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57节
平原国、济南国本就属于青州,得平原国,孙策就能触及袁绍腹心,并与公孙瓒取得联系;而争夺到济南国,则能一刀抵在曹操腰眼子上。
吕布询问的问题,秦宜禄思索一番,从这段时间接触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说:“大将军,以臣对孙策的了解,他纵然有心撤军,可更重视名望。不破袁术,孙策不会轻易撤离。”
战场上正面击破袁术的主力,才能彻底洗清孙策往日的恶名、冤屈。
秦宜禄也不清楚赵基对孙策的影响力度如何,只能做出一个大致的预判。
吕布既想大破袁术,为自己、朝廷树立新威;也想各军汇聚后,相互牵扯之下,能达成某种均势。这种均势之下,与天子、公卿关系更好的他,自然能迫使各军做出让步。
比如派遣关键人物入朝为质,做到这一步,接下来做什么都会顺手很多。
现在赵基要撤,让吕布有一种釜底抽薪的无力感。
赵基对外借口是要回救关中,不知情的人可能会相信,甚至会联想,推测认为是袁绍策动了卢水胡作乱。
赵基对内借口就是避免两虎相争,双方数次会面,都闹的不是很愉快。
避免爆发更大的冲突,赵基放弃即将到手的功勋、名望,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可吕布以己度人,认为赵基这是在以退为进,企图索要更大的指挥权,最终目的可能是破袁术后,找茬把曹操揍一顿。
砍掉曹操一条手或一条腿,吕布也乐于看到这种局面;可如果将曹操砍死,那他就要提前面对袁绍,这绝不是什么好事。
他的麻烦事,自然是赵基想要看到的事情。
吕布思索片刻,就说:“此事我明日一早与公台、季才一同商议,宜禄暂且回去休息,明日再去汝阳面见元嗣。”
“喏。”
秦宜禄拱手长拜,后退两步又停下,想了想说:“文远配属于大司马以来,与大司马颇多走动,异常亲密。”
“文远之事,宜禄就不必再管了。此战之后,宜禄也可治民、领军镇守一方。”
吕布回应一声,秦宜禄再拜,这才退了出去。
他走后,吕布端酒欲自酌,却停着眯眼,还是猛地仰头滋溜一声干脆饮尽,随后冷笑几声,起身顺台阶上了西阁之上。
不管赵基是不是以退为进,既然想走,那就走吧,没有赵基,他一样能击破袁术。
就连曹操,没了赵基、孙策,携破袁术之大胜,再把曹操打一顿也不影响什么。
吕布有比较丰富的挨饿经验,他很清楚缺粮后,人根本没有道德、法律、底线可言,都是人形猛兽。
到了那样的地步,再去讨论、掰扯什么护国、尊皇、讨逆就显得很愚蠢。
只有吃饱了,能滋润存活的时候,才能去谈论这些政治立场。
以他对赵基的了解,这次出兵中原,给陈王复仇全盟友之义只是一种宣传,救援刘备、徐州也是宣传,是糊弄普通士人、官吏的。
说到底,赵基就是带着人来吃中原的粮食,回去时能再抢些人口就更妙了。
现在大霖雨,秋粮绝收在即,没法吃到秋粮,赵基肯定要撤军。
这个精明的小贼绝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易地而处,他也会这么干。
如果没有眼前的涝灾,以赵基的厚脸皮,那赶都赶不走,赶得急了,赵基翻脸后也要逗留、吃中原的粮食。
在吕布眼中,赵基就是如此的不堪。
不过再鄙视赵基,吕布还是相信赵基的立场,起码赵基不会突然发兵袭击他。
这是孙策、曹操、以及刘备无法比拟的,赵基连公卿、天子都能移交给他,又怎么可能听这些人的蛊惑,发兵重新来抢?
也就孙策、曹操、刘备这些人还心存幻想,有突然举兵来袭的可能性。
天子、公卿绑在一起,在赵基眼中可能还不如十万石米麦重要。
另一边,赵基释放军中做人质的孙翊,他不认为孙翊这个亲弟弟能要挟到孙策。
既然无法产生实质胁迫,还不如大气一点,给孙策放回去。
孙翊传信后,孙策引着百余骑星夜来见赵基。
赵基也是出营十里,在一处路边哨卡与孙策会面。
营火燃烧,赵基铺开带来的地图,指着徐州方面说:“泗水暴涨,刘勋以及陈国兵反戈易帜,已汇合臧霸、昌霸、关羽各军,联军不下五万。张勋麾下各军驻屯泗水两岸,遭受水淹,未战大溃,已向淮南寿春撤离。”
孙策认真聆听,揣摩徐州方面发展的趋势,凝声:“如此说,刘玄德汇合刘勋各军后,纠合陈元龙,我那兄长也会临阵反戈,如此徐州十万大军已然成型,将逆淮水而上,进讨寿春?”
