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305节

  天子、公卿久居南阳,会失天下之望。

  渡过眼前的粮荒难关后,肯定要兵出宛口,要么归于雒都,要么继续待在许都。

  南阳利于守,却不利于攻。

  朝廷如果失去攻击力,那朝廷的威势会快速垮塌。

  天子在赵基手里时,朝廷权威快速高涨的原因就在于赵基反手就灭了白波诸将;当时的公卿乱折腾,也弄没了卫、范两大姓,赵基也没少剪除河东不听话的豪强。

  后来太原、上党大姓豪右的血泪,更是助长了朝廷的威势。

  高干、袁熙的全军覆没,更是将这种威势推升到了极点,使得袁绍都不敢轻易与赵基决战。

  各地服从于朝廷的根本逻辑就在于暴力!

  吕布怎么折腾南阳大姓都没问题,唯独不能失去对外威慑力。

  而进攻荆州的话,一旦陷入战争沼泽,无法顺利推进,那么对外威慑力荡然无存,内部若有若无的凝聚力也会快速消失。

  凝聚力这种东西,你觉得它有,那它就有,你会畏惧它,做事的时候也会有所顾忌。

  当产生否定凝聚力的共同认知时,那就仿佛船要沉了,每个人都得自救,尽可能拆船上木材,供自己活命。

  而眼前,不适合用军事手段解决,那就用政治手段。

  双方谈判难以互信,只能拉赵基进来当担保人。

  能和谈的话,对各方都有好处。

  可荆州人、刘表就怕吕布胸无大志,在南阳站稳脚后,调头来打荆州,而不是兵出宛口,再次去争夺中原。

  想要和谈,就要牺牲一些东西,比如士民视之如龙的白马,或者张羡。

  甚至交州牧张津,也是可以牺牲的。

  张津从刺史升格为州牧后,也有窥伺荆州之意。

  交州这个地方,看似偏远难管。

  可张津根基更弱,一道朝廷诏书,就能废掉张津,换一个人。

  当然,这个人名望不能太低,必须是个海内知名的人,不然南海之士也不认你。

  张辽也不敢耽误,派出自己的亲信骑士,护卫谈判使者团队前往宛都。

  同时飞马通报宛都,请吕布那里派人接应。

  免得使者团队被流民军或抵抗、流亡的南阳宗贼误伤。

  就这样,用时三日,使者团队抵达宛都,奉命觐见天子,进献荆州各郡的方物。

  一切和谈的前提,就是天子安然无恙。

  对于眼前的纠纷,刘协也很想快速平定下来。

  使者队伍中十几个青壮年士人,刘协就认识两个人,一个是毌丘兴,一个是王粲。

  王粲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幕府的长史;后来又成为董卓的左膀右臂,与蔡邕关系极好。

  蔡邕独子早亡,见王粲聪慧,就有传承衣钵之意。

  董卓死亡后,清算蔡邕那段时间里,王谦也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吕布与王谦又不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太原发生的变故,除了让贾诩爽之外,王粲也是很爽的。

  于是,刘协单独给王粲、毌丘兴赐座,询问:“今朝廷乏粮,急于赈济灾民。朕听闻成武侯隔绝汉水,是何变故?”

  毌丘兴毫不悚场,直身跪坐拱手:“回禀陛下,此前荆州军民忙于春耕,人力不足。故荆南粮食储于襄阳,就等人力充沛后,再走淯水运粮于宛。后许都生变,流言四起莫衷一是。成武侯担忧陛下安危,更不敢差人运粮。今见陛下天颜,误会澄清,快则五日,慢则七日,襄阳储粮必能起运。”

  刘协点着头,去看王粲:“仲宣,可是如此?”

  “不敢欺君。”

  王粲也是沉声回答,并说:“荆楚士民,唯恐灾民南下。”

  “朕会督促大将军以严法约束灾民不使生乱,仲宣及诸卿返回襄阳后,也要向荆楚士民开解误会。待大将军约束各处灾民后,自能使南阳平靖,不扰荆楚之安宁。”

  刘协环视这些人:“朕已遣使晋阳,不日赵爱卿也会差人来此,协商纠纷,澄清误会。”

  王粲拱手:“臣明白,自当奔走各处,督促粮秣北上,以解灾民之困。”

  杀南阳大姓的不是吕布,是饿疯了的灾民。

  这个事情一定要说明白,先把粮食送过来,才能控制住灾民。

  哪有什么停战谈判?

