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143节

  万历大致看了看,又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这么多的兵书,得学多久啊?”

  戚继光又细细解释道:“万岁爷,这些兵书如果全要了熟于胸,那一辈子都不够,不过,学会看懂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末将准备一个月讲一部,前面的武经七书估计没多少人能记住,兵法那是要在实战中多琢磨,多应用,才能真正领悟。

  不过,后面五本都比较重实操,末将准备带着他们实际操练操练,见见实物什么的,这些应该都是很好记的。”

  哦,才一年时间啊。

  万历微微点头道:“那行,就按你的想法来吧。”

  这个可不是想想就行了。

  戚继光小心道:“万岁爷,这些书有的买不到,还得自己印。”

  还得自己印吗?

  万历看了看武经七书统一的封面和北宋时期的介绍,突然有了主意。

  他指着统一样式的武经七书道:“我们把武经七书改成大明武经十二篇,也印成统一封面,统一序言的,这个序言,元敬,你来写。”

  这可是莫大的荣誉,后面的武将都会看到他做的序啊。

  戚继光连忙拱手道:“多谢万岁爷,万岁爷,这大明武经十二篇我们印多少套呢?”

  那自然得多印点,排一次版可不容易。

  万历估摸道:“那就一次印十万套吧,我们要让所有领兵将校和所有立志成为领兵将校的都能人手一套。”

  十万套!

  这得多少人,又得多少钱?

  戚继光愣了一下,这才小心的问道:“万岁爷,这个由谁来负责印啊,又在哪里印呢?”

  万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这个就由尔张来负责,尔张,养心殿的围屋都改成印刷作坊,多招点匠户,让他们使劲印,我们以后要多印书,没有书印的时候还可以加印邸报。

  正好,下一期的邸报你可以着重介绍一下大明武经十二篇,这个以后就是武举必考的。”

第159章 重武轻文富国强民

  京城三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大地仿佛复苏了一般,一片生机盎然。

  屯田里,京营将士正带着家眷,驱赶着耕牛,扶着牛犁翻着地。

  草场上,成群成群的战马正缓缓移动,惬意的啃着青草。

  温榆河和永定河两边,一排排高耸的水车正拔地而起。

  那水车旁的沟渠里,清澈的河水渐渐注满,流向四周的田地。

  这一切都在按着万历预想的方向发展。

  京营将士已经招满二十四万了,而且,他还收回了足够的屯田,供京营将士的家眷安居乐业。

  九大边镇那也都补满了五万边军屯卫,屯田数量也相当的充足,特别是延绥镇、固原镇、宁夏镇。

  这三镇迁徙到外套三大平原之后,那草原都多得用不完,随便在黄河岸边开上一排田地,那屯田就能保证每户屯卫五十亩。

  现在的关键就是钱,朝廷那点税赋根本就不够供养这么多的京营将士和边军屯卫,一个月一两百万两的粮饷还得他来出。

  这还只是在不开战的情况下,一旦开战,军工奖励和伤亡将士的抚恤那肯定比粮饷还恐怖。

  他必须赚足够的钱,才能让大明变得强盛。

  现在玻璃镜子等已经逐渐向大明两京十三省各大城池扩张了,接下来就是纺纱织布了。

  这天一大早辰时许,朝阳初升,皇城方向又是蹄声雷动,上万禁军和锦衣卫轻骑从西安门蜂拥而出,过德胜门,很快就来到了温榆河南岸。

  温榆河离避暑山庄近,而且准备好的材料可以用水师战船走潮白河和北运河转运,所以,这边的水车和作坊是最早开始修建的,第一批作坊那都已经建好了,可以开始纺纱了。

  万历带着彭国公戚继光、英国公张元功、武安侯郑维忠、永年伯王伟等走进一个毛絮飞舞的纺纱作坊里一看,那都不由得满脸震撼之色。

  这里面三台机器那都有两三丈宽,三四丈长,高度也有丈许,那庞大的体积和不断转动的巨辊简直就如同怪物一般。

  说实话,这年头除了船那就很少有这么巨大的物件了,特别这东西还在水车的带动下不断转动,而且上面还挂着密密麻麻的纱线,看上去着实令人惊奇。

  万历看了一阵变忍不住用手在鼻子面前扇了扇。

  这里面的毛絮也太多了。

  他想了想,随即对永年伯王伟道:“国丈,这里面干活的人都要用类似蒙面巾的东西捂住口鼻,这毛絮吸进去不好。”

  永年伯王伟连连点头道:“好的,微臣明白。”

  万历走到纺纱机的一边,拿起架子上纺好的纱锭看了看,随即递给英国公张元功,征询道:“你看这纱锭怎么样?”

  我看?

  英国公张元功闻言,连忙接过纱锭和另一个国丈郑大年一起细看起来。

  郑大年本来就是做布生意的,后面又跟英国公张元功一起开了很多织布作坊,对纱线自然是相当的熟悉。

  这年头织布和纺纱就是一起的,手工织布之前那就得先把纱线纺好,他见过的纱线那都不知道有多少。

  他跟英国公一起细细看了看,又拿起几个纱锭比较了一下,随即便忍不住惊奇道:“这纱的粗细竟然一模一样,这是怎么做到的?”