易地而处,他肯定联合各军去抢寿春,淮南空虚,就寿春有大量财富、人口与最后的储粮。
抓到寿春的财富,能充作军资,稳固军队;寿春城内的各种人质,则能快速接管袁术的旧部。
刘备一方肯定是护国讨袁的立场,所以刘备的劝降与吕布、赵基的劝降对袁术旧部来说没有较大区别,这些人肯定倾向于抓着亲属人质的刘备。
如果刘备破寿春,快速兼并袁术旧部,立下这样的功勋,那么立刻就能成为宗藩表率、楷模。
刘备是卢学出身,可比吕布、赵基更受传统士人认可。
孙策不敢想象,如果刘备带着这十万乌合之众也来陈国,到时候各处人挤人,真爆发混战,鬼知道会打成什么样子。
如果抢不到寿春内的财富、人质,孙策也就没有进取淮南的心思了。
不管刘备是来陈国,还是去淮南,都将成为最大不可控因素、变数。
徐州作为青州的近邻,去年双方又产生过冲突,孙策感受到浓厚的危机感。
作为一个外姓军阀,他本能的警惕、不喜欢刘备这种横空崛起的宗藩。
生怕刘备再重蹈高祖、光武那样的神奇经历。
见孙策很懂事的样子,赵基也是默默松一口气,就说:“今曹操主力将顺鸿沟而来,其后济北、东平、济阴空虚。这是孙侯的机会,急行军返回泰山,再夺济南,从容分兵可定齐地、胶东。”
孙策也有顾虑:“那陈县之围?”
“我来围。”
赵基说着露笑:“管亥四部留下,以增灶计伪装孙侯大军。我率部进入陈县,大将军来接替我。大约五天后,查明刘玄德举动后,若事不可为,我自会撤回西州。今后我在西,孙侯在东,以你我的盛年,来日再战,以定天下归属。”
这话如此露骨,说到孙策的心坎儿里了。
话说到这种地步,孙策也就不再伪装什么忠烈功臣,点着头却表达顾虑:“若无破袁术功勋,恐难令青州吏民敬服。”
“这也简单,攻破陈县就是。”
赵基笑了笑:“刘勋反戈、张勋败逃,袁术若是知闻,又岂会困守陈国?孙侯围三缺一,你我半路再设伏,放袁术回寿春即可。”
放袁术回去给刘备捣乱,这样大家都有发展的时间。
刘备壮大的太快,吸纳刘勋、陈国兵以及孙贲后,完全就是另一个破局的袁术。
拖住刘备,不仅是赵基、孙策的共识,很快也会成为曹操、吕布、扬州牧刘艾的共识。
只要无法快速扩张,暂时与刘备合作的刘勋、孙贲见前程有限短期内无利可图,自然会脱离刘备。
分分合合,才是常态。
第406章 狮虎狼王
只要孙策愿意去青州跟袁绍、曹操火并,那这就是稳固、极好的盟友。
就孙策的性格,站稳青州后,又怎么可能与刘备达成什么稳固的联盟关系?
而也只有孙策在青州,也能避免刘备快速统一青徐。
长远来看,吕布是盟友,孙策也是盟友。
盟友么,都是相互抱团取暖,用来搭桥过河的。
等天气不再严寒,等过河之后,盟友不过就是交情比较好的敌人。
赵基心安理得给刘备挖坑,至于刘勋倒向刘备一事……也没什么好生气的,只要刘备无法快速攻陷寿春,刘勋肯定会脱离刘备。
甚至纪灵西营军中发生的霍乱痢疾,以及大范围涝灾可能引发持续的瘟疫……赵基真的顾不上了,能保证自己军队、家属吃饱肚子,不被饿死,避免他们被大范围瘟疫残害,就已经很困难了。
与孙策会面之后,赵基返回汝阳东营之中,实在是无心睡眠。
张辽也已经察觉了纪灵西营的危机,张辽肯定不打这样一戳就爆毒水的烂仗。
功勋武名哪有麾下军队的性命重要?
想要扬名立世、急于出头的中低级军吏才迫切需求功勋武名,而一个个掌握独立武装的将军们,真不在乎这些名誉问题。
真把军队折损一空,再好的名誉也是没用。
岂不见皇甫嵩、朱儁、盖勋等人前车之鉴?
营中,赵基独自一人烤火。
他遭受的教育,以及生活常识里,可以教授一个人去做好人、老实人、奸商或油滑的成熟人;很少几乎、也找不到怎么教你做军阀、奸雄的经验手册。
就连卖国贼、带路党这种职业,往往也是卖国无门,带路时往往还放不下身段脸面。
总的来说,拿飞禽走兽拟人来形容的话,有太多的经验来教你当牛马、猪狗、鸡鸭、乌鸦喜鹊、狐狸老鼠,却很少有教你当狮虎、毒蛇、白鹤的。
就连狼,也只是教你变成群狼,而非狼王。
身处如今的位置,他感觉自己脱离狼王的身份,开始向狮虎层次的完全体进发并形变。
而孙策,更像是一头小狮子辛巴。
孙坚当年几个错误的选择,可以说是错失了天下。
孙坚当年就有认知上的局限,始终是以狼王自居,而非狮虎。
这种局限已经让孙坚吃了大亏,继承孙坚衣钵的孙策,看似是新的狼王,本质上是狮虎。
董卓、吕布都是狼王,也都有认知上自我局限,放不开手脚,即便作恶,也恶不到关键。
曹操、刘备也是狼王,只是他们从开始当狼王的时候,就想着要当狮虎。
真没机会的话,就屈身守节做个狼王;机会出现后,自然会当狮虎,去践行、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
而自己呢,从发动安邑兵谏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单纯的狼王、头狼了。
天要下雨,房子外的人被淋雨、冻死就冻死吧。
屋舍之外有无辜的人,也有很多穷凶极恶、表里不一的人。
房子就这么大,产出的粮食就这么点,能养活的人口终究是有限的。
赵基独自安慰自己,他面前营火跳动,他几乎已经透过跃迁、变化的火焰,看到了中原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天色渐亮,天空阴沉,风势强劲。
赵基全军闭营不出,修养着吏士、马匹气力。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