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52节

  “而若不是大郎去处置此事,按照其余诸将的做法,女真人必然是要被杀光的。大郎只杀了十几人就救下余者性命,这就是大仁。”

  “大郎匆匆处置,也是将可能的骂名或者诸将的怨恨揽在自己身上。元帅且想想,若是大郎将此事推给你,你会如何做呢?若处置轻了,张小乙、石七朗、李秀这等与金人有血海深仇之人难免心怀怨怼;若处置重了,元帅心中怕也难以痛快吧。这就是大孝。”

  “定下十一抽杀法度,让后来人可以遵守,而不是一味宽恕或严惩,使上下同心,安定四方,也就是大节。”

  “赏罚能让诸将服膺,团结一心,勠力北伐,这就是大义。”

  “大郎做的事情,仁孝节义俱全,元帅有何必忧虑呢?”

  魏胜静静听完,眉头已经舒展,对陆游笑道:“陆先生,还是你们读书人讲话好听,如此多的大道理老夫却是说不出来的。”

  说着,魏胜还是叹了口气:“只是不知道如果这事成了惯例,那些剩余的金人俘虏该如何安置。”

  北伐刚刚起步,发愁这个是不是有点太早了,也过于自信了?

  陆游却依旧严肃:“想必刘大郎已经有了腹案。”

  说话间,刘淮在帐外唱名,并迅速入帐。

  魏胜也没有废话,直接询问起刘淮这个问题。

  刘淮一听就知道自家义父的思路再次钻进了牛角尖。

  在魏胜的想法中,忠义军是纯粹的军队,所以当忠义军无法吸纳女真人进入军队的时候,他对这些女真人的处置方式也就变成了杀与放两种。

  然而在刘淮看来,忠义军应该是军政团体,需要有军队,需要有田地,需要有市集,需要有渡口,需要有矿山。忠义军中走出的文武,也要到成为地方长官。

  简单来说,魏胜与刘淮的不同是,魏胜可以当海州知州,但是仅仅是权知海州事,大宋如果注意到了这边,派来一个新任海州知州,魏胜会当即放弃这个位置。

  但刘淮会让空降的海州知州哪凉快哪呆着去。没有刘淮下令,别说政令出不了府衙,人都别想出来!

  一支军队处置女真俘虏可能会有些麻烦,但如果由军政团体来处置,那可就太简单了。

  刘淮想了一下,对魏胜与陆游说道:“海州有大量的盐场,咱们攻下海州后,已有二百盐工加入了忠义军,他们敢打敢拼,吃苦耐劳同时又听指挥,属于优质兵源,之后咱们忠义军肯定还会从盐工中招募军兵。但是海州盐场却不能停工,这是海州的最大进项之一。”

  忠义军与金国作战,想做生意自然非常困难。然而海州的盐还可以往大宋卖。

  照理说,海州虽然沿海,但大宋楚州、扬州也沿海,水文地理都差不多,产盐量应该不相伯仲才对。

  但得益于大宋官府干啥啥不成的传统,盐政被搞得一塌糊涂,以金国民不聊生的现状,吃的盐竟然比大宋的官盐便宜许多。

  大宋当然会禁止私盐,但这利润太高了,以至于屡禁不止。

  只能说大宋的发挥依旧稳定了。

  “现在石七朗他们正在组织公审,之后还活下来的,就让他们去盐场做工,进行劳动改造。”刘淮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让他们留长发,说汉话,改汉名,写汉字,结束劳动改造后再去开垦荒地,修水利,安定下来。两代之后就都是汉人了,谁还记得祖上是女真人?”

  魏胜若有所思的点头。

  而陆游则是激动的站了起来,来回踱步。

  原因无他,刘淮的这番安排实在是太符合儒家经典了。

  这是什么?

  这是教化蛮夷啊!

  这是外王内圣啊!

  这是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同等级的大事!

