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15节

  为此,大批锦衣卫人员早已经秘密前往南洋及缅甸刺探情报,甚至包括朝鲜、琉球也有安排。

  若是土生土长的明人,多会觉得外藩与我无关,可毕竟魏广德来自后世,历史也证明了情报的重要性,魏广德自然不会疏忽。

  对李太后的话,魏广德只是摇摇头。

  “内阁认为,缅甸如何,才对我大明最有利?”

  这时候,陈太后开口问道。

  闻言,张居正看了眼魏广德,向他点点头。

  此事,当初谈及魏广德就强调了,既然当年分封六大宣慰司,自然按祖制,统一的缅甸不符合大明王朝的利益。

  “自洪武年间,太祖高广地派大将沐英出击云南击败蒙古残余势力后,沐英被封作西平侯,子孙进封黔国公,世镇云南。

  明廷就在云南外围以西、以南的极边之地设有六大宣慰司,即孟养、木邦、缅甸、八百、车里和老挝宣慰司。

  并授土司以宣慰使职衔,接受朝廷封号,服从云南三司。

  窃以为,六司统治即是祖制,不管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保持原样。”

  魏广德开口说道,没说的话就是只有分而治之最好管理,合并了就是麻烦。

第943章入宫

  “.窃以为,六司统治即是祖制,不管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保持原样。”

  魏广德开口说道,没说的话就是只有分而治之最好管理,合并了就是麻烦。

  张居正敏感的注意到陈太后的脸色微变,显然魏广德强调缅甸及周边为六司是祖宗定下来的,自然不能改变。

  其实,他多少明白魏广德强调这个的意思,那就是不管现在的缅甸是什么情况,只要不是原本的六司,那大明王朝似乎都可以出手干预。

  无非就是把当年某宣慰司的求救奏疏翻出来说事,大明就有了介入、干预的理由。

  以前的朝臣,多觉得西南边陲小邦,实在没什么关注的必要,所以才在接到那边的奏疏后都装聋作哑,时间长了自然不了了之。

  其实,这也是他推出考成法的初衷。

  许多国政就是因为这样的态度而耽误了,导致朝廷腐败、惰政滋生,官员们只关心事关自己利益的事儿,而忽视其他。

  “首辅是何意见?”

  陈太后很快就恢复脸色,看向张居正问道。

  “启禀太后,居正意见和广德一致,认为缅甸及周边应恢复旧制,有利于地方稳定。”

  张居正开口说道。

  “如此,内阁就照办好了,下去知会锦衣卫,让他们抓紧查清缅甸现在是什么情况,及时奏报。”

  陈太后开口说道。

  等两人告辞退出慈庆宫后,陈太后拉着小皇帝朱翊钧的手说道:“陛下觉得恢复祖制是好还是不好?”

  朱翊钧已经十二岁,在魏广德的教育下,已经有了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

  对于陈太后的话,他只是笑道:“太后,祖制必然有他的道理,如果形势未变,自该遵循祖制。”

  “哦,若是形势变了呢?”

  陈太后注意到小皇帝话里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于是追问道。

  一旁的李太后这时只是静静坐着,看着儿子和陈后的交谈。

  “那得看形势是否有利于朝廷,若是有利,则可视而不见,若不利,则应该出手让其恢复祖制。”

  小皇帝回答道。

  “就说这缅甸,若是真如魏阁老所言,缅甸六司合二为一,该如何?”

  陈太后这会儿很耐心的询问道。

  她可不是随便问问,而是想看看这两年张居正主持对小皇帝的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皇室教育自然和民间不同,要培养的是皇帝而不是大臣,这样就得教会他计算得失,在其中进行平衡。

  就刚才小皇帝的回答,陈后还算满意,并没有把小皇帝教成只懂得之乎者也的酸儒。

  皇帝不能是这样的。

  对于陈后来说,只要皇帝懂德得失取舍就好,她可不清楚其实对皇帝的教育,权术和手段也很重要。

  只有熟练使用权术和手段,才能达成皇帝想要达成的目的。

  而这,其实才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最缺乏的,这让他在之后和文官的争斗中吃了大亏,最后只能缩在宫里,除非大事儿,基本不管朝政。

