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142节
这个戚继光还是相当了解的,因为他也是屯卫军户出身。
他细细解释道:“万岁爷,屯卫一开始其实不穷,毕竟,洪武朝和永乐朝的时候每户屯卫最少都分了五十亩地,一年产出上百石粮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普通人不操练不打仗的时候其实也吃不了多少,特别是老幼妇孺,上百石粮那都够养活十几二十口人了。
所以,一户屯卫繁衍成四五户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再加上屯卫余丁基本不用操练也不用上战场,他们还能开荒乃至找点其他活计贴补家用,所以,五十亩地养活十来户人家并不奇怪。”
这个倒也有道理。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又忍不住好奇道:“你这么说,一户屯卫繁衍出十来户倒也不奇怪,上百户又是怎么来的呢?”
呃,这个。
戚继光犹豫了一下,还是坦言道:“万岁爷,末将刚说的还只是普通屯卫而已,那些世袭百户、千户、指挥佥事、指挥同知、指挥使等等,那分的地更多。
而且,他们还能不断兼并屯田,他们一旦当上正职百户、千户什么的之后,那不兼并屯田的都很罕见。
现在,所有都司卫所基本都只剩下六七成屯卫军户了,那些屯田其实并没有消失,大多那都是被这些有世袭军职的人家给吞了。
这些人家吞了大量屯田之后繁衍出上百军户那自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末将就见过繁衍出来上百户的,那叔伯兄弟简直多的吓人,家主一声吆喝那能叫来两三百壮汉。”
唉,这帮家伙。
万历闻言,不由微微叹息道:“这些屯卫军官还是个大问题,朕都不知道怎么惩处他们好,不惩处好像又不行。”
这些人还是别惩处的好。
戚继光想了想,随即细细解释道:“万岁爷,末将也是世袭屯卫军官出身,对这些人还是比较了解的。
其实,他们大多并不是什么坏人,他们之所以兼并屯田,那也是因为家里人丁太多了,他们不兼并,别人也会兼并。
毕竟,谁又不想家里人丁兴旺呢,大家都这么想,这么一来二去,就养成了这种陋习。
原本,这种世袭屯卫军官家里出来的除非考武举,一般都不会离开当地。
因为他们在当地根深蒂固,势力也不小,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点赚钱的门路来养活一家人。
不过,这次万岁爷这么重赏之下,很多世袭屯卫军官出身的那都跑过来了。
说实话,这些人还是比普通屯卫和屯卫余丁强一点,他们大多都读过点书,而且,有的还有家传的战场绝学,武功也算可以。”
你这意思,不要惩处这些人是吧?
行,反正补充了京营和边军屯卫之后,原本只剩六七成的内陆都司卫所估计也就能剩下三四成了,这么点人,屯田肯定是够用了。
有时候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好。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那你估计多久能操练选拔出十二万京营将士来?”
戚继光估摸道:“这次来的好像比上几次都厉害,毕竟,没点本事的余丁是不会跑过来浪费时间的,末将觉着,按这么来的话,下个月应该就差不多能将十二万京营将士招满了。”
这么快!
那得赶紧想办法赚钱了。
这次他可不是光把京营扩充到二十四万,还有边军屯卫那都在扩充啊。
今年他准备把所有边镇的人马都扩充到五万再说,虽说除了大同镇,其他边镇都是给一半粮饷轮训,但加起来那也是二十万人马的粮饷啊。
这个粮饷就相当恐怖了,京营二十四万,边军算二十五万,再加上一万水师将士那就是五十万人马啊,再算上各级将校和口粮什么的,一个月估计上百万两估计都打不住,一年一千多万两估计都不够!
现在大明朝廷那点税赋收入全部拿来都不够一半的呢。
第158章 大明武经十二篇
万历想到恐怖的粮饷,那都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一个月上百万两估计都不够啊!
这要是放在隆庆朝和嘉靖朝,他那便宜父皇和皇爷爷估计都会吓崩了去。
难怪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都不敢养着上百万大军。
这粮饷也太恐怖了。
他才征招了五十万将士啊,不是上百万。
这估计也是封建王朝必将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
因为凭借地里出产的那点粮食抠出来的税赋根本就不足以养活几十上百万大军。
如果不做生意赚钱,哪个皇帝能掏出这么多粮饷来?
他就是能靠做生意赚钱才敢征招这么多人马。
问题,他现在做生意赚来的钱能养活这么多的人马吗?
说白了,现在他就靠两门生意,一门是卖铁,一门是卖玻璃。
长芦盐场和河东盐场的生意怀远侯常胤绪和宁阳侯陈应诏才刚接手呢,那盐赋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交上来。
这会儿卖铁和卖玻璃又能赚多少钱呢?
