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22节
主簿耿苞上前递出帛书:“明公,太原急报。”
袁绍定睛去看耿苞,耿苞神情格外的沉肃。
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事,袁绍调整呼吸,他想不到那边还能有什么坏消息。
天子在南阳,赵基总不可能奉皇后来争上党。
他接过帛书,抖开缓缓阅读,看着李傕、郭汜、护国讨袁等字迹,只觉得头晕目眩,咬牙冷笑:“竖子,竟如此辱我!”
一个讨袁,岂不是暗戳戳将他与袁术归为同类?
就袁术干下的那些事情,袁绍这里也很难办,只能装瞎。
你声讨袁术也不太好,给袁术壮声势更是绝无可能,只能当这件事情没发生。
吕布近在南阳都没有什么大举动,赵基倒好,风风火火平定三辅,不想着休养吏民,就要驱使关中虎狼之兵来关东杀人,这跟率兽食人有什么区别?
袁绍一眼就看出来赵基的目标,就是要借这场大义之战来清洗、消耗关中兵。
易地而处,他也会这么干!
他也很想测试河北士人的态度,可又不敢轻易试探。
就怕搞砸了。
不是怕河北士人举兵反抗,而是公孙瓒势力重整后,抓住话柄后又要动员幽州汉胡武装来冀州抢粮食吃。
名为忠义而起兵的幽州汉胡武装在袁绍眼中跟盗贼没什么区别,这帮人抓到一个能合理动员大多数人的战争理由,就会开战。
然后兴冲冲来冀州,名为讨伐,实际就是来抢粮食吃,再抢点别的什么东西。
失去鞠义,失去幽州骑士的帮助后,袁绍这里实际上已经不具备一战聚歼公孙瓒主力的战略打击能力。
如果今年冬天再给公孙瓒一个开战的理由,那么又能集合各种乱七八糟的人来祸害冀州。
冀州再富庶,也经不起公孙瓒这样的消耗、折腾。
如果冀州士人的耐心消磨一空,那第一个遭受报应的就是袁氏自身。
尤其是袁术半步称帝的情况下……河北士人有了合理推翻袁氏的借口。
西边又有赵基,这种时候袁绍根本不敢测试河北士人的态度。
他敢测试,公孙瓒就能轻易纠集大军来抢,河北士人也能出于公义驱逐他!
因此内心对袁术的恨意已经无法详细描述,可偏偏赵基打出‘护国讨袁’的旗号,让袁绍郁闷的难以言表。
总不能也发布讨袁檄文。
如果率先发布讨袁术檄文,那还像是汉家忠良、栋梁。
可现在赵基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讨平李傕郭汜,纠合关中虎狼之兵打出护国讨袁的旗帜,就已经先声夺人。
这个时候河北再发布讨袁檄文,哪怕陈琳能写出花来,也会惹来天下人的哂笑和轻视。
被人笑话不重要,若是被轻视,这真的会动摇袁氏在河北的统治基础。
难怪周围人神情严肃,现在怕袁术脚踢刘备拳打赵基,一举占有中原;也怕赵基、吕布联军大破袁术,然后乘势向河北进兵。
有曹操充当外围屏障,河北也有一战之力。
可屁股后面又是该死的公孙瓒,公孙瓒趁机出兵捣腾一下,那就全线崩解!
看似问题是袁术、赵基惹出来的,可真正的祸源依旧是公孙瓒!
不解决公孙瓒,袁绍就没有战略主动权。
莫名的,袁绍想到了陈王之死。
可公孙瓒修筑易京后,已经过上了穷奢极欲的生活。
不像陈王,生活平易近人,会经常亲自抚慰灾民;就公孙瓒那种人,死在女人肚皮上或宿醉烂饮而死的概率远远高于遭遇刺客。
袁绍将帛书递还给耿苞,就问:“袁术狂悖,诸位如何看待西州变故?”
其中的平衡太难把握了,双方谁赢了,都有乘势席卷河北的架势。
现在也不可能劝袁术上表请罪,袁术那边所有人都决定赌一把。
明明河北最为雄壮,可战略上如此被动,袁绍不满意,沮授这些人更不满意。
如果双方高度合作,也学袁术那样疯狂一把,或许也能拉上幽州豪强一战打崩公孙瓒。
割让出足够的利益,忠于朝廷的鲜于辅这伙人也能暂时糊涂一把。
应袁绍所问,审配率先回答:“今赵氏举兵护国讨贼,明公又何复疑虑?自是遣使西州,与赵氏消解误会,使其能全力征讨国贼。”
荀谌竟然也开口支持:“正是,今大义在西州,难撄其锋。”
见双方立场难得一致,袁绍没有什么喜悦,内心高度警惕,抬手抚须沉吟思虑。
如果赵基、吕布联军顺利打崩袁术,到底会发生什么?
袁术麾下那么多人士人兵败之后要么逃到交州去,要么只能来河北避难。
显然,从青州、曹操这里通行,来河北的距离更近。
那么多从逆的汝颖士人来到河北,而且还跟荀谌这些人沾亲带旧,舆论上自然会降低荀谌等人风评、影响力。
可那么多的外州士人,具有行政、领兵经验的士人进入冀州,岂不是也增强了荀谌等人的力量,使袁绍摆脱对本地士人依赖?
