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第56节
太祖高皇帝沉吟一下说。
“太祖爷,其实对他们来说,他们的命都不值一百两。”
韩赞周说。
太祖爷有些过于慷慨了,在花了两千万奖励石门之战的参战者后,还要按照新的军功制度给他们法定奖励。
军功赐田。
斩首一级赐田百亩。
斩首五级不但赐田五百亩还有爵一级。
而爵一级就已经可以入吏部选任九品官,或者推恩给其指定者选任。
之前给的银子不是军功奖励,军功奖励里面没有银子,士兵有军饷,有参战补贴,但斩首是不给银子直接赐田的,而石门之战是太祖恩赐,属于特赐,不属于常规奖励,但问题是他们已经获得重奖,就没有必要再给他们军功奖励了吧?
当然,给也不重要,毕竟太祖爷想给就给,可问题是太多了,石门之战的斩首,此前几次交战的斩首,这些加起来已经近十万,光石门之战就五万四,也就是说需要赐田一千万亩。而且这只是斩首的,还不包括工匠制造武器的,民夫运输军需的,哪怕就是女人做军服,那也是要计军功的,齐王带着内阁主要就是搞这个工作。
加上这些至少赐田得一千五百万亩。
从哪里找这些地?
“太祖爷,奴婢倒是有个提议,若您真要兑现,不如在凤阳一带找那些荒废之地给他们,左右他们已经得了银子,这地就已经是添头,沿淮荒废已久,但过去的确都是良田,且都在黄册,如此也不算违背承诺,他们愿意去开荒,那就是他们的良田,他们不愿意也是在他们名下,以后家里人丁多了分出去也可以过去开垦。
若是如此,以后就不用愁这个了,北方荒地无数,几万万亩都有。”
他紧接着说。
“这个暂时先不用,以后再说,至于这一次的,小事而已,传朕旨意,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有田超过百亩者,必须有军功,无军功者无过百亩之田,无论以前的地是不是他们的,如今朕来了就得按照朕的规矩,必须有军功才能有田超过百亩,无军功超过百亩者田契作废,多出的田地收归朝廷赏赐军功。
但朕也不是不讲道理,朕也给他们机会,他们可以献田换军功,献田百亩换军功一级,可留田两百亩,一百亩是无军功有田的最高限额,另外一百亩是军功赏赐。”
杨丰明显很快乐的说。
韩赞周倒吸一口冷气,然后目瞪口呆的看着太祖爷……
所以,他是故意是吧?
第46章 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没给的,你不能抢
故意的……
当然是故意的啦!
要想推动这种军功授田制度得到百姓认可,从此满怀热情踏上昭昭天命的宏图伟业,那第一步就不能坑人家。
就像商鞅要变法先搞立木为信一样。
得把广告做好。
这时候别说把凤阳的荒地,就是把河南,关中的荒地分给江南百姓,人家也只会认为是敷衍他们,我在江南水乡一亩五石,你让我去一亩一石都算上田的地方开荒?你这何止是敷衍我,简直就是坑我啊,话说当年你把江南豪强抓到凤阳开荒可是用绳子绑着的。
现在你居然连绳子都舍不得了?
所以第一波甚至初期,必须是分给他们江南水田,直到把江南水田分的没有可分了,才能给他们逐渐向外分。
同样这样还可以趁机摧毁江南士绅的根基。
徐霞客家五千多亩地,扣除作为最高限额的一百亩,也就是说他还有近五千亩地需要用军功来换取所有权。
还得五十份军功,要么他家上交五十颗清妖首级,要么他家在军需物资生产上挣下五十份军功……
当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只能以交出其中一半来交换另一半的。
而他交出的这一半,则会被太祖高皇帝以军功赏赐给那些有战功的,不过这些受田的也不会去耕种,毕竟他们自己在家乡都有地或者其他职业,这一百亩还是原本的佃户在耕种,然后把地租给田主,但要管理这块地,田主也必须安排家里人在当地常驻。同时可以强制性给他们限定地租,比如说两三成,这样佃户也会感激涕零,而田主因为本来就是白捡的,当然也接受这个地租。
而这些人就是最好的广告,那些穷人尤其是耕种他们田地的佃户一看还能这样,斩一颗清妖或者其他敌人首级,就能让自己一夜暴富,可以说瞬间实现阶级跨越,那他们会怎么选就不用说了。
但清妖终究数量有限。
全杀光也满足不了全大明穷人的需要。
然后他们就会继续渴望新的战争,渴望继续向外开拓,不断去砍下一个个敌人的首级。
同样那些工匠,那些运输军需的商人,所有渴望以军功换取土地的人,也会在后面全力支持,最终战争成为全民的喊声。
至于江南水田肯定不够分的问题,这时候反而不重要了,毕竟就算北方的旱田,一百亩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数字。
毕竟确实没有那么多水田,这个也没办法,实在不行给你们翻倍,一百亩水田的确没有,两百亩旱田要不要?
至于田地太多超出一户人家耕种能力这种事情更简单……
你不会用奴婢吗?
