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93节

  张俭和薛孤吴仁立刻站出拱手:“臣在!”

  李世民淡淡的点头,说道:“率营州幽州诸军,从东线北上,出军漠北。”

  “喏!”张俭和薛孤吴仁拱手领命。

  “李勣!”李世民看向李勣,认真说道:“朕任你为漠北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平灭薛延陀。”

  “臣领旨。”李勣面色凝重的拱手。

  李世民稍微松一口气,然后说道:“众卿,此次灭薛延陀,朕要的就一个字,快,用最快的速度,杀入漠北,平掉薛延陀,然后带大量的战马和牛羊归唐,弥补战争消耗。

  同时,也松一松高句丽大战士卒的紧张……打薛延陀可比打高句丽容易多了。”

  “呵呵!”群臣忍不住的笑了。

  只有李勣已经神色肃然,皇帝虽然安排了很多,但依旧有很多东西没有安排。

  “此战,损失了太多,就连岑卿都因之病故。”李世民不由得长叹一声。

  李承乾,还有殿中群臣,不少人都敏锐的竖起了耳朵。

  李承乾是来到定州之后,才知道岑文本病逝的,惋惜是一回事,但是岑文本出事,就意味着朝中宰相的位置空缺出一个来,这是很关键的。

  中书侍郎,参知政事,这个位置是不能空缺的。

  “岑卿病故,但朝中的事情还要继续。”李世民抬头,平静的开口:“中书侍郎褚遂良。”

  褚遂良立刻拱手站出,沉声道:“臣在!”

  皇帝淡淡的说道:“朕以你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臣领旨。”褚遂良躬身,然后又跪倒在地,沉沉叩拜。

  中书侍郎是正四品上,而参知政事,是正三品。

  李世民微微抬手,说道:“平身吧。”

  “谢陛下!”褚遂良这才起身,站回班列。

  “传旨,调太子少詹事马周为中书侍郎,检校太子右庶子。”皇帝抬头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立刻拱手,说道:“儿臣领命。”

  以中书侍郎,检校太子右庶子,马周必然将会走褚遂良的道路成为宰相。

  这些年,从岑文本,到褚遂良都是如此,马周也必然不会例外。

  “传旨,调太子洗马令狐德棻为秘书少监。”

  皇帝的声音刚刚响起,李承乾就愣了,刚调了他的太子少詹事,就调他的太子洗马,这算什么?

  别忘了,他的太子中舍人还空着呢。

  “喏!儿臣领旨。”李承乾只能代为领旨。

  皇帝轻轻笑笑,继续说道:“传旨,调太子舍人张大象为户部侍郎,调太子舍人裴宣机为大理寺少卿,调太子舍人赵弘智为中书舍人。”

  “儿臣领旨!”李承乾这回是真的惊了。

  这些表面上看是在调空他的东宫班底,但实际上,这些人全部都调到了各级重要的位置上。

  甚至不客气的讲,将这一下,李承乾对于朝政的掌握更加深入。

  李世民笑笑,说道:“朕如今身体不是太安,太子便留在御前领政,你监国也有两年了,朕来亲自看看你处理政事的能力。”

  “是!”李承乾立刻沉沉拱手。

  御前领政,就是让他在皇帝的跟前,代替皇帝来处理政事。

  虽然皇帝就在背后看着,但这无疑是对他个人的极大重视。

  “户部尚书唐俭为漠北道后军总管,协助太子为大军调运足够的粮草。”李世民微微摆手。

  “臣领旨。”唐俭立刻站出拱手,神色肃然。

  李勣轻轻低头,果然一切如同他所料的那样。

  “好了,退朝吧。”李世民笑着摆手,群臣立刻拱手道:“臣等告退。”

  ……

  大殿之中,一张矮几已经放在了殿前门槛之后。

  李承乾坐在矮几之后,面前的桌案上摆放着十几封奏本。

  李世民站在李承乾的背后,笑着说道:“朕听人说,太子曾经自夸,说有六部尚书之能,朕如今也不要你什么六部尚书之能,你只要给朕拿出尚书左右丞的能力就行,让朕看看你究竟是怎么处理政事的。”

  尚书左右丞,协助尚书左右仆射处理尚书省的政事,官位在所有正四品之首。

  处理政事的方略,最是能看得出一个人的品行。

  李世民要用李承乾来继承皇位,那么他就必须要知道李承乾独自处理政事的能力。

  很多事情,都是可以从细节方面看出来的。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也会展现出自己的偏向。

