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87节
等到他们正式发动兵变时,自家将何去何从?
失去陈国旧军的支持,以刘氏兄弟的部众而言,经不起大战消耗。
也只有抓着陈国旧军,支持并继续指挥哗变的陈国旧军,那他们才有继续与朝廷谈判的本钱。
本钱很重要,失去军队这支本钱后,将失去议价的资格。
可这样反复无状的话,朝廷也不会轻易再信任他们。
就在刘偕踱步焦虑之际,一名军吏从帐门开启的小口钻进来,狂风也顺着钻入,火塘内火苗立刻倒伏,炭火被风吹的更红。
很快帐门关闭,这军吏急声:“将军,陈国兵不避大风,越聚越多,已有鼓噪军士向营中投掷石块。若不再回应,恐会冲击营垒,犯上作乱!”
“兄长!”
刘偕快步到刘勋身边:“事态急迫,何故迟疑?”
刘勋抬眉看他:“当初力主归顺朝廷,依附赵大司马的是你,现在要与乱兵媾和的又是你。来日你还想做甚么?”
“不敢,是战是抚,还请兄长早下决定。”
刘偕敛容,拱手长拜。
刘勋见此也就起身,对帐内其他卫士说:“为我披甲。”
“喏。”
当即有几个卫士应答,去盔甲架子上拿取盔甲部件,而其他卫士依旧站立在帐壁附近,当狂风大作军帐剧烈摇摆时,他们就要负责拉扯、稳定帐壁。
大帐之外,为了避风更是在帐外板筑沙土矮墙,即将完工。
帐内,刘勋穿甲完毕,对帐内军吏、亲兵说:“陈国兵欲反,我自当击之。既然已投效朝廷,就绝无再反之理。传令营中各处吏士,陈国军若是进袭本营,以叛逆论处,立刻还击!”
“喏!”
军吏们应答,从帐门隙缝低头钻出去。
刘偕见许多人离去,又上前低声:“兄长,大司马与大将军有决裂之相,真若开战,朝廷声势必衰。”
“你我宗室出身,袁公路又能信任多少?今番就是率兵复归袁氏,袁氏又岂会不计前嫌?”
刘勋朗声询问,质问的不仅仅是刘偕,还有帐内的核心卫士。
他不是活腻了,而是背叛这种事情,目前来说只能背叛一次。
背叛第一次,还能说是被裹挟,迫不得已。
对方也为了今后招降方便,你给出相对正常的理由,也就能放过你。
可若反复叛乱,那真就神仙难救了。
第442章 需求变化
就这样,大风遮蔽视野,阻碍交通之际。
当涂城外围城的刘勋所部爆发内战,陈国兵也并非铁桶,毕竟有的人生在陈县,有的是只是后期应募投效陈王,家眷没资格迁往陈县,甚至乱世之中很多军士已成了破家之人。
这种没有牵挂的人,以及家眷不在陈县的人,才不会参与眼前的哗变。
因此陈国兵一分为二,哗变叛乱的吏士裹挟李丰、乐就等人强袭刘勋中军大营。
刘勋甚至没有动用千余琅琊乡党部曲,仅仅是三千余庐江籍贯步兵以强弩抵近射击,就挫败叛军的第一轮袭击。
叛军甚至没来及组织第二波突击,就因风向转变,突然再次开始降下大雨,不得不撤离战斗。
叛军这么稍稍一散,很多人恢复冷静,不敢再参与接下来的混战,或结伴出逃,或结成更多的团队去抢劫军资,为的也是出逃。
大雨降下,打湿了铠甲衣袍,弓弩无法继续再使用,路面也泥泞不堪。
叛军攻杀刘勋泄恨的情绪很快消退,绝大多数人只想返回军帐、营房或草庐中烤火,再随便喝点热汤。
可秩序一旦混乱,彼此为袍泽的共识也被打破后,陈国兵相互警惕,或抢夺物资,甚至会抢能避雨取暖的营房。
整个刘勋军营之外,陈国兵各营就这样往来攻杀、抄掠不已。
直到天色昏暗,雨水渐渐停息时,陈国兵营地才堪堪结束混战。
受伤的吏士也不知是否从叛,都被驱赶在营地各处,这些人用各种办法避雨、取暖,在混杂血污的泥水中跋涉,或匍匐挪动,或身体失温失血因虚弱不得不坐着等死。
抢到营房的陈国兵也相互警惕着,可能是雨后视线相对清晰,没有再爆发什么争夺战斗。
可很快天色又阴暗起来,云层遮蔽星月,视野更是昏黑一片。
兼有呼呼风声,以至于有人生出幻听、幻视,突然冲出草庐大喊:“曹军来矣!曹军来矣!”
