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133节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对着小喇叭口朗声道:“怎么样,看到这东西有什么感觉?”
我的天,好大的声音。
众人闻言,那都不由得琢磨起来,余有才的弟子们那都做出搜肠刮肚状,就如同琢磨殿试考题一般。
万岁爷需要的答案是什么呢?
这个着实很难猜。
万历见他们琢磨了一阵了,这才郑重道:“朕是想让你们多琢磨有用的东西,不要跟外面那些文官一样,脑子里成天都琢磨乱七八糟的东西。”
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众人闻言,那都不由得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紧接着,万历便带着他们来到皇极殿前的台阶上看着禁军装起喇叭来。
外面那些文官又在琢磨什么呢?
这会儿,外面那些文官都冻得在心里暗骂小皇帝有病了!
小皇帝是真有病啊,迟不开朝会,早不开朝会,偏偏挑这么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开朝会。
他们给冻得啊,手脚那都跟针扎一样疼了。
问题,他们还不能哈气,不能跺脚。
这早朝排班列那是不准乱动的,不管是在午门外排班列还是在皇极殿广场前排班列,那都不能乱动。
谁敢乱动,督察院御史也会记录在案。
这一下着实把他们给冻坏了。
他们就如同冻冰棍一般足足在鹅毛般的大雪中冻了将近半个时辰啊!
这小皇帝真是脑子有病啊。
他们趴下去山呼万岁的时候心里那几乎都在骂小皇帝。
没想到,万历还没让他们平身,也没让鸿胪寺礼官开腔。
他们在冰冷的雪地上趴了好一阵,万历这才冷冷的道:“你们当中很多人应该知道今天早上为什么要开朝会吧,你们应该也清楚,朕为什么要让你们遭这罪。”
这声音怎么这么大?
文武百官闻言,那都惊奇不已。
不过,没人敢抬头看。
万历突然间提高音量怒斥道:“你们很多人明明知道蒲州三大豪族通敌卖国,你们却假装不知道。
你们不但自己假装不知道,还要去哄骗那些真不知道的官员来跟朕作对。
现在邸报都发了几天了,你们都应该看了,你们谁又有丝毫悔改之意?
杨博和王崇古跟武定侯府什么关系你们很多人都知道,张四维跟张诚什么关系你们很多人也知道。
蒲州三大豪族不但通敌卖国,还参与了武定侯府和张诚谋反一案,你们跟朕装不知道是吧?”
这个,的确有很多人在装不知道。
小皇帝竟然因为这事整他们,着实让他们有点无语。
万历故意歇了一阵,突然间又厉声怒斥道:“很多官员竟然还给蒲州三大豪族喊冤,还跑去刑场闹事,你们想跟着蒲州三大豪族造反啊!
朕看看,还有谁想造反,有种就站出来,继续给蒲州三大豪族喊冤。”
这话说的,你当我们脑子有病啊,这个时候站出来,找死呢?
脑子有病的人这会儿也不会站出来啊。
万历等了好一阵,见没人敢动,这才掏出名单来朗声道:“刑场是什么地方你们应该都知道,包括那些去闹事的官员心里应该也清楚得很。
刑场斩的那都是犯了死罪的,特别是蒲州三大豪族,不但通敌卖国,还图谋造反,罪该万死。
你们还去闹,还去喊冤,还想救他们,你们这叫明知故犯,当罪加一等。
那天凡是去刑场闹事的官员,革职查办,交三法司会审。
如果没有其他劣迹,那就罢官削籍,如果还有其他劣迹,那就抄家流放。”
紧接着,他就照着名单一个个慢慢的念起来。
他这就是故意整人,一百多个官员啊,带上官职慢慢的念,那一刻钟都念不完。
这一次朝堂官员着实被他整惨了,在这冰天雪地里冻个把时辰还不算什么呢,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那些闹事的愣头青才叫一个惨呢,罢官削籍那都是轻的了,还有人要抄家流放呢。
问题,还没一个人敢站起来喊叫的。
谁站起来那就是想造反啊!
他们敢赌小皇帝不会收拾他们吗?
小皇帝这会儿就在收拾闹事的官员呢。
这些官员还只是闹事而已,那都是罢官削籍,乃至抄家流放。
如果被扣上谋反的罪名,那可是要株连九族的。
他们敢赌吗?
小皇帝这叛逆到了极致的脾性,谁敢赌?
