中滴血,却还是躬身行礼应诺。
而一旁的孔摠虽然同样行礼应诺,却是恼怒异常。
对孔氏如此苛刻,难道就不怕天下读书人寒心吗?
刘淮满意点头,随后说道:“今年春耕之后,我就要在山东开始乡试了,到时候我还是希望能有衍圣公出谋划策的。”
孔拯浑身一哆嗦,不敢接茬。
而孔摠则是诧异抬头,惊骇欲死了。
这刘大郎还真不怕山东士子寒心!他特么要开科举了!
第657章 欲占春闱登科举
朱熹给刘淮出的主意很简单。
那就是打压曲阜孔氏,同时捧起儒学。
天下士子真的担心孔家这几个老头下场如何吗?
开什么玩笑?
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前途,是能不能当官,是寒窗苦读十几年后,会不会被一脚踹出科举场。
所以要安抚士子很简单。
给他们当官的机会就可以了。
至于怎么给,那自然就是要科举了。
难道还要‘举孝廉’不成?复兴大汉也不是这么个复兴法啊!
可关键在于,此时山东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势力,理论上还是宋国的臣属,你这么干是不是太不给宋国面子了?
对于刘淮的忧虑,朱熹这名在宋国官场中厮混过一圈的大儒嗤之以鼻。
首先,刘淮留在北地是要抗金的,是要打胜仗的。
可只要打了胜仗,自然就会有人依附,自然就会收复故土,自然就会有地方官员大户百姓前来投奔,势力只能越来越大。
早晚得受宋国的猜忌,这是免不了的。
与其等到除虞允文之外的宋国高官反应过来,前来打压山东,还不如趁着如今双方处于蜜月期的时候,多搞一点好处。
其次,宋国的官僚系统反应十分缓慢,不会出现刘淮所担心的,今天宣布乡试的消息,明日赵宋官家与宰执就已经知晓,后日就会发动反制措施。
更何况宋国朝廷之中主战派与主和派斗得不可开交,作为主战派的一把尖刀,刘淮的胜负直接关系着北伐中原的局势,乃至于关系着各个主战派官员的官位。
在这种情况下,刘淮哪怕有些错误乃至于僭越,都会有人遮掩的。
即便瞒不过虞允文这些人,也可以在表面上作敷衍。
最后,就是山东人才选拔处于十分畸形的状态,如果不趁着船小好调头的时候予以改正,指不定之后还会出什么幺蛾子。
汉军文武中,武人自不必用多说,大部分都是起义军大浪淘沙活下来的,还有小部分是宋军或者投降的金军。
汉军之中也有完整的赏赐与晋升体系。
这些人无论能力还是忠诚都没有问题,而且也算是符合这个时代武人提拔传统。
但是文臣就有大问题了。
现在山东官吏大约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刘淮的节度府与魏胜的元帅府官吏,相当于中枢官员。
一部分是地方官员,包括知州、通判、知县、县丞在内的正规官员体系。
这些官员来源方面十分驳杂,
有陆游、张孝祥、徐宗偃、朱熹等来出身宋国的官员;
还有何伯求、崔蛤蟆、张丑等地方豪强;
还有如同罗谷子、高敞等山东本地出身的官吏;
甚至还有李通、梁肃、梁球这般金国尚书宰执一级人物。
但这些大部分都是主动来投靠,在刘淮眼前过了一遍,历经考验,方才能登上高位。
但关键在于,刘淮又不是百目天王,哪里能把所有人都看在眼前了呢?
随着收复失地,现在山东两路近二十个州府,百多个县,县一级的官吏刘淮已经完全没有精力去管了,即便山东如今实行二元政治,有魏胜这个理论上的义军最高领导人协助拍板,却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吏与官之间的隔阂不存在了,为了补充地方官员,有政绩的吏员跨过了那条线,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且迅速引起了正统士大夫的侧目。
小吏之所以能在地方办成事,大多数是地方强力人士,黑白两道通吃,家里还能有些家资,甚至还会有及时雨般的人物。
这种人让他们当地方主官是会出大事的。
而且凭借封建时代的行政考核手段,也很难覆盖到吏员这种程度。
科举大家同一张卷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能有个评判标准。
小吏干的好不好,还不是上级一句话的事情吗?
得,又回到举孝廉上面了。
小吏当上官员之后,再反哺家族,重新再复刻前路,直到地方上盘根错节,从寒门变成豪强,再成为世家。
到时候再造出一个四世三公来就搞笑了。
哪怕现在有许多人都已经认可了刘淮的野心,因为他的胜利想要从明里暗里推一把,但兴复汉室可不是将汉朝的制度全都照搬回来。
会出大事的。
所以,以吏作官,只能是权宜之计罢了,还得要科举。
这也是朱熹要支持刘淮僭越的原因了。
另外,朱熹需要用科举作为工具,来传播《格物论》。他今年才三十岁,如果在宋国,最起码还得再过二十年,才能成为一代文宗,登上高位,掺和科举事务。
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
他等不起。
如果是蒙兀、女真要入主中原,成为天下之主,朱熹肯定是要想办法反抗的,可刘淮一个根正面红的汉家子弟,打出的又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朱熹自然要助他一臂之力了。
有人可能会问,朱夫子难道也可能当宋国反贼吗?
这其中自然有理由的。
朱熹可跟陆游、魏胜等宋国死忠不同,他的思想之中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绝统说’。
这是欧阳修所提出的一种历史正统论,认为正统王朝必须‘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换句话来说,王朝既需要有合法性,又必须实现统一,方才可以称得上正统。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