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45节
这样的方式好不好,其实这得看时代。
此时的缅甸各地虽然形成封建王朝,但是开发程度很低,根本不似中原地区般。
大明现在连西南和其他周边边疆地区都不能实现有效控制,效仿云南、广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制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控制重要城池,辐射周边,一点点改变地方发展程度,这才是有效占领的必要过程。
“魏阁老,朝廷是要长期控制缅甸?”
李成梁试探着问道。
魏广德看着李成梁,意味深长的问道:“有难度吗?”
“魏阁老,这.”
李成梁此时一脸纠结,也不知道他想到了什么,才会如此。
“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魏广德开口看似洒脱的说道。
看似说的轻松,不过魏广德也在心里嘀咕,不会是李成梁听说要去打缅甸,心里怕了不成。
现在《三国》的话本在大明很是留下,其中关于诸葛亮平息西南的故事让很多人都以为西南这个地方地形复杂,瘴气很重,所以很不好打仗。
魏广德现在担心李成梁受此影响,心中惧怕去那边。
若不是听了俞大猷的话,魏广德心里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俞大猷告诉他,西南打仗,环境确实很恶劣,但是也不是完全无法展开军队,否则莽应龙又是如何崛起的。
在那里打仗,向导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找到好的向导,搞清楚那里的地形,调动军队其实和平常没什么变化。
至于丛林伏击什么的,其实任何地形都可能遭到伏击,并非西南特有。
一般行军,都是要尽量避开丛林的。
一句话,没话本里说的那么邪乎,那毕竟是小说,编出来的故事。
事实上也是如此,李成梁不怕西南复杂地形和环境,也懂的找向导的好处,在辽东打仗那会儿,他也是对地形完全不熟悉,可不就是找熟悉地形的人了解情况。
“魏阁老,可还记得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出乎魏广德的预料,李成梁却是说出另一个名字来。
“交趾。”
听到李成梁的话,魏广德有些明白他的担心。
后世之人大多不知,自秦汉以来,越南北部就一直被中国直接统治。
然而此地偏远,交通不便,土人众多,中原王朝难以控制同化,所以统治根基一直不稳。
公元939年,安南地方势力趁中原内乱,击败南汉获得独立,称安南国。
宋元之时,虽时有矛盾,但中越双方大体仍保持较稳定的宗藩关系。
洪武元年,朱元璋横扫群雄建立明朝,新王朝的地缘形势相当严峻,北境,云南还存在大量残元势力,东南沿海倭寇也开始袭扰。
于是,朱元璋放弃了前朝东征西讨的国策,对周边地区的态度转向怀柔,在其主编的《皇明祖训》中,他开列15个“不征之国”,告诫子孙不要乱起刀兵,而安南也是其中之一。
第968章治缅思路
李成梁此时提到交趾,其实就是在提醒魏广德,不要犯了当年永乐朝旧事。
明朝攻占安南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倒并非永乐皇帝有意占领此地,而纯粹是为了天朝权威。
公元1400年,也就是建文二年,安南的陈朝衰落,权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由于对明朝可能的干预极为忌惮,胡便长期向明朝隐瞒此事。
1403年,朱棣抢得皇位后,胡氏似乎嗅到了机会,胡季犛之子胡汉苍以权理安南国事的称号向刚继位的朱棣上表,谎称陈朝子孙绝灭,自己是陈朝皇帝之甥并受推戴,请求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
对此事怀疑的朱棣派人前往安南调查,但胡氏早已掌握大局,自然不可能让明使查到什么,找不到证据的朱棣便封胡汉苍为王。
之后,明朝开始发现事情越来越不对劲,首先,不断有陈氏遗民前往中国控诉胡氏暴虐,其次,安南又频繁骚扰中越边境和邻国占城,令边境动荡不安。
永乐四年,陈朝王室来华向朝廷控诉胡氏的种种恶行,朱棣派兵护送他们返回越南,途中却不料被胡军伏击,陈王室被凌迟处死,这件事终于彻底激怒了朱棣。
东亚是以“华夷观念”和“宗藩体制”为中心的,各藩属国需向中国称臣纳贡,以示恭顺。
但老大的位置也不能白坐,作为“宗主国”,保证“臣子”政权的安全是中国的义务,也事关“天朝上国”的威严。
对于推翻了异族统治的明朝而言,维护“宗藩制度”才能标志自己是中华正统,尤其是敏感的朱棣。
胡朝似乎不把明朝放在眼里。一方面,他们威胁了南疆的安全,侵略了占城,妨碍明朝行使宗主权,另一方面,他们伏击明军,并凌迟前王室,触发了朱棣的敏感神经,冒犯了“宗主国”的威严。
如再不出手,这老大就没法当了,所以,南征势在必行。