昭昭天命不伴随奴隶血泪算什么昭昭天命?
(阿美莉卡点赞!)
周围有的是奴隶来源啊,扩张的过程又不是光砍人头,砍男人头抓女人回来生孩子不是标配吗?
(我大清点赞)
承天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太祖高皇帝很威严的喝道。
而他身旁则架着马克沁,双胞胎依然是姐姐主射手,弟弟当副射手,摆出一副随时开火的架势……
这挺马克沁就是她们姐弟的,每天架在承天门上,用她们这对组合的一千五百射杀记录宣示这座城门的威严,现在这对姐弟不但是太祖高皇帝养女养子,而且还是身家超过十五万两的巨富,另外还有十五万亩地,不过她们的地还在等着枪口下的人献上。
枪口下的御街上已经跪满了伏阙请愿的地主……
肯定要伏阙啊!
这个圣旨的打击面实在太广,可以说把这个时代的富裕阶层几乎全囊括。
毕竟哪怕就是富商,甚至工厂主,这个时代也都是地主,没有纯粹商人,就算靠着经商致富,那也是要买地作为根基,土地是财富的基础,同样也是地方权力的基础,而地方权力则是工商业的基础,没有土地的纯粹工商业者会被地方士绅吞的骨头渣子都不剩。
徐阶家养着数千女工搞大工厂的基础是他有几十万亩地,徐霞客家养着几十张纺织机的基础,也是他家有五千亩地。
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
买棉纺织,卖布买米,一日不作,一日无食,这些就是。
所以当太祖高皇帝的圣旨发出后,哪怕对他再恐惧,这些地主们也终究还是要来挣扎一下。
再说他们就是来伏阙请愿,又不是闹事,他们就是来求太祖爷收回圣旨,又不是造反。
“所以,朕认为这普天下的土地都是朕的,朕赐给你们的才是你们的,朕没有赐给你们的,你们不能抢。
别跟朕谈什么祖上积累。
你们祖上也是朕的臣民,朕也一样可以对他们说这种话,要是你们说祖上是胡元臣民,那朕的确无话可说,只是朕很好奇,像这种前朝余孽,朕当年为何没杀光?
是不是需要补救一下?”
他很狰狞的说。
所以太祖高皇帝是很讲道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江山是他打下来的,他是开国之君,自然也都是他的,哪怕后世皇帝,也只是给他守着家业,但还是他的地,既然都是他的地,他当然有权处置。
赐给你的才是你的,没赐给你的就不是你的。
“太祖爷,小的有祖传地契,官府发的,难道官府发的不是太祖爷发的?”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地主哭着,举着一把地契喊道。
“盖玉玺了吗?”
太祖爷说道。
“呃?”
老地主都傻了。
他一张地契而已,哪有盖玉玺的资格啊?
“没盖玉玺当然不算,朕赐给你们的地都要盖玉玺,官印不算,官员没有处置朕的土地权力,所有与土地有关的契约,必须有玉玺,否则无效。”
太祖爷很无耻的说。
所有抓着地契试图和他讲道理的地主全傻了。
臭不要脸啊!
“还有谁要讲道理,朕是很讲道理的,朕允许你们和朕讲道理。”
杨丰笑着说。
“黄册,有黄册,黄册为证,黄册是太祖爷下旨编写,总不能不算吧。”
一个老地主突然很激动的喊道。
“黄册,啊,对,黄册的确是朕下旨编写,朕可以承认,说出你的籍贯,朕让人去查黄册,若黄册上的确是你的地,那可以视为朕赐给你了,朕是金口玉言,既然已经赐给你就不会反悔的。”
杨丰说。
老地主刚想喊出籍贯,突然想起了什么,一下子闭嘴了。
“说啊,说出你的籍贯。”
杨丰笑着说。
老地主悲愤的低着头。
“回太祖爷,他那些地都是官田。”
围观人群中一个喊道。
“太祖爷,他们这些查黄册都没用,太祖爷编黄册时候,那地都还不知道是谁的呢,那时候没这么多良田万亩的,如今这些多数兼并而来,且江南尤其苏松常等地多数官田,苏州府甚至大半都是官田,良田万亩者并非真田主,那田主还是太祖爷,他们只不过是租种太祖爷的。”
韩赞周赶紧解释。
查黄册是真没用的。
黄册是洪武二十六年完成,已经两百五十多年,那时候大地主极少,老朱强制迁移豪强这种事情,甚至一直持续到他晚年,一直到黄册编写前的洪武二十四年还强制迁移各地富民五千三百户入京城。在他这种持之以恒的折腾下,良田万亩的大地主虽然不能说没有,这个的确有些,但也没多少,而且就算这些当年的大地主,现在过去两百五十年,经历一代代分家,也早就不是了。
更何况苏松常土地多数是官田,苏州府百分之八十都是,官田当然是他的,士绅只是租种,怎么现在想鹊巢鸠占?
总之按照杨丰现在这种臭不要脸的解释,不是老朱时候确认归属的土地都不算他赐的。
后世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