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83节
正面交锋技不如人没什么好说的,可若是因为粮食中转站被赵基奔袭捣毁,那别说全军上下吏士,就连吕布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
吕布检验临时邸阁之际,就见鸿沟下游而来的船队往岸边卸载稻谷、小麦与豆类。
岸边魏越的军队正用粮车接取,标准的粮车车厢是纵置长方体,每车容积二十五石。
装稻谷的话,密度低一些,整体负重会轻一些。
卸载过程并不快,用大斗或竹编、藤编背篓从船舱里装载,苦力徭役背负背篓到岸边,登上新搭建的木台,将背上的粮食倒入更大的大斗里。
这些大斗有出粮的槽口,装粮的粮车停到槽口处开始接取粮食。
这种取粮的地面铺着草席,地上洒落粮食,也有专人搜集这些粮食,再装到粮车里。
可能是因为吕布亲自来巡查,装卸粮食的苦力、徭役工作认真,很少有粮食洒落。
能参与运粮,对苦力、徭役来说也是个相对不错的工作……但风险也很大。
吕布也是见怪不怪,他年轻的时候见过更铺张的场面,运粮、卸粮、用粮的分属各方,装卸交割过程中为了贪图轻松或获利,没少糟践粮食。
袁涣跟随吕布出巡,就见北面信使疾驰而来,送来一份军书。
吕布翻阅后心情大坏,对身边亲信李黑气急而笑,故作感慨说:“我自以为当世神射,虽知赵元嗣亦有射饼勇名,想来最强也不过与我相当。你也看看,成廉、宋宪竟然说赵元嗣一箭追射二百余步,误杀我的使者!”
李黑默默接过成廉、宋宪以及各营营督、司马一起署名的军书奏报,也看到了那‘二百余步’、‘误中’字眼,凝声疑惑不已:“二百余步?”
他是一个纯粹的武夫,当即按着专业本能分析:“若真是如此,大司马所用强弓应有十石弓力?”
军中弩具以三石为标准,三石以上就是强弩。
三石到六石就是实战用弩,单兵上弦可以踏张上弦,也能借助腰力上弦……不管怎么上弦,普遍都会借助上弦钩带进行辅助。
六石以上的重弩单兵上弦非常不便,不是不能上。
而十石以上就是传说中的大黄弩,大黄弩用了制弓的角筋技艺,干燥后弩体呈现黄色,所以称之为大黄弩。
最强的大黄弩能达到二十石的恐怖拉力,这需要车辆配合类似绞盘的装置进行上弦。
民间不禁弩,流通的兵弩主要指的就是三石到六石之间的强弩,六石以上的重器很难在市场上流通。
缺乏专业技能,也无法保养、维持重弩的性能。
李黑按着自己经验进行分析,赵基那一箭不是说射了二百多步远,而是射了二百多步后还破甲误杀了大将军的信使。
弓力计算也有一个倍数问题,十石弓的弓力也就与五石的弩类似。
其中有弓矢长弩矢短的差异,相同弓力下,弓弩箭矢的表现也不一样。
五石弩已经是强弩中的上品,精锐弩兵哪个不是膀大腰圆?
借助腰间缠绕的绳带,挂着铁钩,才能满头大汗爆发力气才能在一瞬间完成上弦。
可赵基指力强劲,竟然能扣住弓弦引而不发从容瞄准?
弓臂竟然没有炸裂,箭矢更是承受住了这么恐怖的力道。
这说明什么?
不仅仅是赵基本人恐怖,更说明赵基那里有制造十石顶级强弓的稳定技术,而赵基能这么精准的误杀,说明平时就是这么练习射术的!
大黄弩能射三百步,这是射击密集阵列的大杀器。
这么沉重的大家伙使用不便,保养更是繁琐,一次使用后上弦也不方便。
而现在,赵基完全表现出来的威慑力远比大黄弩更吓人。
指力如钢,那臂力、腰力呢?
给赵基兵刃,就近战时爆发的力量,谁能挡住?
此前对赵基各种临阵斩首数据存有的疑虑,此刻已荡然无存。
射术,是最能体现个人综合体魄的一种技巧。
李黑虽然参与了刺董行动,可现在面对赵基表现出来的强悍体魄,他是真的怕了。
不经意间去瞄吕布,吕布神情前所未有的凝重,目光深沉望着鸿沟河面。
吕布常常以自己的神射而自傲,正是因为知道别人做不到,他才这么的骄傲。
因此他比李黑更清楚赵基一箭破甲射死二百步外使者的深层道理。
其实他也不想跟赵基爆发冲突,赵基剿灭李郭收编关中各军后,就得到了董卓以来帝国武库遗留、散落的各种强弩、重弩,尤其是角筋复合材料制造的大黄弩。
大黄弩是通俗的称呼,书面写法追求简略,称之为角弩。
关东地区因制弩技艺的倒退,七石级别就开始使用角筋等复合材料,七石以上就开始称之为角弩。
也就是说,哪怕他麾下最精锐的陷阵营千人队压上去,若是运气不好,遭遇赵基的强弩部队针对性打击,仅仅两轮近距离攒射,就能让身穿两重铠的陷阵士成片扑倒在阵前!
赵基手里抓着这支重弩部队,护国讨袁以来就没用过,不代表没有!
