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294节
他们如果把太湖周边九县的田地全兼并了,那边的老百姓就没了地种粮食,他们还能借机抬高粮价,老百姓辛辛苦苦种桑养蚕织丝绸赚的钱全部会被他们吃干抹净!
严党这个局着实是恶毒。
不过,话又说回来,生丝的利润这么高,为什么不改稻为桑呢?
这个还是跟粮食有关,那部戏里就提了,如果太湖周边九县改稻为桑,那每年得运七百万到九百万石的粮食过去。
如果按漕运一石损耗两石左右来算,哪怕运过去的粮食都是一两银子两石收购来的,加上损耗每年也要花费一千多万两。
这还只是小头,按一年七百万到九百万石的粮食来看,太湖周边九县的人口就是七十万到九十万左右,而按明初大致每人十余亩地来算,不管现在那里的田地被兼并成什么样了,但七百万到九百万亩的田地还是在那里跑不了。
这么算起来,那边全部改稻为桑的话,光是生丝就能产六千万斤左右,哪怕按五钱一斤收购,那都是三千万两。
如果再织成丝绸又要一千多万两的工钱。
也就是说,哪怕严党不是骗嘉靖的,他们是真想把太湖周边九县的田地全部改稻为桑,那每年最少要投入五六千万两!
生丝和丝绸能卖出这么多钱来吗?
哪怕真能卖出五六千万两来,利润也是零,一年白忙活。
如果想要赚钱,哪怕把销往海外的丝绸降到二两银子一匹,那也是一亿多两!
这就是开玩笑了,光是生丝和丝绸就卖一亿多两,全世界一年估计都产不出这么多的白银来啊。
所以,改稻为桑就是个大骗局,想都不要去想。
万历细细想了想,又问道:“现在主要哪些地方产生丝?”
李旦琢磨道:“现在生丝产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以太湖为中心的浙直地区,接下来就是巴蜀,然后就是广州府一带。”
巴蜀还是第二,太好了,只要巴蜀适合种桑养蚕,那压根就不用改稻为桑。
万历琢磨了一下,又问道:“你觉得大明现在一年能产多少生丝,大概估计一下就行。”
这个怎么估算呢?
李旦细细想了想,这才小心道:“万岁爷,官营的三大织造一年能出丝绸三十万匹,而被我们和葡萄牙人贩卖出去的生丝一年都不止三十万斤。
民间那也有不少种桑养蚕织丝绸的,那些有功名的读书人穿的大多也是绫罗绸缎。
这么算起来的话,大明年产的生丝应该在一百万斤左右。”
这么少吗,一百万斤那也只需十多万亩地啊,这到底是地不够还是种桑养蚕的人不够?
如果生丝和丝绸这么赚钱,朕一年搞出一千万斤来都不是问题啊,一百多万亩地而已,巴蜀那边完全可以种山坡上,都不用改一亩稻田。
万历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这生丝和丝绸真的出多少都能卖掉吗”
这个不好说。
李旦又细细想了想,随即小心道:“其他地方到底能销多少生丝和丝绸草民不是很清楚,东瀛那边草民还是了解过的,我们和葡萄牙人一年贩过去的生丝如果超过四十万斤,他们内部就销不完了,只能转手卖给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进购生丝倒是没有嫌过多,只要能拉到吕宋去,他们都要。”
这样啊?
万历闻言,缓缓点头道:“那行,官营三大织造每年出的三十万匹丝绸朕给你二十万匹,另外,朕再派巡抚和巡按去浙直和广州府盯着,严禁民间将生丝出售给葡萄牙人乃至私人,那两地产的生丝朕全给尽量给你全收购过来。
另外,朕再在巴蜀想办法多产点丝绸,明年多产一百万匹应该问题不大,你贩去吕宋看看,看西班牙人到底能吃下多少,他们如果觉得不够,朕再想办法增产。”
我的天,二十万匹丝绸就是三百万两啊,再收个五十万斤左右的生丝,那又是两百万两,还增产一百万匹丝绸,那又是一千五百万两啊!
西班牙人能吃下吗?
李旦细细算了算,随即连连拱手道:“万岁爷英明,这么多的生丝和丝绸应该是差不多够了。”
这么多的生丝和丝绸的确应该够了,两样加起来一年就是两千万两啊,光这两样东西一年就能换回来这么多银子吗?
说实话,万历都感觉有点玄。
他可不是嘉靖,什么都不搞清楚,就听严党瞎忽悠。
第327章 东瀛关白的野心
这海外贸易的利润着实恐怖,光是生丝和丝绸换回来的银子就是数以千万两计。
那么,还有什么能赚大钱的货呢?
万历回想道:“这布匹销到海外也很赚钱吗?”
李旦连连点头道:“是啊,我们卖到海外去的布匹你都是上好的货,在浙直进购都要一两银子三匹那种。
这么好的布除了大明就没有谁能织出来,卖到东瀛和南洋那都能卖出二两银子以上一匹的高价。
我们差不多一个月就能贩出去五十万匹左右,一年那最少能卖出去五六百万匹。
葡萄牙人从东瀛那边赚来白银之后也会进购布匹去南洋和西洋贩卖,他们一个月差不多也能卖出去几十万匹。”
葡萄牙人就在大明玩空手套白狼是吧?
这帮家伙得招来好好谈谈,不上缴足够的关税那就滚!
