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327节

  为了不跌倒,只能用更快、更乱的步伐来纠正,否则会立刻摔倒!

  从始到终,曹操就看不上袁术。

  袁术拥有他羡慕的一切,但袁术却从来不珍惜这些,反倒与轻侠、不法之流厮混。

  见曹操举出孙策这个例子,曹仁也就点点头。

  在面对袁术侵攻时,己方与孙策的立场高度一致。

  曹操这时候举杯示意,问:“刘玄德穷途末路,也向我发书求援。子孝以为,他能否撑到吕布、赵基发兵来援?”

  曹仁也举杯回应,两人饮酒一口,曹仁略思索,就说:“弟以为可出偏师,夺小沛,迫近彭城,以激励刘玄德、关云长固守之心。”

  此前刘备派关羽进驻小沛,结果陈王遇刺、刘繇病死,袁术急速膨胀后,刘备从小沛退兵。

  袁术兼并陈国后张勋这一路大军顺汴水、睢水而下,也已分兵进驻小沛。

  可因历史战绩的原因,曹仁也看不上袁术军队的作战能力。

  张勋不好打,可张勋派出去的偏军还是能打的。

  至于出击小沛后袁绍的态度变化……就连曹仁也清楚袁绍的性格,只要他答应袁绍的安排,就能获取一层好感。

  好感消退之际,曹操出兵小沛,纵然违背了袁绍的安排,袁绍也不会过于苛刻、追究这个事情。

  出兵打小沛,可以直接测试出袁绍的真实态度。

  袁绍态度不好,可以抵消;袁绍如果乐于见到这种事情,那就加大力度,主动与朝廷讨伐袁术的大军交好,并相互配合。

  曹仁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曹操拿着筷子久久不动手,凝视一侧沸腾的煮酒器具。

  片刻后,曹操回神,见曹仁起身给两人添注热酒。

  等曹仁重新落座后,曹操才说:“袁本初想坐收渔翁之利,可公孙瓒在他背后,不敢有所举动。袁术强,则支使我军与朝廷配合;若袁术处于劣势,本初会大举进击公孙瓒。”

  这是曹操的见解,说给曹仁听,曹仁去了袁绍麾下,如果遇到类似的会议,曹仁也能择机发言。

  袁术是穷兵黩武的打法,击败朝廷联军后肯定还会向外扩张。

  朝廷联军则不同,吕布要考虑南阳的稳固,不会长期在外征战;赵基也是,也要顾虑各自的后方。

  他们击败袁术后,在意的是维持自身的稳固,而不是对外扩张。

  乘胜而进,攻击袁绍的话,仅仅是粮食问题,就能让他们头疼。

  而自己,朝廷讨伐袁术时,自己也出兵打袁术,吕布、赵基即便想打他,也缺乏开战的理由。

  强行开战,还有刘备劝解、说好话。

  真打起来,两人大义有缺,也有腹心不稳的隐患。

  所以自己必须动作起来,提前与袁术交战,声援刘备,获取刘备的人情。

  天下五个宗藩,已丧其二,己方救援刘备,本身就是一种忠义之举。

第371章 凶险转移

  宛都,城内司空周忠府邸。

  府邸规模并不大,只是寻常富户人家的格局。

  南阳闷热暑气之下,来周忠府邸的官吏都只是穿单薄衣物。

  杨琦来的最晚,他来时拄着拐杖,其他公卿在院中、院外道路迎接,列队目送杨琦经过。

  门户前,太尉杨彪、司徒赵温并肩而立,走下台阶来迎。

  杨琦就问:“如何了?”

  赵温不语,瞥一眼边上站立的张机张仲景。

  太尉杨彪则开口:“自清晨晕厥以来……已口齿不清,难以言语。”

  “引我去见。”

  杨琦语腔无奈以及遗憾,周氏一族对两淮有着较大影响力。

  可去年许都骚乱时,周忠就已病重。

  迁徙到南阳后,近有吕布专权,外有赵基与吕布呼应成势;最为可气的是陈王遇刺、刘繇病故,使得东南局势瞬间失控。

  而真正压垮周忠的是其从弟周尚,被袁术委任为丹阳郡守;族侄周瑜,弱冠之年也被袁术拜为将军。

  传到宛都的消息就是这样,真假难辨。

  所以很多人从逆,也无法证实,也就无法进行政治上的清算。

  再说了,还都想着以后策反对方,基本上都是留一线回旋余地。

  可周尚的的确确接受了袁术委派的丹阳郡守职务,原本袁术是要拜周尚为公卿,周尚婉拒后主动申请,这才外派为丹阳郡守。

  袁术也主动拜周瑜为将军,可周瑜也谢绝了,又不好太过得罪袁术。

  因而周瑜只是在袁术麾下担任县令,这次徐州争夺战结束后,若是袁术胜利,搞不好周氏一族会与袁术高度捆绑。

  到那个时候,周瑜担任将军,彻底与袁术绑死,也就成了大概率的事情。

  这些消息压在周忠心头,本就有病在身,南阳自四月以来不见降水,又闷热异常,内外种种不利因素之下,周忠终于撑不住了。

  同为三公的杨彪、赵温引着杨琦进入屋舍,周忠躺在榻上,面容枯败没有血色。

  只有眼睛勉强还在转动,见到杨琦很想说话,可只有面容微微扭动,发不出声音。

  杨琦快步上前,坐在榻边附耳聆听,可也听不清含糊的声音,只能温声安慰:“嘉谋安心,东南之事有我等在朝,自会多加回护,不使彼类残害忠义贤良。”