赵基本人动不动就带着车骑千人队独行,因为普通两三千人规模的部队经不起车兵重弩、角弩的齐射;如果遭遇的部队更多,赵基也能轻易突围。
而此刻,吕布面无表情,绷着面皮,依旧沉肃、恼怒模样,仿佛成廉、宋宪是为了推卸责任,才故意夸大了赵基的神力。
可这有两军三十几名长史、军正、营督、司马等中高级军吏的集体署名。
一种自下而上的如山铁证仿佛铁笋地刺一样就这么突兀摆在吕布面前,并很清晰的告诉他,这下一箭极有可能会误射在他身边。
弓弩这种东西,超过百步,箭矢稍稍有一点误差、瑕疵,就会影响精准。
万一,真的误杀了自己怎么办?
自己的命才是命。
吕布沉吟不语,左右瞥视,可惜杨俊坐镇许都,留守大将军幕府不能随行。
没人站出来给他解围、劝导他停手。
或许这些人也不想打,成廉、宋宪就表现出了怠战情绪,再强驱他们去跟赵基交锋,可能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
当即,有感于此吕布暗暗心惊,环视左右:“军中可有善卜者?”
随行的一名从事立刻上前拱手:“大将军,前太史令王立辞任后,太史令至今空缺。不过有二人,精擅天文、历法,皆擅长占卜。一人是东海王景兴所举议郎会稽余姚人虞翻虞仲翔,一人是左中郎署郎中会稽上虞人吴范吴文则。”
前太史令王立是太原人,因东迁时亲友遇害心怀愤恨,故在朝中散播代汉者魏晋之妖妄言论,朝廷迁往雒阳时,就辞官留在了河东,在河东参与讲学。
太史令不设属吏,这又是一个非常吃家传学问与天赋、个人爱好的特殊专业。
又有王立这样恶劣的前任,因此朝廷短期内就没有选任新的太史令。
虞翻与吴范,都是太史令备选人物。
虞翻是不想当局限很大的太史令,吴范纯粹是缺乏人脉,没人愿意担保。
万一把吴范举荐上去,这家伙再像王立那样,散播负面舆论怎么办?
这个倒霉家伙,年纪轻轻时天文学问冠绝一方,灵帝末期被郡里举入雒阳,刚到雒阳就被董卓裹挟去了关中,又一路衣衫褴褛跟着朝廷东迁,总算是补为郎官。
缺乏朝廷照顾的情况下,吴范能一路活下来,本就是擅长占卜、察言观色的才能使然。
吕布闻言,一挥手:“此二位先生之名我亦有所闻,快马去请!”
“喏!”
第437章 进退维谷
夜间,十几名骑士护卫着虞翻向前线扶乐临时营地疾驰。
而邀请吴范的使者扑空,先一步返回大营。
吕布已经卸甲,穿暗红色中衣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回头盯着使者:“吴文则不在?”
使者双手捧着一卷帛书:“是,馆舍之中不见其人,其同僚、同舍郎官也不知其下落,昨日、今日也不曾到署内就职。卑职在其枕下得此帛书,其上书有‘致大将军文’。”
“你可看了?”
“吴文则用针线缝了,卑职只见卷首文字,不知其内容。”
使者更是俯身,双手托举成卷的帛书。
吕布这才上前探手抓住,见果然用针线缝住了大部分布卷,当即撕扯开,就见里面大片帛面空白,只有一上一下两个坎卦。
他也能认出坎卦,这不是什么好卦,更别说是两个坎卦组合而成的坎为水卦象。
很明显,吴范可能预测到了自己要找他算卦,可卦象不好,吴范又不想砸招牌,更不想自置险境,所以留下这个卦象后孤身逃亡。
明明要跑可为什么留下这东西?
这就是显摆才能,为了证明自身,作为一个行业的拔尖人物,手痒展示才能的冲动是很难克制的。
吕布心情更加不好,遣退这使者,抓着帛书卦象坐回主位,面露哂笑:“小小手段,竟想以此吓我?”
真按着卦象示警而屈从,徒损威名,卦师的名望也将高涨。
可若不按着卦象去干,失利受阻,依旧折损威望,卦师名望长得更高。
除非逆卦象而获利,才能打破这种诅咒,卦师不仅名望会受损,个人算卦的自信心也会破碎。
所以越是出名的卦师卜者,是不会轻易出手的。
可吴范已经表态出手了,说明形势真的很不好。
而‘坎为水’卦象是出了名的困境卦象,但也不是没有解法。
卦象就有开解的办法,即‘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习坎是步入这种卦象;孚是信誉、道德行为的意思,即以道德信义为行事准则。
后两句分别表示要坚持内心的坚定,不要气馁;以及践行高尚的追求,积极面对困境,才能在众人的认同、支持下走出‘坎为水’的重重困境。
以吕布现在的地位,易经对吕布来说也不是什么机密,自然能获得易经与各家注解,闲暇时也会阅读、研习。
用易经来解决问题,最难的是占卜、推测出符合当下形势的准确卦象;再根据卦象相应的卦辞释义、爻辞释义来做合乎情理的解决办法。
吕布自然是信易经的,可涉及到自己,就多多少少不太愿意相信。
易经这种东西,在赵基看来就是原始的大数据总结,将一个人将要遭遇的各种事情进行总结、模型化。每一个模型卦象就有对应的解决办法,看你选择哪个。
所以难点有两个,一个是专业人士能客观中立的根据各种信息判定出准确的卦象;其次是做主的人舍弃个人情绪的影响,同样以客观唯物的态度展开行动。
也就是说,想靠占卜算卦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既需要判断力,也不能带有主观情绪。
吕布沉思之际,另一拨使者将议郎虞翻带入大帐,虞翻来的时候还双手提着一挂龟壳。
占卜的龟壳也有等级区别,夜色之下火光昏暗,吕布也看不清楚龟壳具体轮廓、纹理;就算看出来,他也分不出是哪个等级的龟壳。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