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节

隆万盛世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简介:

  简介:

  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个穿越明朝的故事。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大明国祚二百七十六年,无数风流人物为帝国发展谱写自己的篇章,但是也经不起王朝由盛转衰的历程。

  当张居正死去,持续数十年的嘉隆万大改革被划上句号,大明朝的丧钟也由此敲响。

  汉人勤劳善良,善于学习,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难道真的难逃历史的磨难?

  当一个现代学渣的灵魂意外来到大明朝,生于世袭低级武官家族,还能做什么?

  他的到来,是否能够让行将就木的王朝重新焕发生机?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第1章农民军卒

  长江之水浩浩汤汤,如蜿蜒长龙自川西向东流入东海。

  沿江而上,更是无数江河汇入其中,让江水之势愈发显得浩大无比,真的是江入大江流。

  如果说长江就是一条巨龙卧伏在中华大地,那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就仿若巨龙之爪般,让整条巨龙生活起来,似乎正在准备那最后一跃,就能纵身入海去。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黄金水道,它不仅仅为沿江流域提供了充沛的灌溉用水,更是促进东西部物资交流的通道,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湖广熟、天下足,发达的水运,让它在帝国的重要性显得举足轻重,更是重要的运兵通道。

  “古有赤壁之战,今有明朝的鄱阳湖大战,呸呸呸,我想到哪儿去了,都一、二百年前的事儿,还今儿。”

  此刻,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正坐在江边远眺着江面上往来如梭的帆船,偶尔还有两条渔船在眼前晃过,显示着这条黄金水道的繁华。

  远处,江上天际线的地方,小男孩知道,那里是九江钞关码头,虽然看不见,但是小男孩也听爹爹说了,那里每天都有上百两银子进账,一年那可是好几万两银子的事儿,真的是天下一等一的去处。

  对于前世来说,几万或者十几万,似乎也不是多大个事儿,但是现在可是在明朝。

  小男孩还记得,自己从爹爹那里接过一锭银子,说是有2两,很沉的样子,感觉没有自己那个时代2两重,似乎轻了那么一点。

  虽然不清楚明朝1斤是多少克,但是还是知道的,古代中国1斤是16两,所以估计1两银子也就是30多克的样子。

  还是不习惯现在这个时代啊。

  小男孩在心里叹息一声,过去十多年的教育,他已经养成了按照所谓的国际标准计量,克,千克,还有点转换不过来。

  揉了揉还红肿的手心,又想起上午在私塾那里挨先生的手板心,感觉手掌隐隐作痛,随手又捡起身旁一块石头狠狠的扔进江中,溅起一团水花,涟漪四散荡漾。

  “咚咚咚咚。”

  正在这会儿,身后远处一座石堡那边忽然传出刺耳的锣鼓声,鼓点急促,显示出好像非常紧急的样子,让小男孩不自觉回头看了过去,正好看见一名骑士跃马从城门洞中窜出,沿着江边小道向远处飞驰,看方向应该是往千户所方向去。

  “鱼头,好像家里出事儿了,快点回去吧。”

  “走咯走咯。”

  “快点,有探子出没,肯定出事儿了。”

  身后几个还在江边玩耍的小孩这会儿丢下小男孩,从地上捡起布包就往石堡那边奔跑,嘴里都咋咋呼呼的。

  被叫做鱼头的小男孩这个时候也起身,搓搓沾满泥巴的手,弯腰也捡起身旁的一个灰布包包斜跨好才转身跟着玩伴们往回小跑,转身之间隐隐听到江上传来哗哗哗船桨划水的声音。

  鱼头回头看了眼,那是两条百户所的渔船,不对,应该说是巡江哨船,那是巡视江防用的,只是顺路打几网鱼。

  这种哨船,十来米长,船中间有蓬可以避雨,船前还立有桅杆可以挂帆,船两边可以下三、四扇船桨,不遇上极端气象条件,到是特别适合在长江边和鄱阳湖里使用。

  鱼头到是听军士说起过,这个叫九江哨船,就是隔壁湖口县那边生产的,说是船底平、船梆弧、吃水浅、浮力大、承载重,轻巧灵敏,坚固耐用等特点,优点很多的样子。

  不过在鱼头眼里,不过就是能装十来个人的木船而已,自己那个年代,国产几十万吨的油轮,几万吨的航母都是小意思,眼前这船可真生不起半点兴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是因为有了这两条小船,自己这些天鱼肉就没短过,对了,还吃了顿野兔肉,那是军户进山打来孝敬家里的。

  这会儿船上的军士有几人正在收网,还有人一边调整着风帆一边滑动两边的船桨向小码头靠拢。

  前面几个孩子快要跑到石堡的时候,自觉都慢了下来,等着后面的鱼头,而鱼头这会儿不紧不慢的往那边小跑,不时回头看上一眼,瞅瞅下船的军士都有些什么收获。

  走近后,堡外田地里又跑来不少人,这会儿正着急忙慌的冲进堡门,大多数人都穿着红衣,不过看上去衣衫褴褛,有点悲惨,而这些从田间地头跑过来的就是这座石堡的守护军户军卒们,没看到不少人手里还提着锄头。

  “鱼头,城里是不是出啥事儿了?”

