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64节
此时,李如松就先一步抵达广西,除了守卫桂林靖江王三卫没有动外,包括广西护卫、柳州卫、南宁卫及周边数个守御千户所的精锐都已经被调集到了桂林进行训练。
一边操练士卒,一边等待南京调运来火器。
因为广西西部虽然和云南接壤,但是此地为土司地盘,李如松还真不打算走西路直接去云南。
为了稳妥,他选择驻军桂林,一旦有了入滇命令,他就会率部先入贵州,和二弟合兵一起走永宁州进入云南曲靖府。
而他父亲李成梁,大抵也是会直接带领四川兵马,走这一路,避开那些土司的地盘。
此次李如松到广西,可是费了不少功夫整顿卫所,挑选兵马,可就算如此,也不过勉强筛选出万余人。
而贵州那边,怕兵力只会更少,倒是四川能够调集的兵马可能多一些。
在辽东打惯了仗,李如松看到这里卫所装备的火器,那是一百二十个不满意,都是明初铸造的老古董,仅有的几门佛朗机炮还都是中小号,自然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所以挑兵外第一件事儿就是向南京要火器,最新铸造的大中号佛朗机炮,以及一批鸟铳,都是辽东明军玩儿剩下的,他也熟悉这样的火器。
实际上,李如松最喜欢的还是火炮,对释放慢的要命的鸟铳并不感冒。
不过鸟铳这东西燃放起来,密集的枪声确实非常壮声势,可以给冲锋过来的敌军很大的心里震慑,可比悄无声息的箭矢吓人得多。
可惜,西南这边的汉人整体来说,身材较北边汉人矮小,所以拉不了长弓,而是更加短小的哨弓,箭矢射程有限。
这种情况下,除了加紧训练士卒外,还是尽快武装出一批鸟铳手更加容易。
毕竟弓手的训练可不简单,非常耗费时间。
实际上当初在辽东的时候,虽然家丁队伍也比较重视吸纳弓手,但是这些所谓的弓手真正练出来,也不是靠他们在家或者在卫所练的那两下子。
而是到了李家以后,才花费不小的代价练出来的。
而弓手在明军队列中人数本来就有限,能够勉强算弓手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李家家丁队里面大部分人都是携带鸟铳或者三眼铳为远程武器,弥补弓手的不足。
这点,也是明军和蒙古骑兵,或者女真部族交战时主要的缺陷。
毕竟,和这些常年靠渔猎为生的部族,以农耕为主的汉人确实要差上许多。
大明的许多军户人家,甚至连最基本的打仗技巧都没能传承下来,完全还是一群放下锄头,手拿刀枪的农民。
大明在西南的卫所,虽然时常参与平叛战争,但实际上武备依旧松懈,多是靠军中少量精锐完成战事。
毕竟土司手里能有多少人马,只要截断作乱土司和周围其他土司的联系,不让他们煽动山民作乱,官府能够反应迅速调集兵马,还是能比较容易平叛的。
这也是当初大明为了稳定边疆,大肆封赏大大小小土司的主要原因,其中未尝没有分化他们实力的意思在其中。
只要不让土司坐大,吞并周围弱小土司部族,规模限制下,一般也没有土司敢作乱。
此时,李如松就在校场外,看着近万名士卒的训练。
不过越看,他就越是摇头。
按照他在辽东的火爆脾气,他都想上去踹人了。
一个个士卒挥舞捅刺手中兵器都是有气无力,完全没有精锐该有的样子,和辽东军完全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一群废物,怪不得被一群倭寇撵得东逃西窜,就这样的孬兵,劳资在辽东直接就打死了。”
嘴里低声咒骂,李如松都懒得如之前般,提着棒子进入队列中打人了。
“少将军息怒,为这群孬兵气坏身体不值得。
早就听说南兵是这样,只倭寇一冲锋,他们自己的队列就垮了。
所以剿倭剿了那么多年,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身边亲兵队长陪笑着说道。
一开始,他们按照辽东军的训练进行严格要求,可是就算把人打一顿,结果第二天操练依旧如此。
几天下来,他们也对这些兵痞没了好办法。
“要是拉上战场,敌人一冲他们扭头就跑,这仗还打个屁。”
李如松没好气的答道。
这次离京前,李成梁曾带他们兄弟拜会了内阁魏广德魏阁老,他对这次的明缅战争很是重视。
会面中,甚至暗示只要仗打得漂亮,战后他会奏陈为李家封伯。
当然,这样的伯爵和国初那些世袭罔替的勋贵不同,只能是李成梁一人。
要想获得三代传承,甚至世袭罔替,那还得用战功来换取。
不管怎么说,大明和缅甸什么东吁王朝交战,断没有战败一说。
大明,也不可能承受一场失败的战争。
想当初安南失利,官面上都是以钱粮耗费巨大,于国朝不利为理由撤兵,都不是承认损兵折将而选择的放弃。
当然,实际情况就是,大明在安南仅有的那点卫所,已经确实无力独自承担平叛的任务,甚至国内调集的援军也在战场上失利。
如果要再次取得对安南的胜利,非得从国内调动大军南下不可。
说是因为计算成本不划算而放弃,倒也勉强能够说得过去。
也因为已经有了前车之鉴,所以魏广德对李家父子的要求不仅是要赢得战争,更要赢得漂亮。
不说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也要差不多的情况才行。
至于打仗最关键的钱粮,魏阁老都已经解决好了。
西南四省钱粮,再加上京中拨付十万两银子做为前期投入,之后的犒赏,魏阁老也会尽力为他们争取,这样优厚的条件他们还能说什么。
打仗,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士卒的命。
钱给够,他们就敢打敢拼。
钱给的少,他们就会临阵脱逃。
没有利益,谁会卖命。
就如同戚继光戚老虎那样,胜利与其说是战术的胜利,不如说就是拿赏金堆出来的。
那些跟着戚继光打仗的老兵,卖上几年命,攒下百两银子的身家是轻轻松松的,毕竟倭寇的头颅那会儿是真的值钱。
“少将军,我已经打听过了,这些孬兵离开家的时候,卫所只发给他们每人两钱银子的开拔银。”
那亲兵队长小声说道。
“什么?”
