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88节
朱胜功听多了类似的话,分不清真伪,笑骂了两句。
又有一名吏员匆忙跑进来,到朱胜功耳边悄声说了几句,朱胜功眉头一扬,激动的一拍桌面,“我就说没看错人,诸位稍等,我去去就来。”
说完也不等众人反应,径直离开。
周围人拉住那吏员纷纷打听。
朱胜功走进隔壁父亲的书房,一路没人来阻拦,提督在书房见客,朱胜功悄然走到父亲身后,亲自为两人倒茶,客人见状,没多久告辞离开。
提督命朱胜功相送。
等朱胜功回来,提督朱伟一脸阴沉,责怪的看着儿子。
“什么事这么急。”
“父亲不知,王信那小子,当众与应天营起了冲突。”朱胜功兴致勃勃,把刚才外头街头发生的事交代了清楚。
朱伟这才恢复了平静。
过了片刻。
朱伟缓缓开口,“此子倒算是忠诚,没有辜负我对他的栽培。”
当初京营开拔。
各部说要开拔费,诸多推诿,属于常态,哪怕是朱伟也得硬着头皮接受,可时间不等人,也不能任由下面的人狮子大开口,因为要来要去,分的是他本部的物资。
一切进东营的东西都得由他来分。
当然是分给自己的人马。
嫡系吃肉,其余的人嘛,要看听不听话。
此子就很听话。
没有摇摆。
态度端正。
朱伟指了指后面的匣子。
朱胜功跑去打开,里面是一张兵部的文牒,打开一看,赫然是任命书。
“兵部的任命书几时送到父亲手里的?”
朱胜功一脸佩服。
朱伟笑道:“只要听话的人,为父向来不亏待,如果此子今日去见了应天兵部尚书,这任命书就到不了他手上,既然他没见,先来见我,这任命书就能到他的手上。”
“父亲要求太高了。”
“应天府兵部尚书可是首辅的门生,大权在握,谁敢拒绝,我看此子可以大用,虽然是半路出身,收为嫡系也未尝不可。”
朱胜功对王信很有好感。
朱伟摇了摇头。
“且看着吧。”
知人知面不知心,只能多看。
培养一支嫡系人马的花销太高了,耗费如此大的心血,要是培养出个白眼狼,岂不是要急吐血?所以宁缺毋滥,宁愿把物资存在仓库里发霉,也不能滥用。
知道父亲的性格很难劝动,朱胜功想了想,开口道,“儿子去迎接他。”
朱伟没有反对。
来到应天府,面对张吉甫,自己的压力也很大,说句实话,他都不方便扫对方的面子,不过自己不方便,不碍下面的人。
可惜,没有几个能坚定的。
反倒是王信这小子。
朱伟忍不住点点头,的确值得再看看。
自己不光带来了东军,还从其他三军抽调了整整一千百甲兵,加上本部的一千甲兵,也就是两千,而整个京营也才四千甲兵。
甲兵是各军的宝贝,轻易不会动。
此次带来了两千甲兵,合计三万骑步弓大军,加上可以调用金陵各地军队,从上到下打通了关节,自己当然想要尽全功,消灭掉倭寇。
而不是把功劳让给南京兵部尚书,自己带着几万京营,结果成为张吉甫功成名就的垫脚石,让他招安了倭寇,取得全功。
那自己岂不是一根毛都捞不到。
张吉甫。
你太过分。
本地的官员也太没礼节了。
朱伟眼神里闪过厌恶。
朱胜功何尝不讨厌张吉甫,实在此人名头太大,都知道是首辅的门生,以接替者培养多年,连父亲都得避开锋芒。
所以得知王信的消息后,朱胜功实在是开心。
南京兵部尚书又如何。
东军是他们老朱家的,谁也别想乱伸手。
京营的营地在东,应天营本部在西,东军的人来接,人群里还有朱胜功,有心人看在眼里,这何尝不是提督大人的表态。
“这小子什么时候拍上了提督大人的马屁?”
人群里。
一名年轻的千总冷着脸。
“咱们回到了本部,说话小心点。”
严中正提醒。
“我就是看那小子不顺眼,运气真好,仗着一个好出身,抢我们的功劳,如果不是他。”那千总咬牙欲裂,眼里恨不得杀人。
严中正没有办法。
郑昂年轻,想要趁着练兵的机会升官。
他们这般无权无势的普通人,千总的职位已经是顶点了,除非有别的机遇,否则很难突破。
没想到先是被王信压了一头。
后来遇到紧急情况,提督催促的要求,他们二人并没拒绝,只不过想趁机多要点。
中间却出了个贼。
大家不约而同的多要物资,偏他着急满慌的去打倭寇,仿佛只有他能打似的。
“算了吧,他又不是本部的人,只是右军的都司,哪怕现在提督大人看重他,也不会当做自己人。”严中正安慰了两句,又说道:“何况王都司的的确确获得不少大捷”
郑昂冷笑道:“捷报谁不会写,要是我,我写杀敌两万都成。”
说完,仰天长叹,只觉世道不公,又眯起了眼睛,隐藏起心里的一丝杀意。
第90章 提督的遗憾
朱胜功亲自带着王信进提督行辕,然后去找其父,先请王信在偏厅等候。
比起上回在京城,朱胜功更为热情。
朱胜功这个人,其实是小孩子性格,不成熟,偏偏要装成熟,非常爱表现,看穿了此类公子的性子,王信也没有多少反感。
通过他的态度,也能了解下朱伟对自己的看法。
王信喝着提督府的茶。
大半个月前,自己前脚带着人马回金陵,后脚薛家人就透露给自己,上头打算招安倭寇。
经过自己的允许了吗?
以前负责灭倭的人是罗明,罗明投靠了内阁次辅刘儒,所以刘儒支持罗明剿倭,并且希望罗明灭掉倭寇,获得全功。
那么首辅周道丰必然不希望罗明成功,反而希望罗明身首异处。
杀鸡儆猴。
罗明败了,身首异处。
首辅胜了。
趁机整顿京营,出头的是朱伟,不用别人说,王信也能猜到,朱伟必然投靠了首辅,又或者本身就是首辅的人,一个个藏得真深。
这些都是小事。
碍不着自己的小日子。
谁当大王不是王,只要不影响自己就行。
唯独放任倭寇不行。
所以提督提出要灭倭寇,背后是首辅的支持,谁赢了帮谁不提,自己当然不会拒绝,所以痛快的答应,并且还能得到一些许诺。
打倭寇嘛,不要报酬都行。
有报酬更好。
朱伟父子还算靠谱,起码知道想让马儿跑,先得让马儿吃饱,虽然自身有些个小毛病,比金陵那帮文官要靠谱多了。
真让自己选,自己一定选朱伟。
如果实在没得选。
那自己就不选了。
猪队友是绝对不会要的。
从朱胜功对自己的态度来看,自己没有去见兵部尚书,而是先来见他,这父子俩对自己的选择是满意的,所以可以判断的出,朱伟想要战功,不愿意空手而归,也敢拒绝兵部尚书。
也可以说明,朱伟在首辅那边的地位不低。
思来想去。
王信喝了口茶。
比起以前当兵,在大周当兵真他娘的累,逼得自己都要爆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