他被自己脑补的信息吓得神情慌乱,手脚颤抖以至于无法站稳,很快跌倒在泥泞中,依旧竭声大喊:“曹军来矣!”
他声嘶力竭,语腔透着浓浓的恐惧。
比起赵基与吕布,陈国兵这些年耳濡目染,最恐惧的还是在兖州、徐州、汝颖大杀特杀的曹军,以梁沛人为主的曹军!
赵基、吕布可没有屠城、杀降的行为,与他们打仗,投降的快一些,大概率能保住命。
而曹军这里,投降的再快,只会让曹军多追杀一些人。
黑夜中,他的呼喊声唤醒越来越多人对曹军的恐惧,更多的人开始呼喊起来,提醒自己身边的同乡、亲族伙伴。
在越来越多的呼声中,乱兵终于变成溃兵,不顾一切向南边道路奔逃而去。
曹军在夜色、风声掩护下发动袭击,那只能从淮水或上游南岸杀来。
当涂最大的一条路是南边通向合肥的路,溃退逃亡的乱兵终于在逃跑时达成了共识,向着合肥城方向奔逃。
黑森森的夜晚里,狂风不时呼啸,刘勋好不容易击退哗变的陈国兵,又怎么可能冒险去整合、挽留陈国兵?
紧守中军营垒,只有成功熬过这个漫长黑夜,他才能去考虑今后的琐碎事物。
至于那些哗变的陈国兵,刘勋虽然舍不得,但也只能这样。
陈国兵自成一系,袁术无法一口消化,转隶属于他,就是因为刘勋出身刘氏,陈国兵内部的一些吏士抵触情绪并不强烈,勉强可以统御。
而现在,刘勋彻底不在乎了,他只想活着看到明日的太阳。
丝毫没有出兵弹压小股乱军,或救护伤员之类的心思。
他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生存,而不是其他。
台风影响力消退已是当涂之变后的第三日,阳光重新出现在大地上。
因为持续降雨的原因,气温相对清凉,却十分潮湿。
以至于这段时间陆续死亡的陈国吏士的尸体保存相对完整,可刘勋也不想耗费人力挖掘坑洞,也不可能督促其他陈国兵去挖大坑……犯过错的军队,对这件事情非常的忌讳。
刘勋也是没办法,只能派遣残余陈国兵将各种死亡的陈国兵拖到淮水,投于淮水,让依旧汹涌的淮水来处理这些带着怨恨的尸体。
留在营中的陈国兵,不管当时是否参加过哗变,一律被刘勋整编;至于出逃的陈国兵,则清查前后名册,失踪的一律被勾入叛军行列。
等这些信息传报陈国后,自会有陈国官吏去核实对方的身份、亲友,进行诛连。
只要刘勋还属于许都朝廷麾下,陈国官吏依旧还认许都天子,那陈国官吏就会惩罚军中作乱的吏士家眷。
与南岸当涂相对的是北岸义成,刘备屯军于此,也在紧张中撑过了过境的台风。
随着风雨停歇,道路通畅,可观察的光照视线恢复,袁术的踪迹也很快被关羽察觉,送报后方刘备。
刘备还想召南岸的刘勋渡淮赴宴,商议借调部分陈国兵一事,结果紧接着就收到了刘勋的通报军书。
一场哗变,三万余陈国兵溃退、死亡两万余人,目前刘勋只纠合五千余人,目前这支军队状态不佳,无法调动。
就这样,拥军四万的刘勋,就因过境的台风,与袁术所部强迫投水的病人、百姓男女尸体,经历一场虎头蛇尾的哗变后,变成残兵万余人规模。