第148章 公侯勋贵的田地怎么处理
万历故意整治了文官一回,文官还真老实不少。
他这一招杀鸡儆猴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那些脑子有病的愣头青被他收拾的差不多之后,朝堂之上剩下的官员脑子基本都正常了。
脑子正常的人做事就会考虑后果。
他摆明了就是极度的叛逆,谁跟他对着干他就收拾谁。
甚至,谁敢跟他对着干他就认为谁想造反。
这种情况下,脑子正常的文官如果还摆明了跟他对着干那就是脑子有病了。
申时行一伙那都不敢吭气了,蒲州三大豪族的事情也没人敢再提了。
朝堂之上的官员好像都开始老老实实干活了,田地清丈的结果也开始上报了。
大明两京十三省所有州府的清丈结果好像都出来了,从北直隶开始依次上报,每天都有好几份!
这就是两通杀加上一次性革职查办一百多个朝堂官员的威力。
现在,所有官员应该都明白了,他推行清丈条例不是在开玩笑。
谁清丈不出结果来,那就是革职查办,没有一点客气可讲。
这清丈结果是出来了,一个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怎么收回被兼并的田地,或者说,怎么让原来不上交田赋的田地上交田赋。
大明朝历经了两百余年开荒之后,《赋役黄册》上的田地之所以没有增加,反而从八亿多亩锐减到三亿多亩那就是因为有大半的田地被人兼并了,这些人不但把田地给吞了,甚至就连二十税一的田赋都不交。
这些人不交田赋的原因很多。
藩王那是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就不交。
贪官污吏那是怕被发现贪了多少不交。
土豪乡绅那就是为了那点钱粮想尽办法不交。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有钱的人就越抠门。
这个从清丈结果就能看出来,清丈出来的田地有大半都是可以免赋役的!
也就是说,清丈出来也没用,人家就不用交。
至于为什么。
那还是洪武大帝干的好事。
皇亲国戚不但不用交任何税赋还可以领禄米这个就不说了,老朱都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能繁衍到几十上百万!
洪武大帝为了笼络读书人又想了个不用花钱的法子,那就是考上功名的读书人不但不用服劳役还可以免一定额度的田赋,秀才可免八十亩的田赋,举人可免四百亩的田赋,进士可免两千两的田赋!
这个看似不多,那是因为洪武朝的秀才、举人、进士不多。
洪武大帝好像老是以停滞的眼光看问题,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就没考虑过以后有功名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会怎么样。
这个可是相当的恐怖。
毕竟,靠上功名那就不用服劳役了,还可以免大量田赋啊。
洪武大帝这么一刺激,全天下有那么一点点条件可以读书的那都会想尽办法读书,读书人那都是削尖脑袋去考功名。
那么,到了万历朝,有功名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呢?
这个其实很好算,就按秀才到举人、举人到进士的录取比例和读书人的寿命算就能算出个大概来。
举人到进士的录取比例是二十比一左右,每三年一届,取三到四百进士,也就是说,三年就有六到八千举人来考进士功名。
秀才到举人的录取比例是三十比一左右,也是每三年一届,取的举人就按六到八千来算,秀才就是十八万到二十四万。
也就是说,哪怕就举办一轮科举,那也会有三四百进士,六七千举人,二十余万秀才!
读书人的平均寿命应该算是比较高的,考上进士之后基本能在官场上待三十年左右,致仕之后还能活多久就不用算了,就算这三十年,那就是十届科举。
也就是说,进士金榜题名之后一般会要等到他后面考了十届科举才会死,那同时活着的进士就会多达三四千。
这个数量还不算多,毕竟,大明两京十三省足有一百四十府、一百九十三州、一千一百三十八县,也就是说,光是知府、知州、知县就需要一千四百七十一个。
还有,州府衙门的官员都不止一个,还有承宣布政使司,还有提醒按察使司,还有两京几十个衙门,加起来的官员那最少上万。
所以,三四千进士压根就不够用,很多知县那都是举人功名。
说到举人的数量,那就比较的恐怖了,他们可是先考上举人再去考进士的,也就是说,他们普遍比进士年轻,哪怕算十届也是六七万。
秀才数量更恐怖,因为一般读书人也就是十多二十岁考上秀才的,比举人和进士那不知道年轻多少,哪怕就算十届那也是两百余万。
这么算起来,进士大致就能免税六七百万亩,举人大致能免税两三千万亩,秀才大致能免税一亿六千多万亩!
当然,并不是考上功名了就能买得起那么多免税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