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29节
赵基虽然有很多任性、意气的行为,但赵基那个年龄,讨灭大姓、摧破庄园之类的事情……在关东看来,也就那么回事,赵基挥出的刀又没切到自己身上。
被赵基弄垮的太原、上党、三辅大姓,可都是传统的西州地区。
赵基本贯琅琊,出身关东……不狠狠杀西州大姓、豪强的威风,难道要等这些西州大姓主动发难?
地域竞争的思维下,关东主流士人反而不觉得赵基做的过分。
料想以后赵基真若平定西州,进取关东州郡时,自会采取怀柔手段。
同时吕布武力洗掉南阳大姓、贵种……在关东看来简直是一件为天下除害的善举。
天下士人可以大致分为四部分,关东、西州、南阳与边郡。
就跟荆州内部非要分为南阳、荆北、荆南三部分一样,帝乡南阳士人是独一档的存在。
吕布重创南阳大姓,有一种为关东、西州、边郡历代士人出气、报仇、清算的痛快。
可吕布出身边郡,门第更低,所以陈登也不看好吕布。
当年董卓何等雄心壮志,也只坚持了两年半;吕布还能比董卓强?
与之相比,赵氏祖孙就很善于取舍,将灾难的源头抛给吕布。
两人讨论中,都认为吕布很快就要消亡;而赵基如果今年出兵后退回西州,安心经营基业,那还有一番作为。
若是逗留关东,与各方混战不休,西州残存的精锐被消磨、重创后,赵氏也会陷入衰弱。
余下刘表岁数太大缺乏锐气,开拓精神不足,也将一事无成;公孙瓒也是边郡出身,早晚也会被袁绍耗死。
倒是曹操、刘备,陈登认为刘备能做一番事业,大有效仿光武旧事的趋势。
而陈留出身的舒邵虽然讨厌、憎恨曹操,但也认为曹操的狠辣,或许除吕布的天命,就会应在曹操身上。
陈登、舒邵畅饮畅谈之际点评天下英雄,日落时才结伴乘车回城。
第373章 三省齐聚
雒都西郊,显阳苑附近的平乐观。
原灵帝检阅西园军的平阔处,依旧能看到当年残存的营垒废墟,还有董卓率军入雒时驻屯的旧营。
这些营地与各种宫院、庄园、宅邸、平民居所都已被烧毁,举目望去,处处是废墟。
也只有军屯田野附近的村落经历了重修,勉强可以住人。
随赵基而来的各军分散驻屯,从废墟中搜集建筑材料,多在原地重新修筑一座座营垒。
赵基检查平乐观大营后,又率骑从去雒都。
路过白马寺时,这里也不例外,也被吕布焚烧成了废墟。
董卓、吕布撤离时抢了一遍,还是从活人手里拷打抢的,效率最高。
后来孙坚入雒,也抢救性挖掘了一些。
再后来朱儁入雒阳,陶谦组织关东各方给朱儁提供兵员、军资,但因为各方拖后腿而破产。
但依旧有各种军队来到雒阳,再到天子东迁各方军队入雒。
使得雒都城内、城郊大型废墟都经历过搜查检索,即便这样,上雒分散驻屯的士兵依旧热情满满的去废墟中搜集建筑材料,顺带发点小财。
只要不是发现较大规模的藏金库,赵基也懒得介入。
不发军饷已经很过分了,再去扣这点财物,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雒都西门,原本的城门也被焚毁,现在城门是新装的,连漆都没有。
河南尹毕谌引着郡府官吏,以及雒都留守的三省主要大员都来迎接赵基。
当首之人就是中书省中书监赵蕤,其次是刘艾等五位侍中、以及六位尚书。
尚书省内,尚书郎柳孚站在本省班列最末;尚书省按赵基规划的制度,应该是尚书令主管,其下是左右仆射,再下是六曹、也能说是六部尚书。
在原本尚书台的三级结构里,硬塞进来第二级尚书左右仆射,以及第四级尚书侍郎;使得原本第三级的尚书郎屈居第五级。
雒都之内,还有赵彦司隶校尉衙署编制内的都官从事高宠,麾下三百余人,掌刺奸之事,按制度有闻风先抓再审的特权。
基本上等于控制雒都内三省、河南尹官吏的生死大权,只要先动手把你抓了,罪名难道还找不出来?
至于小小的雒阳令、雒阳尉,也就只有掌管民事、治安的权力。
雒都城内连几个像样的百姓都没有,他们属于纯纯的摆设。
来迎赵基时,连主动上前搭话、自报身份的资格都没有。
赵基再是轻车简随,也有三百余扈从车骑,讨关中时的四面大旗也增加到五面战旗,多了一面‘尚书左仆射’大旗。
见过诸人后,赵蕤、刘艾与赵基同乘一车,开始入城。
城门以内街道上,就是都官从事高宠麾下的都官徒隶,都是穿戴轻便两裆铠,持矛戟配刀剑,或背弩,或挎弓。
战车之上,赵基看着城内各处陆续修建的营房、衙署,问:“雒都近来气候如何?”
刘艾回答:“回大司马,降雨稀少。好在元明公冬季时命军士打造水车,今各处田地多能引雒水、伊水灌溉,稍远一些也可车水灌溉。”
赵蕤也紧跟着说:“若无阴雨,再有五六日就可收割宿麦。”
“不能静等宿麦收割,与逆臣袁术之战势必耗日持久。”
赵基扭头看刘艾:“军中不缺木匠,如今也不缺畜力。如今种植麦豆粟黍,年内可能成熟?”