定国公徐文璧和国丈张榛好像已经把所有出产的生铁都锻造成熟铁了,那就是六千万斤一个月,成本和利润加起来总共是一百五十万两。
成国公朱应桢和周丹泉那都已经把京城的生意给做到极限了,一个月也就能赚五十万两左右。
这两样加起来就是两百万两,看似很多,但他需要花的钱也很多。
不说别的,就说匠户的工钱,炼铁、锻铁、打造武器装备,造玻璃等等,那都需要很多匠户。
现在他征招的匠户十万都不止了,而且,大多都在拼命干,工钱那都能达到五两左右一个月,这就是五十多万两。
还有那些挖铁挖煤的屯卫军户,那也在拼命的挖,工钱那也基本能达到五两一个月,还有租水师战船、租漕船转运熟铁到各地去卖,运费那也不少。
还有打造水车和作坊的投入,一架水车和一个作坊材料加人工最少要投进去几十两,一百套就是几千两,一千套就是几万两,还有水力纺纱机,那么大个家伙三个联动的最少也得几十两。
这会儿冰雪就要开始融化了,他还得赶紧投钱,招匠户,打造水车,建造作坊,打造水力纺纱机,温榆河和永定河那么长,他都不知道要投入多少钱才能够把两边建满水车和作坊。
纺纱作坊那还必须赶紧建,要不然有功将士就赚不到足够的钱去供养那些亲兵和干活的奴隶。
也就是说,下个月他就得开始投钱建水车和作坊了,这耗费再算上,一个月那还不知道能不能剩下一百万两来呢。
看样子得赶紧把玻璃生意做到大明两京十三省去了。
他说着说着突然就皱着眉头站那里不动了,把戚继光都吓了一跳。
万岁爷这是在考虑要不要惩处那些世袭屯卫军官吗?
戚继光等了好一阵,还是小心道:“万岁爷,末将不是在替他们说话,末将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
啊?
万历回过神来问道:“你刚说什么来着?”
这个。
戚继光只能硬着头皮说道:“末将是说,那些世袭屯卫军官家里出来的都还不错,差不多都学过文习过武。”
哦。
万历微微点头道:“不错那就留下啊,有能力那就当将校,他们估计就是奔着这个来的,我们得公平点。”
呃?
万岁爷刚在想什么呢?
戚继光连连点头道:“好的,末将明白了。”
万历想了想,干脆抬手道:“走吧,进去看看,看着讲武堂怎么改建。”
南苑行宫那可不是一般的大,比养心殿那是大多了。
毕竟,原来这里是皇帝出游住的行宫。
当皇帝的出行,那护卫最少都是上万,还有宫女、太监什么的,那最少也是几千。
所以,这行宫的规模相当大,四周那都是密密麻麻的围屋,配殿那都有四座之多,把主殿团团围在中间,看上去着实安全得很。
这四周的围屋那就是给禁军、锦衣卫、宫女和太监等住的,里面大多是通铺大炕,住进去上万人都没问题。
围屋就不用费劲改了,大不了,一个封侯进爵的有功将士单独睡一个大炕头,随便怎么打滚都行,行军打仗的时候那还没这条件呢。
主殿周围的四座配殿里面那都是两三百平,貌似坐进去上百人听讲都没有问题。
这个也不用大改,只需把前面正对面摆放龙椅的台子上那些栏杆去掉,然后下面整整齐齐摆满听讲用的小条桌就行了。
主殿里面的卧房好像也不少,足够讲课的教官住了。
万历带着众人转到主殿,又大致交代了一番,貌似就差不多了。
他站在主殿的台阶上想了想,随即问道:“元敬,兵书呢,你准备的怎么样了?”
这个有点多。
戚继光干脆抬手躬身道:“万岁爷,要不我们去书房看看吧?”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跟他走进主殿的书房里面。
这书房跟皇宫的御书房竟然还有点像,面积那也大得很。
戚继光直接将万历请到书桌后面坐下来,这才从书架上翻来一沓又一沓的书。
他细细解释道:“万岁爷,如果按北宋朝廷定下的规矩,武将要学的就是武经七书。
所谓的武经七书就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不过,末将觉得,武经七书都有点太重兵法了,不重实际操练、布阵、乃至粮草辎重、武器装备等等。
而且,我们现在的武器装备与北宋的时候也有很多不同了,特别是火器和战船,武经七书里面就没提到这些。
所以,末将想加五本,也就是《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续武经总要》、《武编》和《筹海图编》。”
《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戚继光编著的,重点就是练兵和布阵。
《续武经总要》是俞大猷编著的,重点是实战中的排兵布阵。
《武编》是荆川先生唐顺之编著的,内容比较多,有将驭士之道,天时地利之宜,攻战守御之法,虚实强弱之形,进退作止之度,间谍秘诡之权,营阵行伍之次,舟车火器之需等等。
这里面就详细描述了大明朝所用的舟车火器。
《筹海图编》则是胡宗宪请郑若曾编著的,讲的主要是海防和海战。
这些书都很不错,问题就是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