  这下周忠释然了,长呼一口浊气仿佛灵魂的一声呢喃响彻在杨琦耳际。

  他抬头再看,周忠双目瞪圆没了动静。

  杨琦回头看杨彪:“司空护卫天子东迁,历经艰险功勋卓著。我这就入宫,待天子下诏后,就下葬司空于城东豫山。”

  “喏。”

  杨彪拱手应下,此刻的他也忍不住挽袖轻轻擦拭眼角。

  此前侍中丁冲,黄门侍郎钟繇、议郎董昭,以及原羽林中郎将桓典以及其他廷臣被害死,杨彪虽然哀怒,却不觉得伤怀。

  周忠不一样,是同龄人,两世太尉的门第。

  如果没有天下大乱,以周氏后起之秀的发展速度,如今必然是三世三公的顶级公卿世家。

  杨琦又看看赵温,赵温也只是回以目光。

  赵温明显被杨琦为首的公卿队伍排挤了,但赵温并不屑于解释什么。

  他并没有倒向吕布或者赵基,他只是不想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斗争、消耗中。

  他牺牲的再多,获利的也是关东士人……哪怕西州士人获利,也跟他这个益州僻壤的士人家族没有多少关系。

  益州可以分为蜀中、巴中、南中与汉中四个板块单元,虽然不乏公卿门第,但普遍被朝中其他士人家族压制。

  越是益州高门中拔尖的家族,越是能感受到这种排挤。

  经历过天子东迁一系列破事,赵温只是与赵彦达成了某些默契罢了。

  反而因为维新大政的原因,这些旧日公卿还不敢明着攻讦他,生怕他破罐子破摔,彻底倒向赵氏、吕氏。

  在公卿的角度来看,赵氏、吕氏都是夺权者。

  经历过雒阳、长安以及安邑政变后,别说赵基这样的两千石门第,就是让传统的外戚伏完、董承来执政,公卿们也不会同意。

  外戚执政这条路过去引发了多少政变与死亡,显然不利于士人家族的发展与传承。

  他们想要开辟一条新路,能上能安定国家,下能稳住庶民,中间的他们能掌握权柄,也能世代传承。

  某些程度上来讲,袁术只是这个设想的先行者、践行者。

  认清楚这一点,那么拖一拖朝廷平叛大军的后腿,也就不会生出什么愧疚感。

  可问题也很明显,赵基、吕布这个组合,再加上荆益二州、徐州刘备这三个宗藩,显然也有一战之力。

  看似赵基、吕布是在维新大政的框架下夺权,论本质他们拼杀的越狠,越是在维护朝廷旧有的传统。

  维新大政的真正本质,就目前来说,为的还是维护朝廷,是保守的。

  反倒是袁术那里大胆尝试,更像是另一种、更进一步的维新……这种维新如似汤武革命,赢了就是革命,输了就是乱国反臣!

  周忠,担心的就是这个。

  周尚、周瑜这对叔侄,对整个庐江周氏而言,只是偏支庶流。

  嫡流是周忠这边三兄弟,周忠只是老二,一双儿子率部曲上雒时被董卓派兵劫杀。

  可周忠还有侄子,侄孙,作为嫡流,特征就是辈分小年龄大,他侄孙一辈年龄比周瑜还大,辈分却小一辈。

  袁术身边,肯定有周氏嫡流效力。

  有他们在,周尚辞任公卿,周瑜推辞将军……不过是正常的分家避祸,袁术理解这些,也不会太过计较。

  周氏的祸端在于袁术败亡之后,可弘农杨氏的祸端就在眼前。

  赵基平定三辅之后,随时可能向杨亮、杨修这对堂兄弟下达征辟,到那个时候,就轮到杨琦、杨彪被赵基抓软肋了。

  征辟杨亮、杨修进入大司马幕府,看似是他们渗透了赵基,可实际上也就给了赵基抓他们工作疏漏的机会。

  安排一些繁杂的工作,足以消磨杨亮、杨修的心神、志气;赵基随时可以找茬,名正言顺严惩杨亮杨修。

  所以目前的公卿团队,很想扯吕布的后腿,可因为软肋或立场的原因,不敢随意发作。

  如果只是吕布或赵基一个人,他们自然敢赌一把。

  董卓被谋杀了三次,还不是倒下了?

  现在的问题是吕布在内赵基在外,如果不能同时发作一起除掉,那活下来的那个人就能快速兼并对方的部众,然后发动血腥报复。

  高层次的士人不是河边的芦苇,就现在这样的乱世,不利于高层次士人成长。

  乱世中青壮年士人普遍出仕于各方军阀,并与对方牢牢绑定。

  这就导致他们在本地有较高的影响力,却不受其他地方士人的认同,反而相互视为仇人。

  天下大乱之前,成长起来的高级士人,都是海内共同认可的,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具有广泛的认同与影响力。

  而眼前这些具有海内广泛影响力、声望的士人渐渐年老、死亡后,将很难找到合适的替补。

  后续公卿缺乏海内公望,他们担任公卿又有什么意义?

首节 上一节 327/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