李如松听到亲兵队长的话,双眼立时圆瞪。
要知道,他批的银子,可是每人五钱银子的安家费。
如果出广西,每人还要再发五钱银子做开拔之用。
按照明军大涨的惯例,出征起就是发双饷,打完仗还要犒赏,真发下去,银子也是不老少。
可是有一点,那就是开拔银是不能扣的,那是士卒的卖命钱。
“他们真扣了这么多?”
李如松瞪眼问道。
亲兵队长点点头,说道:“我听说的还真就是这样,怪不得南边打仗不出力,银子都被扣了,谁还愿意卖命。”
看到自家少爷有要暴走的趋势,那亲兵队长急忙说道:“少将军,这里毕竟是广西,咱们还是路乡随俗的好,免得惹上这边的地头蛇。”
听到亲兵队长的话,李如松立时冷静下来,也知道不能轻易招惹这边的地头蛇。
要是他们使坏,打仗的时候招呼一声,让他们这些手下出工不出力,把自己父子直接卖了都有可能。
若是那样,李家就真的完蛋了。
“那你说怎么办?”
李如松强压下心中不满,小声问道。
“咱们还真没办法解决这个事儿。”
亲兵队长也是一脸无奈道:“听说戚家军发银子,都是直接发到官兵手里,中间不过将官的手,但是咱们不是这边的人,要是下次发开拔银,不让他们过手,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漏子,怕是对将军不利。”
李如松看了眼身后远处的营帐,此时这边士卒操练,而他们的掌队将官却是躲在营帐里不出来,就大概知道这些人的嘴脸了。
“得想办法把他们弄走,用我们的人掌队。”
李如松很快在心中做出了决断,还是要如同在辽东那样,掌队将官必须换成自家的家丁,那样用起来才放心。
“你有什么办法?”
李如松直接问道。
怎么打仗,不管是李如松还是身边的家丁队长,其实心中都清楚的很,是绝对不能在身边留下这帮废物的。
别事儿办不成,最后还坏了他们李家的好事儿。
“等出兵的时候,让他们带上自己人去各府押粮,各队队官换上我们的亲兵,再由他们发开拔银,许以重金。
我想至少在战场上,他们不至于还像现在这样。
剩下那些将官,我想他们巴不得留在后面押粮。”
亲兵队长小声说出心中想法。
“有道理,把他们和士卒分开,回头我就写信知会我那两个兄弟,父亲那边也要去封信提醒下这个事儿。”
李如松也觉得貌似只能如此,于是点头认可道。
第985章地大物博?
“大人,兵部紧急公文。”
俞大猷在提督府后院书房著书,随着年岁大了,他已经渐渐感觉到精力不济。
乘着现在还有精力,俞大猷最近开始整理书稿,把这些年南征北战所留下的一些手稿整理出来,打算编撰几本兵书流传后世。
说起来,俞大猷从嘉靖十三年弃文从武开始,南征北战四十年,积累下来的书稿是真的不少。
嘉靖十四年考中武举,授千户、金门守御。
经过兵部尚书毛伯温推荐,出任汀漳二州守备,击破海贼康老,授都指挥佥事,平定新兴、恩平的叛乱。
嘉靖二十八年,经右副都御史朱纨推荐,出任备倭都指挥,平定安南范子义叛乱,安定了海南的形势。
嘉靖三十一年,开始与倭寇作战,人称“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的倭寇。