  “刘大郎大才,请受我一拜。”陆游情不自禁拱手行礼:“自古有教化蛮夷之说,往日只知道要做,却不知如何做,劳动改造此举,犹如拨云见日,让人豁然开朗。”

  刘淮觉得脸上发酸。

  这算啥,捉异族来作苦力奴隶这破事,中国从商朝就开始干了。

  无非就是累死拉倒,没有后续编户齐民的过程。

  这么一想,时代倒是有了些许进步。

  刘淮慌忙向前,扶助陆游的胳膊:“此事还得需要陆先生多多劳心。”

  刘淮出这主意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给俘虏一个去处,而是让忠义军逐渐掌握北伐下来州府的方方面面。

  就比如盐场,这么多俘虏聚在一起,魏胜必然会派军队过去看管,也必然会派人掌管盐场的生产,那么这些人就会在过程中从中获利,获得认同,甚至落地生根。

  他们只会认将这一切给他们的魏胜。

  将来哪怕大宋派来新的知州,只要破坏他们的安生日子,他们就会想办法反抗。

  只一些盐场还不明显,如果各县各乡各行各业都如此呢?

  须知,海州所有人汇聚起来就是海州本身。

  如果大宋知州来到这里,哪方的利益都不动会如何?

  那样最好,安安生生当一个傀儡,刘淮自然也不会为难他。

  又不缺这点粮食!

  但这话不能对魏胜与陆游说,刘淮只能暗中行动,潜移默化的进行改变。

  因为魏胜他们这些大宋忠臣不知道的是,如果真的让大宋掌握忠义军的北伐成果,南宋小朝廷是真的敢把这些州府打包送给金国,以求偏安一隅的!

  事实上,历史上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哪怕经历过完颜亮南征,傻子都知道金国贼心不死的情况下,历史上三年后,宋除了归还北伐成果唐、邓、海、泗四州外,再割商、秦二州与金。史称《隆兴和议》。

  刘淮既然穿越回此,哪能让这种事情再发生?

  谁敢让北伐的成果再吐出去,就来试试忠义北伐军的刀把子硬不硬吧!

第91章 冠童何日同沂水

  魏胜看着刘淮,只觉得老怀大慰。

  原来只觉得这儿子争气,没想到这么争气。

  能文能武是一方面,最关键的竟然还能多谋善断,竟如同经年老吏与沙场猛将的混合体。

  “该在他身上再加加担子了。”

  魏胜如此想道,表情也随之严肃。

  “大郎,自北伐至今,你一切都做得非常好。只有一点。”

  刘淮一愣,连忙拱手:“请父亲明示。”

  “你太依仗精锐突袭了。”魏胜一针见血的说道:“你用兵就两个字,一个是快,一个是奇。但这都是精锐才能完成的。”

  “二百甲骑不能包打天下,忠义军也不是所有军队都如这二百骑精锐,大郎,你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你不再统领精锐了,该如何作战呢?”

  刘淮听着,额头渐渐沁出汗水。

  正如同刘淮可以腹诽魏胜政治历史经验不足,魏胜作为当了多半辈子中级军官的老革,也可以理直气壮的批评刘淮战阵经验不足。

  “大郎你用兵方法还少了一个字,那就是‘正’,你缺乏用堂堂正正之兵正面击溃金贼的经验。”

  “为父之前给你组建前军,虽然将精骑与你,但实际上还是期望你能带出一支精锐步卒,可以充当合战的正军。”

  “所谓兵凶战危,战机稍纵即逝,我也知道究竟如何做需要你这临阵之人临机决断。但为父还是要劝你一句,如有宽余,再多想一想可好?”

  刘淮连忙起身,再次躬身行礼:“遵命!”

