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313节

  就像赵基在门下省搞破坏,使得吕布无法给刘璋弄益州刺史官位一样;未来有吕布捣乱,赵基也不可能通过门下省指责刘璋是乱臣。

  在有赵基搅动形势的情况下,吕布的地位反而也有了衬托。

  没有赵基,吕布孤伶伶执掌朝政……刘璋才不会这么热心的与他打交道。

  吕布、赵基在某种层次上来说一体两面,赵基在外,反而吕布地位日益稳固的同时,也让许多人不敢谋杀吕布。

  吕布好杀,你弄死了吕布,等到赵基入朝,那就等着酷刑吧。

  只要赵基在,吕布死后,谁都无法收编吕布的军队,这才是最大的隐患。

  虽然吕布也能认识到这一点,可这不妨碍他讨厌赵基。

  就这样,吕布带着不好的脾气召见刘璋使者费观,刘表使者零陵刘先。

  吕布神情阴翳,讲述说道:“袁术称号,大逆不道。我欲举兵讨伐以安社稷,又恐兵力不济。欲征益州精兵五千,荆州精兵五千,与我合兵一处,讨伐袁逆。”

  费观思索之际,刘先立刻回答:“大将军安心,鄙州当鼎力支持。兵员器械,粮秣布帛,自不甘心懈怠。”

  吕布看向刘先,语气温和起来:“那具体是多少?”

  “精兵八千,铠甲战具两倍供应。五月前运三十万石米,七月能运百万石,布帛十万匹。”

  刘先也是咬牙,紧跟着提出条件:“只是荆南方面多有阻挠,还望大将军能行个方便。”

  阻挠来自长沙郡守张羡,吕布一步步扶张羡到这个位置。

  可南阳事变后,张羡、韩嵩自然就成了反吕布的逆臣,还跟同乡交州牧张津勾结在一起,对抗朝廷、刘表。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娄圭卷了钱,跑到荆南后,彻底停止民间购粮运输一事,还干扰刘表的调粮。

  盟友、敌人身份变化之无常,这就是乱世。

  刘表自然想弄掉张羡,就连张津也想一并弄掉。

  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最难的就是破局。

  如陈王遇刺,刘繇病故一起发生,就让袁术瞬间破局、膨胀起来;若再一口吃掉徐州,势力向北蔓延到青州,那就真的拥有半壁山河,有了席卷之势的苗头。

  刘表也不例外,各种因素叠加之下,没有外力影响之下,他也很难破局。

  掌握荆州除南阳以外的各郡,对刘表来说只是初步破局,有了对外干涉的资格。

  只要一口气吃掉交州或益州,跨有二州,那么在战略上将彻底破局,内部人心凝聚,也就有了逐鹿的群体共识。

  河北袁绍、公孙瓒相互咬着,吃掉对方才能破局。

  而刘备就在局中,身处四战之地的徐州,他连陈登都不肯吃,又谈何破局?

  赵基也有局限,但李傕郭汜属于将死之人,是政治上的死人,讨伐他们不算破局。

  赵基的局限在马腾韩遂,未来双方很难和平共存。

  马腾韩遂顾虑被赵基一口吃了,赵基也怕用兵关东时被马腾韩遂偷家。

  而吕布也有局,他的局就是朝廷,很难打破,只能努力做大这个局,将所有人都囊括到这个局里。

  刘璋也不例外,他这样的非法刺史、州牧,目前非常脆弱,还达不到需要面对破局的层次。

  等拿到自主权后,掌握完整的巴蜀后,刘璋才需要面对破局这个难题。

  因此刘先所问,吕布也就陷入迟疑,扭头去看杨俊。

  按着吕布与赵基的默契,他调整荆州的官位,赵基那边不会捣乱。

  理论上、经验上来说,吕布可以直接废掉张羡、韩嵩的合法地位,让刘表一方直接掌控荆南、荆北。

  至于交州牧张津,吕布希望张津好好活着,继续给刘表添乱。

  见吕布目光探寻,杨俊就回答说:“大将军,今与荆州、益州联合,当展示结盟之诚意。仆以为,张羡涉嫌不法,亦征入朝中询问明白。”

  “也可。”

  吕布做出回答,也知道张羡大概率不敢回朝述职,就去看刘璋使者费观。

  费观立刻就说:“本州大吏赵韪文武兼资,忠诚为国,可以入朝为大将军辅翼。”

  吕布闻言露出微笑:“若是如此请求,我自能答应。可表奏此人为中郎将,督益州兵马,乘船入荆州,来南阳与我一同讨伐袁逆。”

第356章 物极必反

  太原,贾诩外出巡视本郡各县,劝慰农桑畜牧之事。

  在榆次时,得到河北军情。

  更准确来说,是上党的军情,上党郡守薛洪主动弃郡而走,南下河内,前往陈留依附张杨。

  薛洪自知不是河北兵的敌手,也不想多造杀孽,就主动放弃。

  他走的轻松,委派到上党各县的官吏要么弃官逃亡,要么带着愿意追随的百姓向太原或河内迁徙。

  一些率领吏民撤回太原的县令长抵达榆次,不仅带来了上党失陷的消息,也带来了袁术称号,聚集大军三路进攻徐州的消息。

  贾诩闻言,感慨不已:“天下之乱,始于袁氏,亦盛于袁氏。”