万历缓缓点头道:“你的意思,光是布匹大明一年就能销出去一千多万匹,也能换回来两千多万两白银?”
这个怎么说呢?
李旦细细想了想,随即小心道:“万岁爷,草民这里卖布一年大致能换回来一千多万两白银,葡萄牙人赚了多少草民真不清楚。”
这布匹产量貌似够了,他们增产之后还不知道能不能卖得完呢。
万历微微点头道:“那行,上好的布匹每个月朕给你一百万匹,你拿去贩卖,看能卖完不。”
这一年又是两千多万两!
李旦连连点头道:“好的,草民尽力去卖。”
接下来就是瓷器了。
万历又问道:“瓷器呢,每年能赚多少钱?”
这个也不好说。
李旦又细细想了想,这才小心道:“万岁爷,这瓷器主要看品质,官窑的瓷器上面好像都很难搞到,草民贩卖的主要是民窑的。
民窑的瓷器在大明大概是十两银子左右一担,一担就是一百件左右,草民贩卖出去那都是按件算的,品质一般的一两银子一件,品质好点的二两银子一件。
现在草民每年贩卖的瓷器大致也就是三万担左右,也就是三百万件左右,换回来的银子大致就是四五百万两。”
官窑的瓷器民间的确很难进到货。
因为以前官窑的产量就那么大,基本就是供皇室、宗藩和达官贵人用,很少有流落到民间去的。
不过,现在就不一样了。
万历琢磨道:“朕已经命人在高岭村那边建了很多官窑,一天出产十万件上好的瓷器都没问题,一年就是三千多万件,你能卖完吗?”
啊?
官窑瓷器您一年给我三千多万件!
李旦满脸难以置信道:“万岁爷,官窑瓷器卖出去最少都是十两一件啊,三千多万件,那肯定是卖不完的。”
呃,这么高的利润啊,十两一件,三千多万件那就是三亿多两!
这个想都不用想,现在全世界一年都出产不了这么多的真金白银。
万历细细想了想,随即缓缓点头道:“那朕就让他们做慢点,尽量在上面画点精致的花纹,一年先给你来三百万件试试,怎么样?”
那也是三千万两啊!
这么多,可能卖完吗?
李旦闻言,小心道:“万岁爷,草民只能说尽力去试试,不敢保证能卖完。”
这生丝、丝绸、布匹、瓷器加起来就是七千多万两了,其他东西貌似都没必要贩卖了。
问题,这几样加量之后能不能卖完还不知道呢。
万历想了想,又问道:“那茶叶呢,现在什么行情?”
李旦细细介绍道:“万岁爷,这茶叶上面人也搞不来太多,每年他们给草民拿去贩卖的大概也就一万担,一担一百斤左右就是一百万斤左右。
而且,他们搞来的都是叶茶,也就是二两银子左右一担那种,叶茶卖不起价,在外面能卖个一两银子一斤就不错了,这茶叶草民一年也就能换回来一百万两左右。”
这茶叶生意做的也太小了吧?
万历闻言,不由诧异道:“你一年才能卖出去一百万斤的叶茶吗,这茶叶生意就能赚这么点钱?”
我这不是没货吗?
李旦无奈道:“万岁爷,上面人也就能给草民这点啊,茶叶那是不愁卖的,如果是上好的芽茶,五两银子一斤都没问题,叶茶和芽茶加一起一年卖出去上千万斤都没问题,关键就是没货啊,叶茶都不够卖的,更别说芽茶了。”
哦,原来你能卖出去上千万斤啊。
万历估摸道:“那行,今年朕先给你收购几百万斤叶茶和芽茶,明年开始,巴蜀那边就能产更多的茶叶了,一千万斤完全没有问题,三年之后估计两千万斤一年都没问题。”
您当皇帝的做生意就是不一样。
那帮家伙都是搞不来足够的货,您这却是货多得卖不完。
茶叶如果一年真能给出两千万斤来,加起生丝、丝绸、布匹、瓷器那都要卖上亿两一年了,这些都不可能卖的完啊!
李旦连连拱手道:“好的,万岁爷,草民尽量把茶叶生意做大。”
万历想了想,又问道:“万盛堂的药剂呢,行情如何?”
这个我才刚开始做啊。
李旦估摸道:“药剂在东瀛是很好卖的,因为他们识字的不少,大概知道什么药能治什么病,万盛堂的药剂在那边卖的价也很高,普通药剂一小瓶就能卖五六两银子。
不过,上面人好像也搞不来多少万盛堂药号的药剂,草民能带去东瀛的那都会被抢购一空。
至于西班牙人那边,草民也打听过了,他们不识得我们的字,我们制成的药剂他们都不知道能治什么病,所以有点不好卖。
不过,我们如果给他们大致看一下是什么病,然后给他们开一小瓶药剂,他们出十两银子那都愿意。”
这个好说啊。
万历不假思索道:“我们可以给每盒药剂里塞上一张印有他们文字的说明,你跟他们做生意,应该懂他们的文字吧?”
李旦连连点头道:“这个自然,草民也就因为懂得东瀛、南洋和西洋文比较多,才被选中做这海外生意的,国助学的比草民还好。”
那就好。
万历微微点头道:“那行,国助留下,把说明翻译成各国文字,朕今年先给你来上一百万盒万盛堂普通药剂,看能卖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