  魏胜欣慰的点了点头:“还有一事,老夫想着你依旧作为前军,而中军以百人队为单位,与前军作轮换,以达到练兵的目的。不指望在攻到临沂前各个都成精兵,只期望能令行禁止,见识过战阵之威。”

  刘淮彻底怔住。

  这倒不是觉得魏胜在给他找麻烦,反正要锻炼新兵,一个也是拉,两个也是带,甚至算不上担子。

  但这样一来,几乎每一名士卒都会有跟随刘淮征战的经历,几乎每一名基层军官都会有跟随刘淮立功的机会,在这个人身依附依旧普遍的时代,他们几乎都会被打上刘淮部将的标签。

  这是什么?

  这是权力的再分配!

  可以这么说,如果刘淮依旧保持着常胜,三四年后,他在军中的威望很可能超过魏胜。

  魏胜这么做已经不是大公无私了,甚至可以用托孤来形容。

  魏胜已经老了,北伐之路何等凶险,很可能有一天就会在战阵中死去。但他要在死之前培养出一名继承者。

  即便他死了,也要将北伐进行到底。

  ——

  就在忠义大军沿着沭河一路势如破竹向着沂州进军之时。

  沂州知州仆散达摩正立于临沂城的城头上,出神的望向西方,不知道在想什么。

  仆散部是女真大部,人丁众多,又一直追随完颜氏,并于之通婚。从女真起家开始,灭渤海,灭辽,攻宋,仆散部一场大战都没有落下过,自然也就有了相应的政治地位。

  就比如当今的金国枢密使仆散忽土(汉名仆散师恭),就是被完颜阿骨打长子完颜宗干养于帐下,并参加了完颜亮的弑君行动,从而飞黄腾达的。

  当然,如今的仆散部族长却不是名义上官职最高的仆散忽土,而是完颜亮的另一名铁杆支持者:仆散忠义(女真名:仆散乌者)。

  仆散忽土如日中天异常跋扈的时候,仆散忠义曾经指着鼻子训斥过他,仆散忽土不敢回嘴一句,最后竟然还是完颜亮觉得心腹受了欺负,将仆散忠义外放为封疆大吏。

  在完颜亮南征时,仆散忠义就是中路军的副统帅。在原本历史中,金国在经历了横征暴敛、前线弑君、契丹叛乱、新主初立、南宋北伐等动荡后,依旧能压制南宋,此间故有大宋稳定发挥的原因,作为都元帅的仆散忠义也是居功至伟。

  北线声势浩大的契丹大起义是他平定的,南线对南宋的压制也是他主持的。

  而沂州知州仆散达摩正是仆散忠义一手养大的族弟,得其言传身教,属于仆散部的佼佼者。

  “……太守,小侄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宋狗已经攻下海州,下个目标一定是沂州。”高安仁在一旁侍立良久,终于有些不耐:“为何不做布置?”

  仆散达摩手中转动着佛珠,一言不发。

  辽金普遍崇佛,就比如金国的二太子完颜宗望就非常喜谈佛经,人称菩萨太子。

  而从仆散达摩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不止他信佛,就连他的父族亲属也都大多崇佛。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吃斋念佛的大善人。

  仆散达摩身高近两米,虽已年过四旬,体态却是一点也不显痴肥,甚是英武。高安仁整整比他矮了一头,站在身侧就如同书童一般。

  他没有留女真式辫发,而是如同汉人般梳着发髻,戴着高冠,穿着锦袍。若不是眉宇间有杀伐之气,真就如同富贵闲人一般。

  “高将军,沂州与海州情况却是不同。”面对高安仁的疑问,仆散达摩没有回应,他身侧的一名中年文士却是嗤笑出声:“你们敢打出去迎战,我们不是不敢,而是要以仓储为重,不能去争一时之气。”

  高安仁情知对方实在嘲讽自己,却闭嘴不言,不去反驳。

  别说他现在就是个寄人篱下的败军之将,就算他老爹还活着时,他也不敢对出身自幽燕大族、此时身为沂州通判的刘芬口出怨言。

  只因为此人是尚书省参知政事刘萼的庶弟,而他的亲爹正是完颜宗望的副手,金国东路军的副帅刘彦宗。

首节 上一节 52/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