  即便后来想明白了要分化大臣,拉一派打一派,可为时已晚。

  最主要的还是,当初因为赌气,直接废除了张居正好容易形成的官场新气象,让大明官场重回最初。

  这让整个朝政的运转显得缓慢拖拉,浮于了事,根本没什么人愿意去真正处理问题。

  大家都在寻找和团结“同志”以为臂助,相互攻讦以为巩固权势,公开形成所谓的党派,党同伐异,让大明朝廷末年陷入党争之中。

  应该说,万历皇帝躲在深宫不问朝事是党争的开始。

  最起码,在皇帝还要干预朝政的情况下,不管是各地乡党还是跨地域的东林党,至少都不敢在明面上活跃。

  虽然存在事实上的乡党,但乡党可没有东林党的祸害大。

  毕竟,即便如浙江、南直隶这样的科举大省,又能出多少官员。

  而东林党的形成,才是真正要了大明朝的老命,所谓众正盈朝才是最大的讽刺。

  东林党在天启和崇祯两朝两度掌权,但是很快就被两任帝王抛弃,这不得不说东林党真的是纯粹的嘴炮党有关系。

  除了会舞文弄墨,几乎毫无政治智慧,在东林党组阁掌权的时期,恰恰都是明朝局势崩坏最迅速的时期。

  东林党多出身江南,而江南又是大明最富庶之地。

  他们掌权后,利用权势重新分配赋税,在加税上不仅偏袒江南,还以战事发生在北方这个理由,把加税的重点放在北方,提出北人守北土的口号,赋税增加的不合理最后直接导致民变。

  当然,用后世眼光看,东林党其实很宽泛,因为其内部斗争也是非常激烈,最起码东林内部就存在温和派和激进派两大派系,而且许多非东林官员,也喜欢自认东林,把整个朝堂党争搞的乌烟瘴气,即便到了后世都很难说清楚当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又是数日过去,大明朝政依旧按照原有规律运转。

  各地不断有奏报送进通政使司,再送入宫中。

  内阁在拿到奏疏后,分由张居正、魏广德和吕调阳进行票拟,最后批红发回。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也没什么大事儿发生,所以显得很平静。

  “老爷,兵部送来消息,李成梁已经到了城外,明日就要入城献俘。”

  魏广德正坐在书案后处理公文,芦布进来低声禀报道:“礼部那边也已经布置好午门,请老爷去看看,是否需要改动。”

  “嗯。”

  魏广德鼻子里哼了一声,但却没有其他动作,直到手里文书全部看完,拿出便条做好票拟贴在奏疏上,这才抬头问道:“明日就是献俘大典吧。”

  虽然无甚大事儿发生,可每天自全国发来的文书也是一大堆,三个人分别看也是很耗费时间的。

  “是的,老爷。”

  芦布答道。

  “那去看看吧。”

  魏广德放下手里的公务,起身,带着芦布就出了内阁,直接前往午门。

  此时午门因为明日的重大活动,前两日就已经进行了打扫,显得干净整洁多了。

  魏广德到了这里,先上午门看了眼,午门楼前楹正中御座已经摆好。

  魏广德没有过去,而是直接站到城墙边往下看。

  魏广德过来,自有在此的礼部官员过来迎接。

  魏广德详细问了下明日百官站位,锦衣仪仗的安排以及钟鼓司和教司坊乐队的位置。

  是的,明朝重大典礼活动,都离不开鸣鼓奏乐。

  详细了解了仪式程序,魏广德忽然问道:“刑部的奏疏,宫里批红没有?”

  前两日,魏广德就已经把刑部奏疏票拟,这也是规矩。

  献俘礼上对战俘的处置,虽然他早就安排好了,可依旧要走一遍程序,那就是刑部建议处刑,内阁和司礼监票拟批红。

  在献俘礼上,刑部尚书还要读一遍奏疏,然后皇帝才下旨处置。

  “好像没有。”

  魏广德的话,礼部官员自然是答不上来的,倒是身旁跟着过来的芦布说道。

  “一会儿你去刑部问问王之诰情况,若是司礼监还没有批红,就让他亲自去催催,不能耽误正事。”

  这种事,虽然他就在宫里,可却不会亲自出面。

  该是刑部的差事儿,自然要刑部自己处理。

  “礼部的告示张贴出去了没有?”

  魏广德回头对身旁的礼部官员问道。

  “禀阁老,告示前日已经张贴,朝中文武百官和左近乡老都已经通知到了。”

  张贴告示只是个形式,各个衙门和一些京城里外一些德高望重的乡绅,礼部会专门安排书吏前去通知。

  “礼部做得很好。”

  魏广德点点头,这次大典礼部按时准备仪注,又把大典场所布置的很好,魏广德表示很满意。

  转头,魏广德对身后跟着的一个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千户问道:“锦衣仪仗,晚些时候要进场熟悉一下,尽量确保万无一失。”

  “是,魏阁老。”

  那锦衣千户抱拳躬身答道。

  下了午门城楼,魏广德走出午门,御道东侧已经摆好一张大案,这是呈送捷报檄文的书案。

  到了下面,魏广德就对礼部官员说道:“让引礼官走上一遭,我再看看。”

  随着他话音落下后,礼部十余名引礼官就在招呼声中退到外面,然后分先后走到午门下不同位置站定,身边礼部郎中小声介绍引礼官对应带领的人是谁。

  “献俘大典多年不曾有过,所以要谨慎些,多走几遍,免得出现纰漏。”

首节 上一节 101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