  他严重怀疑,袁绍也已经开始走袁术的路。

  真让袁术攻陷徐州,割裂东南,那袁术抢先一步称帝,肯定不缺投效袁术的人。

  士人被压制的久了,不满汉室制度的大有人在。

  袁术屡败屡战,每次都能重整势力,原因就是袁术很得人心,这部分人心就是反汉室社稷、制度的世族之心。

  而当年袁绍从雒都出逃,不去别处,偏偏选中河北,自然是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衡量的。

  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河北已经成为反汉的大本营。

  张角兄弟就出自河北,黄巾军大本营也在河北。

  皇甫嵩平河北黄巾军时,信都县令阎忠除职,就劝皇甫嵩割据自立。

  皇甫嵩拒绝后,阎忠返回凉州家乡。韩遂、马腾等人作乱,拥立的首领王国因作战失利被处死,又要强行拥护阎忠为首领。

  阎忠看不上这些人,担任叛军首领后无所作为,病死了。

  作为凉州名士,阎忠可以说是年老、郁郁不得志而病死,也有可能是韩遂顾忌阎忠的影响力,隐诛了阎忠。

  贾诩之所以清楚阎忠的事情,因为他青年还未展露头角时,阎忠就很赏识他,为他传播名声。

  再后来冀州刺史王芬企图在灵帝返乡时发动兵变,不仅仅是王芬狂妄,更在于冀州人愿意跟着他干,有这个群体共识。

  所以袁绍选河北,就是看中了这里有反朝廷的群体共识。

  而关东、南方其他地方就没有这种共识;即便英杰之士认为天下将乱,早作准备的话,也只是结交豪杰,为动乱做准备。

  这样没有反朝廷的共识的地区,少部分反朝廷的人会被大众情绪淹没,不敢表态。

  面对朝廷、地方长吏的迫害,这些人很少有人能举兵反抗,或成功反抗。

  帝国终究是太大了,个人能指挥、率领的军队规模又是有限的。

  举兵反抗成功,也就割据数县,成为一个宗帅、豪帅、流民帅,很难上台面。

  除非有大量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割裂郡县。

  否则光是地方豪族,就能牵扯、耗费你宝贵的战略时间。

  此前河北人在韩馥麾下时,就反意坚决;而袁绍夺冀州时,河北人分流变成了三股。

  一股投靠了更嚣张的公孙瓒,一股投靠袁绍,还有一股怀念旧主韩馥,被袁绍摧残破坏。除了这三股之外,还有永远都存在的中立派。

  韩馥以及韩馥旧部固然被袁绍摧毁瓦解,可与支持袁绍的人也是沾亲带旧。

  所以反意坚决的河北人到了袁绍麾下后,反而表现的没有那么叛逆,有些中规中矩……这种贞洁烈妇一样的反应,在贾诩这个经验丰富的人面前,被理解为河北人以此要挟袁绍。

  沮授、田丰、审配这些人不是不反,而是不想被袁绍轻易利用、驱使。

  只有袁绍做出了足够的让步,让这些人满意,这些人才会丢出筹码,支持袁绍正式割据。

  毕竟这一步很是艰难,成了就是新朝元勋、显贵;若是败了,那搭进去的不仅是当世几代人的富贵,还把祖先积攒的清誉也给赔进去了。

  可现在袁绍、河北人已经没有更多待价而沽的时间和空间。

  袁术只是割据东南,拿下青徐二州后,那袁术就是割裂东国,自称一声东皇、东帝,也是合乎形势的。

  到了那个时候,袁绍与河北人就被动了,不管做什么选择,都只能得到二流结果。

  袁术的称号建制,又间接证明赵基肃清太原大姓的必要性、正义性与前瞻性;也证明吕布在南阳干的对。

  会让那些公卿无法继续指责赵基、吕布,吕布那边的凝聚力、行动力会进一步高涨。

  袁术在时间上压制袁绍,而赵基则与公孙瓒在空间上压制袁绍。

  现在袁绍派兵试探性攻取上党,为的就是为接下来的行动争取操作余地。

  只能说吕布率军就食南阳,影响太过恶劣。

  张杨自身都独木难支,更别说张杨麾下的薛洪。

  薛洪不敢守上党,就是因为守不住;这个共识之下,上党吏民也不敢支持薛洪。

  就这样,上党高地轻易被袁绍夺走。

  可这重要么?

  在贾诩眼中,这一点都不重要,跨越太行山去跟袁绍决战,打赢了也没多少好处。

  同样的,袁绍拿到上党后,也不敢向太原进兵。

  上党对双方来说,仅仅就是个缓冲、边界。

  真要打决战,要么在太行山北部的代郡、中山、上谷郡打;要么在河内、东郡打。

  这是秦赵长平之战的教训,双方都不会强攻上党,或跨越上党以漫长的补给线去打决战。

  不是说上党高地无法通行大军,而是大军很难展开。

  如去年,赵基只能带少部分兵力去常山作战,哪怕与张燕合军,也不敢贸然与袁绍决战。

  因为即便打赢了,也无法全歼袁绍全军,到头来还是要进行攻城战,浪费时间兵力之外,只会便宜公孙瓒、曹操。

  贾诩反复考虑,断定河北将要生变后,当即返回晋阳,与赵彦商议。

  同时派遣使者,飞马通知赵基。

  前线战争已经无法停止,贾诩、赵彦能做的就是分兵驻防,警惕袁绍前锋部队进入河东、太原境内后搞破坏。

首节 上一节 313/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