  “对呀,先还看到探马出去。”

  “那是回城的,不是咱堡里的,可能是城里来报信的。”

  几个小孩这会儿对着走近的鱼头七嘴八舌的说起来。

  “等他们进去了我们再进去,到时候问问就知道了,应该是有事儿。”

  说话的功夫,堡里的锣鼓声已经没有了,不过还是不断有人从远处跑来冲进堡里。

  几个小家伙晃晃悠悠穿过堡门,就看见小广场上稀稀拉拉围了不少人,就是刚才被锣鼓声紧急召集起来的军卒了,此时都站没站相杵在那里,前面的土台上,一个百户服饰的军官正在那里讲话。

  土台的一边,几个人守着两辆大车站在一边,一辆车上堆满了刀盾长枪等兵器,这是要武装这些农民军的,而另一辆车上则是成堆的红色战衣。

  就是战衣,没有想象中古代战场上那些亮银盔明光铠,就是一些红色的粗布衣服,只不过都要比布厚上一点,因为那就是所谓的棉甲,也不知道偷工减料了多少,但好歹还是制式装备,也许是怕打仗打乱套以后还能分得清楚袍泽。

  “过去听听,你爹在那里说啥。”

  一个小伙伴看到这幅场景后就笑着说道。

  “你乐个屁,没看到你老爹也在下面整队吗?怕是要打仗了。”

  又有小孩开口说道,小手还指着土台下那两辆大车。

  “打谁?去哪儿打?”

  “不知道,鱼头,你知道吗?”

  几个小孩子叽叽喳喳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都把目光转向了他们的老大—鱼头这里。

  “我也不知道,都好多年不打仗了,过去听听我爹说什么。”

  几个小孩不自觉加快了脚步。

第2章打鞑子

  靠近了人群,台上百户大人的训话也传进了小孩们的耳中。

  “.这可是报孝皇恩,大家都麻利点。

  段大你们几个马上回去把弓箭带上,我话可放在这里,叫你们平时注意保养,要是到了地方拉不开弓,看我怎么处置你们。

  两个总旗负责分发兵器和战甲,各队小旗带队来领装备,都动起来,快点”

  接着就是骂骂咧咧的声音,下面的小旗们带好自己的队,按照顺序分别从两辆车上领取自己的装备,而七八个兵士这会儿也顾不得领装备了,离开人群撒开脚丫子就往家里赶,那是去拿弓箭的弓手。

  鱼头盯着远去的几人,心里估计这会儿这几人心里肯定在骂自家老爹。

  他们这几个,鱼头还是知道的,是百户里的弓手,兼职猎人,别看是在长江边上,可是百户所往东十多里地可就进山了,好像叫乌龙山还是什么,他们这几个就经常趁着农闲的时候进山打猎。

  古代弓箭可是精贵着,不管是弓还是弦,稍不注意保养就要出问题,特别是弦。

  而这几个之所以能从库房里领到弓箭,还不是因为每次他们进山狩猎后,都要往百户所里军官家送上一份,就自己身边这几个娃家里。

  鱼头趁着这会儿的空隙,直接小跑到父亲面前,小心翼翼的问道:“爹爹,你们这是要去哪?”

  此时已是身着一身棉甲的百户官看着自己这个小儿子,只是含蓄的笑笑,才开口说道:“儿啊,你还是早点回家吧,爹爹要出门几天。”

  “你们是要去打仗了吗?打谁?”

  鱼头急切的问道,不只是因为面前这位可是前身的亲生父亲,还是现在自己的长期饭票,就目前来看,这是要出兵打仗了。

  “广德啊,这个,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你还是回家吧,这段时间多听母亲的话,还有你哥,我也不让他去,就留在堡里看家。”

  “爹爹,你们这是”

  话说到这里,鱼头知道事情有点不妙了,自己才刚穿过来没几天,不会马上就要陷入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地步了吧,但是也不对呀,印象中这年号可对不上。

  “魏大人,你看都这个天了,马上就要黑了,这还要连夜赶去千户所吗?”

  “是啊大人,是不是明天一早我们再出发?”

  这会儿,两个总旗官安排好领取装备的顺序,都凑到百户大人这里来。

  “军报上说得清楚,立即集结不得有误。”

  魏大人这会儿看着手下两个总旗,只能无可奈何的苦笑道。

  “把家里小的都打发回去吧”

  魏百户又对两个总旗说道,他也不想这个时候集合兵马出发啊,可是军令如此,还能怎样。

  很快,几个小孩只能离开小教场各自回家,鱼头直奔石堡中间的大宅子,那里也是百户所所在,也是他的家。

  “大哥,大哥。”

  鱼头连蹦带跳跑进家门,也没理会门前站岗的兵卒,进门后立马大声叫喊起来。

  “鱼头,别叫了,我在这儿。”

  这个时候,前院也看不到什么人了,往日这里可是有人进进出出处理文书档案的,声音是从右边文书房里传来的。

  鱼头快步走了过去,“大哥,爹他们说要去千户所那边,可是为什么还要带着军队过去,还都在城门那分发刀枪。”

  进门就看见他大哥垂头丧气的坐在屋里椅子上,明显情绪不高,很是低沉。

  “你也识字,自己看吧。”

  说着,他大哥就指指身前案几上放着的一张军令,鱼头来不及多想,快步走过去拿起来就看,一眼也就明白过来了。

  不过这会儿,虽然他大哥让他自己看,可是这个时候也用低沉的声音自顾自的说起来:“还不是前两个月犯边的鞑子,说都打到京城了,这嘉靖爷不就向各地征招勤王大军了,咱们九江卫也被征调了。

  让去九江码头登船,沿江直入大运河北上增援京城,说是前军都督府下的军令,估摸着运河两边的卫所和咱们就是要动员上战场。”

  这会儿鱼头也看完手里的军令,纳闷道:“大哥,前两天你不是说鞑子在大同败了吗,怎么一下子就打到京城去了。”

  “我要知道,也不会在这里坐着,而是该去应天做老爷了。”

首节 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