  只是要把赵基的使者等来,一起协商怎么赈济灾民,仅此而已。

第347章 临行教诲

  晋阳,龙山之上。

  赵基搀扶赵彦,引着麾下文武干臣百余人来到山腰平阔处。

  这里已稍稍整理地形,铺埋木桩,搭建木制平台。

  木墙围起,形成一个结构相对复杂的山腰别墅,如今更准确的称呼是阁楼。

  赵彦眼花,站在高处俯览晋阳新城看的不是很清楚,但也能看清楚大致方方正正的轮廓。

  春耕结束后,城内再次开始施工。

  裴秀作为总负责人,指着各处开挖的壕沟解释着规划,都是排污渠。

  为了保证排污效果,目前采用的是陶制排污管道。

  原本还有人计划原木切割,碳化后拼合成管道来用。

  但能用来做管道的木材,必然是优良木材,城中各类建材正缺这种良材。

  就城中规划来说,使用的木材数量也非常多。

  所以赵基介入,给制陶匠增派学徒、奴隶,扩大了制陶、烧瓦的工作单位和规模。

  现在是烧制土陶排水管,后续是烧制屋瓦,而后期赵基需要这些人烧制砖块。

  有汾水转运,砖厂可以设置在靠近产煤区的地方,就地烧砖,水运到晋阳。

  仅仅一座黄金台,是不够震撼人心的。

  未来用砖把晋阳城给包了,就足够令来这里贸易的鲜卑人绝望。

  裴秀讲解着排污渠规划,其中还有一些壕沟是安排调来的军队开挖,会用另一批军队来搞建设。他们负责的,就是未来晋阳城内部的藏兵洞、调兵地道。

  赵彦不时询问,裴秀也很快做各种回答。

  片刻后,赵彦回头看赵基:“老夫不虑其他,就虑水攻。”

  “祖父,我会筑造提拔提升晋阳湖水位,并留放水口。后人妥善维护,若有警讯,自行放水即可。”

  当晋阳湖水位提升到一定高度,那么晋水渠就有可能倒灌。

  变成汾水上游的引水渠给晋阳湖注水,再走晋渠倒灌到晋水,使得晋水更为充沛,利于晋水南岸的灌溉。

  现在城墙都是黄土板筑而成,了不起的城池用了很多的石条地基。

  未来晋阳城持续增修,赵基的要求是硬抗汾水洪流。

  就连城区附近的汾水两岸堤坝,也会用条石给包了,留出足够宽度,以便洪水过境。

  赵基真的不喜欢在土木工事上耗费太多人力,可他不姓刘,必须在晋阳城投入足够的资源。

  晋阳城发展的越好,自身的底蕴也就强势。

  跟安邑、闻喜比起来,晋阳、平阳才是他未来的老巢。

  老巢稳定,那许多事情自然就稳定,就算吹风起浪,也不会伤筋动骨。

  许都骚乱,就弄的吕布灰头土脸。

  而自己一手建立并着重发展的晋阳新城,肯定不会出现许都那个层次的哗变、骚乱。

  吕布那里的‘空印案’,也提醒了赵基,必须要保证印文的监管。

  就是吕布缺乏足够的心腹文吏,导致公文、印章经手环节被汝颖、南阳人渗透,这些人提前伪造了太多的合法调兵文书,才让许都骚乱一发不可收拾。

  说到底,吕布那里没有进行严格管理,那些人就在吕布眼皮底下,盖了许多空印帛书,成了假军令的源头。

  所以赵基这里也要建立严格的调兵程序,公文、令符、使者,三者俱全,才算合法调兵。

  公文载体的帛,也要进行专门的纺织,在帛中杂彩线,以独特纹理进行防伪;定期更换纹理。

  令符就简单了,就是虎符的变种,左右两半,符合才能调兵。

  使者的话,意味着赵基身边要多一个固定的编制,以后军令传达,就由这批人负责。

  其他人传令的话,一概不认。

  但现在没时间建设,只能打完李傕后再进行这方面的推进、落实。

  赵基引着赵彦登高俯览晋阳新城后,又在这里享用了一场宴席,才算结束。

  随后下山,赵基乘马而行,与贾诩闲聊。

  对于调解西河匈奴,赵基还是有信心的。

  可随后就要向关中进兵,他想拉着贾诩一起去。

  贾诩婉拒,解释说:“我实无颜面返回关中,余生所愿,不过是恢复并州、朔方,复秦汉故土。”

  “既如此,此番还要有劳先生总司后勤庶务。”

  赵基左手挽着缰绳,右手握鞭手臂下垂,说着忧虑:“袁绍必不肯坐视我光复关中,要提防袁熙、高干出逃,也要提防袁绍调精锐来袭。不能因袁熙、高干为质,就疏忽懈怠。”

  “仆明白,大司马安心就是。”

  贾诩神态自信又平静,也嘱咐说:“关中诸将历经丧乱,不可轻信;归附之后,大司马也不可过于放纵;可若监管严密,又会适得其反。”

  赵基听着皱眉:“先生的意思我大概是理解了,可又不敢确定。”

  “就如大司马理解的那样。”

  贾诩抬目远眺山路,前几天才下过雨,道路干燥,山壁上花草新绿茂盛,一派生机。

  就今年开春的降雨趋势来说,入夏后只要不是太过离谱,那就能平稳度过今年。

首节 上一节 305/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