荀谌、审配两个人发言后,又是相互观察对方,都是一副为公事做想的忧虑模样。
袁绍真不想刺激并加剧土客矛盾,官位、资源有限,远道而来的人,不可能吃草过日子。
但客观上这些人充实军队、行政力量后,河北军政效率、质量短期内提升,或许还真有一战击溃、歼灭公孙瓒的可能性。
能跟着袁术混,这伙人绝对不是心慈手软的人。
所以战略变化时有概率除掉公孙瓒,也有可能引发内部的空前决裂,导致河北本土士人倒向公孙瓒,借公孙瓒的力量来消灭、驱逐袁氏、外人。
总之,袁术败亡后,这些逃难士人来河北,会直接改变燕赵对立的局面。
要么一口吃掉公孙瓒,要么被公孙瓒吃掉,没有继续忍受被动处境的可能性。
比起被公孙瓒吃掉,河北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现在这种被动。
袁绍去看沮授,沮授则回答:“明公,破桎梏之机就在眼前,又何必疑虑?”
越是表现的迟疑,越等于质疑河北人的忠诚。
袁绍自然明白,遗憾说道:“此前念与袁术同宗之情,使我险些因私废公。今赵氏举西州义兵讨伐逆臣,我自当助力、声援。遣使西州,撤上党所署长吏,由赵氏遣贤良赴任。如此,可表河北心迹。”
沮授长拜:“明公英睿,料想大司马也非器量狭隘之人。”
闻言,袁绍也是勉强笑笑,或许还真能将袁熙、高干从赵基那里捞回来一个或两个。
赵氏本身就对上党没什么兴趣,否则也不会轻易放弃。
因此刚刚结束的上党冲突,吃亏的只是吕布和张杨。
随即,袁绍就问:“何人为使比较妥当?”
沮授等人有备而来,汝颖人又在许都骚乱中有不好的风评,可能与赵基那边会有些误会。
所以荀谌一副思考模样,而审配率先开口:“有赵国赵庸赵元休,精明练达善于言辞,系赵氏同宗,可以为使。”
“若无别人,就征辟此人为幕府从事,以事西州交涉。”
袁绍开口,见荀谌这边也没有异议,就又说:“稍后引此人来,我当面授予机宜、应对。”
“喏。”
审配应下,他也清楚袁绍的难处,只能口口声声以西州、赵氏来代指赵彦、赵基祖孙,根本不可能称呼对方为大司马。
口中称呼对方为大司马,这对袁绍来说实在是太过于为难人。
不止是袁绍,袁术那里也是类似。
哪怕被击败,也不能在嘴上吃亏、服软。
第366章 相互干扰
宛都,东郊。
淯水两岸,麦田、稻田纵横交错,一眼望不见尽头。
吕布出巡,水稻是开春时所播种的,而麦又分为两种。
靠近宛都的是去年秋季种植的冬小麦,也被称之为宿麦。
宿麦成熟最快,随后是今年开春种植的春麦,然后是水稻。
这三种主粮之间,还有粟黍、各种豆类成熟;至于蔬菜之类,开春以来就不曾缺乏。
宿麦已经吐穗,农人与军屯吏士巡查各处,有拔草的,有抓鸟鼠的,也有扎立草人驱赶鸟雀的。
吕布来到田垄边沿,伸手抚摸已有些发黄、变硬的麦芒,脸上笑容从内心深处迸发。
收割宿麦之后,就是源源不绝的各种粮食,他终于摆脱了四处就食、求粮度日的窘境。
张辽、魏越随行,吕布折断一节麦穗双手合拢用手掌搓动,搓掉麦壳、麦芒,看着绿白两色的软软麦粒,吕布送到嘴里咀嚼。
口感清甜鲜润,笑说:“想当年我等持董卓首级奔入南阳,袁术虽礼遇却不曾顾及我等饮食,再到后来河北、兖州之战,为了这一口吃的,打生打死,实在可叹。”
魏越也折麦穗效仿,咀嚼青麦,很想说什么,又觉得此刻已经不需要再说什么了。
张辽望着缓缓涌动的麦田,心中感慨也是不小。
如吕布所言,前前后后打那么多仗,目的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终于吃到了自己地盘上的粮食,看今年气候变化,哪怕盛夏爆发涝灾,也能收获足够今年使用的粮食。
当南阳地区粮食能勉强自足的时候,刘表这里供粮的压力也会小很多,也不会太过于抗拒。
用粮食买平安,对荆州人来说并不亏。
人的心态是很奇怪的,相同的外输粮食数量。
吕布这里缺粮,荆州人是一种不忿不甘;可当吕布不缺粮食后,荆州人的情绪反而会稳定很多。
吕布继续折麦穗,准备拿回去给家里人尝一尝新鲜的青麦。
这种青麦蒸熟后混合酒曲,稍稍发酵,也是一种不错的饮品、零食。
魏越、张辽、杨俊等人也在田垄边折取颗粒饱满、卖相极好的麦穗。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