之后就简单了,明军两路攻入安南,很快就俘虏了胡氏父子,灭亡胡朝。
明朝本希望在安南国内寻找过能当国王的合适人选,找到一个能为安南各阶层所接受,又符合大明利益的统治者,最理想的人选自然是前国王陈氏后裔。
事实上明朝也做过此类尝试,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成功。
最后,明朝决定亲自上台,准备直接统治。
此后,交趾地区叛乱不断,虽在强悍的明军扫荡下,动乱被悉数平定,但明朝在安南却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局势愈发震荡。
宣德元年,黎利在崒洞之役打败明征夷将军王通,次年,又在支棱之役中击败明朝援军,击杀大将柳升。
此时明朝在安南统治已经崩溃,安南成为空耗财政的无底洞,王通见大势已去,便一边向朝廷汇报,一边与黎利议和。
最后,明宣宗决定撤兵,黎利发布《平吴大诰》,正式称帝,建立后黎朝。
永乐四年,大明数十万大军南征,仅一年便横扫南疆,恢复汉唐故土,不可谓不威武。
宣德二年,在接连损兵折将后,明朝被迫从南疆小国撤军,20年经营毁于一旦,不可谓不狼狈。
此时李成梁提到交趾,其实就是在提醒魏广德,他的算盘能不能打得响,不要重蹈覆辙。
明白李成梁的提醒,魏广德脸色阴晴不定。
确实,魏广德漏算了明朝直接统治缅甸可能的后果,如果当地百姓也和安南般不服王化,谁知道大明朝在面对能撑几年?
“你有什么办法安定缅甸吗?”
魏广德装作云淡风轻的问道。
“末将只懂打仗,不懂该如何治理地方。”
李成梁低下头答道。
“沐家世镇云南。”
见此,魏广德说出句没头没尾的话。
不过,在李成梁听到魏广德的话后,猛然抬头看向他。
魏广德的视线也毫不犹豫和他对视,虽然李成梁算是大明悍将,手上人命不知凡几,可魏广德毕竟也是上过战场的人,倒是丝毫不惧。
两人一阵对视后,李成梁率先败下阵来,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选择在魏广德面前低头。
“末将只懂杀人。”
“呼”
魏广德听到李成梁的话,长出一口气,他的答复让魏广德不满意。
“国初既然在那里封了三宣六慰,还有大量的千户、卫指挥,想来部族林立,只要参考辽东女真各部那样,分而治之就是了。”
不过李成梁接下来的话,让魏广德心中有了一丝想法。
缅甸那边貌似也是部族聚居,民族很是复杂,即便到了后世那里也不安宁。
“你先回去吧。”
魏广德没有表态,但是还是说道:“先把兵马准备好,至于之后的事儿,如果有想法,可以写份章程递上来。”
魏广德当初只想到用李成梁平推东吁王朝,觉得把他放在缅甸镇守就能稳住那里的形势,却是忽略了如果统治不当,或许又是几十年的动荡。
现在的国力,还不如明初那时候,未必能坚持多长时间。
想到这里,即便知道自己当初把问题想简单了,可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目送李成梁离开,魏广德静静在那里坐了一会儿。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总归是有办法的。”
魏广德在心里给自己打气,起身回到书案前。
看着书案上堆满的奏疏,这会儿魏广德没有心思看奏疏,索性就不看了。
反正紧要的奏疏都是放在上面,不重要的才放在下面,耽误一两天看也不碍事儿。
拿出一张宣纸铺开,魏广德提起笔,就开始默默思索该如何处理缅甸之事。
这次是针对缅甸的重点,要找到实现长治久安的办法来。
笔在手中半天,却都没有落在宣纸上。
如遇到反抗,进行镇压,那是必须的,明军将官不可能不明白这点。
魏广德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根子上杜绝普通百姓的反抗意志。
曾经,魏广德从内地卫所的情况以为,明军的战力很弱。
但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观察,特别是通过和马芳、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交流,魏广德已经意识到,在东亚地区,貌似整体实力超过明军的军队根本就不存在。
欧洲跑过来的夷人,若是在海上遭遇,双方实力相当,明军水师败北的概率很大,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
但是如果在陆地,貌似欧洲人也就那样。
因为,他们能够过来的人,实在太少了。
就俞大猷收集的消息,一支三、四百人的夷人队伍,就已经是一支规模很大的军队的。
这么点兵力,对上一般的千户所,那肯定是摧枯拉朽般容易,可要是对上经过训练的,还真不好说。
更别说大明这边基本作战单位,其实是千户所和卫。
水师还需要发展一下,才能出远海。
但是陆地上,大明和缅甸接壤,他也知道缅甸貌似也和夷人有联系,可那又怎么样?
缅甸人能够招募三百还是四百欧洲人帮他们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