刘艾略回忆,就说:“为难之处在于灌溉,关东气候与雒中类似,春旱之后亦有补种夏麦之事。”
“既然可行,稍后我就命令各军于驻屯处择地开垦;宿麦抢收之际,也要抢种夏麦。”
赵基说罢不语,今年这场战争比去年更麻烦,他失去了陈王这个可靠的中原补给站。
也不能指望吕布从南阳运粮,吕布这段时间派遣的使者,总是在书信中抱怨南阳气候入夏后的干旱。
今年南阳的干旱比去年稍稍好一些,起码春天时降雨充沛,雨水积聚于山野之中,也滋润了春天的禾苗。
所以今年的淯水水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不至于干涸到能步行过河。
车骑队伍抵达尚书省,赵基来时,他的卫队已接管这里的防务。
直入省内,赵基落座于大厅,吕布的全权使者秦宜禄全程跟随;门下省五位侍中也在。
至于河南尹毕谌,根本没资格参与中枢三省会议,只能在外面等候。
中书省的副手中书监赵蕤也在,三省齐聚一堂,很多事情可以在这里立刻达成决议。
待诸人坐定后,赵基看向门下省五位侍中:“今袁术已反,左将军当另选贤良。徐州牧刘玄德以疲弱之徐州坚贞不屈,宜授重号,以坚其心志。”
门下省五人同列而坐,刘艾为首,其次是台崇、种辑、许汜、王楷,五个人相互看一眼,见独坐一边的秦宜禄不做反对,当即刘艾拱手:“大司马提议甚为妥当,某附议。”
其他四名侍中陆续附议,只是种辑神情不爽。
按着三省制度,应该是门下省议事提案,交给中书省核定批准,再交给尚书省执行。
现在赵基堂然皇之以上公大司马、尚书左仆射在门下省进行提案、表决,已严重破坏了门下省的权威。
此前门下省议事,都是议事前私下接受赵基或吕布的授意,然后再集议表决。
起码各种提案是在门下省内,由列位侍中提出。
可台崇、许汜、王楷这些人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的,袁术谋反作乱本就是反常事件;这种非常之时,赵基或吕布直接提案,也是合乎情理的。
门下省五位侍中附议后,黄门侍郎毌丘兴捉笔书写这道决议后的提案,转交给中书省。
中书监赵蕤签字,转交给一名中书舍人誊抄,这位舍人将誊抄件交给赵蕤再次签字后入档,当堂就将原件送到兵部尚书处。
六部尚书只负责执行,没有议论的余地。
所以执行尚书与侍郎签字后分别给门下省、中书省回执,这些回执以及官印问题、赏赐落实,就会交给尚书郎去执行。
而诏书也分两种,一种是颁布天下的,涉及个人需要专人宣诏的,则由中书省选择谒者去执行。
重要的诏书,宣诏使者就会涉及三省,由尚书郎、谒者以及门下省的黄门郎一起执行。
越是重要,三省专员的身份就高。
如拜刘备为左将军,这是朝廷重号将军,就该由三省一起出人,组成一个相对豪华一点的宣诏队伍。
现在这种情况,也只能先行公布,并制作新的左将军金印,等解围后再当面落实。
如果刘备能挡住袁术,坚守到朝廷大军抵达徐州战场……那么战后论功,赵基不介意给刘备、关羽一个亭侯爵位。
按着刘备累积的功勋,也该封侯了。
三省制度内的官员,已经渐渐习惯三省这种理政方式,时间越久,这些人成为三省制度拥护者的概率越大。
完全排除三公的议政权力,这权力不会凭空消失,最终还是回到了三省这里。
现在三省齐聚,吕布的使者秦宜禄不反对的事情,赵基都能快速落实。
拜刘备为左将军,只是一次试水。
紧接着,赵基就对另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动手,问秦宜禄:“大将军对扬州牧接替一事,是何意见?”
秦宜禄看一眼许汜、王楷,就说:“此事省内议论,或以豫章华歆接替,或以中山刘子惠接替,或以侍中子芳公接替。不知大司马是何看法。”
“扬州此前乃系宗藩,自当扶立新的宗藩,如此可安天下士民之心。”
赵基一开口就否决了华歆,又说:“刘子惠曾与我一同战袁绍于常山,虽有盛名于河北,然而他功绩、履历欠缺。不知子芳公意下如何?”
刘艾拱手回答:“急朝廷之所难,人臣之本分也,不敢推辞。”
“嗯,大将军若无异议,就辛苦子芳公前往豫章就任扬州。”
赵基又问:“不知子芳公离任后,可能举荐合适人选接替侍中一职?”
刘艾回答:“朝廷东迁,忠良多已殉国,实难推选合适人选。”
“那缩小范围,宗室中可有勉强任职者?”
赵基又问,只要推上来的接替者是宗室身份,那有助于增加三省的合法性、说服力。
刘艾闻言为难,赵基的根基在西州,西州几乎没有宗室王侯,自然也就很难繁衍出庞大的刘氏宗藩。
想从西州选拔一个受赵基影响、控制的宗室侍中,实在是很有难度。
想来想去,实在是想不到出身较低,名望又高,还方便依附赵基的人。
也不是没有合适的人,只是对方出身太高。
见他为难,赵基就说:“但说无妨。”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