  你问朕?

  朕也就出了个点子,具体的纺纱流程朕可不是很懂。

  万历闻言,抬手招过匠户老赵头,很是干脆的问道:“这纱线怎么做到粗细一致的?”

  老赵头细细想了想,这才小心的道:“这个主要是万岁爷英明,两个大辊子对着刮,那缝隙里的羊毛就是一样多的,多余的那都会被刮掉,所以,纺出来的纱线粗细是一样的。

  这个粗细还是可以调的,只要把两个大辊子靠近一点,纱线就会细一点,只要把两个大辊子隔开一点,纱线就会粗一点。”

  你还拍上朕的马屁了。

  嗯,有前途。

  万历又问道:“织布机你会不会做?”

  老赵头连连点头道:“万岁爷,织布机草民也会做,纺纱和织布本就是一起的。”

  嗯,不错不错。

  万历闻言,微微点头道:“很好,朕给你擢个工部文思院副使,以后你就专门负责研制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你要能把水力织布机给朕研制出来,朕给你封侯进爵。”

  哎呀,干了一辈子苦力活竟然还当上官了,而且还有机会封侯进爵!

  老赵头连连拱手躬身道:“多谢万岁爷恩典。”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怎么样,大年,以后就用这种纱锭织布如何?”

  郑大年连连点头道:“好啊,这种纱锭织出来的布肯定更平整,而且羊毛软和,织出来的布做出来的衣服穿身上更舒服。”

  那就没问题了。

  万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那你赶紧建织布作坊,不但京城要建,城外也要建,京营所有百户所都要建一个,看每个百户所有多少会织布的妇孺就添置多少台织布机。”

  啊?

  那是多少织布作坊?

  京营现在都二十四万人马了,好像最终还要扩充到三十六万人马,那就是三千六百个织布作坊啊!

  织布机那估计最少得十多二十万台,那又需要多少纱锭?

  郑大年细细想了想,随即小心的问道:“万岁爷,微臣估摸最少得添置二十万台织布机,这里能出这么多的纱锭吗?”

  这个得多少纱锭?

  万历很是干脆道:“老赵头,你来算算。”

  老赵头还真认真的算道:“这一台纺纱机一天能出大约一百斤的纱锭,两台就是两百斤左右,一匹布大概需要三斤的纱锭,一个纺纱作坊出的纱锭大概能织六七十匹布。

  这一般妇孺不纺纱光织布,大概五天能织布一匹,一个月就是六匹,这么算起来,一个作坊一个月出产的纱锭应该够三百多台织布机来织布,十个就是三千多,一百个就是三万多,这样的作坊我们只需建六百个左右就够二十万台织布机用了。”

  这样的作坊只需建六百个左右!

  机器的效率跟手工比起来高了真不是一星半点。

  万历闻言,很是干脆道:“大年,织布作坊还得多建,这温榆河两岸都不止建六百个纺纱作坊呢,我们还要在永定河两岸建织布作坊,那里更多。”

  啊?

  这不用纺纱,二十万台织布机一个月就能出上百万匹布啊!

  郑大年琢磨道:“万岁爷,这纱锭进价几何啊,我们织的布太多了,想要卖出去,那就得搞批发,大批发,售价最多只能算一两银子四匹。”

  这个得算利润。

  万历想了想,随即问道:“棉布成本几何,能有多少利润?”

  郑大年不假思索道:“万岁爷,棉花大致六十文一斤。

  现在一匹棉布大概也是用三斤棉花,三斤就是一百八十文,九斤就是五百四十文,一两银子三匹,刨去人工成本,我们大概也就能赚五十文一匹。”

  这羊毛都纺成纱线了,总不能比棉花便宜太多。

  不过,京营屯卫家眷织布那也得能赚到钱贴补家用,一两银子四匹布的话,一个月织五匹布那总共也才能卖一千二百五十文,一匹布算一百文的工钱那也才五百文一个月,买布最少还得五十文一匹的利润。

  这个算起来着实让人头疼。

  万历细细想了想,干脆道:“纱线就算五十文一斤吧。”

  这么算起来,那岂不是能赚到六十文一匹,这搞批发比零卖还赚钱!

  郑大年连连点头道:“好的,微臣尽量多建织布作坊。”

  这建织布作坊得有织布机,织布机又得匠户来做,请匠户又得出工钱。

  钱是真不够花啊。

  不过,这钱花出去,京营屯卫和边军屯卫都赚到了,匠户也赚到了,民间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大明也会越来越富强。

  这钱花得值。

  万历细细想了想,随即对永年伯王伟道:“国丈,尽量多招点匠户做织布机,一个月最少要出两万台织布机。”

  啊?

  还招匠户啊!

首节 上一节 143/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谁教你这么当兵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