  如果问题不大,那么能纠正就纠正;如果不能够纠正,那么就废了重立太子。

  李承乾如今身边没有其他属官,只有他一个人,一切最是能够展现他自己的心思。

  “儿臣领旨。”李承乾微微躬身,然后开始打开奏本,处置了起来。

  他每处理一份公文,张阿难就会将公文处理的内容去念给李世民听。

  李世民平静的听着太子对每一份公文的处置方式,细细的体察李承乾的性格偏向。

  天下事,宗室,世家,寒门,百姓,文臣武将,官员调动,粮草筹备,刑狱诉讼,百工桥梁,礼仪封赏,都能够从这些事情上提现出来。

  最后,李世民心中得出一个结论。

  李承乾行事以稳定宗室为主,同时重视世家官员,但是却对于犯错和无能的世家官员下狠手,然后又大量提拔寒门官员。

  然后即便是对于寒门官员,他也没有特别的关照,反而是更多的将他们放到地方,尤其是苦寒的地方去做父母官,进行历练。

  能够看的出来,李承乾的心中是有一杆尺的。

  当然,作为太子已经足够了,但是作为帝王,他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注意到。

  不知道为什么,李世民的心中有些失望的同时,也忍不住的松了口气。

  等到李承乾处理完眼前的公文,他才将李承乾叫了过来,开始认真的和他讲述这里面的细节。

  ……

  “诸事大体就是如此。”李世民看着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承乾,你有一个问题,还是太急,治大国如烹小鲜,轻易改变不得。”

  “是,儿臣谢父皇教诲。”李承乾神色凝重,他诸般行事,已经足够谨慎细致了,可是在皇帝的指点下,他依旧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没有看到。

  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慢了,但实际上还是太急了。

  “好了,慢慢来,用个三五年的时间,来好好的体察天下。”李世民笑着说道:“到时候,朕就可以将天下交给你,自己去享福去了。”

  “儿臣不敢。”李承乾赶紧拱手,说道:“儿臣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向父皇求教,学习。”

  “慢慢来。”李世民笑着摆摆手,说道:“好了,便是如此吧,你回去好好休息。”

  “喏!”李承乾立刻拱手。

  “对了!”皇帝喊住刚刚走到了殿门口的李承乾,说道:“这一次东宫抽调了太多的人,你回去想想,这些空缺的位置,你想要调谁进来填补。”

  “儿臣吗?”李承乾惊讶的看着李世民。

  皇帝平静的点头道:“是!”

  “喏!”李承乾沉沉躬身,眼神凝重。

  这么放权的吗?

第313章 朕的身体,不过三五年事

  黄昏余光,李世民站在大殿门口,看着李承乾朝远处而去,神色平静,但眼底深沉。

  “陛下!”长孙无忌从侧面走了出来,对着李世民认真拱手道:“陛下!”

  李世民没有回头,直接问道:“无忌,太子今日所言,你觉得如何?”

  长孙无忌最是了解皇帝,自然知道他问的是什么。

  略微沉吟,长孙无忌有些感慨的拱手道:“陛下,臣这些年,越发的觉得天下之大,有难以治理之感。”

  李世民平静的点头,目光依旧看向殿外。

  “东西暂且不说,真正麻烦的在于南面,交州,广州,崖州,甚至是天涯海角,一份公文光是从天南送到长安,若不是急递,需要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还仅是公文,其他若是赋税贡品等等,需要的时间可能要更长。”长孙无忌忍不住的摇头。

  从广州到长安,道路艰难,天气复杂,一旦遇到风雨天,道路更是难行。

  当然,急递是另外一回事。

  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

  但最快,也不过是六百里加急而已。

  从长安到广州,即便是六百里加急,也需要将近十天时间。

  直线走是三千多里,但实际上从长安到广州,却是要走五千多里路。

  大唐有制度,官员在长安接到任命,到广州上任,朝廷规定的是在一百一十三日内到任便可。

  这还是官员,随处可以借用驿站。

  百姓则更慢。

  ……

  “六百里加急。”李世民微微点头,然后轻声道:“若按照太子所说,能够增加驿马,提升耐力,同时加以修缮道路,说不得便能日行千里,一切顺利的话,五日南北通行也是可行的。”

  公文五日从广州到长安,然后五日再从长安到广州,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大大的增进中枢对广州,乃至于整个岭南的控制。

  “长江以北还好说,但真正的问题在过了长江,不管是走湘湖,还是走江右都是水网密集之处,风雨,山洪,稍微遇点阻碍,时间就要延长。”长孙无忌拱手,摇头道:“太子的设想很好,但实际上的困难依旧很多。”

  “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天地之事总是不在人的掌控之中,朕真正在意的,是人事。”李世民的神色严肃起来。

  “陛下,臣以为太子之策,不可天下铺张,需要有主有次,以主控次。”长孙无忌思索着拱手,说道:“臣以为可以以荆州为长安洛阳以外,天下马匹最集中安置之处。”

  “荆州?”李世民目光微微一挑,看向更南方的天空,缓缓点头。

首节 上一节 293/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