从令刘备感到棘手,变得有些可以随意拿捏,也能放心合作的三流军阀。
彼此都作为朝廷目前公认的‘宗藩’,刘备感觉应该与刘勋好好谈一下。
各地宗藩的来源都不一样,益州牧刘璋是非法继承,荆州牧刘表是朝廷委派,徐州牧刘备则属于陶谦推让,本质上是拳头够硬能与徐州人相互合作……论非法程度,不亚刘璋。
不过距离许都近,给吕布送过粮食,增援借调了五千丹阳兵。
所以赵基、吕布联合认同下,刘备成了合法的徐州牧。
第四个大宗藩是扬州牧刘艾,这是侍中外放,自身以及这个行为有特殊意义。
例如侍中刘艾外放为扬州牧,那徐州牧刘备是不是也能征入朝中,或为公卿,或为三省主官、辅弼之臣?
毕竟曹操已经死了,一直窥伺徐州的袁术也势力大大的衰败……这让刘备感到了格外的凶险。
曹操死亡、袁术大残,直接引发大将军、大司马之间的对立,若不是这场突然席卷江淮的大风雨,那大将军、大司马之间肯定就交兵了,而不是勒兵观望,在风雨阻挠下渐渐消除误会,恢复彼此之间的信赖。
大将军、大司马之间都差点打起来,那自己这个徐州牧?
徐州人恐怕更想迎奉一位影响力、出身更为正统的州大吏,而不是带着徐州人秣兵历马,时刻准备战争的刘备。
此前彼此合作的外部环境已经大变,如果还抱着此前的态度来看徐州人,那搞不好就会被徐州人反手卖掉。
糜竺代表不了徐州人,甚至代表不了东海人。
若不是陶谦特意提拔、扶植,富豪出身的糜竺根本无法成为徐州别驾。
徐州人太多了,现在没了外部威胁,他们肯定想恢复过去那样安宁,不受官府强力约束、管制的生活。
很显然,对绝大多数徐州士人来说,赵大司马已经为他们复仇了,他们真的不需要刘备这个看门……狗了。
第443章 三年之期
云散见日,赵基出城检查道路状况。
连续五日的阴雨,田野早已泡透,而主要道路因硬化、排水通畅的缘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损毁。
只是鸿沟流量汹涌,半干涸时不时断流的睢水也都涨溢起来。
这也就导致撤军后,无法快速通过渡津。
因此赵基宁愿再等两三日,等行军环境再好一些,这样撤军时遭遇变故也好应对。
他返回城中,张纮就拿着最新军令来报:“大司马,晨间斥候侦查,大将军也遣使例行通报。大将军已移镇项城,其前锋大将魏越已督兵顺颖水至汝阴,与袁术逆军隔淮相望;别部偏师由高顺率领,掠汝南西南,已至安丰,位在芍陂之西。这是大将军所送手书。”
“魏越才到汝阴?那还没到淮水北岸,谈何隔淮相望?”
赵基皱眉伸手,他的斥候小队最远侦查范围就是淮水北岸,此前还能渡淮,自大风过境以来淮水暴涨,洪水漫延各处,他的斥候无法渡淮,此前渡淮的斥候小队也很难撤回来。
所以魏越目前没有也无法与袁术发生碰撞、拉扯,就算魏越来到淮水北岸,此刻也只能干瞪眼。
只能等涨溢的洪水消退后,才能进行正常的军事行动。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