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第154节
朱以海叹气道:“三年强征,粮饷匮乏,延平王短时间内如何北伐?”
他虽被软禁,但还是清楚金厦情况的。
张煌言坦然道:“正是粮饷匮乏,是以郑延平过去能用严苛军法震慑诸将,但眼下却不行了。”
没有粮饷,郑延平再动不动杀人立威,不少人都会逃跑的。
至于从夷州无功而返的郑延平杀不杀人。
那是不用想也知道的。
“郑延平不能领闽海诸将,唯殿下方行。”
鲁藩君臣听到张煌言的话,各自惊异。
徐孚远等人闻言,愕然之余狂喜不已。
朱以海说不上高兴,淡淡道:“如今我寄居人下,如何越过郑延平统领各将。”
张煌言拱手道:“正是郑延平失了人心,才需殿下来整顿东南士气。”
“唯有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正统之名北伐。”
这话说出来,已经表明张煌言支持鲁王继统监国,乃至称帝了。
鲁藩文武们惊疑的看向张煌言,徐孚远几人神情变化不定,倒是觉得张苍水说的对。
郑泰等勋将对郑延平的不满,已经摆在台面上了。
郑延平攻夷失利,威望大减。
就算回来后马上攻打海澄,也不足以让诸镇继续服从。
又不是收复漳州泉州。
没解决金厦的根本困境。
郑泰等人百分百独立割据,和郑延平火并的概率也五五分。
鲁王上台,正是给了他们反抗郑延平的大义。
甚至能让部分想要投清的勋将,继续拥戴皇明。
和以前郑彩与郑延平争权一样,现在他们要靠郑泰了。
朱以海额头皱成川形:“玄著,年初你不还让本王养晦待时吗?”
朱以海在弘光朝廷失败后开始监国,一度差点称帝,只是不想和隆武争位,方才一直以监国之名行事。
直到浙东两败,依靠郑延平后,方才在永历七年,去监国号,依附永历朝廷。
彼时,他已经监国八年了。
而等到两年前,南都云滇都遭大败,昆明失守,永历帝仓皇逃亡时,预感祖宗基业处于危险之中。
特发手敕,仍令鲁王朱以海监国。
闽海明军得到敕令,郑延平当然坚决反对,特地将朱以海关押到澎湖,隔绝内外。
今年才把他送回浯州。
而一个永历朝臣抵达闽地,告诉他们永历皇帝真的南狩夷荒,生死难卜后。
时隔八年,鲁藩文武再次劝进朱以海监国称帝。
唯独张煌言出于大局思考,让朱以海耐心等待时机,不要树立让郑延平攻击的目标。
张煌言继续拱手道:“彼时只是潜跃宜权之策,此时正是要殿下出来收拢人心。”
“论国家大势,将士都怀疑兴汉愈难;察万民人心,士民皆希望尊周转切。”
张煌言微微俯首:“昔日臣与兵部尚书张玉笥劝进殿下,亦是高皇帝子孙,应报耻继统。”
“今日也是此言。”
徐孚远等人先后反应过来,依次俯首劝进。
“国难已极,天命宜还。”
“中华正统,岂可久虚!”
“请殿下早定大计,以续正统,系人心,图中兴。”
朱以海看着屋中的诸文武,有些恍惚。
十六年前,也是这样一批大明忠义之士,站在他面前,希冀他监国领导浙东义军残师。
钱肃乐,张国维,王之任,王翎,六义士……还有张名振。
朱以海神情落寞几分。
当年台州的文武百官,已经十不存一,尽都赴难殉国了。
朱以海明白堂中亲信的想法,他不是什么真正中兴之主。
仅仅因为高皇帝的血脉,要给天下人一个旗帜希望。
永历帝弃国南狩后,天下人就放弃了那个逃跑天子。
除非他能重新打回来,不然十四年的永历旗帜,无人再认。
郑延平也是如此。
隆武赐他国姓,所有人都将驱逐鞑虏,恢复华夏的希望放在郑国姓身上。
大明的后唐庄宗,天下人也认。
谁想到郑延平突然跑去攻打夷州,和永历帝一样放弃神州赤县。
让金厦文武也对郑延平开始失望,不再倚重其。
朱以海长叹一声:“玄著,郑延平虽夷州失利,但余望仍存,浯州之兵仍壮。”
“皇上生死不知,本王何以僭越,再兴昔日唐鲁之争。”
朱以海摆了摆手:“本王多年来常怀卧薪尝胆之志,未尝松懈,但仍需养晦待时,还不是时候。”
“现在还不是时候,本王不能监国称帝,夺延平王麾下勋将。”
张煌言心中一沉,再次力劝:“国家危险之际,请殿下正人心。”
“金厦虽困,但东虏畏海如虎,迁徙沿海,天怒人怨。”
“万姓弃家,蠢蠢思动,望王师如饥似渴,我们若为之激发,和亡秦并起无异。”
“挥师北伐,百万雄兵可得,百十名城可下。”
朱以海早不是以前的小年轻,半点不信张煌言的宏伟蓝图,依旧摆手拒绝。
张煌言见状,顿时明白。
十六年前的那个鲁王早就死了,死在一次次出征失败,死在一次次恢复失望。
也许是没有雄心了,也许是畏惧郑延平。
饱经患难的鲁王已经不可能监国称帝,号召天下了。
张煌言无力拱手:“金厦大乱在即,若郑延平仍能镇压诸将,殿下无患。”
“若勋将们引清军来犯,金厦危矣,烦请殿下小心。”
“臣立即回返外岛,事若不妙,请殿下来寻臣。”
张煌言话音未落,鲁藩密会的房门突然被打开。
一个身影急匆匆的窜了进来。
徐孚远看向前去打探消息的王忠孝,出声问道:“王少卿,郑延平那里如何,可攻下海澄了。”
王忠孝点了点头,喘气道:“不重要,关键是和郑延平一起回来的人。”
“大明太子和郑延平一起回来了。”
张煌言不解道:“哪来的大明太子?”
永历帝南狩夷荒后,华夏大地,只有鲁王一个正统监国了,这都还没称帝。
绝嗣的鲁王哪来的太子。
张煌言眯眼,心中波澜骤起。
难道是郑延平抢先一步,拥立了一个宗室继位称帝,抢占名号。
是谁?
是他曾经拥立的淮王朱常清的儿子,现在的淮王朱由桂。
还是他找到了小唐王的子嗣,再次拥立唐藩。
王忠孝磕磕绊绊道:“是南洋……南洋来的,永历太子。”
“什么?”
鲁藩君臣顿时惊骇不已。
“皇上航闽了?”
“郑延平带了永历太子回来?”
永历帝竟然真的绕了一个大圈,重新回到东南。
怪不得,郑延平不再攻打夷州,开荒屯田。
有了永历帝,或者永历太子,郑延平就再次有了抗清的大义,足以收拢人心了。
张煌言仍皱眉:“是真的永历太子吗?”
别是郑延平另辟蹊径,找了个半大小子来当永历太子。
明清交战十几年来,又不是没有冒充朱明宗室兴义师抗清的。
光是朱三太子就有几真几假,弘光朝就发生过假太子大案。
王忠孝颔首道:“确实是真的。”
“他身边有滇帅胡一青,还有李成栋的部将马宝马惟兴,一些粤人见过这三人。”
“见过太子殿下的林英也确认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