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100节
卢七头脑一片空白,以前遇到的周军官兵,什么时候有这样的阵势,大家都是射几轮箭,拿起刀互砍,哪边凶狠哪边就撤,到了后来甚至形成了默契。
仿佛剥了壳的鸡蛋碰石头,稀碎。
一个个倭寇哼一声也来不及,随着长枪从体内抽离出去,人也软绵绵的倒下,一点力气也没有,连叫的力气都不剩。
“投降啦。”
“投降啦,我不是倭寇!”
刚才硬着官兵们的箭矢,也死了不少人,可倭寇们一个个丝毫不胆怯,现在才厮杀了片刻,倭寇们立刻胆寒,变了个人似的。
许多人下跪投降,许多人转头就跑。
可往里跑。
已经没有了可跑的口子,何况还有官军还有骑兵。
卢七咽了口口水,看到三杆长枪头从自己手里一名练家子的胸膛抽出,那练家子是自己武艺最高的兄弟,连还手的机会也没有,在对面官兵手里犹如杀鸡似的。
卢七真想发誓,自己真不是胆小。
可他实在没有勇气。
“我投降!”
“我有秘密告诉你们的将军。”
卢七都投降了。
剩余的人一个个跪下投降。
“我不是倭寇,我是.”
“噗。”
长枪入体。
这些人就是倭寇。
一个不留。
仿佛一场表演,看到了一种美。
赵雍目瞪口呆。
他周边的校官们也呆在原地,不知所措。
战场犹如一个整体。
每名士兵遵守军令严苛到令人发指。
赵雍亲眼所见。
几名倭寇不顾枪头,舍身扑向一名士兵,想要拼命破了官兵的阵型,打开一道口子,结果那士兵仿佛没看到危险,与旁边的同袍保持一致的步伐向前。
赵雍不认为自己可以办得到。
近千人犹如一个整体,面对生死的威胁,进退毫不动摇。
这是人能办到的?
赵雍深深的怀疑。
自己遇到这样的敌人该怎么办,心里升起浓浓的绝望,原来这就是王家军,王家军是这样的,难怪刘通心里只有他家的将军。
实在是.惊悚。
此人难道会洗脑?赵雍摇了摇头,自己越想越离谱。
第101章 融合为一
“将军,已经把倭寇尸身埋了。”
赵雍部与张灿部负责打扫战场,比如割倭寇的首级,把尸身掩埋,救治同袍等等,这些杂活一般是军中老弱来干的。
如果以前谁让赵雍的人马来干这些活,他的人一定会发起哄。
如今别说赵雍手底下的人,连赵雍也老老实实。
实在是没办法,面对这样的王家军,大家还是老实点的好。
突然间。
赵雍也明白了为什么眼前的年轻将军,只用了不到两年就连升五级。五级啊,且独领一营,这战功原来都是真的。
不够义气的讲,哪怕自家总兵罗明复活,赵雍也得说一句,论打仗的本事,还是王信厉害些,相信总兵大人还在,也会认可。
小说话本里,戏曲说书人嘴里。
仗打的漂亮。
原来是这个意思。
实在是漂亮,漂亮的令人胆寒,同样的人马,赵雍一点办法也没有,怎么想也是死局,除非困死他们,又或者用火炮轰。
赵雍想到了以前在广州粤海将军处见过的铜管火炮。
苦活目前是赵雍部与张灿部负责,其余二部刚刚打完仗,至于后营,后营同样重要,关乎全军的命脉,有他们的事情要做。
比如照顾好牲口,修葺好大车,负责全军的伙食,以及照顾伤兵等等。
很多人轻视后勤。
王信却不会,自己懂后勤的重要,既然重要,那就不能无视后营,后营把自己的事务做好就是立功,而不是觉得后营什么事都没做,有了杂活就让后营去做。
“战利品严禁私藏,违者重处,你要告诉每一个人,杜绝此事发生。”
战利品收集交给了左营。
但是总会有疏漏,士兵只要想,也总能找到机会偷藏,自己的人马,王信不怎么怀疑,虽然不敢保证人人能做到,总体上还是没问题的。
赵雍部与张灿部,王信不敢全信。
于是严格的督促,才是对所有人都好。
赵雍不敢怠慢,内心服气,连连点头,王信又看了眼面板,态度温和了些,说道:“不放心的士兵可以去找军中老兵打听,军队的战利品从来不会少谁的一份,主要还是用在自家的身上。”
赵雍不怀疑王信的话,这些事情,以前从刘通嘴里听过一些,只是当初自己并不是全信。
如今服气,说什么就信什么。
王信也没再过多解释。
战利品并不会一次性发给士兵们,而是以补贴的名义,每个月定期发放。
士兵的军饷是每个月一两银子,还会遭受克扣,实际到手一半都难,如今打仗,军饷倒是补齐了一次,可又开始拖延,也没说不给。
不给军饷有不给军饷的做法。
王信不会允许,那么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要么与商人合作,像河西小营的时候,要么从敌人手里缴获。
从敌人手里缴获也分情况。
比如民生物资,牛羊,粮食等,大多还给百姓,并不全是因为仁义,而是要保持士兵们内心的底线,否则没有了底线的士兵,怎么可能会有忠义二字?
然后才是金银珠宝。
如果缴获多,或者类似南通城的情况,倭寇们刚从老百姓手里劫掠,也要考虑返回部分给百姓。
这次不同。
在野外。
缴获的银两铜钱较多,价值四五万两,还有十来架骡车,然后才是武器等。
没有苦主,也没有官绅。
三分之一用来添置军备,比如委托薛家去帮忙采购的火器,光鸟铳和火药铅子等就要五六千两,还有佛郎机等,加起来一万多两银子。
还有骑兵,牲口大大小小两百余头,马匹近百匹,抓住机会要来了这么多,可后期开销不小。
一匹马每日要吃草料二十斤,还需要喂养精料。
所以要留下三分之一,不断的增加维护金的池子,延长自身的保障期。
剩余的三分之一再用来发放补贴。
华顶峰一仗收货不怎么多,宁海的三战三捷,这三场下来也不怎么多,反倒是今日的收货最多,按道理而言,乡下百姓手里很少有钱。
民堡有钱,但也只是比百姓多,远不可能有这么多,得需要攻破几个民堡,才会有这么多现钱,而且攻破民堡,谁发疯才会去这么做。
缴获最多的一次其实在南通。
不过南通城局势复杂,有官员有大户,还有百姓,很多事并不是自己想如何做就能去做的。
消灭了这伙倭寇,大军满载而归。
仙居内城的百姓们看到大胜归来的军队,眼睛里恢复了些生气,有人去打听,他们杀了多少倭寇,听到全部杀了,许多人闻言痛哭,边哭边笑。
人一多,心就杂。
立规矩最重要。
安顿好各营,各营将来到大帐。
大帐外插着五面大五方旗。
佐击赵雍、千总张灿、守备刘通、哨官齐山念
人员太杂了。
其实以自己的构架,自己是游击将军,带领三千人,三名千总,六名把总是最好的,比如齐山念属于升官,刘通平级,张灿负责前营与骑兵,更好符合他的千总身份。
倒是赵雍,赵雍是佐击,加上他部是精锐,罗明没有亏待。
趁着现在大战过后,军心正旺,王信要把两千人马的编制整改一下,否则编制都不统一,号令如何统一。
赵雍没有意见。
别人更没有意见。
首先是立军饷。
老弱每月一两银子,士兵每月一两五钱银子,骑兵每月二两银子,如朝廷拖欠,由主将去索要,而军中军饷如数下发。
也就是每年近四万两的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